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路上行人為什麼欲斷魂?詩人為什麼要喝酒?他想表達什麼?

貓貓呵呵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節氣之一。每年的四月五號,是中華兒女掃墓祭祀、遊春踏青的重要時節。尤其是掃墓祭祀,作為清明習俗的重中之重,象徵著人們對自己祖先的

“思時之敬”,具有很重要的精神意義。

緬懷先人,祭奠逝者,本就是一件令人黯然神傷的事情。這裡面,有對逝者的懷念,對過往的追憶,甚至還夾雜著對自己過去或者當下處境的悔恨和悲痛。顯然,杜牧的這首《清明》,即藉助清明時節自己風雨中的所見所聞,刻畫了人物的悲傷而悽迷之心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清明雖是春回大地、奼紫嫣紅之時,但也常常伴隨著綿綿春雨。首句通過環境描寫,塑造了一幅細雨綿綿的春雨圖景,交待了事件背景,也為下文烘托人物心情做好了鋪墊。
“路上行人慾斷魂“,由環境描寫轉為人物描寫。”斷魂“一詞,鮮明而強烈地刻畫出行人內心的黯然傷神之狀,令人憐惜。

與前文的“清明”與“雨紛紛”恰好對應,這正是行人斷魂的原因。一為節日氣氛使然,二則綿綿春雨渲染和加強了悽迷紛亂的情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視線由行人轉為詩人自己。清明時節追憶先人已經讓詩人感到神傷,而春雨綿綿之中又遇見了那麼多行人恰似無主的魂魄在遊走,詩人內心也變得更加迷離紛亂,徒增孤獨悲傷之情。此時避雨驅寒、借酒消愁,應是最佳的選擇吧。
“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答一應,將情緒渲染推動到高潮。一下子映入畫面的牧童,隨手一指遠處的杏花村,卻不顯得突兀,反而有一種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迴盪在其中。尤其是“杏花村”一詞,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詩意。

至於酒家在哪裡,是否在那杏花盛放的深處,還是在那以杏花為名的村頭,已經沒那麼重要了。春雨紛紛,酒香飄溢,再加上杏花盛放的村落和杏花掩映的酒家,詩人心底蘊藏的那些孤獨悲傷,也變得韻味無窮了。
全詩悽迷而紛亂的心境,最後落腳在“牧童遙指杏花村”,引人無限遐想。細雨紛紛,行人斷魂,遙望酒家,頗有幾分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的低迷與詩意。如一幅寫意畫,留白之處,更加凸顯獨特意味。

所以,杜牧的這首《清明》,表達的就是詩人在清明冒雨而行,遇行人斷魂而勾起神傷的情緒紛亂之作。只不過,紛亂之中有留白,低迷之中有詩意,餘韻邈然也。


此箋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表面,似乎是寫表達清明時節的悲傷,其實不然。

開首兩句,描寫了清明這一天,下著雨,雨不大,但是很密,所以是“紛紛”:淅淅瀝瀝,亂紛紛的。行路之人,自然平添了惆悵悲傷的情緒,加上又是清明時節,這種氣氛和情緒顯得更加深重。所謂“斷魂”,就是指這種情緒。行人”也包括了詩人自己,心情自然一陣沉重。

到“借問酒家何處有”時,詩意一轉,情緒一頓:清明時節,不正是燒香掃墓的時候嗎,詩人還要找個地方喝酒?感覺詩人還真是想找個地方喝酒。我們會感覺詩人的落筆就與“清明”節、與題目、與開篇兩句的氣氛大為不同。

這首詩以春天清明的特有天氣入筆,行人心情沉重,行色匆匆,天氣陰沉,而這時牧童一出來,讓此情此境一下亮了起來,心情似乎有所好轉。全詩意思和情調在此已然大變,似乎有一點明朗、一點喜悅、一點亮色在裡面。

看來,詩人的旨趣一下指向“杏花村”。這個村在南朝時期,就以“金陵春”這一上等美酒而出名,被譽為“一地之長,一方之秀”,可見此酒名揚天下。

杜牧當時從宣州到揚州淮南節度使府,經過江寧。詩人心情和路上行人一樣,當看到牧童一指,前面就是那以生產佳釀“金陵春”的“杏花村”,情緒就一下提振起來。

一“遙”字,恰不是指路途多麼遙遠,而是襯托了詩人聽到牧童所語後稍許出乎意料的驚喜:前面竟然就是有名揚天下的佳釀,正是自己所期待!而此時正是杏花盛開時節,沽酒賞花,也是賞心悅目的事情。

