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村學校一個班才十五個學生,對此你怎麼看?

夢裡世界是那麼美好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農村讀書,此後又常年在山區農村工作,這種情況見得太多,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失落和惆悵。只能說,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城鎮化進程中的陣痛,隨著村鎮規劃建設的日趨完善,會慢慢得到改變。

歷史上的農村學校有過輝煌的教育成果

我讀書的地方就是我們村學校,一個坐落在皖南長江之濱的大村落裡,有著極富傳奇的學校——上高學校。為什麼叫學校而不叫小學、中學呢?因為它從小學到高中一應俱全,恢復高考以後,連年有大學生、中專生從這裡走向高等學府,曾經轟動一時,但如今早已破落不堪,僅剩殘牆斷壁,衰草連天了,每每經過母校的門前,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傷感。

諸如此類的學校在全國有很多,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慨,在缺乏人口流動性的過去,一些鄉村學校創造過驕人的輝煌成果,但這些都成為過眼雲煙,空留遺憾了。

如今的農村學校,師生嚴重不足,只能是逐步被鄉鎮學校取代

曾經下村經過一個村小學,十來個孩子,兩個教師,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有,坐在一個教室,一年級到三年級課程輪流上,過去交流了一下,原來是孩子太小,家裡沒人去鄉鎮完小帶孩子,寄宿又不行,只能暫時在村教學點湊合上課,教師坦言,這種局面也維持不了多久,還是會併到鄉鎮完小的。

就本地一個鄉來看,國土面積38萬畝,1.2萬人口,一個鄉鎮完小,兩個教學點,這樣的配置真的很尷尬。其中只有一個教學點教學正常,另一個也存在不確定性,遲早會被撤併掉。

村民家庭條件好點的去了縣城就讀,一般的去鄉鎮就讀,剩下的都是沒有辦法的特困家庭,師生的嚴重不足,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真的為這些孩子擔心,即便長大了去了鄉鎮或縣城,能否跟得上同年級的課程。

但是,現實就是這樣,不僅僅是師生短缺,農村的常住人口也在快速下滑,個別偏遠地帶已經出現空心村,人口向城鎮、中心村轉移,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更利於鄉鎮發展的一種趨勢,相信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村鎮建設日趨完善,完小和教學點的佈局也更加科學合理,農村的孩子都會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基層林業


像我們這裡,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村裡的的小學還算比較大的,周圍村莊的孩子都來我們這裡上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而且班級裡孩子都還特別多。上中學的話就去鎮裡,我也沒有在鎮裡上中學而是選擇去了城裡。那個時候還要交借讀費。我的小侄女在自己村裡上學,每個班級裡也是隻有十幾個學生,而且就剩下幼兒園,一年級和二年級了,而且老師一共就三四個的樣子。到了去年的下半學期,村裡的小學徹底的消失了。好幾十年的學校沒有了。孩子們集體去了鎮上讀書。這邊還好,交通什麼的都是比較方便的。這個多半是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多數為了孩子讀書會在城裡買房。為教育的投入也是比較大的,也是最該做的事情,為了孩子有個好的將來嘛。還有部分已經舉家到別的城市生活了,這也是一個原因。





阡陌千言


有些農村學校一個班才十五個學生,對此你怎麼看?


現在確實很多哦哦農村學生少,而且有很多的農村學校有合併也有關閉的,就拿我家這邊的農村學校來說吧,我上小學的時候,放學了都是成群結隊的回家,很少有騎自行車的,基本都是走路回家的,而且每個班人數也很多,四十人左右吧,真的很熱鬧,而現在我家這邊鄰村的學校都取消了,上學的都是去鄉里的學校,而我們村裡的學校學生一個班不過十多個人而已,而且這種情況每個農村都有。

一方面是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另一方面也是早年間計劃生育的政策限制!

我國現在人口老齡化嚴重,加上之前一段時期的計劃生育限制,還有就是很多農村人迫於生活壓力外出務工,現在扶養一個孩子的成長成本太高,雖說現在國家全面放開二胎,但還是有很多人有所顧忌,畢竟這是一個很大的支出,尤其很多的農村家庭負擔不起!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農村生活,多數都在城市已經安家立業,而孩子也就就在城市,畢竟在城市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是說農村的教育不好,但確實和城市相比相差很大,我想教育方面也是很多人更願意把孩子交給城市的學校,而不是農村的學校!

總之,正因為這些農村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國家也是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只有更加合理的規劃才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草根小閆


現在農村確實有一些學校都沒有什麼人了.

