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中,张巡该不该投降?

中华万年无期


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安史之乱的性质

首先要明确,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是简单的内战吗?不是的。安史叛军,其主力均为北方胡人,因此,安史之乱,与此前的五胡乱华、初唐的突厥入侵、后来的辽、金、蒙古的入侵,其本质是一样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含渔猎民族)对中国的入侵和屠杀。

只不过,由于安禄山曾担任过唐军将领,所以给人以内战的假象而已。

据此,唐军对安史叛军作战,本质上是在抵抗外族侵略,既然是抵抗侵略,那请问张巡该不该向侵略军投降呢?

二、张巡死守的目的

张巡抵抗安史叛军,从至德元年(756)二月开始打,一直打到至德二年(757)十月,自雍丘打到宁陵,最后打到睢阳。

张巡死战不降,目的是什么?

对此,张巡自己说的很清楚:

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资治通鉴》)

睢阳的背后就是整个江淮,一旦睢阳失守,整个江淮就会受到安史叛军的荼毒,而江淮地区以及整个东南地区,乃是唐朝的财源之地,如果财源之地受收到摧残,唐朝将更加无力平叛,势必导致战争继续扩大,更多的人会因此而死。

这才是张巡死战不降的原因。

由于张巡死守睢阳,唐朝东南之地的百姓得以保全,唐朝平叛的战争得以有足够的钱粮保障。

三、对张巡在睢阳城吃人的评判

张巡的部队在坚守睢阳城的后期,由于城中粮尽,开始吃人,先吃女人,再吃老弱男人。

这一行为在当时就被人批评,现在更多的人拿这个说事儿,抨击张巡,甚至因为张巡先吃的女人,还使得部分女权主义者介入进来。对张巡吃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吃人本身确实不对,但是,具体到张巡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不应该苛责张巡。

(一)张巡以睢阳一城百姓的生命,换来了唐朝数百上千万百姓的生命

我上面已经分析了,睢阳一旦失守,以当时唐军在东南地区的兵力情况,很难守住东南。其后果是什么呢?

请注意,在唐军守住了东南财源之地的情况下,安史之乱,仍然使得唐朝的人口从天宝十四年(755)的890万户、5290万口,锐减到了广德二年(764)的290万户、1690万口,损失户数600万户、3600万口。

3600万口,即便这里面包含有大量逃亡的人口,其死亡人口也是个很大的数字。这还是在唐军守住了东南,最后平定了叛乱的情况下。如果唐军没守住东南,会是个什么结果?人口损失只会更大。

张巡,消耗掉了睢阳一城百姓,但是,数百上千万百姓的生命,因此而得以保全。

二者孰轻孰重?这对于张巡而言,是舍小节而保大节。

有人可能会质问,如果你是睢阳城的百姓,你会愿意被人吃掉吗?那我想反问,如果你是江淮地区的百姓,如果你是损失掉的那几千万百姓,你希望张巡怎么做?推而广之,你希望前线各处的守将怎么做?守还是不守?

(二)张巡吃人发生在守城的后期

张巡此前守雍丘,守宁陵,均未发生吃人现象,守睢阳的前期,也没有吃人,是守到后期,在安史叛军长期围困,周围唐军又见死不救的情况下,城中粮尽,不得已才吃的人。也就是说,张巡并不是吃人狂魔,是被逼无奈才吃的人。

吃人,确实是一个惨剧,但是,造成这一惨剧的罪魁祸首,绝不是张巡,首先要为此负责的,是围城的安史叛军,其次,是周围那些畏敌如虎、不敢前来救援的唐军。因此,即便我们要批评张巡吃人,也请搞清楚批评的对象。

(三)张巡吃女人的单独说明

由于史书明确记载了张巡守军吃过女人,于是被某些人拿来大批特批,说张巡不尊重女性。

实际上,张巡守军吃人的顺序,是按照对守城是否有用来确定的。粮尽之后,张巡是先让官兵吃马,马吃完了,再吃鸟和老鼠,这些又吃完了,才开始吃人。

吃人的时候,先吃的确实是女人,然后,吃老弱病残的男人。从这个顺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张巡并不是不尊重女性,是因为女人对于守城来说最没用,所以才先吃女人,以便让有能力守城的人去继续守城。后来,张巡的部队还吃了老弱的男人,难道可以因此说明张巡不尊重老人?形势所迫而已。

以上是我关于张巡该不该投降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换个问法“张巡该投降,还是该为了不投降而吃掉几万城中百姓?”,再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唐朝政权重要,还是老百姓的生命重要?你怎么回答?是我的话,可能只有投降了,为了自己的英名而残害一城百姓,城守住了,人全死了,剩下的人心也散了,又有何用?


