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推翻滿清後為什麼不恢復漢服而是流行“中山裝”?

豬豬貓5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辛亥革命是新的革命

革命終結了中國的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政治民主、人權平、引進西方文明,這是開天闢地的第一次。

所以,為了紀念辛亥革命,不太適合使用中國舊有的服飾,而應該採用相對西化的新服飾。

也就是,中山裝。

中山裝有西方的元素,一說是英國軍裝式樣,一說是東洋日本學生裝的元素,總之和以往的服飾是不同的。

第二,民族問題

雖然初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孫中山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清政府,而不是殺光滿族人。

聽到有人談及民族革命就是要盡滅滿洲民族,即斥之為“大錯”。

孫中山的民族政策絕非大漢民族主義,而是堅持五族共榮的中華民族戰略。

所以,這種情況下,不適合將漢服列為國家的服飾,畢竟中國還有藏、回、蒙、滿、維、壯、苗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

強制用漢服,就是大漢民族主義了,這個沒有必要。

所以,中山裝由此誕生。

話雖如此,漢服仍然是我大漢的服飾,也是大漢民族之魂,漢人穿漢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是不適合作為國服而已。

第三,時代不同了

孫中山同盟會的核心人物,多是海外精英和國內的知識分子以及新軍。

這些人通常看到傳統中國文明的很多問題,認為必須引進西方文明中先進和合理的一方面,加以改造。

在他們看來,滿清也罷,元蒙也罷,大明也好,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中國想要迅速崛起,就要和很多傳統文化中的落後一面劃清界限。

在這種情況下,漢服、唐裝往往被當做落後文化的象徵,就像今天正常人都不會留滿清的辮子一樣。

那麼,中山裝也就是必然。


薩沙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民國推翻滿清,按理說是恢復漢服最好的機會,可為什麼民國政府沒有像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後那樣,大力恢復漢服呢?

清朝的服裝在清末已經醜得被人們嫌棄


滿清當年入關,標誌性漢人接受滿人統治的事件就是剃髮易服,服裝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不是簡單的穿衣問題,而是關係國家民族的大事。

《周易·繫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穿什麼衣服,跟社會興衰治理是有關,而且衣服的“設計師”必須是黃帝、堯、舜這樣的傑出帝王才有資格。

民國推翻清朝後,清朝的衣服在官方層面當然被取消了,但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服裝作為民國的正式禮服或者制服,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

這跟朱元璋時代還不一樣。朱元璋的時代,漢人雖然亡國多年,但唐朝在人們心中的威望還在,恢復漢唐對大家都有吸引力,朱元璋就是用書裡記載的唐代的服裝作為明代的漢服標準。

袁世凱稱帝時一度恢復的漢服,已經成了落後的象徵


可民國時代,中國在遭到西方帝國主義的打擊之後,自信心已經沒有了,民國是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建立起來的,在他們看來,如果在衣服上去恢復漢唐的舊制,就不是往前看,而是開歷史的倒車了。只有像袁世凱那樣的反動派才想著要恢復漢服。

穿西裝的孫中山


當時的革命家們,都是穿西裝的,可是西裝畢竟是外國的東西,始終讓革命家們有心有不甘。開歷史倒車不行,崇洋媚外也不行,怎麼辦,那就只有另搞一套,不中不洋,不古不今的衣服,就是中山裝。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可以說是擁有中西結合的自主知識產權。

這樣中山裝成了“國貨”,在經濟競爭領域有了跟西方打經濟戰的價值。和當時流行的西裝爭奪市場。

1933年1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執行委員陳肇英向中央提交《重釐服制嚴用國貨案》,指出“吾國近來男女服裝”多用洋布製作,導致“利權外溢,風俗內偷,為立國之大病”,因此,建議“重釐服制,以定人心,顧及本源,以崇國貨……文職公務員黨員須一律著用國貨中山裝”。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國民政府的批准,中山裝成為民國時期的公務員制服,並且還要強調要用國產的布料製作,特別是江西省政府還頒佈了《江西省公務員制服辦法》,除了要求中山裝成為全體公務員的統一著裝外,還特別規定“制服質料,以本省土布或國貨布匹為限”。

重慶談判時大家雖然立場不同,但衣服卻一樣

只愛潘多拉


民國曆任首腦裡只有袁世凱穿漢服祭天的。


從甲午戰爭開始一直到庚子國變再到日俄戰爭,當時晚清社會已經從上到下形成一種共識:中華文明已經落伍,東方社會想要不亡國滅種必須拋棄傳統文明,全面擁抱西方文明。


是的,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雖然我們比日本頑固保守許多,但是一旦我們決定要全方位學習西方,那麼,我們又比日本更絕決的拋棄傳統文化,擁抱西方文化。


日俄戰爭後,清朝社會對中華文明已經唾棄到什麼地步了呢?


