民国推翻满清后为什么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

猪猪猫5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辛亥革命是新的革命

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政治民主、人权平、引进西方文明,这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所以,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不太适合使用中国旧有的服饰,而应该采用相对西化的新服饰。

也就是,中山装。

中山装有西方的元素,一说是英国军装式样,一说是东洋日本学生装的元素,总之和以往的服饰是不同的。

第二,民族问题

虽然初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孙中山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而不是杀光满族人。

听到有人谈及民族革命就是要尽灭满洲民族,即斥之为“大错”。

孙中山的民族政策绝非大汉民族主义,而是坚持五族共荣的中华民族战略。

所以,这种情况下,不适合将汉服列为国家的服饰,毕竟中国还有藏、回、蒙、满、维、壮、苗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强制用汉服,就是大汉民族主义了,这个没有必要。

所以,中山装由此诞生。

话虽如此,汉服仍然是我大汉的服饰,也是大汉民族之魂,汉人穿汉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不适合作为国服而已。

第三,时代不同了

孙中山同盟会的核心人物,多是海外精英和国内的知识分子以及新军。

这些人通常看到传统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认为必须引进西方文明中先进和合理的一方面,加以改造。

在他们看来,满清也罢,元蒙也罢,大明也好,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中国想要迅速崛起,就要和很多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一面划清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汉服、唐装往往被当做落后文化的象征,就像今天正常人都不会留满清的辫子一样。

那么,中山装也就是必然。


萨沙


谢邀,这是个好问题。民国推翻满清,按理说是恢复汉服最好的机会,可为什么民国政府没有像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那样,大力恢复汉服呢?

清朝的服装在清末已经丑得被人们嫌弃


满清当年入关,标志性汉人接受满人统治的事件就是剃发易服,服装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不是简单的穿衣问题,而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

《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穿什么衣服,跟社会兴衰治理是有关,而且衣服的“设计师”必须是黄帝、尧、舜这样的杰出帝王才有资格。

民国推翻清朝后,清朝的衣服在官方层面当然被取消了,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服装作为民国的正式礼服或者制服,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这跟朱元璋时代还不一样。朱元璋的时代,汉人虽然亡国多年,但唐朝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还在,恢复汉唐对大家都有吸引力,朱元璋就是用书里记载的唐代的服装作为明代的汉服标准。

袁世凯称帝时一度恢复的汉服,已经成了落后的象征


可民国时代,中国在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打击之后,自信心已经没有了,民国是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建立起来的,在他们看来,如果在衣服上去恢复汉唐的旧制,就不是往前看,而是开历史的倒车了。只有像袁世凯那样的反动派才想着要恢复汉服。

穿西装的孙中山


当时的革命家们,都是穿西装的,可是西装毕竟是外国的东西,始终让革命家们有心有不甘。开历史倒车不行,崇洋媚外也不行,怎么办,那就只有另搞一套,不中不洋,不古不今的衣服,就是中山装。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可以说是拥有中西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样中山装成了“国货”,在经济竞争领域有了跟西方打经济战的价值。和当时流行的西装争夺市场。

1933年1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陈肇英向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指出“吾国近来男女服装”多用洋布制作,导致“利权外溢,风俗内偷,为立国之大病”,因此,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文职公务员党员须一律着用国货中山装”。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服,并且还要强调要用国产的布料制作,特别是江西省政府还颁布了《江西省公务员制服办法》,除了要求中山装成为全体公务员的统一着装外,还特别规定“制服质料,以本省土布或国货布匹为限”。

重庆谈判时大家虽然立场不同,但衣服却一样

只爱潘多拉


民国历任首脑里只有袁世凯穿汉服祭天的。


从甲午战争开始一直到庚子国变再到日俄战争,当时晚清社会已经从上到下形成一种共识:中华文明已经落伍,东方社会想要不亡国灭种必须抛弃传统文明,全面拥抱西方文明。


是的,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虽然我们比日本顽固保守许多,但是一旦我们决定要全方位学习西方,那么,我们又比日本更绝决的抛弃传统文化,拥抱西方文化。


日俄战争后,清朝社会对中华文明已经唾弃到什么地步了呢?


