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嫁娶)國外後,父母病重都不能回來照顧,這樣的父母心裡是一種什麼樣感受?

梁梁說事兒944


大多中國的父母都希望兒女在身邊,但現在社會現狀已不可能有太多的老少團圓。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家長要想開,現在的社會觀念與以前大不同,以前的兒女身體力行的懂得怎麼叫孝順,現在的獨生子女不啃老已經算孝順了。 當兒女因工作生活學習等不在身邊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學會不要指望兒女來養老,學會沒有兒女的情況下怎麼讓自己健康快樂的生活,這樣對彼此都是最好的減壓。 我的孩子在國外讀的大學,畢業工作一年了。從她工作的那天起,我就跟她說,未來你無論在國外或國內任何城市,只要你努力工作自己真的開心快樂就行,你的未來你自己做主,只要不虛度不後悔就行。不用考慮給父母養老的問題,也不用考慮是否要陪在父母身邊,孩子終有一天會有自己的家庭。 做父母的也要習慣沒有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想好如何給自己養老,如何妥善安排以後的生活快樂些,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寄託在孩子身上,只有孩子工作離開才是父母真正過自己日子的開始,這樣也能減輕孩子的負擔,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 同時也跟孩子說明,你將來組成家庭生孩子 ,父母也不會幫你帶孩子,沒了幫助自己的人,沒了啃老的地方,這樣兒女也會為自己以後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將來老了,兒女回來孝順父母,兒女生孩子父母幫帶孩子,彼此都懷感恩的心,而不是理所當然的接受。 所以,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本身就很大,活好自己已經不易,侍奉雙方老人更沒精力,做為父母儘量不要指望兒女,有等著兒女孝順養老的時間還是把自己妥善安排好吧,自己也有自己的老年生活,也為兒女減輕了負擔。


未君661


我的女兒定居在美國。我就屬於這種情況,我89歲的老媽住在養老院,每天都要去輔助照顧她,女兒生孩子,我一個人去美國照顧到外甥過了百歲。老公一人在家幫我照顧老媽。老公想外甥今年自己又去美國看看外甥,我自己在家照顧老媽。按理說老媽在養老院挺好的,就是自己的心裡割捨不下。自己的心臟不太好,老公走了心臟病又犯了。到了晚間總怕眼睛一閉再睜不開了😄我不怕死,就怕萬一死在家裡沒人知道,把家給燻臭了😄😄其實打女兒去美國開始,已經做好孤獨度過後半生的準備了。孩子自打生下來就不是你的了,不是你的私有財產,她是藉助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她有照顧或不照顧你的權利(個人觀點)。照顧與不照顧我都不會怨她,自己多保重自己,身體不好了就去養老院,有錢就去條件好點的,沒錢就去差一點的,總歸得有個去處,我希望就是安安靜靜度過餘生(如果達到安樂死的標準做好安樂死😄)不奢求、不抱怨。


扎西德勒818


我在醫院見過一個80歲的老太太,癌症晚期。去年住院的時候,他老公還一起來照顧她,今年她住院一直不見她老公。我有空時就和她聊了一下,她說出了她的無奈和無助。原來她老公也病了,不能走路,在家裡由侄女們照顧。我問她兒女為什麼不來看她。她流淚說,一兒一女,全部讀完書去美國工作定居了。來回車費貴,而且坐飛機都要十七個小時。兒女們寄錢給她,但沒有時間來看望父母。她說,早知道老了是這樣的結果,她後悔給小孩出國,留在家鄉工作,最起碼病了有人送她去醫院。有人倒水送飯吃。悲哀啊!



