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从鼎盛到解体的这段时期,都经历什么?

dj小周


土耳其很幸运,独自占有位于亚、欧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只要土耳其不高兴,黑海秒变成“黑湖”,这使得土耳其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同样因为拥有土耳其海峡,让作为中等国家的土耳其成了列强窥视的目标。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盛时,本身就是列强之一,还没人敢打土耳其海峡的主意。奥斯曼衰落时,英国就像一只盯着腐肉的秃鹫,牢牢盯住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对英国来说非常重要,其中有很多因素。

首先是沙俄因素。沙俄缺少出海口,温暖的地中海沿岸是沙俄奋斗的目标。但是,如果让沙俄通过土耳其海峡控制地中海,那么英国的麻烦就来了。英国控制着南亚印度,而从英国本土到印度,地中海是重要的战略连接线。为了自身的利益,英国认为有必要把沙俄堵在土耳其海峡以北,不让俄国进入地中海。即使不考虑遥远的控制印度洋的问题,沙俄想吞并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就已对英国在地中海的存在控制致命威胁。

其次是近东因素。根据欧洲人的角度,欧洲以东,按与欧洲的地理远近划分出近东、中东、远东。近东是指非洲的埃及,西亚等地,有时也包括巴尔干半岛,位于地中海东岸、北岸。英国是个贸易型国家,扩大海外市场是英国生存的关键。而英国与法国拿破仑存在竞争,拿破仑控制的欧洲大陆不和英国交易,企图饿死英国。英国只好暂时放弃欧洲市场,开拓近东市场。近东市场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土耳其海峡。控制土耳其海峡,英国就可以在战略上居高临下,保护近东市场。同时,阻止沙俄势力南下。

以沙俄的实力、加上日落西山但有一定实力的土耳其,英国暂时还做不到以武力控制海峡。此种情况下,英国就根据自己的利益,一会帮助沙俄打土耳其,一会帮助土耳其对抗沙俄,从中捞取好处。

比如1833年7月8日,沙俄逼迫土耳其签订《温基阿尔-斯凯莱条约》。根据条约,沙俄有“义务”“保护”土耳其,沙俄的军舰可以随意出入土耳其海峡,别国军舰无权进入。英国当然不会承认这份条约,并派军舰游弋于相关海域,给沙俄制造战略压力。同时,为了帮助土耳其恢复元气对抗沙俄,英国向土耳其提供大量援助。土耳其海峡被相对弱势的土耳其控制,远比大块头且野心勃勃的沙俄控制,对英国更为有利。

列强也不希望沙俄独占战略地位重要的土耳其海峡,英国拉来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给沙俄施压。1840年,列强包括沙俄在内,签订了《伦敦海峡公约》。公约规定除了土耳其之外的所有国家军舰都不能进入土耳其海峡,英国暗笑:我进不去,你也别想进去。英国基本搞定沙俄,从此,沙俄被困在黑海里,进出不易。《伦敦海峡公约》,给英国控制土耳其海峡,最大限度争取到了时间差。

但是,江湖大佬轮流冒泡。沙俄下场领盒饭,德国又蹿了出来。1871年,打赢了普、法战争,意味着德国统一。崛起的德国有着对外扩张的强烈欲望,土耳其海峡的战略价值太高,自然就被德国盯上。

十九世纪后半叶,奥斯曼土耳其的经济一落千丈,甚至当起老赖,拒绝向列强债主们还债。德国本身也是土耳其的债主之一,但德国更看重的,是利用土耳其缺钱之际,加大对土耳其的影响。德国开始向土耳其进行大量援助,德国雪中送炭,土耳其自然要投挑报李。英国在土耳其的影响迅速下降,尤其不能让英国接受的,德国资本进入土耳其铁路领域,控制了巴格达铁路公司。

德国宣称要修建一条从土耳其海峡君士坦丁堡通向中东巴格达的铁路。这只是德国扩张的第一步。接下来,德国就想延长“君——巴”线,支线延长到波斯湾附近的今伊拉克巴士拉。这意味着德国将触角,在进入土耳其海峡之后,伸到了近东以及中东。这将对英国在近东做“生意”以及控制中东、印度产生致命威胁。