在一个还没有废除科举考试,还以儒家四书五经作为考试题目的国家,竟然需要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1904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


在康熙帝、乾隆帝或者明代需要“保存国粹”吗?肯定是不需要的啊,因为在那些时代这就是社会主流。


只要在普遍认为中华传统文明已经落后、落伍、腐朽的时代才需要有人专门站出来“保存国粹”。

章太炎因为提倡国粹被人称为“疯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后成立的民国怎么可能恢复汉服?


在民国是哪些人主张恢复汉服、强调传统文化重要的呢?


康有为、袁世凯、章太炎这些人。


袁世凯甚至穿着汉服祭天,但是,然并卵。


袁世凯、康有为这些人都被视作腐朽落后的象征。而章太炎虽然是革命党人,但是由于他国粹主张,他被视作是疯子,以至于民国后他的绰号都是“章疯子”。



1927年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后,为了证明自己比北洋政府先进、文明、进步,不但废除了中医还下令农历春节公务员照常上班不放假,希望以此引导国人过公历新年。


事实上从1911年算起,每一次更迭都可以看做更西方化的势力取代原有势力。


而最后获胜的势力,它的四大伟人分别是马、恩、列、斯,全是西方人。它的典籍也全部源自西方。


兰台


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端,自然有其道理。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更加本质地来讲,是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三千余年的社会形式,这意味着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改变旧社会,建立一种新的,现代化的社会。自然,建立新的社会,必须要和旧社会体现出一些不同。


当初清朝入关之后,实行了所谓的“剃发易服”,改变了汉族男性的服饰(民间并不严格执行)和发型,如果辛亥革命将清代的马褂改回汉服,那么这意味着这场革命仅仅是一场狭隘的“改朝换代”,并不能体现出“新”的特点。同时,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国家如英法美等,其衣着款式追求的是“实用”和“方便”,而汉服则并不满足这些特征。


更重要的是,衣着的自由,是公民行使自己自由权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表现,如果强制“恢复”汉服,那么以行政命令来管制公民穿衣自由这种行为,如何能体现出“新社会”之“新”?当时的中山装,未必就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山装给人的感觉是精干,庄严,同时不失“现代化”,这岂不正是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应有的精神面貌吗?

况且,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强制推行中山装(后期国民党党内要求除外),中山装之所以能够流行,这也是当时人民群众的选择。当然,如果有人乐意去穿汉服,自然也没有人去说什么。


庭州行者


这是由于古代并没有汉服的说法。

因此,民国推翻清朝后,新的共和政府不可能恢复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更何况,这还是属于封建糟粕。

古代的服制,依照用途主要分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丧服等若干种。

这些服制并不适用于所有阶层,不同阶层的人(皇室、百官和平民)拥有不同等级的衣服,绝不可跨级僭越,即所谓的“礼不下庶人”。

民国,一个以推翻帝制为己任的新政体,为什么要恢复这种封建王朝的象征?只有逆潮流大势的人,才会对这些东西有所眷恋。

更何况,汉服是90年代随商业、影视剧兴起的新玩意儿。古代并没有这种说法,大家也不可能穿着同样的衣物。

至于中山装,这是1923年以后逐渐流行起来的服装,距离清朝灭亡都有10多年的时间了,我想两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事。