唐朝克复长安后,对安史之乱中战死的将领都给予了表彰,唯独对张巡,却形成了势同水火的两派人。英勇抗敌这点毫无争议,争议就在两个字“吃人”。唐肃宗至德二载,张巡在睢阳抵抗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大军围城,因为没有粮草,加上周边几座城池的守将拥兵自重,拒不支援。张巡在坚守了十个月。最后城破被杀。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许远以不足万人之众(初六千八百人,后增兵三千人),抵挡了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初十三万,后增兵数万),且斩杀敌将三百、毙敌十二万人,从这个数据上看,可歌可泣。但是如果你问他是怎么挺下来的,那就不那么光彩了。


《旧唐书》记载: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张巡先杀了自己的小妾,分给众将士吃,然后将士们就开始搜捕城中妇女,妇女吃完了,吃男人中的老人小孩。最后城破之日,一共吃了两三万人。睢阳城就是一座人间炼狱啊。自古至今,岂有吃几万无辜百姓的肉来打仗,还能理直气壮说是对的这种道理?

当然,支持张巡的人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说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如果睢阳被攻破,叛军可以长驱直入,江淮失守,叛军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安史之乱更难平息。确实,张巡对唐朝毫无疑问是有功的,所以后来肃宗也力排众议给予了张巡嘉奖。但是,对唐朝朝廷是好的,对百姓呢?我们来看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张巡投降,江淮地区就一定会落入叛军手中吗?


支持张巡的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他坚守的十个月,让唐军守住了江淮,保住了后方粮仓不受叛军摧残。是用两三万城中百姓的性命换了整个江淮地区的安定。问题在于,张巡投降了,江淮就一定会丢吗?不见得!

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不错,却不是一座只能依靠它的孤城。在睢阳周围还有许叔冀驻扎在谯郡,尚衡驻扎在彭城,贺兰进明驻扎在临淮。其中贺兰进明的兵力最强,他们都比张巡在睢阳的兵多、粮足。他们在睢阳危难时没有支援,是不厚道,但不代表他们守不住城。这些人或许就是觉得张巡不可能守住,所以才不想让自己的将士白白牺牲以至于自己的城池也守不住。而且,南方也有守军,这几个城破了,也不见得叛军就能顺利掌握江淮了。所以,张巡断粮后投降的话,叛军也未必能直捣江淮。说张巡用几万百姓的命保住江淮地区,逻辑上不能成立。

第二,江淮粮仓在唐朝手中,就能保证叛乱尽早平息吗?

就算其他城池也都失守了,江淮丢了,战乱就一定更持久吗?不见得!江淮地区在唐军手里,唐朝一样昏招迭出。比如让宦官鱼朝恩指挥九大节度使六十余万大军,结果指挥失当,被史思明一击而溃,六十万人马星流云散,唐朝攒的老本都赔进去了,真叫烂泥扶不上墙。如果叛军得了江淮粮仓,是否反而能尽快打败唐军,让百姓重建家园呢?

第三点最重要,城池在唐朝手中就比在叛军手中好吗?

有人提出,百姓被吃固然很惨,但是叛军破城一样会死。这是谬论!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记载,几乎就没有叛军屠城这种事,何言城破也是死?相反唐军有时的做法更是让人跌破眼镜。就如张巡吃掉几万人,真是古往今来闻所未闻。


再有,肃宗李亨为了夺回两京,请回纥人帮忙,居然提出夺回两京后,土地人口归唐朝,金银财物归吐蕃。就这样,东都洛阳刚刚从叛军手中光复,就被回纥人洗劫了两次(后来东都又一次失守,所以又被卖给回纥人一次)。长安也差点有相同命运,多亏当时还未继位的代宗向回纥求情才保住。而洛阳就可怜了。试问,这样的情况,城池在叛军手中和唐军手中,哪个好?