英国,以及法国对德国的野心愤怒,英国几乎是玩命式的警告德国:绝不允许修建这条铁路。经过多轮谈判扯皮,德国在1914年6月15日,同意不把铁路修到波斯湾。

图-土耳其街头

不过,土耳其还是选择与德国站在一起。紧接着,一战爆发,英国为争夺土耳其海峡,在1915年2月,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英军的目标,就是先进入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占领君士坦丁堡,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


地图帝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建立奥斯曼土耳其的民族其实和我国隋唐时期北边的突厥同属突厥语系,但是却是和突厥人血源关系最远的。

土耳其人原来是花剌子模的臣属,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

后来蒙古人兴起,花剌子模被征服,土耳其人被迫迁徙,依附于罗姆苏丹国。在拜占庭旁边得到了一块封地。

可以认为这是他们发家的开始。1299年 部落首领奥斯曼趁着罗姆苏丹国内乱宣布独立。奥斯曼的儿子继位后又吞并罗姆苏丹大部分国土。而且占领了小亚细亚靠近地中海的部分,并且在土耳其内部进行改革,正式把一个部落联盟变成一个严密的国家机器。

穆拉德一世继位后,登陆南欧,基本控制了今天希腊的部分,剑指巴尔干半岛,形成对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包围。

拜占庭是什么,是罗马呀!在欧洲人心目中,罗马帝国的地位绝对是第一等,拜占庭危机,欧洲各国决定组织联军去救拜占庭。他们成立近万人的十字军。但是被土耳其人打得一败涂地。

本来土耳其人此时摧枯拉朽,攻下君士坦丁堡指日可待。就在这时,东方蒙古帝国崩溃后,突厥贵族帖木儿崛起,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向小亚细亚扩张,并且击败了土耳其人。此后土耳其帝国内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内乱。

土耳其人经过两代君主的努力才稳住阵脚。而且还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1453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穆罕穆德二世带着八万人攻克君士坦丁堡,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从那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征服了。在欧洲,一直打到维也纳。和英国,法国缔结联盟(应该就是法剧凡尔赛那段时期)。在北非,消灭了马穆鲁克(骑砍里仅次于丝袜迪亚骑士的骑兵。)在亚洲,击败波斯人,而且进军阿拉伯半岛。在巴巴罗萨海雷丁的带领下控制了地中海。建立了一个既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后第五个地跨亚欧非的国家,土耳其盛及一时。



但是盛极必衰是常理。

土耳其帝国控制了欧洲和亚洲的通道。欧洲人为了得到香料,丝绸,瓷器。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辟新航线。在这一过程中,航海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而且还误打误撞发现了新大陆。

在这段时间,欧洲各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相反,奥斯曼帝国却陷入了停滞。后来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地中海霸权,在欧洲也连吃败仗,匈牙利,阿塞拜疆,保加利亚先后从奥斯曼帝国脱离。



又因为内乱等等原因,奥斯曼帝国渐渐衰落,随着欧洲各国的逐渐强大。奥斯曼在外事上渐渐捉襟见肘。他控制的国家先后脱离奥斯曼。一战战败,更是直接把奥斯曼打回原形。国土面积只剩下了原来的小亚细亚。

一战后,凯末尔领导改革。稳定了土耳其局势,形成了现在的土耳其。


守仁读仁


奥斯曼帝国曾一度是令欧洲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存在:就是这个帝国在1453年灭亡了拥有上千年国运的拜占庭帝国,在其势力最鼎盛时期一度囊括了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也门、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等地,国土面积550万平方公里。正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存在使传统的从中国经中东地区进入欧洲的丝绸之路贸易阻断,欧洲各国不得不尝试开辟新航路,从而通过新的海洋贸易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时代。然而国运如同潮水一般有起就有落——奥斯曼帝国也不例外地逐渐踏上了衰亡之路: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存在着客观的外部原因就是新航路开辟后作为竞争对手的欧洲诸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其中尤以率先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西班牙表现最为明显,由于从辽阔的美洲殖民地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和战略资源的补给令西班牙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力的飞跃式发展。1571年西班牙作为当时欧洲基督教国家中最为强大者联合罗马教廷和威尼斯同作为欧洲基督教文明最大威胁的奥斯曼帝国在希腊勒班陀海角交锋并取得了欧洲基督教国家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军事胜利——在这次战斗中奥斯曼军队的主将阿里·巴夏及3万名将士战死,8000人被俘,损失舰船230艘。不过这场战斗并未能阻止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在此之后奥斯曼帝国在恢复元气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直到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后奥斯曼帝国才转攻为守,而欧洲基督教诸国则开始大举反攻。

