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这种现象是封建社会特有的,而且也不能算是普遍的,只能说是个别的。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就是家中兄长如果亡故,就由小叔子娶寡嫂。如果丈夫死了妻子,妻子家正好有妹妹的,就娶其妹妹作为填房。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兄死叔就嫂”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贫穷人家,一家子生活本就拮据,两兄弟或者几兄弟之中,好不容易老大娶了亲,而其他兄弟则因为无钱娶亲都还单着。不曾想,老大年纪轻轻却意外亡故。

这时候,如果老大没有子嗣,那么按规定,其妻是不能留在家中的,须返回娘家。而自古女子出嫁后便是外人了,再回娘家是不为娘家人所容的,最终也必定是要改嫁。与其以后不知道会嫁给什么样的人,还不如嫁给知根知底的小叔子。而对于男方来说,虽娶的是嫂嫂,但总比娶不上妻子好,总算能开枝散叶,传宗接代。

或者老大虽亡,但留有儿女的,孤儿寡母的肯定是活不下去的,若日后母亲改嫁,儿女是不能带走的,就更加孤苦无依了。若改嫁给小叔子,这一家人也还是一家人,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孩子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也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姐死妹填房”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一是姐妹情深,姨妈又自古疼外甥,见其小小年纪就失了母亲,孤苦无依,心中肯定是不忍。再加上,如果姐夫续了弦,给孩子娶的是个狠心后妈,那以后孩子就没好日子过了。而且通常姐夫和小姨子的感情原本就不错,虽说这种感情并不是爱情,但两人相处起来也算融洽,又知根知底。出于这种考虑,有些女子就很有可能作了姐夫的填房,帮着亡故的姐姐照看她的孩子。

原因之二是因为门第之见。古代大户人家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原本男子所娶的姐姐就正好是门楣相当,姐姐年纪轻轻的亡故之后,一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但家中不可一日没女主人,不单单是孩子需照顾,大户人家后院事多,是少不了一个管家的女人的。而这时,如果姐姐娘家刚好有个待嫁的妹妹,出于门户相当考虑,也出于娘家人对外甥的怜爱,很有可能妹妹就作了姐夫的填房。


陌上花开且缓归


在过去明清时代,女人是男人的财产,基本上女人是没有地位的,结婚前在家要三从四德,结婚后在夫家也要三从四德。

在那个时代,弟弟娶哥哥的遗妻,是被整个社会认可的,这不是道德问题。因为弟弟继承哥哥的东西,哥哥的遗妻也算是一种继承品。

当然了,这里面还涉及到财产问题,那时候,弟弟娶哥哥的遗妻,也是一种保护家族财产不被分割的手段。

哪像现在女人半边天,婚前婚后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婚姻大事,丧偶了,可以继承大部分丈夫财产。

在过去那个时期,女人可以说是男人的附属品,就像衣服一样和首饰一样。如果不想要了,可以写一封休书就能把女人打发回娘家。

由于那个时候,在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这样,女人不管什么原因,大部分人都只能结婚一次,结婚一次的女人,被认为是高尚的女人,会被歌颂的。

而再婚的女人,不管是丧偶还是离婚,等什么原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男人愿意娶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再婚的女人是很悲惨的,基本没什么人愿意娶。

在那个时候由于婚姻制度里允许男人多个老婆,很多达官贵人都有很多老婆。这就导致了很多社会底层的男人,是很难娶到老婆的。特别是一些家庭困难的男人。

所以任何时候都有光棍的问题,只是光棍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已。

这时候,一些家庭困难的,兄长死了后,嫂子再婚没什么人要,就算有也难找到好的人家。而弟弟却因贫穷而娶不到老婆。于是,在家人的撮合下,嫂子就嫁给了弟弟。

一来,大家比较熟悉,知根知底。二来,亲上加亲,在对待小孩时,叔叔不会像别人那样虐待。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那时候再婚的女人一般都容易被新的家庭欺负,日子是不好过的。弟弟把嫂子娶了,就是为了保护嫂子。

