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如何深入到这句诗的意境?

同名ok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这句话出自我国元代诗人高房山,为了方便解释,我们可以先感受下整首诗的意境。

全诗如下:

怡然观沧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这首诗的白话翻译大致是这样的,诗人每天依山看着荃湾,帽山一直郁郁葱葱的,颜色从不改变。我问大海什么时候会老去,清风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得悠闲。如果不是思想上有超凡脱俗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得到悠闲的,那么能得到悠闲的人,一定不是平庸的人。

这短短的两句话里面,用到了四个“闲”字,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有什么不同?我来分析下:

1、清风问我几时闲,这里的闲,指的是悠闲,一种思想上的悠然自得。

2、不是闲人闲不得,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闲”,第一个闲人的闲,指的是超凡脱俗,思想比较高超的人;

第二个闲不得的“闲”,指的就是悠然自得的状态,跟上文“清风问我几时闲”的“闲”一个意思。

3、能闲必非等闲人,这句话里面也有两个“闲”,第一个“闲”还是悠然自得的状态,跟上文“清风问我几时闲”的“闲”一个意思。

第二个等闲人的“闲”指的是平庸,等闲之辈也就说平庸的人,俗人。

所以,综合看下来,这一首诗里面这么多闲,就三个意思。

第一种闲,是说能力,思想上超凡脱俗的能力,所谓放下才能得大自在。人只有自己思想上放下了那些繁琐的杂念,才能悠然自得,比如陶渊明那种高人,不管别人高官厚禄,只管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超脱俗世的高超境界。

另外一种闲,是说生活状态,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这个大家都好理解,人人都想要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可是采菊东篱下的这种生活,是人人都过得起的吗?即使过得起,又是人人都过得去的吗?

第三种等闲,是说平庸之辈,也就是俗人,这里用非等闲来表明是思想高超之人。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这两句诗,诗人想要表达的应该是,自己也向往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却不是思想超凡的高人,无法摆脱俗务,也就没有办法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

不是闲人闲不得,这句话拿到我们现代来说,我们茫茫碌碌为生活奔波的人,就是无法闲下来的人。即使有个别人思想超脱的人,可以隐居山林,也会被大家认为是奇葩,比如前两年新闻爆料的住在山洞里的人。像我们一般人,哪怕给你个山洞,衣食无忧,让你去过一天没有网络的日子,估计没人过得下去,这就是不是闲人闲不得啊。

能闲必非等闲人,这句话也可以按照我们现在的意思理解下,那就不仅仅是思想上超凡脱俗,你还得有能力财务自由,然后才有可能思想自由,所以想要闲得有闲的能力和资本。





南风偿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这是元代高房山的诗句,原诗是

怡然观沧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

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这里,我不再咬文嚼字的解释这两句诗。大致意思是:不是真正的闲人不可能过上那种悠闲,惬意的生活;能够悠闲,自在生活的是那些牛人。它道出了生活的真理,要想过上闲人的生活

一,必须有物质条件作保障。这里,我们来看一个老套的故事。

富人在海边度假,漫步沙滩,碰到打渔人正在沙滩上晒太阳,他向他打招呼:“嗨,你好,今天天气不错”。

“是呀,天气很好”。

“没下海打渔吗?”

“已经回来了,今天收获不错。”

”那干嘛不多打几网呢?”

“为什么要多打几网呢?”

“这样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收入,等攒够了钱,你就可以买一条船,可以雇更多的人帮你打渔。”

“那又怎么样呢?”

“那样你就可以悠闲得坐在海边,吹吹海风,晒晒太阳,甚至还可以小睡一会儿,多惬意啊!”

渔夫生气的说:“先生,我现在已经坐在海边,吹着海风,晒着太阳,别打扰我,我要小睡一会儿!”

故事乍一看,很有道理,富人奋斗一辈子,兜兜转转几十年,最后回到了起点,也只不过和穷人一样,享受着阳光,沙滩。

二人的日子看似一样悠闲,实是天壤之别。阳光是平等的,它赠与富人,也赠与穷人,二人一样享受着阳光,沙滩。但他们的心态肯定不同,富人躺在沙滩上,踏踏实实,无忧无虑。有阳光时他可以享受阳光,刮风下雨的日子,他可以坐在火炉旁享受温暖。而穷人在恶浪滔天的日子里,他依然得出海,不然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可能是孩子的补习费,可能是妻子的一场病,就会让他倾家荡产。他的生活没有丝毫抗风险能力。他坐在阳光下时,内心早已兵慌马乱。

