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在西双版纳数日,无论是去探访勐腊中缅边境的勐景来寨子,去勐海寻访古茶山南糯山,去勐养探秘亚洲野象的踪迹,还是去橄榄坝寻找古老的贝叶经,我们都穿行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

这些原始森林的缝隙中镶嵌着平坝和山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2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每一个民族,都信奉着同一个自然法则:“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兄弟分家的故事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生活着12个少数民族。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傣族是西双版纳主体民族,有33.3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3%。哈尼族有20.7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7%。之后依次是拉枯族、彝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其中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只有2.51万人。

历史上,傣王曾经统治了这片土地长达800年之久,傣族与其他十多个少数民族如何划分属地、和睦相处呢?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在傣王统治期间,召片领是名义上的最高土地所有者,他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划分为12个区域,委派各族有威信的头人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并给予他很多特权,比如可以骑马、挎刀直到召片领司署下才下马。相比之下,傣族的头人则没有这待遇,他们不能直接骑马到召片领司署,必须在街头的“嘎龙”就下马,然后步行至司署。从很多法律条文上看,许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弱小民族,而对于本地的大民族、土司、头人则是重罚,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正好相反。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关于各民族之间如何相处,民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傣族和哈尼族“分家”的故事。相传古代傣族和哈尼族是亲兄弟,傣族是哥哥,哈尼族是弟弟。家族人太多了,要分家,大嫂和弟媳开始分布料。哈尼族弟媳对傣族大嫂说:“长的裙子布料给你,可以做筒裙,短的我留下。”傣族大嫂也很谦让,“长的上衣面料留给你,短的我留下”。所以后来形成了傣族妇女穿短上衣、长筒裙,哈尼族妇女着长上衣、短裙的服饰习俗。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热带雨林里的植物结成相互依存的群落,生活在雨林缝隙中的平坝和山林里的人们,也结成了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像植物形成的高低不一的层次一样,这些民族的分布也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层次。山下平坝多为傣族,山上多为哈尼族、布朗族,千百年来,他们在同一片水热环境下,与彼此共存,和雨林共生。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雨林里的生存法则

在雨林中生存,需要懂得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沿着勐腊坝子向南十几公里,路越来越窄,沿着小路到快要接近中国和老挝边境时,曼旦村到了。因为地处偏远,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

抵达曼旦是下午1点,烈日炎炎,整个村寨正陷入漫长的午休,一切仿佛都停下来。村民波罕丙建议我们先去林子里看看,我们沿着寺庙正对的田埂一直走,路的两侧种满了南瓜,直到出现一片森林。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波罕丙说,这片森林是曼旦的水源林,居民饮用、庄家灌溉都由此引入。这里的人自古便信奉一个自然法则:“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生活在雨林边,虽然日常所需皆取之于林,但傣族人有自己的原则。除了水源林,这里还有一片专供烧柴用的薪炭林,种的是一种速生的“黑心树”。黑心树生长很快,四五年便可砍伐,而且砍的次数越多,枝条再生越旺。因此,村民不需要去砍伐森林里的树木。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因为祖辈生活在雨林边,曼旦人早就练就了一身辨认植物、利用植物的本领。比如白叶子树,波罕丙说,他们过傣历新年时一定要用这白叶子包泼水粑粑蒸了吃。还有酸木树,可以拿它的酸果泡醋吃。不光食材,就连各种器皿也能从植物中变出来。比如用木棉树生火,砍竹子做成竹筒,塞上糯米,放在火上蒸,就连饭碗、酒杯也都是竹子做的。

除了吃穿用度,人们也从大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波罕丙是曼旦有名的民间艺人,会傣族武术,会跳孔雀舞,唱章哈,还是象脚鼓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年前,他在村口新建了一栋房子,在里面设立了一个“象脚鼓舞传习所”,向几十个年轻人传授象脚鼓舞和傣拳。波罕丙说,象脚鼓舞的由来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次启发。传说,先民在打猎时不经意将一块兽皮挂在一颗空心的树桩上,无意中拍打发出很好听的声音。于是他们将树桩砍下作为乐器,再模仿狩猎的动作舞蹈,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象脚鼓舞。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出家当和尚的荣耀

我们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寨子里寻访了数日,很少听说谁家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他们都愿意留在家乡,要么在家里干农活,要么去附近县城上班或做生意。寨子里的生活节奏缓慢甚至闲散,尤其是中午的三四个小时,在外面转悠很难看到一个人影。人们都在和亲友喝酒或者在家午睡。

傣族是个腼腆甚至有些害羞的民族,他们说话很轻柔,不轻易和别人起争执。不止傣族,西双版纳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是这种知足常乐的性格。这也许和占人口多数的傣族和布朗族全民信佛有关。傣族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从印度向南传播,经斯里兰卡、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保守派”,或者说在理论和实践上更接近原始。

景洪郊区勐泐大佛寺的西北角是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玛哈扁法师在这里担任副院长。在佛教中有两种“玛哈”,一种是王室家族出家之后受比丘戒称之为“玛哈”,比如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另一种是泰国国王举办的巴利文考试,达到巴利文第三级以上者,就在名字前加上“玛哈”。我问玛哈扁属于哪一种,他哈哈大笑说,当然是后者。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玛哈扁11岁就出家,18岁时到泰国游学,十多年后才返回西双版纳,“玛哈”就是在那段时间考取的。他说,按照传统,傣族男孩到了适当的年龄,父母就会把他送到寺院当几年和尚。出家是一件荣耀的事,家人要昭告亲朋,设宴三天,象征着从此成为一个“熟人”,类似一种成人仪式。若是谁一生中没有当过和尚,会受到歧视,被世人视为没有教化过的“生人”,甚至娶不到老婆。

历史上,对于傣族人来说,佛教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佛寺不仅是宗教上修行和参拜的场所,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在寺里不但有佛学精神的长老,还有渊博的学者、伟大的诗人。不过,在现代普通教育体系下,佛寺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

西双版纳|为什么这里的年轻人以出家当和尚为荣耀?

玛哈扁认为,在学校能学到科学知识,在佛寺则能学到傣族的信仰和傣族文化。无论是出家还是还俗,佛教对傣族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还是世俗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和生存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