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阴:清明与大荔何干?!


洛阴:清明与大荔何干?!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

说到清明节,不能不说感恩节,说到感恩自然离不开古老而神奇的大荔。


感恩缘于大荔

清明节源于“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与大荔何干?


洛阴:清明与大荔何干?!


《史记》有云:“洛左皆晋”。什么意思?就是说春秋时期,大荔洛河的左边即现在的洛河河东和河北(那个时候洛河在赵渡南边一公里处直接入黄河)都属晋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659年,晋国发生骊姬乱政,重耳(据说其一生下来眼睛是双瞳,所以应该叫重目,即后来的晋文公)受冤被人追杀,逃亡去母舅之翟国(现在大荔县段家镇翟村一带),走上了十九年的逃亡之路。逃亡,虽说是公卿逃难,不同于百姓,偶尔也有风光悠乐,但颠沛流离,东躲西藏,饥无食,渴无饮、住无所,定是司空见惯。话说有一天重耳君臣流亡到段家乡卿避村附近,“日午,未晨饮,公晕厥。”就是说已经过了中午,大家还没有吃早饭,重耳饿得晕了过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忠诚的臣僚介子推抽出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烹调给重耳吃,言曰“鸺(xiu)鸺肉”,救活了奄奄一息的重耳。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门板上留下一首诗:

颠簸流离十九春,

从随都成得意人。

耻于言功难为类,

绵山鸺鸺亦助君。

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丹心呈,

颠簸流离商颜行。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谏臣情。

倘若主公心有我,

勤政清明复清明。

烈火九泉心无愧,

但见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看后喟然长叹,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寒食节这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掏出介子推的衣襟诗反复诵读,见其中连续出现“清明”二字,且有“但见主公常清明”的未句,于是睹物思人,自己也要做一个“清明”的君主,治出“清明”的国家,就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洛阴:清明与大荔何干?!


以后,晋文公为感戴介子推的救命之德和患难与共,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用了三四年时间,就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感念,感念因他而来的安定生活,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现在大荔的某些地方,清明节都要“栆箍冷面,萝卜丝加苆莲”,每家都要蒸燕窝,里面放满面球做得燕子蛋,用小棍插上五六个燕子面花。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黄河中游两岸百姓的隆重节日。再后来历朝统治者为教化百姓感戴“浩荡皇恩 ”、百姓为教育子女感戴先人养育之勤苦,牢记先人之恩惠,就将寒食节演化为全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一个固定的祭祀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全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 、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人们还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每逢此节,是官、皇上给假归乡;是商、掌柜停业祭祀。无论远近忙闲、无论山险河阻,都得风尘仆仆,扫墓祭祖。甚至通过远播的唐文化、远征的蒙古军、下洋的郑和等中外交流,使这一习俗在西方诸国流行开来,只不过名字变得直观了许多---感恩节!

至此,你还能说清明,与大荔何干?

清 明 必 须 感 恩

洛阴:清明与大荔何干?!


清明节,作为祭祀先烈、感念祖先、敬重神明的节日,最重要的元素是祭祀,最敏感的氛围是庄重,最应有的心里是感恩戴德。因此清明节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敬重出发,以做典范、教后人为前提,注重每一个环节。

一、 时间选择。按照大荔的习俗,一般人家,清明祭祖要选在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内的农历三、六、九日。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节雨水较多,所以要提前注意天气预报,根据自己和亲族人的实际确定日期。新丧人家如果是父母一人健在,新丧未出三年,则过单清明,就是清明当日;如果父母都不在了,就过双清明,也就是清明节第二天。时辰一般都选择在巳、午、未这三个时段,也就是9-15时。

二、 祭奠先人要准备什么样的东西?古代祭祀要上整猪、整羊,将宰杀的猪羊去毛煮了之后,由专人抬着献贡。现在简单了,主要是表达心意,可准备纸钱、纸挂子(白纸条连成的一大束纸条)、炷香、茶、酒、肉(需在开水中煮过)、水果、鞭炮等。大荔地区现在还要蒸枣箍、燕子窝;要准备覆盖着淖熟的菠菜的凉长面条;要准备熟鸡蛋(一般为六个);要准备苆莲丝和热萝卜丝加芥末凉菜。就如前边所说“栆箍冷面、萝卜丝加苆莲”

如果是单位公祭或在公共墓地,还应向逝者献花。

三、那些人员参加?过去由于歧视妇女,一般情况下只让家中所以男丁参加,妇女是禁止进坟的。只有当年新过门的媳妇(二婚除外)才可认坟归宗。如今已经没有这么讲究了。

四、回农村上坟都有哪些程序?

现在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对农村风俗多有不懂,以为就是踏青旅游,这就犯了大忌。回农村上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情、面带庄重的表情,在本家中德高望重的或年长者的带领下,统一前往墓地,到达后先要严肃地伫立墓前,由长者面对着墓穴介绍逝者的情况,然后将祭品摆放在墓前,点上炷香,一齐动手在坟冢上压五行白纸,再从纸挂上扯下一绺纸压在坟顶,接着一边烧纸钱,一边念叨让九泉之下的之灵来领取,并可说一些想对亲人说的心里话。烧完纸钱,要按辈份站在墓前(儿孙站前,长辈站后),在长者主持下,向墓冢三磕头(或鞠躬)。礼毕之后,要燃放鞭炮,以示亲人知晓一年一度又清明。

五、上坟的最后环节干什么?

行完礼之后,就要在坟的周围铲土,为墓堆添新土。一般参加的人都要动手给坟墓添土。这是为了把坟墓一年来被风吹雨淋的土找回来,另一方面坟墓不断增高也预示着后继有人。如果立有墓碑,则必须将碑檫洗一边。如果发现坟上有枯死的树木,一定要及时拔掉。添完土,要把贡品留一部分在坟上,祭天拜地。最后检查坟地周围没有火灾隐患,方可离去。

六、现在很多人有手机,上坟是否可以拍照?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感恩戴德,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不过有人说这是迷信,那么到底对不对?你懂得!

就在这篇文章即将完稿之际,忽然收到一条短信,内容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父母在世常孝顺, 胜过死后空祭坟。 山珍海味满灵桌, 冥钱烧得满天昏。 如此排场行孝道? 分明是在哄鬼魂! 亲在一饭知冷暖, 死后怎能闻腥荤? 活着不给父母钱, 死后烧钱更愚蠢! 世间为人儿女辈, 父母健在勤过问。 乌鸦尚知反哺乳, 羊儿跪乳懂感恩。 为人在世孝为先, 免得亡后假殷勤。

好!!!

清明节,对先烈先辈要祭祀怀念,那么当亲人尚在人世,我们就更应感恩戴德!更应孝顺有加!

要知道“乌鸦羊羔尚孝亲,子女不孝逊兽禽”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清明节,请善待和孝敬我们的父母吧!

当然,踏踏青、散散心,也不是不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