我一個小外甥女就是,上小學的時候她們班就是隻有十幾個人了,後來上初中我姨就給她轉學到縣裡頭上了.

現在的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畢竟農村有些地方的教育條件還是跟不上.村裡的去鎮上上,鎮上的去市裡上都很正常.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挺好的.



大麗子666


這種情況應該是跟隨著家庭主人,有的外出打工把老婆小孩一起帶走,有的到鎮裡面開店做生意,爺爺奶奶身體不好沒有辦發照顧等等。所以就一起跟隨到鎮裡面去讀書了。還有的就是山區地帶,像我們這裡上小學從家裡到學校4.8公里路程,雖然是水泥路,因山路陡峭,坡度陡灣度急,天天接送小孩讀書都要有一個家庭主人,騎車技術好的勞動力在家才有安全保障,把勞動力留在了家裡,經濟來源又沒有了。像我現在的小孩都讀幼兒園了。接下來也就是要讀小學了。因為路程太遠,必須到鎮裡面租房子住,送小孩上學比較近。村學校學生少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以上所說的情況造成的。


山區新房


現在是大數據時代,就從數據說起:

先說組數據,近日因為連日降雨,我鎮一所村級學校圍牆垮了,我們下去召開座談會,協商解決辦法。

學校校長介紹了學校情況,一年級12名學生;二年級13名學生;三年級8名學生;四年級15名學生,五年級12名學生,六年級25名學生。

共85名學生,老師8名。

在談到教學問題時,校長說教師不足。

但有關領導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按國家教育部有關規定,教師和學生之比是一比二十三。因而學校不是教師不足,而是有餘。

校長解釋,如果依這種比例,是多了。但如果按年級分班教學,就不夠,除非允許開混合班。

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即受到村裡幹部和家長反對。

校長面對此種情況,提出了另一種方案,就是請民辦教師。

這又涉及到工資由哪方出,大家一起扯了一下午。

鎮領導表態,圍牆由村裡組織人先行修復,再依實際開支到鎮裡報一部分,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請求支持一部分。

民辦教師工資由村裡和中心學校共同承擔。

有人說一個國家強大竟爭力形成,從小學教育講臺上就開始了:

這麼些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之提升,城鄉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之進步。特別是硬件之改變更是讓普通百姓受惠終身。

近幾年,鄉村教育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

家長對優質教育之需求,隨著生活水平之提高,已經有比過去更強之願望。而這種願望隨著交通網絡之建成,也比原來來得更為現實了。

其他地方不說,就以我縣為例,城區學校學位一位難求,鄉村學校生源不足。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縣裡採取了對鄉村教育整合之方法,在每個鄉(鎮)建立中心高小。

這對離縣城比較遠之鄉(鎮)的確起到了一些緩解作用,但對於城郊這個區域,作用並不明顯。

現在城區學校不但要建教學樓,還要建學生公寓,以安排更多寄宿學生。

鄉村振興中,鄉村教育如何轉變:

目前鄉村還在村裡上學孩子,要麼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暫時由爺爺、奶奶照顧,在村裡讀低年級,因為年齡小,走遠了長輩不放心。

這些孩子,年齡稍大些,父母便會幫他們轉到縣城學校去讀,要麼在縣城租房子由爺爺、奶奶帶,要麼就直接在學校讀寄宿。

上了三年級還在村裡讀,一般來說,家庭條件都不太好,家長對他們也沒抱太大希望。不管小學讀得怎麼樣,義務教育都有學上,只不過讀得好,便到縣城來讀,讀不好便到附近讀。

初中讀完了,小小年紀便出去打工。

這麼一來,目前留在農村讀書孩子也是越來越少了。由於生源少了,教師積極性也不高,給人感覺就是為了完成義務教育而教育。


以上是我個人之觀點,希望對朋友能有所幫助;若有疑問,歡迎到我作品主頁(海峰鄉村題材原創作品)評論處留言、探討。


朋友:看完了,順手關注;是積善之舉,必有福祐!



對於農村裡面一個班才15個學生,對這個現象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對於這種情況而言,應該是城鎮化非常嚴重的地方,基本上農村裡面的人都跑去了鎮上面的小學上學。

那麼這種情況我們如何看待呢?