姐姐死了,妹妹填房的道理,其实和弟弟娶嫂子的道理差不多。

在那个年代,女人在家里,要听父母的命令的,就是婚姻也不能自己做主,都是父母说了算。


如果姐姐死了后,父母觉得这个大女婿,人品很好,或者可以带给自己家族利益时,就会让自己的小女儿嫁过去填房,来维持这种亲戚关系。

当然了,这个一般都是需要大女婿同意才可以。不同意的话,也不能强嫁的。

总之,在那个时代,女人就像是一种物品,不仅被用各种所谓的道德来支配思想,还连自己的人生也无法做主。

其实,这种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的事,在现代社会里,也有发生。只是,现代是因为感情到位了,才会发生。而且,还要受到周边人的质疑。


村哥小凡


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从现在来看,农村老话所说的“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本质上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哥哥去世后,弟弟将嫂子娶回家,这样家产不会被外人得去。而姐姐去世后,妹妹填房嫁给自己的姐夫,也是这个意思。

兄死叔就嫂

在农村,过去嫂子称丈夫的弟弟为“叔叔”,实际上就是小叔子的意思。在过去,女人地位低下,不管是在娘家当姑娘还是嫁入婆家,都讲究三从四德。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棒槌抱着走”,就很形象地解释了过去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过去人认为,女人在丈夫去世后改嫁,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女人讲究从一而终,从踏入婆家的门开始,就已经圈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

所以,过去的女人在男人死后。一般是不能改嫁的,只好拉扯孩子过日子。但如果有小叔子,并且小叔子没有结婚,则可以顺理成章地改嫁给小叔子。这样一来,还是婆家人。而且农村人也认同这种生活方式,过去不认为这是乱伦。这样,一来财产没有落到别处,二来小叔子本来就是孩子的叔叔,自然在对待孩子的感情方面,没有隔阂,总归是自家血脉。

所以,嫂子嫁给小叔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外人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也有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婆家经济条件肯定不是很富裕,不然小叔子也不会到了娶妻的年龄段,还没有结婚。

姐死妹填房

和哥哥去世以后说给小叔子为妻一样,有的人家姐姐出嫁后,由于某种原因去世,这丈母娘会将自己的小闺女再说给大女婿,作为填房。这样一来,外孙、外孙女的还是自己的外孙女。从孩子的角度上讲,自己的亲姨姨来做自己的“后妈”,当然都是自家人,肯定受不了虐待。

不过,一般说来,这大女婿的人品肯定是错不了的。再者,男方的家里经济条件也肯定不错,小闺女过去之后,也受不了委屈。这丈母娘有时候也是看中了女婿家殷实的家境,把自己的小闺女再嫁过去,也免得女婿再续弦别人,不仅外孙等落入外人的手里,这家产也归了别人名下。如果女婿再与再婚的女人有个一儿半女的,还要与自己的外孙争夺财产。所以,情愿将小闺女再许配给大女婿,作为填房。

现如今社会,兄死叔就嫂的情况不多见了,但姐死妹填房在现实的生活中还存在。主要是如今人们有时候认为叔嫂合在一起,有违人伦,再者现在一些男的很少有喜欢 比自己大的女人。而姐死妹填房情况还依然存在,也是这男方有经济实力,而且小姨子自然是年轻,当然他也愿意。不过,现如今都是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的,不像过去只要“父母之言”便可以决定女人的一生。


建行渐远


在过去,女人地位低下,嫁到夫家与孩子同辈称呼夫家的人,比如称丈夫的姐妹为小姑、丈夫的哥哥为大伯、丈夫的弟弟为小叔。


因此,“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就是哥哥去世后,弟弟接娶了嫂子,而姐姐去世后,妹妹嫁给自己的姐夫。


存在即合理。


封建思想认为,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讲究从一而终,从踏入婆家的门开始,就已经圈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



丈夫去世后,一般是不改嫁,一个人拉扯孩子过日子。


“寡妇门前是非多”,日子过得也很辛苦。


但如果嫁给小叔子,可以一举三得。


一来避免女人被人说三道四;


二来小叔子本来就是孩子的叔叔,总归是自家血脉,自然在对待孩子方面,也不会苛刻;