1683年1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开始向奥地利进军,奥地利军队在同奥斯曼军队接触后节节败退,7月奥斯曼军队以逼近维也纳并于当月14日完成对维也纳的合围。波兰国王、罗马教廷以及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等德意志诸侯向维也纳派出了援军。9月11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同欧洲基督教各国组成的联军正式交锋,经过15小时的激战后土耳其的炮群被打哑,防线被突破,战至日落时分土军为避免被围歼的命运而撤退。维也纳之战中土军被击毙2万余人、被俘2000余人、被缴获大炮300余门,而这场战役更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欧洲和奥斯曼土耳其彼此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在此之前欧洲各国一直在奥斯曼土耳其入侵的威胁下战战兢兢,而此战之后战略优势转到欧洲一边,奥斯曼帝国开始逐渐转攻为守。此战之后的16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从奥斯曼帝国中夺回匈牙利南部和特兰西瓦尼亚。

当奥斯曼帝国在同欧洲基督教诸国对抗的同时在其东部崛起了信奉伊斯兰什叶派的波斯萨非王朝。尽管萨非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同属伊斯兰国家,但各自信奉的什叶派和逊尼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教派矛盾,萨非王朝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不止一次联合欧洲国家打击奥斯曼帝国。在这种外部势力虎视眈眈的格局之下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争权夺利现象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在世界各国的王室之中父子兄弟之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并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不过绝大多数国家的王室成员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只会打击对自己的权力威胁较大者,至于其他皇室成员一般还是封以爵位,让其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只要不干预朝政即可;而奥斯曼帝国王室成员之间的争权夺利可能是全世界最残酷的——每一代新君主上台后都将自己的所有兄弟、儿子们软禁起来,无论他们是否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更不管有多大威胁,因为他们身为王族成员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潜在威胁。可想而知当君主死后在经历多年软禁生活后已严重和社会脱节的王族成员被释放出来并继承王位后会是怎样一个昏聩之主,而这位昏庸的君主还延续着上一代君主的旧制而继续软禁自己的兄弟、儿子们,于是奥斯曼王室就这样一代代恶性循环下去了。

在一代又一代的昏庸之君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极其闭目塞听,以致于奥斯曼帝国对在欧洲各国发生的海外殖民扩张、新式武器技术、产业升级换代、思想文化启蒙......全都一无所知,帝国逐渐沦为空有庞大的体量,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全面落后于欧洲诸国的”西亚病夫“。这时除了在大航海时代率先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之外,在奥斯曼帝国的北方又兴起了一个新的强大对手——沙皇俄国。沙皇俄国继承了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衣钵,视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从17世纪开始俄国不断向南渗透奥斯曼帝国的领土。1695年春俄国彼得大帝亲率3万大军远征土耳其,由于缺乏舰队而失败。1696年效法西欧创建新式海军后彼得大帝再次出征土耳其并成功征服了亚速夫地区。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签订和约的形式承认俄国对亚速夫的占领,然而黑海海峡的制海权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

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继彼得大帝后俄罗斯历史上又一位杰出大帝叶卡捷琳娜两度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迫使土耳其签订了《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和《雅西条约》。沙俄通过这两个条约得以占据黑海北岸从布格河到第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并取得了在黑海海峡自由航行的权利。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还带来一个副产品——就是最后一个源自蒙古金帐汗国的鞑靼人国家被并入俄国版图:1430年在金帐汗国分裂解体的浪潮中成吉思汗十一世孙哈吉·格来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自1478年起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并试图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重新统一蒙古鞑靼诸汗国。1774年俄罗斯帝国迫使奥斯曼帝国缔结《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只不过是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藩属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藩属。1783年沙俄正式吞并克里米亚。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己进出黑海的重要军港塞瓦斯托波尔。