正是農村裡面進行發展,上面也提到了城鎮化的地方,很多農村裡面會搬遷到城市裡面或者搬遷到鎮上,然後孩子能夠送去鎮上面的中心小學進行上學接受教育。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這些地方應該是發展逐漸的起來了,那麼農村裡面的人生活更好了。

因為搬遷到鎮上面生活的條件和生活的需求以及生活的支出,需要更多的資金和經濟來源。對於孩子在中心小學上學,那麼價格會更加高昂。

所以如果這種情況之下,農村裡面上小學的孩子逐漸的少了,那麼確實是這個地方進行逐步的發展起來,很多人都搬遷出去的情況才會造成這樣的事情發生。


有些地方已經取消了農村小學

有的地方呢,為了促進農村裡面的人搬遷到城市裡面來,所以乾脆就把農村裡面的小學給取消了

所以在農村裡面裡面,取消了小學,那麼如果沒有小學可以上的,那麼必須會搬遷到城市裡面,這樣更加能夠推動城鎮的發展。

所以針對於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有的地方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會讓農村裡面的更加叫無奈

因為這樣的做法會使得很多農村裡面的人更加拮据,甚至淪為更加貧困的家庭。


一個班級才15個學生。

這樣足以說明這個學校的老師依然沒有放棄農村裡面的孩子,依然為農村裡面的孩子默默的付出。

因為有的地方如果出現類似的情況,乾脆這些老師就不會到這些農村裡面任教。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這些地方的老師才是非常偉大的人。為了15個人還默默的留在農村裡面,給這些孩子灌輸知識和學習的思想。

所以一個班級才15個學生,對於這類的事情在我們這邊也時有發生,但是大多數經過幾個村莊的合併,還是能夠湊夠一個班二三十個學生的。


農人莫小道


一班十五個學生,這都算是好的了。我們這的現狀是:十個學校九個空,剩的一個沒學生。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不足為奇,因為農民是社會地位的最底層,改革開放後,他們為了讓自已的下一代不吃驢不吃的苦,能享受到人應該享受的待遇,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自幼兒開始,就進城擇校,這是其一。其二屈於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壓力(學費、醫療、車、房、婚嫁、贍養……),育齡期年輕人不想也不願多生,無生源。其三,是前多年雷厲風行,能叫家破不讓國亡,上房揭瓦,傾囤裝糧,罰款除職給這一代育齡人心理上形成了劇大陰影,有些甚至在胎裡已受症,形成了晚生,少生、懶生、不生的局面,致生源斷代。

綜上所述,國家在某些方面不發生質的改變,中國的老齡化必然!後繼乏人亦必然!!


益凡逢順


農村有些學校一個班十五個學生,大家不必大驚小怪。一個班十人、五人、一人都有可能,甚至有些小學某個年級沒有學生,大家可能聽說過某鄉村小學只有一人或幾人。細想,這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絕大部分地區早已解決,很多農村居民也過上小康生活,農村居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徹底改變,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於是農村人把孩子送到城鎮學校上學是家長的不二選擇。

其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國家鼓勵農村居民進城,許多富起來的農村居民(尤其年輕人)都在城裡買了商品房,孩子也隨父母在城裡就近入學,所以出現了農村居住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因而在農村學校上學的孩子就越來越少。

再者,由於農村學校生源越來越少,師資力量也相應流失,農村學校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可能進一步造成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很多農村學校硬件配置雖然很好,但也吸引不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需求,所以,城市的虹吸效應只會越來越明顯,教育更不例外。

當下,由於農村學校生源逐年減少,城鎮學校人數越來越多,城鎮部分學校出現大班額,這既給農村學校因生源不足帶來尷尬,也給城鎮學校因人多帶來管理上的壓力,這兩者之間的不和諧,也許這正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體現吧!


逆時針ZZZ


看見題主所提的這個題目,很想進來答一答。

因為前段時間回到老家,和父母聊天,聊起了以前上小學的學校。說現在小學的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一個班裡只有一個學生。不禁發出感慨,太奇葩了,以後長大懷念自己的小學生活,都沒有同學可言。每次考試的時候,不論考多少,自己都是第一,也是倒數第一。

為什麼鄉村裡邊的學生越來越少?

很多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幫孩子帶到務工地上學。

在農村,外出務工的現象很普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當留守兒童,同時也想把孩子帶到父母身邊,從而更好的照顧孩子。

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結果。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湧向了城市,縣城。在城市買房定居。孩子也到了城市縣城上學。

父母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們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後,即使不能到縣城裡邊買房,也想方設法,即使是租房子,也要到縣城裡邊,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城市、縣城擁有更加優越的教學設施以及優秀的老師。

城市、縣城裡的老師更加優秀,到城市縣城上學有可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鄉村的教師和鄉村的孩子更需要獲得教育管理部門以及我們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