三来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还省了小叔子娶亲的钱。


妹妹嫁给自己的姐夫道理也差不多。


婚姻是一场交易,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俗话说十个后妈九个坏”,丈母娘把自己的小闺女再嫁过去,免得女婿再续弦别人,不仅外孙可能受到虐待,如果女婿与再婚的女人有个一儿半女的,还要与自己的外孙争夺财产。


所以,情愿将小闺女再许配给大女婿。



但是,世俗的合理,不一定在当事人身上合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就太平无事了。


利字当头,在一些人的心里,什么亲情、夫妻、血脉,一切都那么的不敢当了。


有书君的一个远房表舅,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孩子8岁的时候,妻子去世了,亲家怕表舅续弦后孩子受委屈,于是把小女儿嫁了过来,又生了一个女儿。


大女儿在上海工作,为了立足上海,一家子商量后,就把表舅夫妻买的块间地基卖掉,凑了首付在上海买了房子。


小女儿也逐渐长大,后娶的舅妈也就是大女儿的姨妈,怕自己的女儿受委屈。


有一天对老大说:我跟你爸爸年纪大了,想把老房子对分了,你跟妹妹一人一半。


大女儿不肯了:老房子是我妈妈在世的时候建造的,是她留给我一个人的财产,凭什么妹妹来分呢!


姨妈听了很生气:如果这样算的话,我们当初把地基卖了,给你上海买房子,那你上海的房子,是不是我们夫妻都有份?!


大女儿反驳道:上海的房子我自己买的,钱是我向你们借的,我还你们好了。


大的跟亲朋好友说,买房子的钱早已还给他们夫妻了;地基的事她也是后来知道,被她爸赌博输掉了。



毫无疑问,大女儿、小女儿、姨妈吵得不可开交,一度对薄公堂。


其实,亲也罢、疏也好,最重要的是一家子和和睦睦,叔子与嫂子、妹妹和姐夫,那些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许更像一团乱麻缠得人喘不过气来,却又让人不得不负重前行。


幸生


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农村老话是说出了农村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一种风俗或者规定。这种现象,就是一个家庭中,如果哥哥不幸去世,弟弟尚未婚娶,那么,嫂子可以委身于小叔子,再与小叔子结为夫妻,共同生活;而如果家庭中不幸死了女人,女人的妹妹便可以代替姐姐再嫁给姐夫,照顾姐姐留下的子女,这叫填房。应该说,这种情况自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尤其在西藏农区。

旧社会,西藏有婚俗习惯与内地正好相反,他们一般是一妻多夫,兄弟几个只娶一个妻子,而内地汉族是一夫多妻者,只不过是一般不会娶姊妹几个。在西藏,兄死弟继、姐死妹继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成为一种风俗,主要是避免财产不外流。

在我们内地,”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也分几个方面。

兄死叔就嫂

对于男方来说,兄死叔就嫂,多数是家境比较贫穷,给哥哥娶上媳妇,弟弟尚未婚娶。这时候哥哥不幸去世,弟弟找对象也困难,嫂子带着孩子再嫁也困难,就索性嫁给小叔子。而另一层原因,是怕寡妇嫂子带着家产和孩子外嫁,对男方来说,一是失了骨肉,二是失了财产。为了留住骨肉和家产,家产便会说服小孩子,促成这种婚姻。在农村,过去也非常认可大媳妇,认为在媳妇会疼可人,而小叔子也比较乐意。

姐死妹填房

对于女的来说,姐死妹填房,多数是姐夫家里比较殷实,日子过得不错,或者姐夫人品比较好,一直搏得岳父母的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姐姐死了,岳父母便会同意或撮弄妹妹再嫁给姐夫,一是为了姐夫家的日子和姐夫的人品,二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姐姐留下的孩子。一般来说,小姨子总是比较年轻漂亮,和姐夫平日相处也比较好,本来农村就有”小姨子是姐夫的半拉屁股“之说,所以这种婚姻往往非常容易促成。

综上,“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一种婚姻现象,到现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就其利弊来说,我以外利大于弊,亲上加亲,婚姻基础比较牢靠,也比较容易相处。我有一个同事,妻子乳腺癌去世,就续娶了小姨子。我们这儿有一个村里的书记,年轻时死了老婆,小姨子也经和外人订亲,也退亲而嫁给姐夫,这种例子在农村很多,都过得比较幸福,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齐东晏子


