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輝與滇軍的不解情緣

1946年6月21日,出生於雲南昭通地區彝良縣的新四軍第二副軍長羅炳輝,因突發腦溢血猝然與世長辭後,陳毅忍痛創作《悼念羅炳輝將軍》的長詩,詩中有“戎馬三十載,將軍滇之雄”兩句,言簡意賅地勾畫出羅炳輝與民國時期雲南地方軍事實力派形成的滇軍,曲曲折折、難分難解的不解情緣。

危機時刻,營救滇軍建奇功

羅炳輝參加革命前曾在滇軍朱培德部,1922年7月他跟隨朱培德參加過擁護孫中山、討伐陳炯明叛軍的戰役。孫中山任命朱培德為討伐陳炯明叛軍總指揮,朱培德與許崇智、陳嘉佑、黃大偉等制定出如下作戰方案:朱培德領導的滇軍為西路,以奪取樂昌為軍事目標;許崇智領導的粵軍和陳嘉佑領導的湘軍為中路,以奪取仁化為軍事目標;黃大偉領導的軍隊為東路,以奪取始興為軍事目標;在三路軍隊齊頭推進、奪取各自軍事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三路合擊、從三個方面包圍消滅駐守在廣東韶關的陳炯明軍隊。然而戰役打響後,除朱培德領導的滇軍推進較為迅速,佔領帽子峰等戰略高地外,許崇智指揮的粵軍及陳嘉佑指揮的湘軍,與陳炯明叛軍交戰不久就潰不成軍、放棄陣地、向後敗逃,這就使推進較為迅速的滇軍朱培德部佔領的帽子峰等軍事陣地,很快陷入被陳炯明軍隊的包圍之中,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處境。羅炳輝三闖敵軍三道防線,兩渡江河,翻山越嶺,在20小時內徒步奔跑近200華里,趕到朱培德總指揮部報告敵情,使朱培德得以迅速派出增援部隊擊潰包圍滇軍之敵,從危機險境中解救了滇軍。朱培德對羅炳輝在滇軍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膽識過人、有勇有謀的舉措營救滇軍的行為大加讚賞。不久朱培德任命羅炳輝為少校副官、徵兵主任,還獲得滇軍“勇敢獎狀”。

迷津之際,滇軍摯友指航向

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朱培德跟隨蔣介石反共,羅炳輝遂於1929年初離開由朱培德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在他歧路迷津之際,羅炳輝昔日在滇軍結識的摯友趙醒吾為其指點迷津,指明瞭正確道路。

趙醒吾系雲南賓川人,曾擔任滇軍朱培德的參謀。1924年趙醒吾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隱蔽在舊軍隊內從事中共統戰工作。1929年春趙醒吾根據黨組織安排,專程來到江西吉安做爭取羅炳輝的統戰工作。兩位摯友見面後,開誠佈公地一連暢談3天。此後不久,經中共贛西特委書記劉士奇、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蔡升熙,進一步與羅炳輝談話,羅炳輝化名“羅南煌”,於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羅炳輝入黨後最初幾個月,遵照黨組織“保持灰色,發展武裝,待機而動”的指示,繼續擔任江西吉安靖衛大隊大隊長職務,以掌握控制好江西吉安靖衛大隊這支擁有400多人的武裝力量,待時機成熟時發動武裝起義。到1929年10月初趙醒吾通知羅炳輝:舉行武裝起義。10月14日羅炳輝率部起義,隨後以起義部隊為基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五團,羅炳輝被任命為該團團長。而為羅炳輝指點迷津、指明軍旅正確道路的趙醒吾,後來不幸被捕犧牲。羅炳輝後來經常提到這位滇軍摯友對自己的關鍵性幫助。