总而言之,谈及古代服饰,要重底层百姓而轻贵族豪门;百姓们穿不起那么奢华的东西,不可能穿那些影楼中的汉服。


HuiNanHistory


一是生活工作的方便。所谓的汉服日常生活工作多有不便,劳动,上厕所都比较麻烦,而脱胎于学生装的中山服则比较便利。

二是孙中山赋予了中山装政治含义,什么三权分立、三民主义、五族共和,公务员着装要与身份相符,革命大潮中,推行有了基础。改朝换代,万象更新,人们剪辫子,着新装。

三是汉服在当时我被视为封建的文化象征,受到抵制,在反封建的大背景下,恢复汉服难度较大。

四是中山装引入了西服元素,人们感到洋气,是新生事物,追求时尚时装是人之共性,尤其是年轻人格外喜欢,所以快速推广开了。

五是中山装兼具礼服常服特点,适合多种场合穿着,所以受到欢迎。


华信岩


有个很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汉服是什么样的。相对于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朝鲜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我们并没有官方准确定义的国服。

民族服饰的朝代变化导致“汉服”不易界定

我们国家在不同的朝代,服饰也是不同的。至今在我们国家没有具体的式样被官方认定为所谓的汉服。其实今天的汉服更多的是在影视剧和各种文艺青年的cosplay的影响之下慢慢形成潮流的。虽然汉服总的来说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甚至因为还有几个大一统王朝是少数民族,因此在服饰上也吸收了一些其他边疆地区性的服饰特点,比如说清朝时的长衫麻褂,你说我们国家的汉服,到底是以汉朝的传统服饰为代表,还是以唐朝的唐装为代表,又或者以明朝的服饰为代表。其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辛亥革命以后不选择汉服,是出于汉服无定论的考虑,没有一种时代服装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来代表我们民族特色。而我们看袁世凯在后来的恢复帝制时所穿的洪宪王朝的服装,也的确颇有汉时的特点,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时代变革要求与旧社会决裂

其次是出于反封建求进步的需要。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他们的纲领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们是以反对帝制,要求共和为主张的。这种情况下的民国自然要在形式上与旧社会划清界限。与旧社会划清界限的主要标志就是舍弃原来的长衫,马褂以及割掉清朝的陋习辫子 ,这是一种社会风俗文明的进步,又称为移风易俗,认为这样可以从思想上灌输给人们以民主共和的观念。


而且传统的长衫马褂或者长袍汉服也不适合与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西装礼服打交道,你看今天伊朗沙特的那种传统服饰,虽然显著的代表着自己民族的特色,但是在重大场合给人以一种赘余的感觉。从实用程度上来说,当然是这种具有轻便和窄小的西服更符合近代社会的社交礼仪。

富含政治意味的中山装

第三点采用中山装,其实更有一种浓厚的政治意味。随着政治不断西化的影响下,我们看中山装的特点在这几个方面,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具体来说,是否真的有这种含义,还是只是一种政治上所需要的宣传噱头,恐怕只有中山装的创始者知道了。但是无论如何,中山装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种官方礼节性服装,尤其备受政治人物的喜爱。



在今天,尤其是每逢重大节日,领导人都依然会穿着中山装出席。更加彰显了中山装在国家政治中的重大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汉服更在国际政治场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作为国家领导人,而且穿着西装或者是中山装当然比宽松的汉服会显得更加干练和有气魄,也更加威严,代表着大国形象。


当然也不尽然,我们看今天很多重大场合,领导人夫人会穿着旗袍出席。而这种能够衬托出东方女性曲线美的一种服装,正是继承了我们古代服饰的一些特色,加以创新而得来的一种非常高雅的可贵的女性服饰。如今也能代表着我们国家的一种类似于“国服”意义的女装。

其实选择合适的服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美观大气或者适合某种潮流的需要的独特性,在今天这个蛮自由的社会,其实无论汉服还是中山装,哪个穿着舒服就穿那个就行了呗。你觉得嘞?

【历史千奇百怪,关注更多可爱!】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望请联系删除!


