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駕崩了,太子什麼感覺?

小寶開課了


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最是無情帝王家”,歷史證明此話絕對有道理,帝王家的皇帝老子和太子兒子已經不再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家的那種父子關係了,親情在他們那裡已經幾乎淡漠得看不見了,皇帝駕崩了,太子理當是悲喜交加、喜憂參半。


就人的本性而言,當一個家庭裡親人去世,作為至親之人都會因失去親人而悲痛,為再也見不到親人的身影而傷心不已,為再也聽不得親人的聲音而痛不欲生,何況是父親呢。
當然也要看太子與皇帝相處的感情如何,如果是當了多年的太子,心裡肯定是如釋重負,太子一直都生活在父皇的高壓和陰影下,能力強了又會被人認為想篡奪皇位,能力弱了又認為無德無能,不能當儲君,整天伴君如伴虎,這下好了,自己終於可以抬頭做人了,終於不用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如果太子年齡較小和皇帝關係非常好,應該和普通孩子失去父親一樣的感覺。
太子的心情也要受當時的國家大環境影響,如果是國家安穩、國泰民安,先皇離世,太子按部就班就好,心裡就算難過那也只是一陣子,如果是內憂外患不斷,先皇死掉了,太子的心情自然就好不了,說不定心裡還要怨恨先皇呢。

皇帝駕崩之時同時也是太子最為緊張、擔心之時,有多少皇子都覬覦這個九五之位,太子得把控全局,稍有不慎,只要某個環節出了一點差錯,大權就有可能旁落,甚至人頭落地。

太子登基坐上了皇位也不見得就高枕無憂了,還的擔心群臣不服,新舊交替是朝政最不穩定的時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與舊臣子之間還有待磨合,他們之間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誰能跟之間一條心等等,他操心的地方還多著呢。


當然了,絕大部分的太子心裡還是樂開了花,自己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盼星星盼月亮終於一步登天,哪能不高興呢,歷史上樂極生悲的太子多了去。

秦孝文王贏柱當了十四年的太子,父王去世後,他繼位秦王,幸福來得太突然了他招架不住,僅僅在位三天就堅持不下去了,隨他父親而去。

朱常洛的太子位是萬曆皇帝與那幫老頑固大臣權力較量妥協的結果,他當了30多年的太子,每天玩得也是逍遙自在、爽歪歪的,萬曆駕崩後,他當了皇帝,更是開心的不得了,天天海吃海喝,通宵達旦的寵幸后妃,玩瘋了,上任一個月就把自己玩沒了。

這些太子都是有那個福分沒有那個命。


也有些太子當久了,巴不得皇帝老子早點嚥氣,像清朝唯一的太子胤礽當了38年的太子,他心裡苦啊,康熙老爺子太能活了,自己當了這麼久的太子,相當於前朝幾個皇帝的時間了,他等不及了,欲謀反而被廢了,這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弄巧成拙。
總而言之,皇帝駕崩了,太子的心情是五味雜陳,有發憤圖強的,也也自甘墮落的。






遺產君


這個要看皇帝是怎麼死的,什麼時候死的。

一般來說,皇帝的壽命都不是太長,太子當一段時間就可以扶正了。這種情況下,往往是雙方交接最為順暢,太子對皇帝的感情最為純真的時候。這個時候,立太子的恩情猶在,父子親情不絕,太子往往會發自內心的悲痛欲絕,與此同時對自己即將登上的皇位,又有些許忐忑。

但是如果太子運氣不好,遇到了唐玄宗、康熙、乾隆這樣的長壽皇帝,這個太子當的可謂是戰戰兢兢。比如說,康熙皇帝為什麼兩次廢掉自己的太子胤礽?

