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大石墓群主要分佈於川西南安寧河流域,在冕寧、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諸縣市皆有分佈。德昌縣王所大石墓群與喜德縣伍合大石墓群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且最為典型的兩處大石墓群。大石墓的主要特點為:墓室作長條形,墓頂皆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最重達10噸。王所大石墓位於德昌縣西南約4公里的王所鄉王所村一組,分佈有大石墓三座,佔地面積7500平方米,墓呈長方形,墓室以大石圍砌而成,頂蓋數塊大石,墓門以小石封砌。長8.5~17.90米,寬1.70~3.60米,高0.50~1.60米,石質多為花崗石,墓保存基本完好。

伍合大石墓群位於喜德縣城西北約11公里的冕山鎮伍合村二組北面50米,墓群分佈於安寧河支流孫水河南岸的坡地上,共分佈有墓葬九座,墓地面積2000平方米。墓長2.50~4.45米,寬1.35~3.20米,高0.35~2.10米。墓葬呈長方形,墓室以大石豎立圍砌而成,上蓋巨石,石質為花崗岩。

墓室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種用10餘塊大石圍砌成墓室,另一種用小石塊砌成墓室,墓室外皆有封土。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銅器等。大石墓多成群分佈,每群四、五至十餘座不等。涼山大石墓群是西南地區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存。

上個世紀70年代四川大學歷史系童恩正、四川省博物館趙殿增組成的流域調查考古隊,到西昌禮州鎮進行新石器遺址發掘。他們發掘時發現,新石器遺址上一座墓基由眾多巨石組成,搬除巨石後,出現的土陶和人骨令他們感到十分驚奇,他們明白髮現了一種珍貴的古墓。這種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頂部以巨大的墓石覆蓋,這種古墓遂被稱為“大石墓”。

而據記載,“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從現存的200餘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的人數亦當在兩萬人左右,和涼山地區同時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遺留下來的墓葬相比,他們的確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

大石墓用巨石砌成,墓室挖在地下,為狹長方型,一般長約6-8米,最長可達14米。墓室一般寬0.8-1.2米,深1.5-2米。墓室的兩壁和後壁用長方型大石豎立排列而成。墓室用巨石覆蓋,一般5-7石不等,前方有一個窄窄的墓門,墓門用碎石封閉,墓頂露於地面。有些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前,還立著一塊巨石做墓的標誌。而這些建築材料都未經人工加工,重者達萬斤以上,輕者亦有數千斤之多。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機械,也休想動它分毫。

墓室內都沒有發現葬具,人骨都堆積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每座墓葬入的人數不等,少則四五十人,多達一百多人,從骨殖錯亂、隨葬品沒有多寡貧富之分的現象分析,這眾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同一氏族的成員。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主要可以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牙、金、瑪瑙、綠松石等質料的各類裝飾品,有些墓室內還發現過稻穀的痕跡。古人用什麼樣的技術能夠移動如此龐大的石塊。修建這些石墓的石塊每塊重量至少在一噸以上,以5、6噸重的居多,而這些石塊均產自離墓地5公里外的大山中。其次是墓主的族屬問題。據其他被盜墓葬的已發掘情況來看,大石墓中一般聚集著數十具乃至上百具屍骨,而這些屍骨均屬原屍體棄置野外任其腐爛完畢以後,再將屍骨收撿放入大石墓內,而且這些成群的屍骨則是多次放置進入的。

有一種傳說大石墓是由一個叫僕人的民族修建而成的,這個民族的人個子不高但力大無比,是他們將遠處的大石塊搬運過來,修建墓地。

而當地村民則稱這種巨石砌成的墳墓為月魯墳,說它們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鄉叫它們“濮蘇烏烏”,說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涼山前就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的石頭房子。歷經悠悠歲月流傳下來這些含義不同、內容各異的說法,而其中的真實歷史卻已湮沒無聞了。

大石墓中出土數量較多的各式精美的青銅發笄,似乎與“椎髻”這種風俗有直接的關係。墓中出土的稻穀也說明這是一個定居的農耕民族。總之,從大石墓的分佈區域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文化面貌來看,基本上與古文獻所記載的邛都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的大多數學者認為,邛都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稱邛都,其南還有邛海,都說明了邛都人曾是這一地區的主要居民。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縣、喜德縣 涼山大石墓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