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傳是從古墓裡挖出來的神祕謀略書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二十六

中國古代謀略文化非常發達,謀略書很不少,比如,歷史謀略方面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吳兢的《貞觀政要》等,在縱橫謀略方面,有《鬼谷子》和《戰國策和《帝鑑圖說》等,而傳說中最神秘的謀略書,應該就是《素書》。有一個說法被傳的神乎其神,據說,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候,有一夥盜墓賊偵探出張良之墓的地址,他們喜出望外,經秘密籌劃之後,挖進墓室,奇怪的是,他們在張良墊著頭的玉片做的枕頭裡,發現了一部神秘的書,這部書就是《素書》。從此之後,《素書》就流傳於人間。

一部被傳是從古墓裡挖出來的神秘謀略書

黃石公讓張良脫鞋

這部《素書》的來歷可不一般,據傳,在秦朝末期,有一個隱士叫黃石公,是一個大智者,他預見秦朝將消亡,而漢朝將興起,為了讓漢朝更快建立,黃石公有意尋找一位有智謀的人來輔助漢代的明君,儘快推翻秦朝暴政。而說來也巧,這黃老爺子碰巧遇見了張良,見張良頗有智慧之相,便對他很感興趣,他想試試張良的品德如何,於是,他故意讓張良幫他脫了鞋,之後,又讓張良幫他穿上鞋,他故意讓張良這麼做,他以此來觀察張良的是否有耐心,看看張良的胸襟如何,同時,也想看看,張良到底對待長者態度是否尊敬。張良不厭其煩、恭恭敬敬地幫黃老爺子穿鞋脫鞋,經過反覆考驗之後,黃老爺子對張良非常滿意,於是,就將《素書》授予張良。

黃石公授書時,對張良說:“閱此書可為王者師矣。”這就是說,能預測未來的黃石公選中了張良作為他授書之人,而且,黃石公知道,張良如果得到了這部書,憑張良的智謀,一定能成為帝王的軍師的。對這樣一個傳說,大史學家司馬遷也感到很奇怪,他評論說:“學者多言無鬼神,難言有物。至今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一部被傳是從古墓裡挖出來的神秘謀略書

黃石公試探張良

關於《素書》的傳說,還有更神秘的,據說,西晉時盜賊從張良墓中的玉枕裡所發現《素書》時,盒子的封面上寫有令人畏懼的秘戒:“不傳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如傳必災。而如遇該傳之人不傳,亦災。”這就是說,秘訣設定了兩個詛咒,一個是:《素書》不是一般的書,得書的人決不能傳授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如果傳給這類人,一定會有災禍的;另一個是:如果遇到了該傳授的人而不傳授,也會有災禍。

這秘訣傳說還是挺神秘的,可是,《素書》的存在卻是不神秘的,是實實在在的,宋朝宰相張商英曾為《素書》寫過序,並對《素書》做過考證,那神秘的秘訣,也是張商英記述下來的,張商英在其序言裡道:“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即《黃石公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盜發子房(張良字)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一部被傳是從古墓裡挖出來的神秘謀略書

考驗張良

其實,《素書》並沒有像傳的那麼神秘,好像是非常難得到的。後來,在清代,《素書》被編入了《四庫全書》。而《素書》也被認為是黃石公編著的,黃石公是秦朝隱士,也是一位大智者,從《素書》這一本書看,行文的風格是很簡要的,而含義卻很深刻,書中所論述的謀略,其內容來自於上至唐堯、虞舜、夏禹、周文王、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論和思想,概未能超出其所述範圍。涉獵的範圍很廣,選擇又很精要。

《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他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從內容的安排看,《素書》共六章,包括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義章、安禮章等。除了宋朝宰相張商英為《素書》寫過序和詳註之外,清代王氏還有精彩的批語,清吳勤幫有《素書輯注》。此外,南懷謹先生專門寫過一本論謀略的書,叫《歷史的經驗》,其中,關於《素書》謀略的論述佔近一半的篇幅,論述很精彩。

《素書》以樸素之理來註解為人處世、建功立業的高深權變之謀,是修心養性、理家經國、趨利避害、轉危為安的謀略典籍。全書六章,主要論述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素書》闡明瞭謀略的思想體系,認為道、德、仁、義、禮是五位一體而密不可分的,這一部分所強調的是“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而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將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混合起來了。

第二,《素書》闡明瞭用人的基本原則。認為依據才學之不同,可以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於任疑”“既用不任者疏”,就是說,用好人才才能把事辦好;用人不疑,對人的懷疑是最大的危機;如果用人而對人不信任,就會疏遠。這其實是古代御人之術的總結。

第三,《素書》闡述了個人的修養之道。書中積極吸取“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儒家的思想主張,同時,也並吸收“絕嗜禁慾”“抑非損惡”“安莫安於忍辱”“吉莫吉於知足”等道家觀念,《素書》將儒、道兼收幷蓄,試圖取其有效的策略。

第四,《素書》總結了安邦治國的經驗。作者認為:“短莫短於茍得”(作者反對短期行為),“後令繆前者毀”(強調政策須有連續性),“足寒傷心,人怨傷國”(認為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認為人道重於神道)。

第五,《素書》論述了個人的處世之道。作者提出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看法,他認為:“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現在看來,這皆是公共關係學方面值得借鑑的一些道理。

《素書》中有相當一些謀略思想在歷史上是很受重視的,比如,《素書》說:“小怨不赦,大怨必生。”據說,當年張良就曾使用這條計謀,用以來勸說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以安撫了其他開國功臣對劉邦賞罰政策的疑慮。又如,書中說:“吉莫吉於知足。”據說,張良曾使用這條計謀,提出願受封於他與劉邦第一次見面的留地,而不願意接受劉邦封給他的齊地,正因為張良以退為進,所以才能順利的告老,並且能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