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不设防VS镜中人


一群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在这里胡乱瞎评论什么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共认的事实!而河南确位于黄河的中游与中、下游地带,同时在我国古代是中原之中(古中州)之地!又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最富饶之地,是农耕文明的中心,五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农业大省及第一人口大省!直到近七八年以来,由于北大荒土地因用现代农机大开肯原因,第一农业大省的位子才被,黑龙江夺去;而近代以来第一人口之省的位子才曾经被四川“夺去”过!

而有些人,妄称陕西才是正中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是个急度错误的事情,可以说是多么段章取意和片面性的呀!切不说,作为黄土高原,丘领之地頻多,上古时期,人口及不多,也不是农耕文明中心之地,它(黄土高原)之是黄河源头之地而已,虽说陕西只是黄土高原的东南段地区,东部之地有点偏向于中原西部地段之地,是黄河的上中游之地段,但是在我国西周朝以前都是西方(西岐)“蛮咦”之地而已!而后,东周(春秋时代)之时,先前还不是很强的秦国,只是个西方蛮异小国而已,只是到了战国中期之时,秦国才逐渐经过几代君主的图经历治后才变成了强大的国家。

或者其实更为确切的来讲,陕西东部一小地域和及其山西东南部一小段地区、河北南部地区、山东西地区、江苏西北部地区、安徽北部地区、湖北北部地区,这些包括整个河南全境的全部地区的中原之地,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中心,特别是位于中原之中河南,更为是代表正宗的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之地!

作为上古时期真正的中原之地的河南,这里不仅有中国第一个部落首领伏羲“人皇”的故里(家乡)和国都,同时也有黄帝活动之地(黄帝故里甚至说是家乡都不为过),这里有大禹治水的事迹等三皇五帝的事迹!同时更有,夏朝的国都(约开封商丘一代之地)、商朝的国都(今商丘、安阳等地)、西、东周之时“周天子”国都洛阳等等,铁证如山的事实……

有人认为,古代中国河南之地是处在,黄河中、下游地域的,河水频繁泛滥之地,不应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诞生”之地呀!不过真正的事实确是恰恰相反的,恰恰是因为(危机诞生了文明),中、下游的水灾的泛滥,才促使了古代中国,大力治水的力度,又加上,河南之恰恰是,土地肥沃的大平原(中原之中之地),促使大多数黄河流域的人们所有的,部落的大联合大团结起来的去治水!才有了后来的,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诞生的原因和始然……

而且,世界上的四大人类古代文明,几乎都是因位于大河流域的,因长期,与泛滥大河之水“搏斗”(治水)的原因,才自觉不自觉的“创立”出了不同的早期的人类史上的四大古代文明的“诞生”……


闲云视野


第一、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根据现在的考古遗址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在黄河流域一带聚集居住、生产生活,当时的黄河水依然泛滥,所以先民们也是经常迁徙,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也被称为母亲河。

第二、根据现有发现的遗址遗迹,先民们主要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由于古代的行政区划与现在大有不同,上古时期或许还没有行政划分的概念,所以我们通常以黄河流域进行代指,而如今河南省管辖的地方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从密集程度上看,如今的河南确实存在大量的遗址遗迹,特别是黄河金三角地区。像郑州的老奶奶庙、新密的李家沟、栾川龙泉洞都是旧石器遗址,像漯河贾湖、新郑唐户、驻马店杨台寺、三门峡仰韶、邓州八里岗等等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总之,准确的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而河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省份而言,也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

,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喜欢请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说起姓氏,也许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不值一提,这有啥好议论的呢,姓氏,你也有,我也有,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但要是深问一层,你的祖先是来自哪里呢?

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开始懵逼了,天晓得来自哪里,估计有些家庭的孩子,都不知道族谱是为何物了......