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记得小时候在学堂上读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这样一段话,《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讲,女人在一个家庭中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小的时候要听父亲和兄长的话,出嫁以后就要听夫君的话,夫君死了以后要听儿子的话。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一种思想理念,人们认为女性的地位天然的低于男性,从属或附属于男性或者和家庭,这是对于女性非常不公平的一种做法。


“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这句俗语的意思也非常的简单,兄长死了以后,弟弟就可以和嫂子结婚组成家庭,姐姐死了以后,妹妹就必须给姐夫填房。这是一种漠视人权的行为,没有对女性的权利得到充分的认识,甚至是不尊重,但是这些事情真实的发生在我国古代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存在这种做法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习俗已经慢慢被人们遗弃,人们对于男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平等越发的重视,越来越能够为女性着想。甚至于在一些地方都出现了针对男性的新“三从四德”,也是非常有趣,这也是男女社会地位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认为女性是属于家庭的附属品的这种想法是荒谬且错误的,它没有充分认识到女性在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一味的抹杀她们所起到的作用,新时代的女性已经顶起来了一片天。


“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这是一种落后的思想,不应该得到传承,应该弘扬男女平等的观念,让更多的女性地位得到认同。这句俗语也告诉了我们,有些俗语它是不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时代在发展,如果文化创新跟不上,那最终还是会落伍,被时代所抛弃,做人做事也一样,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新的理念来。


老农民说事


在农村里有些年纪大的老人遇到一些事情总会嘀咕出两句俗语,这些俗语一般都是老一辈的人们经过各种事情总结出来的,定义为经验也不为过。这些俗语的字面意思一般都好懂,但是有些却与生活的情理相违背,今天说的“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就差不多是这样。

这句话出现在封建社会比较多。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就是如过家中大哥死了,那么弟弟们就可以娶嫂子为妻;如果丈夫死了妻子,正好这个妻子家还有个妹妹,那么这个男人也可以娶妻子的妹妹做老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兄死叔就嫂”家里比较贫穷,儿子居多这样的家庭出现的比较多。老大结婚去世之后没有子嗣,那么守寡的嫂子就可以“嫁”给其他的小叔子。我们都知道古代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一般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活着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听儿子的。如果结婚后丈夫死了也没有儿子,那么婆家肯定是不让她留下来的。并且古代已经出嫁的妇女就真是泼出去的水,就算回娘家也不会受待见。有的娘家根本不会让死了丈夫的女儿回家,不吉利也不光彩。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很多贞节牌坊的原因。

那么妇女为了留下了只好嫁给小叔子们,以前的结婚顺序也是从大到小,大儿子结过婚其他儿子才能结婚。有的穷苦家庭可能就没有金钱给其他儿子娶媳妇,这样子老大死了娶了嫂子总算是有媳妇了,如果大儿子去世前有孩子,那么妇女带着一个拖油瓶更加嫁不出去了。小叔子本来就是孩子的叔叔,自然在对待孩子的感情方面,没有隔阂,总归是自家血脉

“姐死妹填房”多数是因为姐夫家里比较殷实,日子过得不错,或者姐夫人品比较好,一直博得岳父母的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姐姐死了,岳父母便会同意或撮弄妹妹再嫁给姐夫,一是看好姐夫的人品和家境,二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姐姐留下的孩子。一般来说,小姨子总是比较年轻漂亮,和姐夫平日相处也比较好,本来过去就有“小姨子是姐夫的半拉屁股”之说,所以这种婚姻往往非常容易促成。

“姐死妹填房”这种情况远没有“兄死叔就嫂”出现的情况多。但是也同样发生在旧社会比较多。毕竟在封建社会女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约定了婚事,而且结婚也比较早。基本姐姐出嫁后妹妹只要年纪不是很小紧跟着就出嫁了,所以说这样的情况相比较少一点。

虽然现在的社会那样的情况已经不多了,但是在某些偏远贫穷的山村“兄死叔就嫂”的情况依然有。而且很多地方“姐死妹填房”的情况也有。虽说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开放了很多,不过遇到这些事情当事人总归要承受写流言蜚语。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两厢情愿。