因為太子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一方面自己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爹,自己被壓的喘不過氣,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弟弟們的明槍暗箭,防不勝防啊。所以後來實在忍不住,還私下裡對人抱怨:古往今來,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類似的,嘉慶皇帝也是戰戰兢兢多年,甚至於當上皇帝之後,還是要受到太上皇乾隆的壓制。

這種情況下,當老皇帝駕崩之後,新皇帝在傷心之餘,恐怕也是會長處一口氣吧。

而當皇帝本身的駕崩是由太子造成的話,比如隋煬帝,後梁廢帝這種殺父繼位的,那就不能指望太子有什麼悲慼之情了。


經史通義


皇帝與太子,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如同一塊硬幣的一體兩面。儲君的權威與合法性來源於皇帝,皇帝的延續又需要儲君接班。

歷史上,太子是一個十分尷尬又危險的職位。太子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就會風頭上蓋過皇帝,日月不明。一旦太子威脅到皇權,皇帝就會出手打壓。

太子能力太差,老皇帝又擔心不能託付千斤重擔,搞不好就換人。

當太子,要時刻處理好君與儲君的關係、父親與兒子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做太子的人只能老老實實地等,只有等到皇帝去世了,自己才能上位。有些人當太子,沒等到父親去世,結果自己先行一步了,比如朱標。

皇帝駕崩,太子的感覺是相當複雜的。

不管心裡怎麼想,檯面上一定要無比悲傷,淚流滿面,如喪考妣。

在古代中國,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一個人很重要的品行,考察一個人,首先就看這個人對父母孝順與否。皇帝是太子的君也是太子的父親,君父去世,太子要表現自己的孝,眼淚與悲傷的表情就是給別人看到孝。

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是大臣以及子民學習的榜樣,必須以身作則地盡孝道。

如釋重負

皇子在當上太子的那一天,心裡想著就是能夠名正言順地上位。在太子位置上,能夠一直熬到皇帝去世,尤其是面對康熙、乾隆那樣的長壽帝王,當中必定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煎熬,每天四平八穩,已經磨平了所有的菱角。當一天儲君,頭頂就有泰山壓著,如坐針氈。

有些太子,時間久了,就難免有種被壓抑的感覺,如胤礽就曾經發牢騷“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結果兩立兩廢,最後沒能轉正。胤礽沒有看到今天的世界,他要看到英國的查爾斯王子當了七十年太子,他的心理就平衡了。

太子盼星星、盼月亮,等著登基,如今皇帝去世,自己好不容易熬出頭,終於可以不受皇帝約束了,心理自然很開心,有種“漫卷詩書喜欲狂”之感。乾隆去世,嘉慶完全放飛自我,心理不高興才怪呢。

心理悲傷,表面也悲傷

有些太子,與皇帝的感情比較深,從小受到的父愛比較多。當皇帝去世後,太子作為兒子,心裡還是會悲傷的,比如李治。

還有一類人,本來不是太子,結果誤打誤撞成了太子,老皇帝不僅是君父,也是自己的恩人。比如漢武帝,本來太子是劉榮的,結果自己撿了個便宜,當漢景帝去世的時候,漢武帝就很懷念父親。

有一類人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巧取豪奪得來的。比如李世民,他與李淵的關係就十分微妙,玄武門事件後,如果李淵不退位,後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楊廣,野史中,楊堅就是被他咔嚓的。像這類太子,心裡巴不得皇帝早點歸天,即使不歸天,也要被迫接受自己表演的孝順。


秋媚讀史


皇上駕崩了,太子什麼感覺?我想大多是太子是悲喜交加的。

皇上和太子的關係,在國家層面說,一個是君王、一個是儲君,君王死了,儲君繼位;從家庭層面說,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兒子。太子的地位很尷尬,中國歷史上,不少太子都不得好死,沒能成功繼位當皇帝,當然,也有一些順利接班的。我們拿明朝8個太子在父親去世後的表現做例子:

1.明仁宗朱高熾。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是太子,朱棣去世後,朱高熾是哭的昏天黑地,這父子倆是有戰鬥情義的,當年朱棣起兵反抗朝廷,朱高熾坐鎮北平,做好後勤保障,功勞是大大的。朱棣登基後,第三年才立朱高熾為太子。據說朱棣曾經想廢長立幼,立老二朱高煦為太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救過朱棣的命,而且驍勇善戰。但是,畢竟朱棣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20年後,朱棣去世,朱高熾當了20年太子,終於熬到父皇朱棣去世。朱高熾是個仁孝的人,對父親去世還是悲痛的,也有媳婦熬成婆的欣喜。