但,今天我要说的是,当今河南其实是很多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按照我国人口最大的120大姓来统计: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以偷井盖的形象在鄙视河南人

那么,我就要奉劝你一句:请手下留情,也许你的祖先就来自这里

为什么说,河南才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这4个方面必须当仁不让

第一, 河南是姓氏开始时期人重要地区

不管是母系氏族时期 ,还是父系氏族社会,姓氏基本都是集中在河南地区,如同《史记·封禅书》说的那样:

“黄帝时万诸侯”

说的就是在这个时期,姓氏发源地的巨大作用

第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的活动中心

我们都自诩为“炎黄子孙”,其实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河南是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黄帝居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炎帝虽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但基本上在河南境内活动

第三,河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资源优厚,气候宜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夏朝到 民国,在河南建都的朝代都有20多个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一省就占了三个,既焦作,开封,洛阳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就是朝代频繁了些吗?这和姓氏的繁衍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不仅仅有,而且关系还很大

原因有三个:

古都最多,必然历史悠久,历史悠久,碰撞出的火花就多,也就自然而来的会造出更多的姓氏;

人多众多,以居住地为姓或者是以技艺为姓氏的也就增多;

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也会增多,在河南地区,以国为姓的姓氏,实在是不胜枚举,比如陈,郑,周等等

第四,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八王之乱 ”后,原中原地区汉人都向南迁移,这就给了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带领一干文武大臣进入河南洛阳,开始汉化改革,并实现鲜卑人和汉人通婚

自己首先把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其他王公贵族也跟着改姓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孝文帝改的姓氏中,其中有25就来自于120大姓之中

由此可见,当时的河南洛阳,姓氏繁衍是有多么的兴盛

好了,本就的姓氏发源就介绍到这里,看到这,是不是对自己的姓氏很有探索欲望呢?

不妨到《中华姓氏大辞典》一探究竟吧!!


历史滚轮


在这个命题上,某一部分人,显出几种典型的反逻辑腔调,自相矛盾的腔调。其一,当强调自己家乡是中华文化正统的时候,一定否认中原、东南、西南、东北等地域的文化的作用、意义,比如,对贾湖文化、红山文化、良褚文化,包括后来的尧舜夏商等,都采取虚无主义,武断否定的态度。武断声称中国文化,只有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才持续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二,在否定以河洛及黄河中下游区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核心时,又拼命强调,诸如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等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个地域的文化的重要性。其三,把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史,与文化学、历史学意义上的族群史,刻意混为一谈。以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演变历程,来冲淡以至于否定文化学、历史学意义上的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其四,把生物学意义上的原始生命的发展轨迹,突然跳跃衔接到文化学历史学意义上的族群演变史,以此杜撰中华文明中国历史并不存在的、非中原的某个区域的正统性,说白了就是要否定现今河南所在的这个区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是要强调比较偏僻比较次要、但是属于自己家乡的那个区域的重要性。完全无视人类文明特有的节点和阶段性。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某些人不是无知,或不仅仅是无知,而是缺乏端正的思想态度,缺乏健全的心理状态。本来只是个“局部”,只是个“后来”,却倔强地非要天天追求一个“大”、一个“最”、一个“第一”。本来是较低层级的区域文化,偏偏非要强词夺理,自称为天下最正统最核心的区域。因此,对于上下5000年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中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一基本事实,熟视无睹,熟闻无听。且其间面目可憎,语言市井,味道烂污,不见斯文。其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欺心欺国,为己之私,谣乱祖尊,为己之私,执恶败俗,可悲,可怜!

国家最高层面,已明确河南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城,这是有关国运的千年大计。东晋之后,尤其是南宋之后,中华精粹倾于东南。但上世纪以来,中原复兴也在艰难而坚定的进行中。让我们祝福河南,祝福中华民族这片最古老的文化圣地!