58244451506


說說我的經歷,供大家參考:我兩個兒子,都留學後定居在囯外,因為從農村走出來,所以當地很多人羨慕的不得了。

現在我也漂泊在外帶兒子的兒子,和全國各地會聚在這裡的很多奶奶外婆們成了好朋友,大家經常相約相伴帶著孫輩出來聊天,因為都是獨生子女多,所以話題總離不開我們的將來。

囯外不象囯內,隨便可以為父母走動,生老病死,病~最多一年回去看一次,幾天時間,那就算不錯了,也只有死後才能回去,那有什麼用?當然能出來的都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人,他們的工作生活都不錯,因此父母也不會有經濟負擔,但精神上就看各位老人的思路了。

對於養老大體有三種想法(等孫輩大了不用我們了,我們也老了):

其一,回囯居家養老,實在生活不能自理了,選一個好點的養老院了卻餘生(雖然有點悲哀但也現實);

其二,一直隨子女漂泊在外,有一天客死他鄉(多數老人都購買了囯外保險),就把骨灰撒到大海里,活著為兒女們付出,死後隨著大海周遊列國了;

其三,唯唯諾諾,還沒想好,邊生活邊思考,……


曉曉82527935


我的一位老同事,早年還是抱養的女兒,肯定是獨生子女啦,他們夫妻倆對孩子比親生還好,女兒長大啦嫁人啦,生了孩子幾年後,丈夫移民美國,孩子基本是外婆帶大的,娘倆辦了多年也去了美國,留下老倆口七十多歲了,他們女兒每年才回來一次也就個把月,老爸中風了,女兒回來醫院照顧一段時間回去了,來來回回都是老伴陪伴,最後老伴也發病了,女兒沒回來幾天就走了,老倆口沒法子住在一間病房,請了護工照顧他們,每次去醫院看他倆,感覺他倆好可憐好孤單,最後老頭走了,老伴一人不願意去國外,說是女婿也不願意接納她,家裡請了鐘點工做飯洗衣啥的,逢年過節大多一個人過,聽說現在進了養老院,唉,挺難受的。


Zyf123


我不說出國人的不好,我就說國內,我父母生了我和弟弟都是6O年代裡出生的,我只上到高中沒考大學,那時不流行讀書,反潮流活動,我弟弟流行考大學了,我弟在哈工大學讀四年後,又讀研究生,被南京兵工廠招聘總工程師,工作非常的忙。我父母不願意去南京生活,寧跟我在湖州,幸虧有我,父親四年前生病住院裡,兄弟一點空都沒有,全是我老公跟一起照顧的,後來父親走了。清明上墳也不回來,現在我還有老媽,80多了,我天天陪她,生活上都是我照顧,天氣好陪她外出散散步。兄弟每年過春節來一次,媽現在也習慣了,以前是想兒子,幾天沒電話那個急,催我打電話過去。我小區裡,有幾個子女在外國的老人,也可憐的,是獨生子女,生病住院兒女不在身邊,心苦死了。


麗麗9868944887883


我就是獨生子女,現在在美國,因為老公工作在這邊。父母在國內有時候生病不能照顧,只有他們互相照顧,只有希望他們能夠保重身體,父母倒是挺樂觀支持我們在國外生活,因為呆在老家也沒啥意思。我的家鄉是一個小縣城,即使我沒出國,我也定居在了上海,也不好就近照顧父母。我堂弟堂妹都是獨生子女都在外地,堂弟父母也住在家鄉,堂妹父母則跟著堂妹住北京,上次我堂弟的爸爸糊塗了,自己開著輪椅從縣城到十幾裡的鄉下,是堂弟的媽媽的哥哥妹妹幫著找回來的,在老家也等於是老人照顧老人了,年輕點的老人照顧年紀大些的老人,有行動能力的照顧沒行動能力的。能怎麼辦?只希望國內養老院搞得完善點,等父母其中一個去世了,請個保姆或者送好一點的養老院。父母不喜歡呆美國覺得跟坐牢一樣。唯一的一點好是我不上班,等我孩子大了,我以後回國可以呆久點陪父母。說實話,我自己也不可能做到照顧老人,背不動抗不動,還是得出錢請護工。


嘉貓95


女兒出國二十年,我常說,她就是我的心靈雞湯。雖然每年她都會帶孩子回來,短暫的相聚以後是漫長的分離。有時我開玩笑,有一天你媽病重,你趕回來,一看,媽,你暫時死不了,那邊的工作和家人牽掛著的,我得回去。可能下次只能在媽媽斷氣了,女兒才能再回來。只能這麼想,當兒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父母就不是他家庭簿裡的人了。他們要照顧好自已的家,做父母的多理解吧,管理好自已的身體和生活,不給子女添麻煩,當老到不能自理了,找家敬老院去渡過最後的日子。


