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两位高人,他们只有在剧情需要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甄英莲三岁的时候,和尚对着抱女儿的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说完,就要士隐把英莲给她,甄士隐半生只得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没有给他。

  林黛玉自小多病,会吃东西就要吃药,名医不停,病情不变。她三岁时,和尚到林家,说要化她出家,林如海夫妇没答应,和尚还补刀说舍不得她出家,这一辈子的病都不会好,若要好,一定得不许见哭声,也不许见外姓亲友,之后,疯疯癫癫,说了不少不经之谈。林黛玉自然没有出家。

  宝钗从胎中带了热毒,吃药无数,白花许多银子也不见效。后来来了一个秃头和尚,说这胎里热毒相当强,幸而宝钗先天壮,吃普通药没用,得吃他的方子,于是给了薛家一个海上方,给了一包异香异气的药末子作引子,发时吃一丸就好了。据说和尚还给了个金锁,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薛家錾上了,素来不爱花儿粉儿的宝钗天天带着这沉甸甸的,在贾府四处晃着。

  看起来,这和尚也挺忙的,后来宝玉和凤姐被魇,也是他来江湖救急,题主问及,为什么他的话,甄林两家不信,而薛家信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子不语怪力乱神,甄士隐也好,林如海也罢,那都是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在他们眼里,这什么命啊运的,这什么神怪之类的事情,都不是可信的,最起码得讲出道道来,他们才会真心佩服。薛家生意人,求的不一样,所以和尚的话,他们愿意相信。

  当然最关键的是,和尚的话对他们是好是坏,影响着他们的决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隐士,达官贵人,商贾之家,都一样。和尚要舍英莲,和尚要让林黛玉出家,且不说这两人都只有一个女儿,就算是有十个八个,人家也未必舍得。这心肝宝贝入空门,谁放得下心?看看妙玉,都是先找替身,实在危及性命了,才修行,那都是没有剃度,还要带发呢。和尚到人家家里,要把人家女儿带走,这不挖人心肝嘛。所以,甄林两家不同意,也是正常得很。

  薛家不一样,和尚到薛家,不但不要宝钗出家,还送上好药方,还送金锁,还送吉利话——白送的东西谁不要?何况药还吃得不错,金锁的预言也非常好,得有玉的才可婚姻,贫民,平民百姓,谁家有这东西?能有的,自然都是上等人家,宝钗嫁谁都是赚的。

  和尚的话是不是真的,金锁的事情到底是谁操纵的,并不重要,对于薛家来说,能带来利益的好事,那就做。于是,大观园里,到处充斥着和尚的话。深受其害的宝玉,梦中都要高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前盟。

  可惜,命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宝玉始终娶不到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而宝钗,嫁了宝玉,也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终究是没有谁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哪怕是有和尚光环的加持,宝钗也一样落得个薄命的结局。(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红楼梦的开头交代,由于绛珠仙子还泪神瑛侍者这场公案,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欲下世度脱他们几个, 跛足道人度男,癞头和尚度女。


癞头和尚对甄士隐和林如海都是要化了他们的女儿出家,他们当然不肯。但他来到薛家并不是要化了薛宝钗出家,而是给薛宝钗一个海上方药引配治了“冷香丸”,另外还给了薛家一句吉利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甄家、林家和薛家为何只有薛家对癞头和尚的话深信不疑了。

首先,甄家和林家都是只有一个女儿,肯定是舍不得让他们出家的, 如果那癞头和尚要化了薛宝钗出家,薛家也是舍不得的。

其次,癞头和尚给薛宝钗的“冷香丸”的药方,对于薛宝钗的热毒药到病除,这使得薛家对癞头和尚的能力深信不疑,继而对“金玉良缘”也是深信不疑的。

再其次信与不信都是他们的命,林黛玉下世目的就是还泪,如果被癞头和尚度脱了去,她岂不是白白来世上走一遭?薛宝钗下世的任务就是拆散降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使林黛玉的还泪任务完成。

这就是冥冥中一切自有定数。


传承道家


可以讲,在《红楼梦》中,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关键时候出现一下推动一下情节的发展,这两人就是红楼梦整部故事穿起来很好的线索呀。

我们来看看他俩和甄家以及林家和薛家产生怎样的纠葛:

甄士隐曾经在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做过一个梦,梦到了太虚幻境和两个人,这算是三个人第一次打照面,但是当时的甄士隐不懂得两人的意思,所以当两人再次出现,要把甄士隐的女儿抱走,并给甄士隐说这孩子“有命无运,累及父母”,也就是说她命好运不好,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麻烦,抱走了就不必有这些矛盾了,但老年得子的甄士隐如何舍得,舍得舍得,因为不舍,所以最终什么都不得,造成家里的悲剧,妻离子散家亡败,最终选择了出家。

