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在放水?房價要普漲?四個“真相”告訴你想多了

近期,幾個消息不斷刺激樓市神經:

北京二手房交易量已經達到10個月來的最高點;

深圳二手住宅成交4551套,環比漲幅超過120%;

上海、蘇州、杭州等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屋成交量環比增幅都在100%以上……

信贷在放水?房价要普涨?四个“真相”告诉你想多了

最猛的是這個消息:根據2018年年報統計,國有六大行去年新增貸款一半是個人房貸!

於是乎,有網友斷言:在信貸放水下,加上多個城市調控放鬆,就看樓市會怎麼漲了。

關於房地產調控政策,我們之前強調了多次(可翻看之前的文章→中介月入13萬,部分城市小陽春?……看房之前先看這裡 → 房價“試探性上漲”?你需要這份“試探性”解讀),這次是否意味著樓市已經回暖?個人房貸增速真的在加快嗎?新增貸款一半是個人房貸就是放水嗎——

真相1:單月數據回調並不意味樓市回暖

從數據來看,誰也不能否認,樓市小陽春是出現了。但這是否意味著樓市回暖,還真不一定!

信贷在放水?房价要普涨?四个“真相”告诉你想多了

單月數據的影響因素很多,波動性很大,代表性不足,尤其是剛剛過去的3月份。

從環比上看,今年2月份是春節月,樓市數據不好看。從同比上看,去年同期樓市很低迷,數據也沒有代表性。

要說回暖,除了看量,還要看價格。從目前房地產交易價格來說,有漲的,有跌的,並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趨勢。

況且,在夯實城市主體責任要求下,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仍是房地產市場調控主要方式,“房住不炒”定位不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防止樓市大起大落也仍將是各地的主要調控目標。

真相2:實際上個人房貸增速是逐漸放緩的

國有六大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2018年合計新增51305.59億元貸款,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加了25338.96億元,佔據全部新增貸款的一半。

新增貸款一半投向個人房貸,是個什麼概念呢?

那是不是意味著,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一半都用於個人購房了。

從比例來看,確實不少,但還要和之前的數據對比。

2018年——

農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額5271.00億元,同比增長16.8%;

工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6512.72億元,同比增長16.5%;

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增幅未超過13%。

2017年——

工行和農行增速在20%以上;

建行、交行增速在15%以上。

2016年——

五大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幅均在30%左右。

也就是說,近幾年來國有大行個人房貸增速是放緩的。

靠放緩的數據,來為樓市回暖找理由,這個鍋,銀行不背……

真相3:差別化信貸政策是支持剛需不是放水

有觀點認為,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國有大行應多做表率、多打樣子!

國有大行確實也在做,並紛紛表態,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嚴格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要求,嚴格執行差別化信貸政策,重點支持居民購買自住房需求。

實際上,只要國有大行對於房地產的信貸政策沒有改變,比如首付比例、限貸要求、利率啥的沒有放鬆,就不叫“放水”。

作為個人房貸的主要提供銀行,國有大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高、尤其是佔比高,反映的也是住宅市場需求仍然比較穩定,個人(消費+投資)比企業(投資)的資金需求更旺盛。這也是“六穩”政策發力顯效的一種體現。

信贷在放水?房价要普涨?四个“真相”告诉你想多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堅持差別化信貸政策之下的市場化行為,並不是什麼信貸放水。

真相4: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比房貸多少更重要

上面都說了,國有大行新增貸款一半投向個人房貸不值得大驚小怪,信貸放水助力樓市回暖,也缺乏依據。

但是,有些事,比房貸多少更重要!

個人房貸之所以成為銀行的青睞對象,有安全性、穩定性等因素,更主要的是,目前實體經濟回報率偏低。

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提升實體經濟回報率,讓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比糾結於放貸多少更重要。

新增貸款有一半投向個人房貸,也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原因。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就是有再多的資金,也會通過各種方式,流向房地產等領域。

所以啊,還要運用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引導大小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的信貸支持,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明顯緩解,銀行在支持居民合理住房信貸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方面,也能發揮更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