而河北诸镇的叛军,只要投降唐军,立刻被就地任命为唐朝节度使,只是换了个旗子,一点没损失,从此这些军阀一不开心就造反,一不顺利就投降,照样在原地当官,百姓反复被荼毒,在唐朝手里真的比叛军好吗?

以上三点,不要说张巡吃两三万百姓坚守城池有多大意义,这只对昏聩的唐朝有帮助,对百姓,没有好处。


伊耆角木


张巡,南阳邓州人,开元末年进士,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文武双全。历任清河县令、归德府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4年),他开始真正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这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期,在上司投降的情况下,他感召众人,得众千余人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抗击叛军。敌攻我守,和雍丘将士坚守四个多月,打退了叛军300多次进攻,每战每捷,著名的‘草人借箭’就发生这其间。

  此后,形势更加恶化,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张巡放弃雍丘,率部下退至城防坚固的宁陵进行防守。期间,胜讯不断,朝廷嘉奖,官拜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睢阳告危,张巡带兵支援,至此在宁陵守城一年。在睢阳,张巡与叛军前后400余战,杀死敌将300人、士兵数万。为了不让叛军南下,危及朝廷,带众死守城池,断粮后,开始吃战马、吃老鼠麻雀,后来甚至开始吃人肉。公元757年,睢阳城终因内无军粮,外无救援而陷落,张巡终年49岁。

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下,张巡作为臣子,作为父母官,在其他太守、县令畏惧叛军出现叛逃的情况下,他恪尽职守,保家卫国,宁死不屈。靠自己聪明的才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带领数千士兵抵抗叛军。在决定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带领睢阳城的将士拖住了叛军的主力,延迟了他们进攻的步伐,为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唐王朝因此得以又延续了150年。

张巡的这种临危不乱、不畏强权、舍身卫国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学习。所以张巡肯定不能投降,也不会投降。





梓豪学通史


该不该投降,这个确实是很争议的事。

对于城里的老百姓来说,唐军和乱军,他们谁是好人,真的很难定义。

按照传统的宣传,唐军肯定是正义之师,百姓日夜期盼王师到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但实际上呢?老百姓眼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无论谁来了,都是鬼子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比如说,长安洛阳沦陷后,肃宗皇帝为了向回纥借兵,同意回纥把城池洗劫一空,留下土地就行了。

所以,回纥军打下长安洛阳后,就把城池洗劫了,男女都抓走当奴隶,实行三光政策。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你说,洛阳城里的老百姓,是喜欢安史叛军呢?还是喜欢唐军?是想沦陷还是想光复?

张巡死守睢阳,成就的只是他一个人,老百姓怎么办?你是睢阳城里的老百姓,你是想张巡死守呢?还是想他开城投降?显而易见吧?

对于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跟他实在没什么关系,你张巡成就了自己,毁了一座城的老百姓,值得?对他来说值得,但是呢?老百姓怎么办?

只是后来唐军胜了,后来的历史是按照唐朝的立场来写的,自然把安禄山妖魔化了,张巡这样的人就高大上了,后世写史的人,也不敢说张巡不对了。

正史里,安禄山这些人是邪恶的变态,但是呢,后来节度使张弘靖到了幽州,发现当地老百姓给安禄山立庙祭祀,号称“四圣”,于是把他墓给掘了。

话说,如果最后安禄山赢了,怎么写张巡呢?毕竟他大规模吃人是真的啊,唐朝官方都没有否认。


南朝四百八十寺


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对张巡这样的英雄人物的一种侮辱。只有身处其境才有资格讨论该不该,问这种问题的人都是和平年代被宠坏了的孩子,被现代所谓精致利己主义思想洗脑洗的傻掉了。

(大唐唯一的张巡)

