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的“咸鱼状态”

说到“咸鱼”般的状态,相信许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状态:很懒,提不起兴趣,没动力,没活力,什么都不想干,就算内心充满各种想法,可就是抵不住拖延和消极的状态。这种感觉并不好受,甚至让人有些绝望。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怎样改变这种懒惰、拖延、消极的状态?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的“咸鱼状态”

“咸鱼”循环

可能有人会说,改变懒惰、拖延和消极,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行动起来,只有真正尝试去做一件事,才能培养兴趣,才能从中收获快乐。我们可以把这个整理成一个流程:

行动——产生兴趣——快乐——充满动力和活力——再次行动,一种良性循环

懒惰——失去兴趣——消极——没有动力和活力——更加拖延,一种恶性循环

但也有一种例外:当我们在行动中遇到某件让自己丧失兴趣的事情时,这不仅不会产生快乐,还会让我们自身感到更加失落,甚至还会感到自责,感到失望与担忧,最终更加的消极。

行动——丧失兴趣——打击——失去动力和活力——失望与自责,恶性循环

行动可以改变消极,但只是可能带来改变!结合上面讲的两种循环我们发现,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人对事情、对生活是会产生兴趣的,而在恶性循环的过程中,人对事情、对生活是会失去兴趣的。换言之,如果行动不能让人对事情、对生活产生兴趣,良性循环也就变得和恶性循环一样了。


做对的事情,来摆脱“咸鱼”状态

还是上面提到的循环,为什么有的人的能从行动中培养出兴趣,而有的人却不行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动必然有其意志来驱动,兴趣便是意志的一种。而意志也必然会受到行动的影响。所以,行动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动可以培养兴趣、增进(或强化)兴趣;而兴趣也可以引领行动、驱动行动。著名作家鲁迅先生说过:“在行动之前,选对事情很重要。”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的“咸鱼状态”

这个世界上,有我们个人感兴趣的事,和我们个人不感兴趣的事。有的时候,社会要求或主流文化会促使我们特别在意“好”的事情,而忽略了这件事情“我感不感兴趣”或“我喜不喜欢”!

比如当我们去开导一位正处于“咸鱼”状态的朋友时,常常会建议对方:“你可以多运动啊,没事看点书啊或者吃点好吃的啊……”这些是“好事情”、“好行动”。有的时候对我们是有吸引力的,有的时候,却真的不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当一个人已经处于比较消极、比较低迷的状态时,这些极具价值的事情,这些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做起来有如大冬天让你立马爬出被窝那般“有一点难度”。

这个时候,暂时放弃“功利心”,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我们不再考虑这件事情“是好是坏”,不再考虑这件事情的价值所在,意义如何,影响多深,持续多久。我们只要开始一次深呼吸,然后好好想想:究竟什么事情能在此时此刻轻轻地触动自己?

肯定此时肯定有人想说:无所事事不是让人更加消极和懒惰吗?确实如此,讨厌的事情只会让人疲惫不堪,喜欢的事情总让人乐此不疲。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一定有一件(或很多件),可以让我们感兴趣的,并且需要我们动起来才可以做的事情。它可能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是一件别人不一定会在意的事情。但没有关系,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值得被鼓励去做。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的“咸鱼状态”


培养兴趣,避免变成“咸鱼”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不仅对于一件具体事情的兴趣需要培养,我们自身能够产生兴趣的这个能力本身也需要培养。培养的最好方法,或者说培养的最好开端,就是抓住兴趣、快乐和美出现的瞬间。哪怕这一瞬间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点,也都要尊重它、呵护它、滋养它。这样我们就能产生“兴趣的能力”,并且一点点增强,最终让我们能对更多事情感兴趣。这样的我们,会是自信的。当我们面对一件有点陌生的事情时,在对面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时,我们也能够有勇气去尝试,尝试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产生兴趣。

比如吃饭这件事,味道好与味道差的食物,对于人的存活、对于维持生理机能来说,并无二致,却能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需要有品尝和享受美食的能力,这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吃货,才能对吃充满热情和期望。不然好吃与否对于我们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永远只是从价值的角度看待事情,只做”好“的事情,而不考虑这件事能够带给我们快乐。那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期待能在某件事情上获得愉悦和希望,也就更不用提感兴趣了!

怎样改变消极的状态?

找到真正喜欢的事,然后开始行动并收获快乐,紧接着培养兴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没错,就是这样!


-end-

这里是聆云心理

我们不仅分享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学知识

还提供专业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