进入19世纪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西欧列强和沙皇俄国的打击下彻底沦为“西亚病夫”,这令希腊人看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希望,于是旨在争取希腊独立的秘密组织“友谊社”在乌克兰的敖德萨成立了。1821年3月25日希腊爆发反土耳其的独立战争,希腊独立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到全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镇压希腊独立运动的过程中攻占了希俄斯岛并在岛上制造了大屠杀事件——在这次屠杀事件中大约45000名希腊岛民被绞死 、被宰割、被断食断水或被拷打至死,另有 50000希腊人被卖为奴隶、23000人被放逐。大屠杀不仅无助于平息希腊人的独立意识,反而更进一步刺激了希腊人坚定了独立信念。1929年希腊人在英、法、俄三国的帮助下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赢得了民族独立。

希腊的独立对同样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1878年3月3日保加利亚独立,同年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然而此时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属地:阿尔巴尼亚还没有取得独立;马其顿、色雷斯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族裔还受到土耳其的政治迫害、经济压榨和文化排挤。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1912年10月8日黑山率先向土耳其宣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三国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三国随即对土耳其正式开战。在战争过程中希腊海军封锁了土耳其海军的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战争结束后希腊取得了原属土耳其的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以及爱琴海上原属土耳其的所有岛屿,就连像迈伊斯蒂岛这种距欧洲陆地有500多千米之遥、而离亚洲只有10千米左右的岛屿也成为了希腊领土,这样一来希腊等于直接将土耳其封锁在了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进出爱琴海从此需要看希腊的脸色。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也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获得领土,阿尔巴尼亚则在战争过程中独立,至此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小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的奥斯曼帝国早已衰弱不堪,无论同盟国或是协约国都不是奥斯曼帝国招惹得起的。就在奥斯帝国在俄、英、德诸列强之间犹豫不定之时英国人帮他们做出了决定:1914年7月28日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征用了奥斯曼帝国在英国船厂建造的两艘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新式战列舰用于对德作战。消息传回奥斯曼帝国后举国愤怒不已——三千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一般的巨款,为建造这两艘战舰奥斯曼帝国几乎动员了全民捐款,而英国人居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宣布征用,也压根没提任何善后赔偿事宜。这已不仅仅只是两艘战舰的事了,因为这说明在英国人眼中整个奥斯曼帝国还不如两艘军舰,以致于连安抚的话都懒得说了。感觉受到极大侮辱的奥斯曼帝国随即接受了德国一笔价值8000万马克的援助并宣布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在整个一战过程中奥斯曼帝国赢得的最辉煌的胜利是1915年的加里波利战役——此战导致英法联军付出了伤亡21.4万人的代价并成功阻止了英法联军在里波利半岛登陆的企图。然而一场局部战役的胜利并不能扭转奥斯曼帝国乃至整个同盟国集团在一战中的整体劣势——连德国都极力试图避免两线作战,然而奥斯曼帝国却从一开始就陷入到多线作战的泥潭:在美索不达米亚英军于1914年11月22日攻占了巴士拉;1914年末奥斯曼帝国出动九万大军主动进攻俄国,结果损兵七万有余。