抗戰時期,統戰滇軍抗敵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原滇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60軍,下轄182、183、184三個師,盧漢(雲南昭通人)任軍長,張衝(雲南瀘西人)任副軍長兼184師師長。1938年春第60軍184師開往抗日前線途中,184師政治部主任張致中(雲南瀘西人,中共地下黨員),與時任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統戰組組長的羅炳輝在武漢相見後,羅炳輝對張致中說:“當我聽到雲南部隊已編成第60軍開赴前線殺敵的消息,很是高興,作為雲南人,我希望和雲南的父老兄弟見見面。”張致中則把第60軍副軍長兼184師師長張衝的政治傾向對羅炳輝作如下介紹:“張衝本人很傾向於進步,他希望與共產黨建立聯繫,如果他來到武漢,是不是可以找您聯繫?”羅炳輝欣然答應。張致中返回184師後,向張衝報告了他與羅炳輝的談話內容。3月下旬,張致中陪同張衝來到武漢與羅炳輝秘密會見。會見中羅炳輝指出:“祖國的一草一木都要為抗日所用,要愛護官兵,要使用好手中的武器。”張衝則向羅炳輝提出,希望能與當時在武漢的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當面會談。羅炳輝遂報告葉劍英,隨後在一天夜裡,葉劍英、羅炳輝與張衝進行了當面會談。在會談中張衝向葉劍英、羅炳輝提出兩點要求:一、他本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二、要求八路軍、共產黨選派軍事及政治工作人員到184師工作。葉劍英、羅炳輝爽快答應了張衝的要求。隨後我黨安排周時英、楊華、張天虛、張子齋等到184師開展工作,在該師秘密建立中共黨支部。

在武漢會見張衝後,羅炳輝陪同葉劍英又來到駐孝感的第60軍軍部,主動訪問了第60軍軍長盧漢,向盧漢及該軍部分軍官闡明中共團結抗日的主張,開展對盧漢及第60軍官兵的抗日統戰工作。

羅炳輝多次與張致中及盧漢、張衝等滇軍將領秘密會談,宣傳中共抗戰主張,難免會被國民黨特務發現某些線索,據此蔣介石專門找盧漢談話,提醒盧漢要嚴防共產黨在第60軍搞統戰活動。針對上述情況,盧漢與張衝商量後決定,今後應採用更隱蔽方式與羅炳輝保持抗日統一戰線聯繫。

羅炳輝多次與張致中及盧漢、張衝等滇軍將領,共商國共兩黨聯合抗戰大計後不久,第60軍奉命赴徐州參加臺兒莊戰役,在這次著名戰役中,第60軍官兵奮勇殺敵,譜寫出一頁可歌可泣的抗戰勝利史。

1938年羅炳輝在武漢做滇軍統戰工作期間,除按原計劃深入做了張致中及盧漢、張衝等人的統戰工作外,還隨機做了第60軍183師1081團團長潘朔端的統戰工作。其情況是:在臺兒莊戰役中第60軍183師1081團團長潘朔端身負重傷後,於1938年4月到武漢住院養傷,潘朔端系雲南威信縣人,與羅炳輝家鄉雲南彝良縣很近,據此羅炳輝主動多次到醫院探視、會見潘朔端,闡述中共抗日統一戰線主張。潘朔端傷好臨別時羅炳輝寓意深長地說道:“你我同生在一塊土地上,但願將來能走到一條道路上。”羅炳輝多次做潘朔端的統戰工作,不僅促使潘朔端抗戰期間能堅持積極抗戰,而且最終促使潘朔端抗戰勝利後率部起義,最終與羅炳輝“走到一條道路上”,加入到了革命隊伍中。

生命絕筆,電賀滇軍舉義旗

蔣介石長期對滇軍實行排擠削弱政策,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把由原滇軍改編成的第60軍調往東北,藉以實現既消滅共產黨、又削弱滇軍的陰謀。潘朔端時任第60軍第184師師長,對蔣介石的伎倆十分反感。1946年5月30日,潘朔端毅然決然率第60軍第184師師部直屬隊及該師第552團官兵舉行海城起義,“這次起義開創瞭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起義的先例,它極大地震動了國民黨反動集團,對於要求和平民主的廣大人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對於國民黨軍隊中反對內戰的愛國官兵也是一個楷模,它為後來的長春起義樹立了榜樣。”

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戰場上,潘朔端率先舉行反對蔣介石打內戰的海城起義後,羅炳輝得知自己8年前的滇軍統戰對象,終於棄暗投明,心情異常激動,抱病親自擬定賀電,祝賀潘朔端海城起義成功。為擴大對潘朔端起義的宣傳,羅炳輝還將上述電文同時發送給自己認識的其他滇軍軍官閱讀。一週後的6月18日,羅炳輝將軍再次抱病馳電祝賀潘朔端舉行起義。誰知僅僅3天后的6月21日,羅炳輝因突發腦溢血而猝然與世長辭,羅炳輝抱病再次電賀潘朔端起義的電文,竟成為羅炳輝軍旅生涯的絕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