198084715


这个说法不严谨。大约五.六千年前中华大地部落林立,考古学家称之为满天星斗。这当中,在黄河流域有两大部落,这就是中上游以关中为中心的仰韶文化部落;下游以泰山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部落。仰韶文化中后期诞生了炎黄华夏部落,大汶口龙山文化诞生了蚩尤东夷部落。这两大部落相向发展,在华北大平原发生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其后,华夏部落的夏周与东夷部落的殷商,各自继承祖先的事业,殷商灭夏,周灭殷商。进入到了信史时代。这就是中华历史早期的东西政治格局!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中国历史的发源地,在以华山和泰山为中心的东西两部,而东西格局多为西方胜。所以学者指出黄土高原的泾渭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基因库(而汾河流域与伊洛河流域是扩散器)。其后的周秦汉隋唐又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至乐无如读书


古中原人早在宋元时期留南迁江浙广东一带了,客家话才是古中原话。

如今的河南人基本上都是元朝东夷迁徙而来,窃居中原罢了。(有图有真相)

所以,这些人的言行举止跟中华大地的华夏一族格格不入,自卑而自大,跟韩棒朝棒如出一辙,拿着别人祖宗的历史文化往自己脸上贴金。

好言奉劝河南老乡,元朝以后的河南历史,你们可以热烈讨论;元朝以前的中原历史,你们还是闭嘴吧。



独坐溪边任水流888


提问者中历史发明家之毒甚深。一群无知无识、无惧无耻的民间谣言制造者,出于对病态地域文化鼓吹的狂热,已发展到亵渎人类科学、编造无聊神话以侮辱全国人民智商的地步,不知是别有用心还是自卑到家。

上世纪初兴起的现代考古学,通过重见天日的旧石器时代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量文化遗存,已完整地勾勒出了有文字记录之前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的轮廓。近二三十年来异军突起的分子人类学,则在考古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人类基因排序的分子分析技术解读人类DNA遗传信息,以诠释人类起源和民族演化。因其建立在数理统计与实证基础之上,已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并开始接受。

这两大学科皆不支持“中华文明起源于河南”的论调,相反,都可以揭示以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恰是中华早期文化的冲突融合之地。就族源、文化源流来说,这个区域更像是各族杂居、文化受胎之地。

分子人类学向人们揭示一个更真实、更准确的人类迁移史,从而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民族起源的图画

在我国境内,曾出现过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90~120万年的湖北郧县人,距今约70~12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但由于第四期冰川纪的出现,他们都变成了化石。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褚嘉祐分析了28个东亚人群,推算出在中国境内现代人的起源不早于5万年。


距今约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前。它们一代代地由父子相传,而且“性格”稳定,一般在几十代之后才会有一到两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化。这些遗传突变位点的结构如同一棵树,也正是这棵基因树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间向地球不同地点散布的路径。


棕色人种首先离开非洲。黄种人大约在6万年前离开非洲,他们沿着温暖的路线跨过撒哈拉沙漠,进入中亚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再进入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和缅甸,遇到了先期到达的棕色人种、倭黑人种。我们的祖先干掉了倭黑人种,直至其灭绝或逃跑。由于生存环境不断挤压,倭黑人种一路北上成了今天日本人的祖先。

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在缅甸潜伏已久终于迎来了时机,中国陆地上的冰川开始消融,这群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他们便是中国人的先祖。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洪荒时代拉开了帷幕,华北平原也开始解冻。华北平原是1亿三千万年以前燕山山脉造山运动,东部塌陷而成,后又经过多次的海侵。古黄河,古海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逐渐沉积造陆而最终形成。

他们沿两条路线进入中国。一条是沿横断山脉进入青藏高原,其中一支染色体突变者留在了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的羌塘盐地。受严寒逼迫,一支又向东迁徙至青海湖东南方向的绕茶卡盐湖的河湟地区,这一民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羌族。从目前考古挖掘出来的羊的化石来看,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此民族最先驯化牦牛和羊,与其它民族交换盐与畜类,后又进入山西盐池,融合成汉民族的先祖。


另一条,沿越南沿海进入中国广西、贵州、四川,然后继续北上。由于人口膨胀、生存环境有限,最后不得不分开: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向南到达洞庭湖平原、向西到达三峡恩施、向北到达河南南部、向东抵达鄱阳湖,形成所谓南方集团的先祖。而另一支沿着海岸线上溯,来到了山东半岛,结果他们发现华北平原沃野千里不利于打猎,且常年水患成灾,不利于居住,于是他们继续向西迁移,穿过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来到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定居在了甘肃祁连山一带,最终他们与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会合了,这一时间大概在一万年左右。