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式向协约国集团投降,次年2月8日协约国军队正式进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开始对该城实行军事占领。1920年8月10日奥斯曼帝国同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成为英国委任托管的地区;叙利亚和黎巴嫩成为法国委任托管的地区;除首都伊斯坦布尔之外的全部欧洲领土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希腊;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获得了自治的权力;剩下的名义上仍归土耳其管辖的小亚细亚领土也成为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势力范围。然而被奥斯曼帝国统治数百年之久的希腊人并不打算就此住手——伊斯坦布尔城内的希腊裔居民打出希腊国旗,要求将伊斯坦布尔这个充满伊斯兰风格的名字改回拜占庭帝国时代的君士坦丁堡,把圣索菲亚清真寺恢复成为希腊正教的教堂。5月15日希腊军队在当地希腊族裔居民的支持下进入了爱琴海东岸的奥斯曼土耳其第三大城市士麦拿(今土耳其共和国伊兹密尔)。希腊正式将构建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横跨爱琴海两岸的新拜占庭帝国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意味着土耳其不仅将失去所有欧洲领土,甚至也将失去爱琴海东岸一部分小亚细亚领土。然而在向小亚细亚腹地推进过程中的希腊人在1921年的萨卡里亚战役中被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国民军击败,“新拜占庭帝国”的伟大理想就此化为泡影。1922年11月1日拯救了国家的凯末尔废黜了奥斯曼帝国的末代之君穆罕默德六世,延续了600多年的奥斯曼帝国在这一天正式宣告灭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国屡次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不仅丧失了大片国土,还丢失了难以计数的利权,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国人不堪回首。其实,“落后就要挨打”这条法则并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对亚洲大国奥斯曼帝国也同样奏效,而且跟中国相比,后者的命运更为悲催。那么,奥斯曼帝国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它在近代百余年时间里,究竟遭遇到哪些沉重的打击?



奥斯曼帝国的主体民族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于中亚阿姆河流域,在13世纪之前,一直是臣属于花剌子模汗国的附属民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时,所过皆残灭,土耳其人迫于蒙古人的侵扰,被迫西迁,一直跑到今天的小亚细亚半岛,才算是安定下身心。


土耳其人抵达小亚细亚后,起初依附于塞尔柱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以附庸国的形式存在。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纷纷宣布独立,土耳其人在首领奥斯曼的领导下,也于1299年宣布独立,后世子孙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国家命名为“奥斯曼”。



从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孙子穆拉德一世开始,奥斯曼走上扩张的“快车道”,在陆续兼并原罗姆苏丹国治下的其他小国后,频频对西罗马帝国用武,并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击败匈、德、法等国联军,吞并巴尔干半岛大片土地。1453年,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立国超过千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土耳其人开始成为东欧的新主人。


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土耳其人扩张的步伐加剧,终于在苏莱曼一世在位时期(1520年-1566年在位),迎来自己的全盛期。此时,帝国已占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北非大部分地区纳入版图。与此同时,由巴巴罗萨·海雷丁统帅的海军也游弋在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各地,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舰队,使土耳其无论在陆地上,还是在海面上,都具备无人可以抗衡的实力。



苏莱曼去世后的百余年间,奥斯曼依旧保持扩张的势头。到1683年维也纳之战前,帝国的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囊括巴尔干半岛、黑海、中东、高加索及北非大部分地区,东抵里海、波斯湾,西达摩洛哥、南包苏丹、也门,北包斯洛文尼亚等地,面积达550万平方公里,在当时是可与明朝相媲美的世界大国。


然而,连年的扩张成果固然给帝国带来无上的荣耀,但由于版图过大、民族成分复杂所带来的治理难题,也常常令历任苏丹伤透脑筋。加上官僚集团的固化、保守思维的蔓延、技术上的落伍和无休止的内乱,帝国的衰亡已是不言自明的现象。



所以从1683年惨败于维也纳战役、签订《卡洛维茨条约》开始,奥斯曼帝国便开始走向势力下滑的“快车道”,而此时英、法、沙俄的进攻也随即而至,纷纷侵夺土耳其人在北非、东南欧、黑海等领土,使得帝国由扩张转为防御,形势大不如前。


民族独立运动在19世纪初的兴起,更是给本已衰朽不堪的帝国致命一击,到一战前夕,土耳其人不仅失去了北非属地、苏丹和也门,连土耳其人最先吞并的巴尔干半岛上,也陆续成立很多新国家。而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不过是帝国彻底崩溃的“导火索”。



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为夺回被英法等国侵占的北非属地,重新消灭巴尔干各新兴国家,毅然加入以德奥为首同盟国,跟英法俄等“协约国”开战,只可惜“押宝”失策,最终成了任人宰割的战败国。一战结束后,列强为肢解奥斯曼帝国,迫使其签署《色佛尔条约》,除为土耳其人保留小亚细亚半岛外,其他地区都要脱离帝国,或成立新国家,或沦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色佛尔条约》公布后,大批爱国军官因不满其内容过于苛刻,便在凯末尔将军的领导下发动革命,在成功地击退协约国军队的侵袭、推翻帝国政府后,与列强签署《洛桑条约》,废黜原条约中许多过于苛刻的内容,尤其是领土。