有钱才能有闲,不解决眼前的苟且,怎能到达诗和远方。


二,必须有思想格局做后盾。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大自然美景随处都有,只有像苏轼这样抛却世俗功名利禄,坦然面对人生荣辱的人,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苏轼为官40年,37年被贬谪流放。他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受尽磨难,遭遇坎坷,每一次他都能跳脱出来,保持满满的正能量。面对人生风雨,他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命运带给他再多的打击,他都能像一泓清泉,把所有的污秽吐纳后,再次变得清澈。

这是面对磨难的洒脱,是阅尽繁华后回规平淡,非有大格局之人难以达到。


自名秦罗敷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这句诗出自元代高房山的《怡然观海》,全诗: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

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意思是说不是闲着的人,平时肯定很忙,不能闲下来;如果是真的闲人,也并非真正闲着的人,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从全诗来看,首句说的是作者天天驻足在山前望着大海,山头上草木青青没有什么变化。其中“日日”和“无改颜”都是突出一个“闲”字,无改颜就是没有变化,一种静态,在青青的衬托下,就显出一种自然优雅之态,也就是闲。

第二句用了两个“问”,大海和青山什么时候变老呢?实际是说大海和青山永远不会变老,这是一种静态化,也是一种闲的姿态。清风说明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说你闲没闲着,也突出作者此刻的悠闲之态。

最后一句是对闲的总结,使全诗闲的意境达到一种高潮,也是为闲最后定调。

作者的闲,是心灵的休息,磨刀不误砍材工,滴水穿石也从容。海山不老,我心独闲。

而清•虚云作的诗《无题》:“修心修道无此语,谈玄谈妙总是闲。从此何劳山下问,烹茶挑水听潺潺。”又是另一种闲,是禅的最高境界。是自悟自醒,不偏激,不执着。烹茶、挑水照样日日好心情。

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内心恬静闲情,隐士风范,逍遥自在,内心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达到统一。内外协调,追随自心,追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恬静生活。

闲,对中国古代文人而言,不是无所事事,荒废光阴,而是养精蓄锐,储备能量。山不忙,却能生出千树万花;水看似清闲,回眸时已奔流万里。



戈壁滩上的驼铃


问,“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如何深入到这首诗的意境?

答,这样深入到这首诗的意境:

一,时间,2019年3月31日。

四,人物简介,农友甲喜欢打篮球,在农场时,一有空就拿个破球在破球场训练。农友乙喜欢钓鱼,在农场时,一有空就拿根破竹杆在河边蹲着。我们三人同时返城进厂,农友甲发挥蓝球特长,从车间队打到厂队,从厂队打到总公司队。由于表现突出,没几年的工夫,就被调到总公司中学当体育老师了。农友乙,一如既往地在车间和河边两地蹲着,一直蹲到退休。

五,人物现状,农友甲在学校找了一个上海老婆,育有一女。两人退休后回上海了。两人退休工资加起来一万三千多。农友乙找了一个本公司铁路上的女工,有两个儿子,老大有眼疾,想要个女儿,又弄出个带把的。大儿已婚,二宝待婚。两人退休工资加起来七千出头。

六,剧情:下个月,是我们那批农友下放农场45周年,在此之前,我想趁大伙清明节回来烧纸之际,聚一聚。农友甲在微信上说:他刚从泰国清迈回沪,明天飞郑州,6天玩河南全景。他还对我炫耀,退休这几年,他已经玩了22个国家了。这大概就是“能闲并非等闲人”。农友乙在微信里说:他和老伴都在打工,他当保安,逢单休息,逢双上班。老伴在超市搞卫生,时刻盯着废纸箱,生怕别人顺走了。这大概就是“不是闲人闲不得”的意思。

七,意境,那个打球的农友甲,能等闲时不等闲,等闲之年只等闲。那个钓鱼的农友乙,能等闲时就等闲,等闲之年难等闲!回答完毕。这就是我个人对这首诗理解的意境。


0老三两0


此句来自元代官员、画家高克恭(公元1248-1310)的诗: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祖籍山西大同,居大都(今北京),二十七岁为官前久居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克恭生性坦荡平易,与世落落寡合,遇知己则倾心相交,终身不疑。房山有田二顷,此外身无余资。擅画墨竹、山水等,与赵孟頫南北相对,为一代画坛领袖。


根据高克恭的生平以及整诗内容,“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句所描述的,是作者对自然界“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的一种爱慕与感慨。并借助“清风”的反问,对照自身的处境,或因职责在身,或为了生计,表达了对自己既不能闲,又闲不得的一种伤感、自嘲或自豪。同时对于那些能闲得下来的人,则表示了深深的羡慕或敬意。


大帽山书法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也属一闲人,否则又怎能,日日依山看荃湾?又怎会关注到帽山青青无改颜?