南極雲端60507607


沒什麼感受,很驕傲自己把孩子培養的優秀。

從決定只要一個孩子,從一心一意用心付出和培養,早就料想過自己晚年的境況。我老公一直教育我不要多愁善感,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覺得老公說的是正確的,多愁善感只會打垮你的堅強。

我家女兒是獨生女,今年九歲,我希望我的付出,能撐著她飛高飛的遠。我希望她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然後做自己想要的樣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孩子本就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成年以後,更要學著接受孩子離開原生家庭的過程。然後做父母的,重新迴歸兩口子相互扶持的日子。


唯家至珍


很痛心的感受。

我一發小的父母都是普通職員,對她在教育上的付出雖然沒有砸鍋賣鐵,也是傾盡所有全力支持鼓勵,從不以自己只有這一顆獨苗就限制她積極進取步伐。

她也很爭氣,在本地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考上研究生,後來接著去北京讀博,博士畢業後去了美國做博士後研究,出站後在美國一研究所找到一份收入雖算不上高薪但也是可以過的遊刃有餘的工作,明顯好過《都挺好》裡蘇明哲的日子。

結婚後每年也都能在聖誕節期間跟丈夫一起回國看望父母。雖不能陪父母過春節有些遺憾,但父母一直為培養出這樣一個學有所成值得驕傲的孩子而感到欣慰。

曾經也有很多次想接她父母去美國一起生活,但都被父母以在美國沒有熟人生活不方便為由拒絕了。也是,上了年紀以後再想離開幾十年生活下來的環境;每天都要見面聊天的老朋友;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幾個走的比較近的姐妹都會在第一時間端來可口的飯菜這種溫情,是很不容易的。

就在大前年,患高血壓的老父親住院了,當兒女的不能回國在父親身邊陪護,託醫院的朋友找了一位很有經驗的護工在父親身邊照顧。又託人找了當地最好的醫院的主任全力對父親的病進行醫治,這樣過了小半年,老父親還是走了。在醫院和家往返來回折騰了六個月的母親也因經不起老伴離世的打擊,整日吃不下睡不著渾身難受抑鬱了。

當人老了,就經受不起打擊了。各種疾病就會輕易上身。原先那個豁達熱情、總是鼓勵孩子展翅高飛的母親,一夜之間變成了膽小怕事、渴求呵護的老小孩。保姆在找了三個以後才遇到現在這個比較稱心的。那真不是挑剔,是她要找一個讓自己安心能一起生活的人。《都挺好》裡的蘇大強人設雖然感覺有點過,但卻是源於生活。

好在她的丈夫也是中國人,不僅沒有文化上的隔閡,還在她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的時候,經常給丈母孃打電話問候情況。丈母孃在電話裡的聲音由原來的高分貝,問寒問暖,暢談跟老姐妹們又去哪個展會買了可心的衣服等生活樂趣,逐漸變成低分唄地嘮叨胳膊呀背呀總是發脹發麻,再後來就是問一句回一句,不問不說了…

今年,兩人都向單位請了假回國陪母親過了一個團圓的春節。她媽媽很高興,還非要給女婿零花錢,不要還不高興。

在茶餘飯後她母親談的最多的就是,在你們出去北京打拼的時候,她為了讓她們安心替她們照顧孩子照顧家,老父親生病住院時也沒有讓她們回來,現在自己孤身一人,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走動了,她們做兒女的怎麼就不能回到身邊呢?

出去的時候都很年輕,走到哪兒好像都可以重新開始。在外打拼的兒女們跟父母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讀博期間,為前期開題調研的苦惱,被導師因意見不一爭執的訓斥,遭遇導師調離像無頭蒼蠅一樣再投師門。工作中被外國上司壓榨。所有這些在外面的慘狀,是不會跟父母彙報的。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積累,工作和生活都進入穩定期,自己也闖不動了,父母也需要身邊有人照顧了,要放棄打拼下來的這一切回國,談何容易。

不能在年老有病的父母身邊照顧,兒女會感到內疚和無奈,更多的是自責。而把孩子培養成人,遠走海外。欣喜、自豪過後,當自己被病痛折磨身邊沒有兒女陪伴照顧時,兒女就成了忘恩負義,父母的感受只有痛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