林家呢,林妹妹小时候,家里也来了这两人,要把林妹妹带走,也说林妹妹一生坎坷多病,不带走也会对家里不好,但是同样老年得子的贾敏以及林如海如何舍得,自然也就不信他们的胡说了,把孩子留下来,黛玉还没成人,父母就去世了,可见命运多舛啊。薛家薛宝钗也是生来带病的,但是两人并没有说要把宝钗带走,而是让薛家打一个金锁带着,且按照他们的方式制作冷香丸,这些花钱费事的方式,只要对人好,对大户人家来讲,是不费事的,所以就接受了两个仙人的建议,为薛宝钗置办一切。

综上,也就知道缘由了。


大野泽的风


一直以为,作者曹先生在塑造香菱、黛玉、宝钗之时,给了她们若干共同之处。

都出生于书香之家,都受到父亲宠爱,又都在幼年离开了父亲,还有,都在幼年遇到过癞头和尚。

幼年香菱遇到癞头和尚,在第一回。

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吧,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

这癞头和尚的长相和言语都很反常,士隐只当是疯话,不加理睬,结果真如和尚所言,“菱花空对雪澌澌”。

幼年黛玉遇到癞头和尚,是通过黛玉口述的,写在了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众人一看就知她有“不足之症”,于是问起病情。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黛玉的病,无药可医,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出家,二是从此不见外人,不见哭声。

林家对黛玉爱如珍宝,当然舍得不出家,但对于不见外人不见哭声的建议,和士隐一样,当成疯言疯语,不放在心上。不仅如此,还将她远送到外祖母家,变成了只见外人。

同样是无药可医的先天之病,癞头和尚也给了薛家建议。薛家又得怎么对待的呢?

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

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一直觉得,作者用词考察,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代表着他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倾向。面对同样疯疯癫癫且外表不雅的癞头和尚,薛家的态度是“请他看”,并未因他的反常而不加理睬。

癞头和尚给的海上方,实在是刁钻,“真真把人琐碎死”,稍微有些怀疑的人,也不会真的花时间去配置。可薛家就都信了,而且用一两年的时间配好了,并且“从南带至北”,宝钗走到哪里,就把药带到哪里。

同样的人,同样的话,为何甄士隐和林如海都不信,薛宝钗的父亲就信了呢?

书中通过宝钗之口,在第四十二回,给出了答案。因黛玉在众人面前随口说出了西厢之词,宝钗提醒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辅国治民。甄父、林父、薛父都是读书人,甄父因读书而只顾“酌酒吟诗”,林父虽有入仕,却固守着儒家的迂腐,不会变通。唯有薛父,从读书转向皇商,变务虚为务实,不再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清高,愿意去相信社会上的各类人物各种言论,愿意去尝试各种读书以外的解决办法,哪怕听起来很荒诞。尤其是对于僧道这一读书人不屑的人群,他也尊重以待,一个“请”字表明了一切。

甄士隐和林如海“读了书倒更坏了”,被书所误,害了女儿的一生。唯有同是读书人出身的薛父,不但接受了癞头和尚的药方,而且听从癞头和尚的建议,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錾在金器上给宝钗随身带着。

薛家对癞头和尚可谓言听计从,作者这样写,除了说明不要读死书之外,还有什么深意呢?

关于僧道,书中还多有提及,最突出的就是袭人对宝玉的规劝:不要毁僧谤道。

宝玉和甄士隐一样,读书的唯一作用就是酌酒吟诗,其它都心存鄙视,不但鄙视辅国治民,还看不起所有务实之道。

在毁僧谤道这一点上,王熙凤也是如此,她不信阴司报应,为了一己私利,枉顾他人性命,并且主动杀人。结果呢?作者就让她和宝玉一起,被马道婆施了法,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还是僧道出面,才把他们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这便是毁僧谤道的后果!

僧道的能量如此强大,作者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驾马车组成的,经历了几千年的浸润,它们早已彼此交融、密不可分。偏学偏信哪一个,都会有失偏颇。和儒不同的是,僧道都带有神秘感,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

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对于僧道,我们可以不懂,可以不学,但我们一定要对它们抱有敬畏感,不能像宝玉和阿凤一样“毁僧谤道”,对他们的言论,也不能一概拒之。

对僧道如此,对我们见识以外的人和事也是如此。无知者容易无畏,无畏则易像香菱、黛玉一样招来祸患。

如果甄士隐愿意倾听并思考癞头和尚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不会轻易把幼女交给一个男仆带去看灯;

如果林如海愿意倾听并思考癞头和尚的“不见眼泪、不见外人”,即使万般无奈,也不会把黛玉远送金陵。

常怀敬畏之心,则能如宝钗一样,远离祸端,平安顺遂。”





中学语文教师邓国平


薛家欲盖弥彰。所谓癞头和尚赠金锁根本就是混编出来的谎话,目的是为所谓金玉良缘造势,企图拆散宝黛这对木石姻缘,从黛玉那里争夺宝玉。

实际隐写满清统治者企图夺取传国玉玺,定鼎中原,以明朝叛乱势力反客为主,取代明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低调与责任


只是你以为他们信和不信了。


路上有长生果


薛宝钗的虽然难但还能做到,但林黛玉和英莲的试问换作哪家能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