历史好奇怪


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民主共和的国体取代陈旧的封建国体的潮流。也泛指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不可阻挡。

中山装是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是在日本学生服装(诘襟服)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1]。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民国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设计理念: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三权分立思想,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武陵郡王逍遥游


长久的误区,有很多人总觉得中国人的传统服装只有汉服。似乎只有汉服可以代表中国,并且最好能作为唯一国服使用。

这样的认识,假如在秦、汉、唐、宋、明这些朝代,也许没毛病。但要放在民国以及民国以后的时代,观念颇有偏执。

满族入关后,多尔衮发布了有名的剃发易服令,强制性将满族人的外貌着装加在汉人身上。至此以后,中原大地传承千年的汉服被划上句号。那些不服剃发易服令的汉人,被满军大肆屠杀,血流成河,激化了满汉两族的矛盾。对于其它民族,则基于他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相对宽松。如藏族,除了军队以外需要剃发,普通藏民可以不用。蒙族自不用说,满蒙穿一条裤子。

满族为何会如此下重手推行剃发易服令?

很简单,争取政权认同感。事无巨细,肉体也要,灵魂也要。通过强制手段,让所有汉人全部变成满族的样子,先强制征服外在,接着再征服精神。否则,一个满族政权的国家,满大街跑得却是汉族服装,这不是自己都不承认自己合法地位的自打脸吗?当然,剃发易服的效果是显著的,直到民国,民国政府规定剪辫子的时候,大量的汉人还边跑边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剪不得。殊不知,这个老祖宗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历史。

显而易见,在满族政权统治的清朝,满族服饰就是国服。不论皇上上朝还是下朝,是祭天还是出游,通通长袍、马褂。

而在明朝,宋朝这些由汉族政权统治的朝代,汉服是国服,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不采取强制整改政策。想穿可以,不想穿也不勉强。

不论中古时代的中国,还是近代中国,一个大一统朝代,必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些朝代里,汉族政权建立的国家对应汉服。蒙古族政权对应蒙古长袍(元朝不强制百姓,只对当官的有要求),清朝则是满服。

说白了,就是一种民族统治,用一种服饰。

那么民国该用哪种服饰作为国服呢?

其实,哪种都不用,穿得舒服得体即可。中山装貌似在民国属于标配,孙中山穿,毛主席穿,但穿长袍的人也不少,穿西服的也不少。汉族想穿汉服,你就穿。完全不需要国家颁布条令恢复汉服,因为一旦扯到恢复好像就有汉族政权的嫌疑。说好的民主国家呢?再说,哪怕恢复,该怎么恢复,告诉老百姓从今天开始,汉服可以穿了。老百姓再回一句,知道了,都民国了,老子想穿什么穿什么用你管。

民主国家权利属于全人民,既然是民主政权,也就谈不上单一民族政权了。多民族管理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国家的一部分。如果把汉服作为国家服饰标准,明显与民主国家的性质背道而驰。哦,把你汉族的服饰作为国服,那我们少数民族算什么?难道还算戎狄夷?

并且,民国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制度的前提下与中国国情文化相结合建立的国家。民国建立后,中国传承多年的文言文都被新文化运动废止了,人们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赶上资本主义国家,文字都大变样,汉服不汉服的问题,在当时简直不值得关心。


王老四的清民节


政治家有时候是伟大的,但也有时候是没有节操的,凡事是敌人支持的都会想办法加以反对,为了一时的输赢可以短视的做出荒唐的决定,只要当时能站的住脚,哪怕长久以后看来是错误的也会执行,在革命党看来,把汉服和袁世凯称帝联系起来一起批判,在当时巴不得把中医和汉字一起废除的舆论条件下最合适不过了,封建,复辟,落后,腐朽,这是当时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一通大帽子盖下来,华夏衣冠算是受了无妄之灾,也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复辟势力连累了,可事后又如何呢?袁世凯被推翻了,中国更乱,改自倭寇学生服的中山装在捧臭脚般的自吹自擂下大行其道,不穿就不够革命!不过终究其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后劲,现在如何了?只是成了少数人的一点念想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