在一個還沒有廢除科舉考試,還以儒家四書五經作為考試題目的國家,竟然需要成立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1904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


在康熙帝、乾隆帝或者明代需要“保存國粹”嗎?肯定是不需要的啊,因為在那些時代這就是社會主流。


只要在普遍認為中華傳統文明已經落後、落伍、腐朽的時代才需要有人專門站出來“保存國粹”。

章太炎因為提倡國粹被人稱為“瘋子”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後成立的民國怎麼可能恢復漢服?


在民國是哪些人主張恢復漢服、強調傳統文化重要的呢?


康有為、袁世凱、章太炎這些人。


袁世凱甚至穿著漢服祭天,但是,然並卵。


袁世凱、康有為這些人都被視作腐朽落後的象徵。而章太炎雖然是革命黨人,但是由於他國粹主張,他被視作是瘋子,以至於民國後他的綽號都是“章瘋子”。



1927年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後,為了證明自己比北洋政府先進、文明、進步,不但廢除了中醫還下令農曆春節公務員照常上班不放假,希望以此引導國人過公曆新年。


事實上從1911年算起,每一次更迭都可以看做更西方化的勢力取代原有勢力。


而最後獲勝的勢力,它的四大偉人分別是馬、恩、列、斯,全是西方人。它的典籍也全部源自西方。


蘭臺


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國歷史“新紀元”的開端,自然有其道理。辛亥革命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更加本質地來講,是結束了中國延續了三千餘年的社會形式,這意味著辛亥革命的目標是改變舊社會,建立一種新的,現代化的社會。自然,建立新的社會,必須要和舊社會體現出一些不同。


當初清朝入關之後,實行了所謂的“剃髮易服”,改變了漢族男性的服飾(民間並不嚴格執行)和髮型,如果辛亥革命將清代的馬褂改回漢服,那麼這意味著這場革命僅僅是一場狹隘的“改朝換代”,並不能體現出“新”的特點。同時,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國家如英法美等,其衣著款式追求的是“實用”和“方便”,而漢服則並不滿足這些特徵。


更重要的是,衣著的自由,是公民行使自己自由權的一個非常基本的表現,如果強制“恢復”漢服,那麼以行政命令來管制公民穿衣自由這種行為,如何能體現出“新社會”之“新”?當時的中山裝,未必就不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山裝給人的感覺是精幹,莊嚴,同時不失“現代化”,這豈不正是中國人在那個時代應有的精神面貌嗎?

況且,辛亥革命之後,並沒有強制推行中山裝(後期國民黨黨內要求除外),中山裝之所以能夠流行,這也是當時人民群眾的選擇。當然,如果有人樂意去穿漢服,自然也沒有人去說什麼。


庭州行者


這是由於古代並沒有漢服的說法。

因此,民國推翻清朝後,新的共和政府不可能恢復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更何況,這還是屬於封建糟粕。

古代的服制,依照用途主要分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喪服等若干種。

這些服制並不適用於所有階層,不同階層的人(皇室、百官和平民)擁有不同等級的衣服,絕不可跨級僭越,即所謂的“禮不下庶人”。

民國,一個以推翻帝制為己任的新政體,為什麼要恢復這種封建王朝的象徵?只有逆潮流大勢的人,才會對這些東西有所眷戀。

更何況,漢服是90年代隨商業、影視劇興起的新玩意兒。古代並沒有這種說法,大家也不可能穿著同樣的衣物。

至於中山裝,這是1923年以後逐漸流行起來的服裝,距離清朝滅亡都有10多年的時間了,我想兩者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事。