首先,要知道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有人口六千余万,之后锐减到三千一百万,相当于损失了一半的人口,这些大部分是死于战乱或者战争带来的饥荒,一小部分是逃亡到荒山野岭成为流民。安史之乱祸及的地区主要是华北和关中一带,这是唐朝时期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也就是说,张巡在睢阳一带作战坚守近两年,使安史叛军没能挥军南下进入江淮地区,避免了这个人口密集的粮食主产区被战火波及,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另外,江淮地区是唐王朝主要粮仓和赋税基地,叛军一旦进入,不但唐王朝平叛失去了军粮、军饷的来源,逃亡到后方的数百万灾民也同样得不到粮食供应。

唐朝289年,史书上有记载的“人相食”一共有11次,其中有3次是自然灾难,剩下的8次全部是战乱,并且一半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所以,不要把电视、电影中的战争当成真实的战争,战争远远比想象要残酷的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只需要盼望战争永远不要发生,而不用考虑战争来了该怎么办,死在战乱当中的概率远远大于成为乱世英雄的概率。打个比方,发生战争成为乱世英雄的概率,相当于从今天开始买彩票,然后天天都能中特等奖一直到死的概率。

张巡的军事才能决定了他判断守睢阳是最佳选择,也是最艰苦、要付出最大牺牲的选择

张巡虽然官职不高、也非军事将领出身,但在指挥作战过程体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在两年左右的作战过程中,张巡与叛军交战大小四百余次,歼灭叛军十余万,还牵制了叛军大量力量不能全力进攻关中、山西。

也就是说,张巡并非是个只会守城的文官,而是智勇兼备的实干家、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对于他来说,判断守、走利弊并不困难。走能活命,但江淮糜烂;守城必死,但价值巨大;至于投降,根本不在张巡的选项范围之内。

所以,张巡面临的选择是生命和职责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困难的抉择。就像《流浪地球》电影,真正到了危机时刻,就要采取饱和式救援去争取一个微小的机会,这时就不是考虑个体生命意义的时候了,必须要牺牲一部分人去挽救大多数人。而个体生命的意义,正是在这种牺牲的过程当中才能体现出伟大。

(右下角就是张巡,挡住了叛军向东南进入江淮)

总之,对于像军人、消防队员、警察等一些职业来说,职责所在,远比自我要重要。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要占着位置去考虑该不该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不涉及职责和自我选择的职业;但是,即使没有这种牺牲精神,也不能向英雄人物泼脏水、嚼舌头,好好的当一个崇拜英雄、享受英雄人物带来幸福的普通人吧。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至德二年六月二十,睢阳城中。

张巡一袭破旧铠甲,满脸疲倦却掩不住双目中的坚定,睢阳被围已经一月有余,大小突围战不下十余次,虽歼敌不少,然则敌我悬殊,终究无济于事,突围还是机会寥寥,更可怕的是城中余粮已不足五日,昨天开始,连同百姓在内,开锅之时人人只能分到一勺稀粥不到,自己的亲军中曾经能开百石强弓的人,如今连五十石的弓都开不尽,一念至此,张巡心中满是酸楚。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决定聚集众将,今日背水一战,做生死一搏。

他看着点将台下刚刚聚起来的军伍,咧咧干涩的嘴唇,嘶声道:“诸位,安贼困守睢阳已逾一月有余,张巡无能,百般斡旋之下,还是无力解去睢阳之危,如今,睢阳城中粮草已绝,救援无望,我等身为战士,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理所应当,可城中百姓何辜,不该身受此灭顶之灾,我既镇守睢阳,理应保睢阳父老以平安,倘使城灭人亡,我又如何对得起这一城父老,因此,我决定今日酉时,率众突围,为百姓博一线生机,此乃十死无生之举,望诸位将生死置之度外,张巡在此拜谢诸位。”

言罢挥袍跪地,对着将士三拜九叩。众将士也纷纷下跪,领头的副将刘虎头泪留满面,大声道:“大将军折煞我等了,我们定然誓死追随大将军,保睢阳百姓以平安!”众人纷纷附和,吼道“誓死追随大将军,保睢阳百姓以平安!”一时间壮烈之气直冲云霄!

