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1959年9月,王德彩、黃桂英,一個是18歲的男青年,一個是17歲的女青年,由江蘇省南通縣袁橋公社蘇橋村,積極響應國家“支援邊疆、支援新疆建設”的號召,唱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這首歌,和同公社的133名支青坐著解放牌汽車到上海,然後從上海坐火車(貨車)直奔新疆。

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王德彩說在來新疆前,每人發了一套棉衣、一雙大頭鞋、一床軍用被子、一條褥子。黃桂英說當時帶隊的是本公社的馮順清(馮順清妻子吳貴英也是支青),還有來自新疆的一男一女兩個工作人員,來前他們做了宣傳動員,說新疆有煤礦、金礦,很好的地方!到新疆去吧!王德彩說當時在老家時也是種地掙工分,生活還可以,能吃飽肚子。

從江蘇南通坐“解放牌”汽車到上海,又從上海坐火車(貨車)到新疆的哈密,用了40多天的時間。在汽車上人是站或坐著的,在火車廂裡和汽車上一樣沒有座位,都是坐在車廂裡地板上。

火車到哈密後,有幾十輛“解放牌”汽車在等候他們。接著,王德彩、黃桂英及133名支青上了“解放牌”汽車,又經過幾天幾夜的顛簸,才來到新疆的米泉縣(現為烏魯木齊市米東區)。

到新疆米泉後,王德彩、黃桂英及133名支青分別被米泉縣政府統一分配到安寧渠公社四十戶大隊、保昌堡大隊、廣東莊子大隊參加農業生產。王德彩、黃桂英等33名支青坐著馬車來到保昌堡大隊報到,此後就在這裡當了一輩子的農民。

半個多世紀以來,王德彩、黃桂英以及133名支青將青春和理想無私地奉獻給了新疆的農業建設。而今,王德彩、黃桂英年已古稀,來保昌堡的33名支青中,健在的僅為7人,其餘都已經去世。

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黃桂英說剛來時住在保昌堡原地主家的土房子裡,土房子裡住不下,就挖蓋“地窩子”居住。當時的保昌堡有500個村民,33名支青的到來,給保昌堡增添了新的勞動力。

和王德彩、黃桂英同來的支青王漢傑(廣東莊子村村民王德英的父親),是名當過海軍、陸軍的退伍軍人,當時任保昌堡大隊二隊生產隊長兼村民兵連長。在勞動之餘,由他帶領全村的36名青壯年參加民兵訓練。

黃桂英說冬天吃水不方便,將雪化成水吃。33名支青全部在食堂吃飯,做飯的是本村的回族村民。

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當時,和平渠西渠正在建設,支青們參加了和平渠西渠後,又被組織到米泉縣修建水庫。春節大年初一,他們都沒有休息,飯吃不飽;過年了,一人一個高粱面饃饃,一個白菜炒粉條的菜。那時,他們在食堂吃飯,湯麵條是一碗兩分錢,有時兩分錢的湯麵條也捨不得吃,就用麵湯下面吃,這樣可以省得兩分錢。

支青們來了,主要還是種地,春天種得蔬菜有辣子、西瓜、豆角、大白菜、糖蘿蔔,秋天種得農作物有玉米、高粱和小麥。因為是集體勞動,每人都掙工分,男支青幹一天活兒是10分,女支青幹一天活兒是8分。

黃桂英說當時如果一個人一天都不休息,所掙的工分也就200分,200個工分相當於10塊錢,她捨不得花,年底了存了60塊錢,郵寄給了在南通鄉下的母親,她說當時母親已經60多歲了。

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冬天了,有時下雪也沒有休息,支青們所參加的勞動多半是拉土,用草和樹葉子積肥,天冷,有時候晚上也勞動,凍得受不了。黃桂英說那時的冬天比現在冷。工作組的同志問黃桂英:“姑娘!冷不冷?” 黃桂英回答:“還可以!”黃桂英說“還可以”是為了面子,說不冷是假。當然,如果坐到那裡不幹活兒,那才叫真冷,如果幹起活兒來,也就不覺得又多冷了。

支青們積肥用的工具就是爬犁,在爬犁上放個大筐子,找些解凍的土、草葉子、樹葉子裝到筐子裡,再用爬犁拉到馬車跟前,裝到兩輛馬車上,然後上到農田裡做“肥料”用。後來,保昌堡大隊的馬車由兩輛增加到4輛,馬車多了,他們還到烏魯木齊市區裡公共旱廁掏過大糞,拉到保昌堡村上到農田裡。

談起掙工分,黃桂英說冬天和其他季節是不一樣的,冬天男支青勞動一天的工分是8分,而女支青勞動一天的工分是6分。如果不好好勞動掙工分,每天連肚子都混不飽。年底了要根據平時的勞動工分進行分錢,因為平時沒有錢了可以先預先向隊上借,把先前借用的扣除掉,也就所剩無幾了。當然,也有嫌生活苦,產生回老家的念頭,但身上沒有錢,連路費都沒有。

黃桂英說,因為當時年齡小,當坐火車到甘肅時就後悔了,在車上吃的是茄子把炒菜,高粱面饃饃,喝的是用草籽打的糊糊,不吃肚子餓。初次離開家,坐車到新疆哈密時,她眼睛都哭腫了,但想起“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就堅持著來了。

1962年,黃桂英和王德彩結婚了。黃桂英的父親從老家來到新疆張羅了他們的婚禮,還在五家渠買了一頭小毛驢,殺掉,弄了些肉,還有饃饃,作為婚禮的大餐。婚禮由來時帶隊的馮順清主持。結婚那天,來自江蘇南通的支青們聚集在集體宿舍,吃了一頓婚席。生產隊裡準備了一間土房子,作為他們的洞房,洞房裡又一個土炕。直到1968年,黃桂英和王德彩在隊裡給分的宅基地上蓋起了兩間屬於自己的土房。

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2009年是江蘇南通支邊青年支邊50週年,南通市民政局為那一批支邊來疆的青年送來了紀念獎章,以示紀念。

那些年,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支青王德彩夫婦的故事

想到最初的選擇,老兩口無怨無悔。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句出自宋代岳飛《滿江紅》詞中的上闋,是王德彩、黃桂英等支邊青年們將青春和理想獻給邊疆建設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