總而言之,談及古代服飾,要重底層百姓而輕貴族豪門;百姓們穿不起那麼奢華的東西,不可能穿那些影樓中的漢服。


HuiNanHistory


一是生活工作的方便。所謂的漢服日常生活工作多有不便,勞動,上廁所都比較麻煩,而脫胎於學生裝的中山服則比較便利。

二是孫中山賦予了中山裝政治含義,什麼三權分立、三民主義、五族共和,公務員著裝要與身份相符,革命大潮中,推行有了基礎。改朝換代,萬象更新,人們剪辮子,著新裝。

三是漢服在當時我被視為封建的文化象徵,受到抵制,在反封建的大背景下,恢復漢服難度較大。

四是中山裝引入了西服元素,人們感到洋氣,是新生事物,追求時尚時裝是人之共性,尤其是年輕人格外喜歡,所以快速推廣開了。

五是中山裝兼具禮服常服特點,適合多種場合穿著,所以受到歡迎。


華信巖


有個很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漢服是什麼樣的。相對於日本的和服,韓國的朝鮮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我們並沒有官方準確定義的國服。

民族服飾的朝代變化導致“漢服”不易界定

我們國家在不同的朝代,服飾也是不同的。至今在我們國家沒有具體的式樣被官方認定為所謂的漢服。其實今天的漢服更多的是在影視劇和各種文藝青年的cosplay的影響之下慢慢形成潮流的。雖然漢服總的來說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但是在不同的時期,也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甚至因為還有幾個大一統王朝是少數民族,因此在服飾上也吸收了一些其他邊疆地區性的服飾特點,比如說清朝時的長衫麻褂,你說我們國家的漢服,到底是以漢朝的傳統服飾為代表,還是以唐朝的唐裝為代表,又或者以明朝的服飾為代表。其實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辛亥革命以後不選擇漢服,是出於漢服無定論的考慮,沒有一種時代服裝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來代表我們民族特色。而我們看袁世凱在後來的恢復帝制時所穿的洪憲王朝的服裝,也的確頗有漢時的特點,但給人的感覺總覺得有些不倫不類。



時代變革要求與舊社會決裂

其次是出於反封建求進步的需要。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他們的綱領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他們是以反對帝制,要求共和為主張的。這種情況下的民國自然要在形式上與舊社會劃清界限。與舊社會劃清界限的主要標誌就是捨棄原來的長衫,馬褂以及割掉清朝的陋習辮子 ,這是一種社會風俗文明的進步,又稱為移風易俗,認為這樣可以從思想上灌輸給人們以民主共和的觀念。


而且傳統的長衫馬褂或者長袍漢服也不適合與代表著西方文明的西裝禮服打交道,你看今天伊朗沙特的那種傳統服飾,雖然顯著的代表著自己民族的特色,但是在重大場合給人以一種贅餘的感覺。從實用程度上來說,當然是這種具有輕便和窄小的西服更符合近代社會的社交禮儀。

富含政治意味的中山裝

第三點採用中山裝,其實更有一種濃厚的政治意味。隨著政治不斷西化的影響下,我們看中山裝的特點在這幾個方面,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具體來說,是否真的有這種含義,還是隻是一種政治上所需要的宣傳噱頭,恐怕只有中山裝的創始者知道了。但是無論如何,中山裝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一種官方禮節性服裝,尤其備受政治人物的喜愛。



在今天,尤其是每逢重大節日,領導人都依然會穿著中山裝出席。更加彰顯了中山裝在國家政治中的重大意義。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它比漢服更在國際政治場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作為國家領導人,而且穿著西裝或者是中山裝當然比寬鬆的漢服會顯得更加幹練和有氣魄,也更加威嚴,代表著大國形象。


當然也不盡然,我們看今天很多重大場合,領導人夫人會穿著旗袍出席。而這種能夠襯托出東方女性曲線美的一種服裝,正是繼承了我們古代服飾的一些特色,加以創新而得來的一種非常高雅的可貴的女性服飾。如今也能代表著我們國家的一種類似於“國服”意義的女裝。

其實選擇合適的服飾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美觀大氣或者適合某種潮流的需要的獨特性,在今天這個蠻自由的社會,其實無論漢服還是中山裝,哪個穿著舒服就穿那個就行了唄。你覺得嘞?

【歷史千奇百怪,關注更多可愛!】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望請聯繫刪除!