2.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祖父朱棣對朱瞻基十分喜歡,在12歲就立朱瞻基為太孫,父親朱高熾是太子,明朝唯一一次太子和太孫並立的時代,所以朱瞻基的的儲君地位是穩固的。朱高熾只當了11個月皇帝,朱高熾在北京去世的時候,朱瞻基在南京,北京方面對外封鎖消息,悄悄派人到南京告訴朱瞻基,朱瞻基聽到這個消息是什麼感受?一是難過,二是趕緊回北京當皇帝。

3.明英宗朱祁鎮。

朱瞻基去世後,太子朱祁鎮才9歲,還不懂勾心鬥角,這個時候,肯定只有悲痛,還不懂得高興。

4.明憲宗朱見深。

朱祁鎮去世後,朱見深17歲了。朱見深兩歲的時候,父親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被俘虜,朱祁鎮被奶奶孫太后立為太子,後來叔叔朱祁鈺繼位,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位,後來叔叔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被大臣擁立為皇帝,朱見深又被父親立為太子。朱祁鎮去世後,《明憲宗實錄》記載朱見深哭的很傷心。我想,人生大起大落的父子倆,的確是有感情的,尤其是朱見深對父親很有感情。

5.明孝宗朱祐樘。

朱見深去世後,朱祐樘17歲,朱祐樘出生後到6歲才被父親知道,即被立為太子。孝宗之所以是孝宗,就是因為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朱祐樘對父親朱見深的去世是真傷心的。

6.武宗朱厚照。

朱祐樘只有朱厚照這麼一個兒子,沒有人和朱厚照爭皇位。朱厚照對父親朱祐樘的去世很傷心,朱厚照是個很感情用事的人,朱祐樘去世後,他對大臣說,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有我父皇朱祐樘這麼能幹、仁慈、聰明。

7.明神宗朱翊鈞。

父皇朱載垕去世的時候,太子朱翊鈞才9歲,朱翊鈞很早就被立為太子,這時真的還小,可能只有難過的心情。

8.明光宗朱常洛。

當年,父皇朱翊鈞一直想立朱常洛的弟弟朱常洵為太子,為此一直不立朱常洛為太子。直到朱常洛19歲的時候,因為群臣和母后的反對,朱翊鈞才不得不立朱常洛為太子。19年後,朱翊鈞去世,朱常洛熬了這麼多年,終於熬出頭,應該是喜大於優。


坐看東南了




話說曹丕聽到曹操去世消息時,面有喜色。身邊就有人說:這是亡國之兆,接過重任,臉色應該凝重;面有喜色,只知享樂,只怕江山不長久了。

不管是不是亡國之兆,接班人聽到前任死了,心中一定是如釋重負,高興的不得了。但不一定會表現出來,要看人的性格了。內斂深沉的人往往會比較莊重,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表現的比較活躍。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 ,夢了好久終於把夢實現,這種心情真是太爽了!

這就是人性,用一位哲人的話說,就是人性進化的總是太慢,所以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才會一再上演。



如果不客氣一點說,太子早就盼著皇帝死了。

在知道在皇權專制社會中,國家就是皇帝一個人的,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天下人都是自己的潛在敵人,距離帝位最近的人最危險。

皇帝是沒有親人朋友的,只有敵人,太子也是敵人。

只要太子一天沒有坐上帝位,就一天不是安全的。皇帝隨時可能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除掉太子,這樣的事歷史上太多了。

只有皇帝死了,太子才能安心,再也不用擔心皇帝會突然對付他,因為死人是不會說話的,也是沒有發言權的。



漢景帝時期,太子劉榮無故被廢;到了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也是被逼造反。

應該說這兩任太子都是比較聰明的,也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沒有什麼正當被廢除的理由的。