神经饼大大


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是过去农村出现的情况,在贫穷时期,娶媳妇不容易,有些家庭遭遇了不幸以后,就会用这种小叔子娶嫂子,小姨子嫁姐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过去儿子好几个的家庭,娶媳妇是当娘最愁的一件事情,假如家中的长兄如果遭遇不测,特别是已经有了孩子的长兄,家里留下来嫂子和侄子,此时,做为兄弟的小叔子就应该担起替哥哥扶养孩子的义务,照顾嫂嫂养大侄子侄女,而且对于家庭来说,也不用费事去找媳妇了,应该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嫂子愿意嫁给小叔子,多半是为了孩子,因为守寡的她自己可能养不起孩子,要是改嫁别人,孩子会是拖油瓶,会被人家嫌弃,更怕被人家虐待,当娘的为了孩子,觉得嫁给小叔子最合适不过了,一家人了解脾气,小叔子也肯定会对孩子如亲生,所以这样的兄长没了,嫂子和小叔子结婚过日子的事有。

姐死妹填房,过去的农村姑娘接触人不多,接触的男人更少,姐夫大概是她们接触最多的外姓男子了,一般情况下对姐夫印象不错。

当姐姐意外去世以后,留下可怜的外甥和姐夫过日子,丈母娘心疼外甥们,更害怕女婿另找媳妇,俗话说的好,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意思是说如果男人再找个媳妇回来,肯定对孩子们不好,那么孩子的亲爹也会慢慢对孩子不好了,只挂着疼媳妇。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往往丈母娘会打自己家没出嫁的闺女主意,惦记着让闺女去替姐姐养大孩子,反正也是要嫁人的,嫁给姐夫还能照顾自己亲外甥,于是就有妹妹去给姐夫填房的事发生了,当然了姐夫更是何乐而不为呢,小姨子再怎么说也是黄花大闺女,比自己死去的媳妇年轻,往往还更漂亮。

意思是为了不让缺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孩子们别受委屈,哥哥的责任由弟弟来担起,姐姐的任务由妹妹来完成。

应该说这种做法在过去还是靠谱的,悠然附近村里有小叔子和嫂子一起生活的,孩子培养的很优秀,而小姨子嫁姐夫更不消说,亲姨娘亲姨娘,肯定对姐姐留下的孩子尽心尽力扶养。


悠然见东山



心累力乏


通俗讲,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或者叫“亲上加亲”,当然前提是两厢情愿,否则是强扭的瓜不甜,即便成亲,也不见得能幸福多少。

对于世代为农,子弟颇多的老百姓来说,娶妻不易,旺夫旺家更是难能可贵。但是偏偏丈夫福运不济,情多不寿。年轻貌美的妻子将面临着守活寡的命运,如果有小孩,更不能轻言再嫁。好在一家人生活了那么多年,兄恭弟敬,和气生财。这时候的弟弟也面临着成家立业的问题,只是苦于家无余财,好的女子人家看不上,差气点的女子自己又不愿将就。这时候,家族中的老人就会牵线搭桥,反正你未娶,我未嫁,就这样撮合吧。“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自产自销,也让他们有个好的归宿。这是“兄死叔就嫂”的来由。

“姐死妹填房”是指旧日农村里出嫁的姐姐不幸亡故,姐夫续弦小姨子的事例。比如苏轼先后续娶的是姐妹花。一般姐姐在临终的时候,总会托付妹妹照顾丈夫与孩子,知人知面又知心,亲人加亲,丈夫与孩子不会委屈受罪,自己亦可安心离世。

由于系出同门,兄弟,姐妹的品质较为接近,且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弟就嫂,妹续姐夫的组合相对来说较为融洽圆满,上承家族愿景,下合两情相悦。当然,这是建立于年纪相仿,脾味相投的基础上,否则对任何一方来说,就会显失公平,容易出现“强扭的瓜不甜”,但是,旧日的农村社会,封建家法制度森严,重组家庭纵有不适,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夫死嫁弟,妻死娶妹,天经地义,就这么演译了几千年,其间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