歷史好奇怪


孫中山先生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民主共和的國體取代陳舊的封建國體的潮流。也泛指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趨勢不可阻擋。

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是在日本學生服裝(詰襟服)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1]。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後中山裝大為流行,一度成為民國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準服裝之一。

設計理念: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三權分立思想,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武陵郡王逍遙遊


長久的誤區,有很多人總覺得中國人的傳統服裝只有漢服。似乎只有漢服可以代表中國,並且最好能作為唯一國服使用。

這樣的認識,假如在秦、漢、唐、宋、明這些朝代,也許沒毛病。但要放在民國以及民國以後的時代,觀念頗有偏執。

滿族入關後,多爾袞發佈了有名的剃髮易服令,強制性將滿族人的外貌著裝加在漢人身上。至此以後,中原大地傳承千年的漢服被劃上句號。那些不服剃髮易服令的漢人,被滿軍大肆屠殺,血流成河,激化了滿漢兩族的矛盾。對於其它民族,則基於他們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政策相對寬鬆。如藏族,除了軍隊以外需要剃髮,普通藏民可以不用。蒙族自不用說,滿蒙穿一條褲子。

滿族為何會如此下重手推行剃髮易服令?

很簡單,爭取政權認同感。事無鉅細,肉體也要,靈魂也要。通過強制手段,讓所有漢人全部變成滿族的樣子,先強制征服外在,接著再征服精神。否則,一個滿族政權的國家,滿大街跑得卻是漢族服裝,這不是自己都不承認自己合法地位的自打臉嗎?當然,剃髮易服的效果是顯著的,直到民國,民國政府規定剪辮子的時候,大量的漢人還邊跑邊說,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剪不得。殊不知,這個老祖宗只有不到三百年的歷史。

顯而易見,在滿族政權統治的清朝,滿族服飾就是國服。不論皇上上朝還是下朝,是祭天還是出遊,通通長袍、馬褂。

而在明朝,宋朝這些由漢族政權統治的朝代,漢服是國服,他們對於少數民族的服飾風俗,不採取強制整改政策。想穿可以,不想穿也不勉強。

不論中古時代的中國,還是近代中國,一個大一統朝代,必然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些朝代裡,漢族政權建立的國家對應漢服。蒙古族政權對應蒙古長袍(元朝不強制百姓,只對當官的有要求),清朝則是滿服。

說白了,就是一種民族統治,用一種服飾。

那麼民國該用哪種服飾作為國服呢?

其實,哪種都不用,穿得舒服得體即可。中山裝貌似在民國屬於標配,孫中山穿,毛主席穿,但穿長袍的人也不少,穿西服的也不少。漢族想穿漢服,你就穿。完全不需要國家頒佈條令恢復漢服,因為一旦扯到恢復好像就有漢族政權的嫌疑。說好的民主國家呢?再說,哪怕恢復,該怎麼恢復,告訴老百姓從今天開始,漢服可以穿了。老百姓再回一句,知道了,都民國了,老子想穿什麼穿什麼用你管。

民主國家權利屬於全人民,既然是民主政權,也就談不上單一民族政權了。多民族管理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是國家的一部分。如果把漢服作為國家服飾標準,明顯與民主國家的性質背道而馳。哦,把你漢族的服飾作為國服,那我們少數民族算什麼?難道還算戎狄夷?

並且,民國是中國人在學習西方文化制度的前提下與中國國情文化相結合建立的國家。民國建立後,中國傳承多年的文言文都被新文化運動廢止了,人們迫切需要通過改革趕上資本主義國家,文字都大變樣,漢服不漢服的問題,在當時簡直不值得關心。


王老四的清民節


政治家有時候是偉大的,但也有時候是沒有節操的,凡事是敵人支持的都會想辦法加以反對,為了一時的輸贏可以短視的做出荒唐的決定,只要當時能站的住腳,哪怕長久以後看來是錯誤的也會執行,在革命黨看來,把漢服和袁世凱稱帝聯繫起來一起批判,在當時巴不得把中醫和漢字一起廢除的輿論條件下最合適不過了,封建,復辟,落後,腐朽,這是當時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東西,一通大帽子蓋下來,華夏衣冠算是受了無妄之災,也被袁世凱為代表的封建復辟勢力連累了,可事後又如何呢?袁世凱被推翻了,中國更亂,改自倭寇學生服的中山裝在捧臭腳般的自吹自擂下大行其道,不穿就不夠革命!不過終究其文化底蘊不足缺乏後勁,現在如何了?只是成了少數人的一點念想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