原因只是皇帝想換個太子了,想討好一個女人了。這樣無厘頭的主意都能想的出來,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子死都沒搞明白是怎麼死的就死了。

因此在歷史上太子也是高危職業,表面上看上去比較光鮮,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隨時可能掉進皇帝設置的陷阱中。


所以我們才說,只有皇帝早點死,太子的心才能安下來,否則下一步發生什麼事,都是難以料想的。

朱棣的大兒子也就是朱高熾,是當時立的太子,幾次差點被朱棣換掉,自己都把自己嚇得要死。當他坐上皇位時,一時悲喜交加,竟然抱著一直堅守他的重臣哭了起來。

這就代表了大多數剛上位太子的心理,坐上這個皇位太他媽的不容易了。


新知傳習閣


皇帝死了,做為太子什麼感覺,當然是心頭猛的一鬆,覺得總算熬出頭了。剋制一點的喜怒不形,剋制不住的就做出失禮的事來。

狂寫37個“喜”字的皇太孫

南北朝時期有這樣一個繼承人,皇帝要死了,他按耐不住心中狂喜,寫了37個喜字。這個繼承人就是南齊的皇太孫蕭昭業。

蕭昭業,小字法身。是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的曾孫,齊武帝蕭賾的嫡孫,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嫡長子。

蕭賾繼位後,立嫡長子南郡王蕭長懋為皇太子,蕭昭業襲爵為南郡王。他長得很好,眉清目秀,舉止文雅,口齒清晰,非常得祖父鍾愛,宗室諸王都是五日一進宮,而蕭昭業從不受限制,隨時可以進宮,蕭賾恨不得把孫子時刻帶在身邊。

做為太子的蕭長懋迫不及待想當皇帝,做為皇孫的蕭昭業比他爹還急,他招攬另一個楊巫女,讓楊巫女禱告,祈求他能早日繼位。沒想到,他爹真被禱告死了,太子蕭長懋死了,年36歲。

可把蕭賾傷心的,白髮人送黑髮人啊!影帝蕭昭業展開了他的表演,哭他爹哭的死去活來,讓聞著傷心見著流淚啊。他祖父皇帝蕭賾每次來靈前,蕭昭業都嚎慟不已,哭的幾乎要背過氣去,弄的他祖父親自去抱著他安慰,覺得孫子真有孝心。因此立蕭昭業為皇太孫。

表演完畢的蕭昭業回到自己的地盤,就飲酒作樂嬉笑玩耍,不見一點悲傷。又讓楊巫女繼續禱告,爭取把祖父也祈禱走。

還真是的,在太子蕭長懋死的同一年,蕭賾也病重了,蕭昭業覺得是楊巫女的詛咒有效,非常開心。

表面上,服侍祖父非常盡心,憂心忡忡的樣子,動不動淚水都忍不住留下來,蕭賾看到如此有孝心的孫子,感動的不要不要的。他可不知道蕭昭業轉頭回去後,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在紙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喜字,在四周又寫下三十六個小喜字。

蕭賾死後,蕭昭業繼位,在為蕭賾守靈時,蕭昭業繼續給他爹守靈時的那一套,人前表演,人後就原形畢露,召集樂工奏樂跳舞,他的親信都說:現在這麼高興,是不是有點早。

不過,這樣的繼承人怎麼會長久呢?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別怪這個問題促狹。

其實,這個問題所透露的,正是古代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帝王家的皇帝老子和太子兒子,已經不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家的那種父子關係了,親情在他們他們那裡已經幾乎淡漠得看不見了。我不是胡說,而是有太多活生生的證明。

後唐明宗李嗣源,剛一生病,太子李從榮就帶著軍隊圍攻皇宮,只等著李嗣源嚥氣,結果把李嗣源給嚇死了。

楊廣為了提前奪位,見患重病的老子楊堅一直不死,忍不住,把楊堅給毒死了。

(楊廣影視配圖)