同样也可看出他绝非等闲之人,若非如此,何有清风问我几时闲!

所谓闲者,不外三类:

一,不愿事事,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

二,无所事事,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里就包含两种。

三,不需事事,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是一

种,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又是一种。

孔乙己属于不愿事事,陶渊明也属于不愿事事,但境界却大不相同。

赤日炎炎,老农心急如焚,而公子王孙却摇扇取凉。同是无所事事,心情却大不一样!

同是悠闲,有人关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是却是: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今时今日,大多数人都是不得闲,不敢闲!真正那些衣食无忧,可以闲的人,在无处不有的喧嚣和浮燥中,也难以获得那种心灵清净的悠闲!

分享拙作一首

无题

大漠( ^_^)绿海

上边有老下有小,贫贱夫妻不敢闲。

披星出门戴月归,女人真顶半边天!



大漠绿海和谐音


这句话出自元代高房山的诗句中,原诗“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通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作者把自然界的“清风”拟人话了,其实,细细品读下来,会发现拟人话的不止“清风”,还有“荃湾”和“帽山”,虽然它们不曾说话,也不曾动。特别是这个“帽山”,最不易让人察觉。这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

这首诗的白话翻译过来说的是,诗人日复一日依山远望一个叫荃湾的碧湖,碧湖之远有一座叫“帽山”的一直郁郁葱葱的,日复一复总不改变颜色。于是,诗人问碧湖“帽山”什么时候会老呢?这里要注意,诗人不是问碧湖什么时候会老。还没等碧湖回答,清风反问诗人说“你什么时候闲过?”暗指诗人是个不得闲的人,整日爬山来看荃湾,还问这么无聊的问题。清风接着回答道“不是闲的人闲不住,能闲下来的必然不是一般人。”整首诗的重点放在了最后一句,诗人以自嘲不是闲人的方式结束,这是诗人的可爱之处。清风至此时,也回答了诗人,帽山是值得诗人学习的“人”。有点绕,请大家多点耐心理解。

那么怎么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思呢?明代一个学者郑碹《昨非庵日纂》中作了解答,他说“身闲为富,心闲为贵。”又说:“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从郑碹的话中,我们可知,他们说的“闲人”是心无杂念之人。再结合上文高房山的诗。我们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答案:所谓“闲人”就是“像帽山一样,心无杂念,坚持做好本职孕育青树,默默奉献之人”。而不要像诗人一样患得患失,去追问帽山“不老的秘密”,多做有意义的事。


多知事


这一句是引自高房山的诗句

下面就稍微用长篇幅说一下: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

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元,高房山)

这个闲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并不是无所事事或者荒废光阴,也可能是养精蓄锐,储备能量的说法,当然普通小老百姓一般不这么想,就是搁现在谁能闲下来,能闲下来那真的就是虚度光阴了,不过也正是当下社会的如此境地,这句便更能体现闲字的难得。

在唐伯虎的《叹世词》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的那些所谓无处安放的烦躁和匆忙,其实就是是自己误读了的人生而已,每个人,人生在世,这么美好岁月里的前行,不是为了匆匆地赶路,而是悠然欣赏的自在。(当然这句话有点绝对了)

反正要是深入了解也讲不完,但也差不多,毕竟是哲学方面的。


YenchengCity丶王浩广


有没有一句诗词让你第一眼看去觉得平凡无奇,第二眼看去觉得有点意思,等到第三眼看去就觉得肃然起敬了呢,我想这句诗就可以做到,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海风拂过,绿松摇曳,晴空万里,碧波高涨。我问沧海,沧海不语,却使清风问我。沧海原不老,我亦此时闲,何必多问。哈哈,只能怡然笑道“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

这里我认为可以做答清风,别看我现在确实像是闲人啊,在这里观海听风,其实哪里比得上你们,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呢。像我这样的人不是不能享受片刻的悠闲,只是不能长久啊,能始终闲下来人才是真正的闲人啊,而这种人一定不是像我这样平凡的人。这里也表达出了对那种超脱境界的向往。

人生在世,风尘一场,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春夏与秋冬


c神在杭城


这句应与它上一句“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结合看,这里的“闲”不是与“忙”对立的无所事事,是一种心态上的放空,作者看着海山经年不变,似乎外界对海山造不成影响,是什么让它们没变化?他得出的结论是“闲”,可理解为顺其自然,这和道家的“无为”类似,但真能做到的极其少,人活世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引诱你,能做到“闲”的无一不是大透彻之人,这样的人又企是等闲之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