但尽管如此,《洛桑条约》也只是为土耳其人保留住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只有全盛期的14%。在奥斯曼帝国的故地上,如今已建立起40个国家,而土耳其在该地的影响,早已成过眼云烟。如此看来,土耳其的损失要远比同时期的中国沉重。


文史砖家


(奥斯曼帝国版图)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因此也称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帝国从1299年建立到1922年消亡总共存在了623年,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之一,它在欧洲快速崛起并日渐兴盛,巅峰鼎盛时期横跨亚欧非三大州,连接着东方和西方,长期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同基督教势力抗衡的伊斯兰势力。但它还是像世界上的历代帝国一样难逃消亡的命运,19、20世纪糟糕的地缘政治都与奥斯曼帝国的衰亡有关,那么它是怎么走向衰亡的呢?

(灭亡东罗马帝国的默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到17世纪到达了极盛时期,它拥有约1500万的人口,拥有地中海沿岸大约两百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其中包括东南欧,西亚,高加索和北非的大部分土地。奥斯曼帝国自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因此帝国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所以奥斯曼帝国的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故东西方文明在其得以共通融合。

(维也纳之战)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曾执掌东西方文明的陆上交通线长达达6个世纪之久,并在17世纪控制了地中海。这个富有融合性和侵略性的强大伊斯兰帝国让西欧各个封建王朝感到强烈不安,认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它们的发展并妨碍了它们的安全,因此双方多次爆发长时间的战争。其中力量最强的哈布斯堡王朝同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进行了数次惨烈的交手,其中著名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战是1863年的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帝国对奥地利进行了长发两个月的围攻,其中波兰跟神圣罗马帝国和德奥联军在此地进行了艰苦的防御,并最终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军,阻止了帝国向欧洲的扩张。在之后的几年,奥斯曼帝国接连失败,最终被赶出了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并被迫签署了卡尔洛维茨合约,停止了帝国在中欧的行动跟扩张。这次惨痛的失败也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退和败亡。

在战争失败被迫义和后,奥斯曼帝国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它不仅仅在整个18世纪失去了地理优势,也失去了道义优势,帝国逐渐式微。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坦齐马特”改革,奥斯曼人开始鼓励支持帝国主义跟民族主义,并且保障剩余领地内帝国公民的权利。虽然这些措施让剩余领地的奥斯曼人更加的团结,更加的强大,但是整体而言,帝国的领地跟国力还在萎缩。

(一战时的奥斯曼帝国士兵)

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有了夺回失去故土的机会,它加入了同盟国跟协约国开战,虽然同盟国在前期取得了一些优势,但是协约国最后还是战胜了同盟国,英国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肢解了奥斯曼帝国,让奥斯曼人不再对西方列强有能力造成威胁。这次肢解瓜分行动让战胜国们(尤其是英法)加快了殖民和占领中东的步伐,最终,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地区成为了如今的“阿拉伯世界”,另一部分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击退了西方势力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军情解析


从14世纪开始,中东一个强大的帝国羽翼渐趋丰满,这就是奥斯曼帝国。在经过两个世纪的扩张,其终于在16世纪中期变成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当时拥有1500万的人口,和2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都城是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的君士坦丁堡,开始称霸一时。

俗话说盛极而衰,扩张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奥斯曼帝国曾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过数次激战,最著名的是1683年的9月维也纳之战。前期奥斯曼对奥地利围攻长达两个月,但德奥等国组成的欧洲联军经过艰苦防御,最终反守为攻击败奥斯曼军队。这是奥斯曼帝国衰微的转折点,随后几年,曾经强大的帝国接连遭受失败,其被迫签订《卡尔洛维茨条约》,停止了在中欧的扩张。18世纪,为挽救统治应对外部干涉,中央政府进行了数次改革,给予了地方统治者的不同自治等,虽有有些成效但改变不了下坡路的大趋势。随后沙皇俄国的兴起又给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致命一击。沙俄军队不断从北部进攻骚扰奥斯曼,200年间两国战事不断,奥斯曼锅里尽失消耗极大。18—19世曾经强大奥斯曼帝国式微迅速。