齊桓公生了重病,他的兒子們都不管他,忙著奪權,讓他活活餓死。

後梁朱溫也是身患重病的時候,被兒子朱友圭給殺掉篡位的。

南北朝劉宋的皇帝劉義隆也是被他的太子劉邵給殺掉的。

有些雖然不一定殺,但一定要奪權。比如李世民在幹掉他哥哥以後,就迫不及待地要奪他爹李淵的權。

有些還沒有當穩皇帝呢,他被立為世子的兒子也想趕緊幹掉他爹。比如安祿山被他的世子兒子幹掉,史思明也被他的世子兒子幹掉。

(李世民奪位)

古代的皇帝,害怕自己被太子幹掉,可以說防範森嚴。康熙嚴厲訓斥了一頓太子胤礽。那天晚上,太子胤礽到康熙的帳篷外往裡窺探。我估計應該是胤礽想去給康熙解釋道歉。沒想到康熙卻認為是胤礽想對他行不軌,把胤礽的太子之位給廢掉了。

古代皇帝對太子都有一個非常嚴厲的限制,就是非常防範太子“交通大臣”。如果聽到太子有“交通大臣”的現象,必然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康熙的八皇子胤禩是一個非常賢明的人,為什麼康熙堅決不立他?因為朝廷中有非常多的人擁護他,推薦他為太子。這就是胤禩不懂帝王心理的表現。

抗金名將岳飛為什麼被趙構猜忌?趙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他?因為岳飛給趙構提出了,讓趙構儘快立太子。

作為太子呢?也是迫不及待想要當皇帝。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胤礽。第二次為什麼還要廢?因為胤礽當了40年太子了,實在熬不住了,讓大臣去給康熙說,請年老多病的康熙讓位。

(胤礽想當皇帝)

宋孝宗的兒子趙惇也是覺得自己幹得太久了,有一天對宋孝宗說,我鬍子都白了,大家都在勸我染鬍子呢。宋孝宗是個好人,最終把皇位讓給了趙惇。

但是這種讓位的例子太少了。如果太子不走極端,他還只能等到皇帝駕崩才能當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當了28年太子,熬到他爹駕崩了,最後只當了28天皇帝。

所以說,如果太子聽說皇帝終於駕崩的時候,他的心情一定是百感交集的。他一定會哭得死去活來,老淚縱橫。不過,這個哭,很難說他是高興而哭,還是悲傷而哭。因為人類不管太高興,還是太悲傷,都會哭。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要明白“太子”是什麼身份?用書面用語解釋太子就是現任皇帝已經指定繼承皇位的兒子,也就是儲君,說成大白話,太子就是預備役的皇帝,只要現任皇帝一蹬腿,立馬就可以榮登大位,成為一國之君,皇帝的大龍椅及整個皇宮辦公室就全是太子的了。

但對於不同的人,聽說老皇帝掛掉,作為太子是有所差別的,咱下面羅列幾種情況。

第一種,掩飾不住喜悅型。

比如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曹丕,據說,在其目睹老子曹操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旁人看到曹丕竟然沒有什麼悲傷之色,竟然還有幾分喜悅。於是有人就開始擔心了,這新皇帝不靠譜啊,竟然這麼輕浮,當政後肯定的是聲色犬馬,弄不好這江山要敗在他的手上了。

第二種,賣力表演型。

有的太子在其父去世後,在葬禮上人竄下跳,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傷心,難過,痛不欲生,其實都是在表演,讓其他人看到,這樣好留一個孝子的名聲,正如民間那句諺語似的:生前不孝,死後亂叫!等自己順利當上皇帝后,便會把這些孝道統統拋在腦後,自己在後宮夜夜笙歌。

第三種,真情流露型。

這種的皇子清代的胤禛算是一個,康熙死後他意外的得知自己成為了下一任皇帝,於是他在朝堂上說,父親把這個位置給我,也等於是把這千斤的重擔交付給我,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果事實上,雍正皇帝胤禛13年如一日,每年就休息一天(生日那天),活活的把自己累死在了皇帝的崗位了,換來了大清百年的繁榮。