张巡深吸一口气,牙关紧咬,鼻头发酸,连忙掩面低头,一会儿后,才站起身来,大声吼道:“众将听令!”

众将齐声应道:“在!”

张巡接着道:“火头军!今日将城中所有粮食做成熟食,分给所有将士!”

“得令!”

“自现在起,城中所有着甲者,除却刘虎头率领和长宁营继续守卫睢阳,其他人酉时必须出城迎敌,有着甲不出城者,斩!将弃军不顾私逃者,斩!军弃将者,斩!退缩回退者,斩!”一连三个斩,字字斩钉截铁!

“得令!”点将台下的副将常山道:“哪个软蛋要是临阵退缩,老子第一个砍了他!”

张巡咧嘴笑骂道:“留着你的力气,多杀几个叛军吧还是!”随后又继续到“合兵一路,撕开一个口子,一旦撕开,长宁营负责互送百姓出城突围,直至送到安全地界,同时剩余兵马继续杀回睢阳,城,不能丢!”

众将应道:“得令!”

安排完军阵事宜,张巡又让亲军聚齐城中百姓,交代突围事宜。

未时,点将台下,百姓已经聚齐,张巡看着他们,深呼吸一口气,道:“诸位随着我张巡受苦了,我无能,竟让诸位遭受此灭顶之灾,巡在此给诸位谢罪了。”言罢一个长揖,深深拜了下去。

短暂的安静后,台下百姓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大声道:“将军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我们虽粗鄙,但还不至于瞎了眼,您有什么吩咐,便是刀山火海,挫骨扬灰,我等也在所不辞,睢阳只有还有一个人一息尚存,就不让安贼踏进睢阳半步。”言罢其他百姓纷纷附和,主战之声不绝于耳。

张巡看着台下百姓众志成城,再掩不住目中泪水,双目通红,泪满双颊,一扬背后披风,双膝直挺挺的跪下,长身而拜,身后亲兵拖拽不及,纷纷下跪,台下百姓连道张将军万万不可,也纷纷跪了下去。

张巡抬身拱手道:“我奉君命,镇守睢阳,但城破之际,朝廷半卒不至,匹马未援,是睢阳父老生死相随不离不弃,今日,张巡一不为李唐,二不为天下,只为这睢阳一城父老,我即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你们一条生路。请父老再受我张巡一拜!”

拜完以后继续道“酉时,我将率众突围,介时,我的副将刘虎头将趁着天色将黑,护送你们出城,到时,健壮之士手持兵刃列队外围,年迈之人次之,妇人再次之,儿童居中,你们趁着天黑,往最近的城池,逃命去吧,睢阳不能灭城啊!”

百姓听闻均不肯从,誓要与城池共存亡,张巡双手按下,示意众人禁声,悲声道:“你们为自己尚在襁褓之中和母亲肚子里的孩子们想想,城破了可以再夺回来,可人没了就永远也回不来了,诸位父老,听巡一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说完,回身往军府走去,不再理会身后众人,背影萧索之极。

回到军府,自己的小妾问道:“安排完了?”张巡点头,接着道:“你身为封疆大吏妻妾,本该享受奢华,不想城池被围,你竟然沦落成今日这样,待会儿突围之时,你也随他们逃命去吧。”小妾面无表情,应声道:“妾身遵命。”

至德二年六月二十,睢阳守将张巡率军突围,护卫城中百姓出逃,百姓逃出后再次率领余部杀回睢阳,回城之后,将士十不存一,守城副将刘虎头,受创无数,死而不倒,敛尸之时,尸骸内挖出断簇足有两斗。

至德二年七月初五,睢阳城破,守将张巡连同所有军卒尽皆战死,所死之人,致命创伤皆在前身,满城军卒用生命捍卫了军人的荣誉。

至德三年五月,大唐乡下小村,一个容貌清秀的女人抱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儿,交代给一对夫妇,道:“你们以后记得告诉他,他姓张。”交代完后一人朝着睢阳方向走去,此后再无音信。



江河的春秋


对于御侮外敌,就没有曲线可走,更无投降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