1914年欧洲大地上爆发一战,奥斯曼帝国再次站错了队,其加入同盟国战斗。1918年同盟国大势已去后奥斯曼也在10月战败投降。英法等欧洲国家为避免奥斯曼再次强大威胁自身,坚持将其拆分,大部分被拆成了现在的阿拉伯国家。而奥斯曼的另一部分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建立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到19世纪唯一一个能够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是终究抵挡不住近代化欧洲的冲击。【小成】


大国策


168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维也纳,是它鼎盛的顶点,也是由盛而衰的开始。奥斯曼帝国的衰败,从国际因素来看,最主要是两条,其一,欧洲开辟了好望角新航道之后,奥斯曼帝国丧失了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咽喉地位;其二,17世纪欧洲各国完成古斯塔夫军事变革,奥斯曼帝国未能跟上这波军事变革浪潮,依然沿袭传统军事组织与战法,因而不再具备相对于欧洲军队的优势。

1683年哈布斯堡联军将土耳其军队逐出维也纳,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卡洛维茨条约》,使匈牙利从奥斯曼版图分离出来。此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处于守势,不再有进攻扩张的力量。

而奥斯曼帝国丢失其大部属地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在19世纪,以下是时间轴:

1829年,在英、法、俄的鼓动支持下,希腊由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

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

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宣布从奥斯曼帝国独立,1877-1878年俄土战争,土耳其战败,最终确认上述四国独立;

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

1882年,埃及沦为英国保护国;

1899年,苏丹沦为英国保护国;

1912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

1914-1918年,一战过程中,奥斯曼帝国在亚洲的属地,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相继为英法占领,并在战后迫使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承认其独立。《色佛尔条约》正式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其领土仅剩下小亚细亚半岛。

此外,19世纪奥斯曼帝国内部发生过数次以西化现代化为目标的变革尝试。1839年《花厅御诏》掀起军事、司法、税收制度的西化改革;1876年首次颁布宪法建立议会,不到两年便告无疾而终;1908年再度掀起较为彻底的“二次立宪”,却为时已晚无法拯救帝国命运了。

总体来说,奥斯曼帝国的衰败过程算是缓慢的,得益于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英法欲借助奥斯曼帝国遏制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势力扩张,使得这个僵而不死的帝国苟延残喘了一个多世纪。否则,它或许难以挺过19世纪中叶。(NT)


联合防务


奥斯曼帝国是突厥后裔。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帝国版图北至匈牙利南至撒哈拉沙漠。帝国环绕地中海,欧洲部分占有整个巴尔干,控制红海。奥斯曼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天主教的欧洲国家敌对。奥斯曼切断了欧亚商道。葡萄牙与西班牙因此开辟海上航路。

奥斯曼帝国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大帝国。曾雄霸一方。但近代奥斯曼帝国急剧衰落,沦为列强随意殖民的病夫国家,奥斯曼帝国和英法意奥俄全都交过手,但都未能转变国家持续衰败的命运。一战是奥斯曼最后一次试图和列强争锋,最终帝国完全崩溃。一战后奥斯曼帝国投降,国王流亡海外。

其解体后,阿拉伯世界再未出现如此强大的国家。其灭亡离现在很近,英法在一战后接收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将其肢解成数个酋长国。巴尔干半岛部被分成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小亚细亚半岛部分形成现在的土耳其。


思远军事


奥斯曼帝国从鼎盛到解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达到了200多年。在1863年时疆域达到最大,领土范围包括整个阿拉伯世界、巴尔干半岛、北非、西亚,而这样广阔的领土并非连成一片,被爱琴海、里海、亚得里亚海、马尔马拉海、红海隔开,形成类似章鱼的不规则形状。
奥斯曼帝国最鼎盛时向欧洲推进,几乎所向披靡,给整个欧洲构成了巨大威胁,土耳其把伊斯兰教派带进了欧洲基督教的西方里根本不能融合,至今欧洲都把土耳其看做是野蛮危险的国家。土耳其20多年苦苦申请加入欧盟,欧盟不允许加入就是于当年奥斯曼帝国野蛮入侵欧洲有关。