老豬的碎碎念


人性很複雜的,何況面對要成為天下之主的誘惑。不過有時候也得看情況,對大多數太子來說,應該是有種終於熬出頭的感覺,然後對有的太子來說可能意味著踏入水深火熱的地獄。

武則天和李顯,悲喜交加

武則天作為中國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幾度想把皇位整給自己的孃家人,奈何孃家人實在不爭氣,自己作死。而李家忐忐忑忑,十分擔心皇權傳給武家,一方面盼著武則天死,一方面又怕她死了傳皇位給武家後人。等到她真的駕崩了,對於太子李顯來說,肯定是長長舒了一口氣,心想“哼,天下終究還是我李家的”,那是悲喜交加的感覺。

朱元璋和朱常洛,哭笑不得

明光宗朱常洛,朱元璋在世時多次想要廢掉他,結果終於在38歲時熬死了朱元璋,他得到了地位,樂得不行,聲色犬馬,縱慾了一個月就死了,可謂樂極生悲。他死了,他的兒子忽然就做了皇帝,這感覺肯定是極其複雜的,一個月死了爺爺和父親,忽然皇位降臨,可謂是哭笑不得。這對父子做因為皇帝駕崩從太子到皇帝,戲劇性的變化,

乾隆和嘉慶,倒了頭上大山,又陷入泥潭。

更有意思的乾隆和嘉慶。乾隆退位後還要做太上皇,還常常親臨朝政,稱之為御朝,並說“大事還得我做主”,搞得嘉慶這個太子雖然繼位了還沒有太多實權。

朝鮮使臣到北京,目擊記載說:嘉慶“侍坐太上皇,上喜則亦喜,笑則亦笑”。又記載:賜宴之時,嘉慶“侍坐上皇之側,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矚”。《清史稿·仁宗本紀》也記道:“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後來,乾隆終於掛了,嘉慶皇帝終於掌握權力,但也同時接過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的危機,其中最緊迫的是和珅問題。他在乾隆大喪期間,採取斷然措施,懲治權相和珅,舉朝上下,大為震驚,但是和珅樹大根深,處理他也意味著困難重重,內憂加重。所以,乾隆死了,對嘉慶來說算是終於推掉了壓在頭上的大山,但前面的又是一個泥潭。


總得來說,對於野心家來說,皇帝老子死了,他主要是以高興和激動為主,悲傷為其次。對於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來說,既是渴望即為又會有擔心和悲傷。總之人性是複雜的,何況面對的是成為一國之君,擁有天下的誘惑呢。


李藝泓


我認為啊,高興和痛苦並有吧!高興自然不用多說,當然也不能在眾人面前表露出來。

至於痛苦,痛的是老爸死了,苦的是自己突然接手一個帝國該怎麼辦呢?畢竟是第一次做皇帝,誰都沒經驗。

皇帝去世,太子痛並快樂著

作為國之儲君的太子,接任父親的位置,成為一國至尊是理所當然的,但突然接手一個偌大的帝國,要如何做?從何處做?相信任誰也是會蒙圈的。

做太子本來就是天下第一苦事,對上他不是皇帝,對下他又被以皇帝的要求來束縛著。十個太子裡,能順利繼位的不足三個,可以說太子算是古代最不穩定、危險係數最高的職業了。

那剩下那三個能順利繼位的,首先傷心是肯定的,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太子不傷心也要裝作傷心,沒眼淚也要擠出幾滴出來。而傷心之時,大臣也得勸一下,讓陛下以大局為重,早日登基大寶,安穩國家局勢。

那傷心完了就輪到高興了,畢竟在父親和國家的重壓下被壓了數年,甚至數十年,現在沒阻礙了,自然高興了。不過這也要看人,要是皇帝年幼,那國家大權要不在太后外戚手裡,要麼在輔政大臣手裡。

對於繼位的皇帝來說,也不過是從一個大山轉到另一座大山而已,也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而就算能熬到親政,沒有了外戚、大臣的壓迫,可要是遇到國家危難、內憂外患、自己又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誰還會想做這個皇帝啊?

雍正繼位之初,就刻了一枚私章,上書“為君難”,這也算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數百位皇帝的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