两个部落融合生存资料不足,或内部出现矛盾,其中一支部落又开始东迁。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他发现汉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变。宿兵通过对Y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从已出头的文物来看古羌人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黍水稻等谷物,从游牧部落变成了农业部落,也就形成了著名的“甘肃陕西仰韶文化”。


从祁连山脉一带迁出来的的古羌人到了秦岭以及山东丘陵到至辽宁西部一带,产生了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山东大纹口遗址。由于母性社会的影响,这些羌人逐渐形成了以母性生殖标记的“姬”、“姒”、“妫”、“姚”、“姜”、“嬴”这么几个女旁“姓”代表的大部落。

在1万多年的迁徙过程中,我的先祖在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这个群体就是我们所称的汉人。另一个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这个群体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等族。

现代考古学则以大量具体的实物证据,揭示了中华文明多点起源,并在黄河中下游融合的过程

其实现代考古学与当代分子人类学并未统一,两种学科还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考古学界恐怕认为中华大地上的原住民并未完全消亡,其文化有一个从未间断、不断延续的过程,并不断与外来文化共存直至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考古学为分子人类学奠定了基础,因为它提供了各个文化遗址的生动、具体图画。


我们选取几个代表性文化遗址略作介绍:

1.西侯度遗址

它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北隅中条山之阳的西侯度村,西去合河遗址3公里,其地质时代为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是黄河流域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 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脊椎动物化石 。西侯度出土了一批烧骨材料,这个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如此古老的烧骨。此外,根据发掘的脊椎动物化石考证,当时的哺乳动物绝大部分种类是草原动物,有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粗状丽牛、步氏鹿、纳玛象等20余种。由此可知当时西侯度一带应为疏林草原环境。根据鲤鳃盖骨判断,这里的鲤超过半米,因此,西侯度附近当时应有广而深的稳定水域。

2.仰韶文化

它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3.河姆渡文化


它是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即距今约7000年前。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4.良渚文化



它距今5300-4500年左右,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最密集的地域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的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我们希望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学者们通力合作,能够更好地揭示中华大地上人们的起源迁徒过程、文化发生演变的进程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祖先有一个由南向北、再东西交汇的过程,“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纯属胡扯;中华文明多点起源,在黄河流域开花,在中华大地四处结果。通观上下五千年,一部河南史纯属“半部逃难史,半部融合史”,永远只是一部区域史。某一行政区划、居民,并不是中国地理、历史的直接继承者,就不要搞些可怜的“地域吹”了,这与科技、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太不相衬了,也有碍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区域文化自信心,不必建立在无知的谎言之上!!


嘉会天下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他像所有的母亲一样,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一碗水端平。黄河母亲让河南这孩子受罪了。

人常说,疼大的爱小的中间夹个受气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大文明发源地华山与泰山,和中间夹着受气的河南。仅仅目前考证,有史记载的记录为: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中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上古时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在水患遍地的情况下人类如何聚集,如何能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部落,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畜牧业等等来壮大自己的族群,吃饭都是问题,还谈得上扩张吗?。这种情况下,谁能告诉我河南怎么能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术界铁定的炎黄部落起源于西北,东夷部落起源于山东,以及南方的苗蛮部落。三大部落的融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可是偏偏起源无一个在河南。


山西的陶寺遗址、陕西的石峁遗址、哪一个都比二里头更早更宏伟。

对现代文明影响最大的《周礼》起源于陕西西安、儒家起源于山东曲阜、百家争鸣在山东的稷下学宫。这些重大的文化事件似乎都与河南扯不上什么关系。

综上所述,河南根本不是什么中华文明发源地。如果说为民族、文化融合之地,那么纵观历史,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

*由于针对题目而谈,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式的众多文化起源没有涉及。


用户6649353362


中华文明发祥地是黄土高原陕甘、关中平原,黄河中下游流域…,并非河南是唯一地方。还有的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祖宗!???问问全中国人,答应吗?无稽之谈。河南一直在炒作~河南是中国的祖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曲径通幽230718711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