奥斯曼帝国1683年疆域为最大,而衰落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从1683年至1699与荷兰、俄国、奥地利、威尼斯、波兰发动多次战争,不是和谈就是战败,在1699之后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不同程度的丧失土地。进入18世纪,奥斯曼帝国主要是对崛起的俄国进行战争,大都以失败告终。至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下去。
奥斯曼帝国的衰败的原因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上层的腐败无能,从1566年至1789年间,继苏莱曼之后奥斯曼帝国共有17位素丹,大多数能力很差,都是为了争权夺利;其次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处在极其困难之中;第三,连年征战,尤其后期与俄国多达十多次的战争,奥斯曼帝国耗尽了最后的国力。


一战结束后,列强给奥斯曼帝国最后一击,1918年帝国解体。如果没有一战,奥斯曼帝国有可能不致于过早解体,因为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州,衰落的后半段时间,已经虚弱无力,被欧洲列强称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成为各列强的缓冲地带,各大国为了相互制衡,并不想让帝国解体。然后一战爆发了,最终列强决定瓜分奥斯曼帝国。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衰落到后期,已经被列强操纵,什么时间解体帝国自已说的不算,就是解体后,阿拉伯还是一个整体,英法为个各自的统治立酋长王然后变成各国家的,所以中东现在的乱局与奥斯曼帝国解不解体无关。后期中东成为最大石油生产地,才成为大国争夺利益的焦点。


适情雅趣


在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悠久的兴衰历史变迁中,这个国家从一个军事联合体的神权国家演变成一个现代资本主义的产宪共和国,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并以奥斯曼帝国瓦解为代价实现的,今天的横跨欧亚的土耳其共和国就是从奥斯曼帝国衰败中崛起的。

图为奥斯曼的主力军队加尼沙里军团,也称近卫军团,战斗力极强,士兵终身不得结婚,1826年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才消灭了这支部队。

但是奥斯曼帝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很艰难,经历了那么多的改革,但每次改革都好像在水面上划了一刀,留下的痕迹太少,到了19世纪中期,土耳期走向现代化的步伐才明显加快,但是每次改革所解决的问题依然非常有限;在这里奥斯曼的封建军队或旧阀军队在土耳其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恶劣的角色,比如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加尼沙里军团(奥斯曼近卫军团)可以轻而易举地挫败或废黜苏丹(苏丹就是国王)的改革计划。

奥斯曼是离欧洲那么近,接受欧洲近代的成就却那么困难。图为一战时奥斯曼帝国的士兵。

18世纪80年代初,大维齐尔(苏丹以下的大臣,类似于宰相)哈利尔·哈米特领导了一次改革,哈米特的改革是得到苏丹支持,但是受到了以海军领导人盖兹·哈桑的反对,苏丹也两边倒,一面用改革的力量牵制旧军队,一面用旧军队制约他,但由于反对派的强大压力,1785年大维齐尔哈利尔·哈米特被处死。

图为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1922年土耳其立宪之前逃亡海外,5年后去世。

19世纪民族意识的兴起横扫了欧亚大陆,在1826年铲除了奥斯曼旧势军阀之后50年,1876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立宪,接受西方的文化,但是仅仅2年后就被废黜,而西方殖民早以蔓延到奥斯曼,1875年多个领土宣布脱离帝国的统治,1908年,奥斯曼宣布第二次立宪。

1924年土耳其驱逐了奥斯曼皇室,1975奥斯曼皇室后裔才准许入土耳其籍,而奥斯曼皇室首领艾尔图格鲁尔·奥斯曼五世2009年在美国一个普通的两居室去世。图为位于土耳其的奥斯曼皇宫:托普卡帕宫。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奥斯曼错误押宝,更是丧失了大片领土,战争引发的财务危机使得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渺,1918年签订《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奥斯曼解散军队,1920年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帝国被解散,于是在奥斯曼土地上,除土耳其地区外独立了40多个国家,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确定了土耳其的领土疆域,接着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