所以《清明》的主旨不在清明的悲傷情緒,而是以欲揚先抑的手法,表達詩人對杏花村的一點點期待,一點點驚喜。

詳細分析請看《細讀杜牧詩,發現很多人都把它讀錯了》一文。





林中路上的尋根者


問題的實質,不過就是要讀者如何用心去體會這首《清明》古詩的意蘊。

其實就杜牧這首《清明》詩而言,整首詩並非深奧難懂。詩人的描寫和表情達意,曉暢明白,通俗易懂。

清明時節,喜歡下雨,這樣的氣候特點,在許多地方,至今也還是如此。清明前後總是細雨霏霏,連空氣中都感覺溼漉漉的。柳籠煙,花迷霧,就給人一種迷迷茫茫的感覺。

清明節前兩日有寒食節,古人把這樣的綿綿細雨叫"潑火雨"。這是針對這個時節下雨的專用名詞。從詩中不難看出,詩作表達的是詩人在旅途的感受和心情。趕上了清明時節這樣的雨紛紛,心情就難免有些晦暗。"斷魂"一詞就此而出。

古詩中常有"斷魂"一詞出現。這樣的運用,是為了突出表現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的精神狀態。總是離不開悽迷,晦暗,迷離等情感因素。

接下來寫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還是承接上面的意思。濛濛細雨中,一路風塵,如果能稍作停留,喝點香醇的酒,暖暖身子,或許多多少少可以化解行旅中的淡淡憂煩吧!


棲哈丶


路上行人為什麼欲斷魂?詩人為什麼要喝酒?他想表達什麼?其實,題目就藏有答案,不妨來分析一番。

老規矩,先來看詩。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是4.1,過幾天也是清明瞭。清明,比較特殊,既是傳統節日,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陽曆4.5前後。古代習俗很多,如掃墓、踏青、插柳、盪鞦韆(皇宮嬪妃獨享)等等。根據這首詩的意思,很明顯不可能涉及遊玩嬉戲,只能是掃墓,符合沉重的心情。

清明節這一天,紛紛揚揚的細雨開始灑落,路上來來往往的人都像丟了魂似的,沒有太在意是不是下雨,滿腔愁緒翻湧而起,想問一下當地哪裡能買酒澆愁,這時候迎面來了個牧童,笑而不語,用手指著遙遠處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

現在回頭來看問題,懷念逝者,還有什麼心情,不就是像個斷了魂的行屍走肉嘛。詩人為什麼喝酒,錯!錯!錯!這裡並沒有說是杜牧要喝酒,而是前面交代的行人,過客而已。為什麼喝酒,你想想,喪親之痛需要酒來寄、失去愛人之痛需要酒來調,逝別好友之痛需要酒來解等等,每個人都有借酒澆愁的故事和理由。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呢?借清明節之時,所見所聞,訴萬千哀思,表達自己內心的憂愁,對逝者的追憶。

以上文字由雨巷詩社我是瘋子原創,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分享。感謝大家的支持!


雨巷詩社我是瘋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因為清明這天雨紛紛,路上的行人很少,象斷了魂一樣的淒涼,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情,趕上天氣不好,下了點雨,衣衫盡溼,為自己又添了一分愁緒,心緒悽迷,細雨形容千絲萬縷的愁緒,情在景中,情由景生。

在此情此景中,行人要找個酒店才好,可以歇歇腳,避避雨,暖暖衣服,借酒來散散心頭的愁緒,"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行人聞訊而喜,滿足避雨和消愁的快意。這為讀者開拓了更為廣闊豐富的想象空間,讀後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物語情歸


一一《清明》是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經典之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已是萬物復甦百草初發之時,在古代文人墨容更喜歡此時外出踏青出遊,恰逢此時有祭拜已故親人的習俗,因此古代這時路上行人也就多起來。

清明這個季節本是少雨的季節,而在這時下起很大的雨在江南也很少見,紛紛即是寫雨之大,也暗示出行人的心情:文人墨客賞景踏青的心情被大雨攪亂,祭掃親人的心情本來就在一種傷感、懷念的狀態,紛紛的大雨,更加重了這種情緒。


詩的前兩句有時間有情景,有人物狀態心情,情景交融。

為什麼欲斷魂?一一雨大,早春天寒,每個人身在此時心境能好嗎?所以有點兒失魂落魄淒涼的感覺。

天寒失意或傷感,小飲幾杯驅寒解愁,是最好不過的了,況且有幾個古時文人騷客不愛飲酒言情?

所以詩人想找個地方小飲,那個可以飲酒的人家不遙不近,若隱若現,就在杏花掩映的小村……

詩人婑婉地運用牧童的指點,展示杏花村的誘人之處一一恬靜,幽雅迷人……

綜觀全詩,一幅略帶憂傷的圖景一幕幕展示在讀者面前。你不傷感都不行……

這就是中華古詩文,能千古傳誦的魅力所在。


遙遠的樹127


這首詩,已兩次回答了有關問題。此問,前兩次回答中都有涉及,欲瞭解者可前往閱讀。

對同一首詩的解說,反覆多次,如同被拷問一般,很痛苦。此次就不再囉嗦了!謝謝!


學而時3159


故人寫詩,今人讀就可以,你怎麼理解都行。所謂的專家解讀,還不是一種猜測,當時作者自己怎麼想的,誰人不知道,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理解。


黑客老二


因為下著細雨,桃紅柳綠,何佛到了仙境。所以感覺好像心馳神往,形容欲斷魂。為什麼喝酒?是詩人詩性由此而發,要賦詩必須先喝酒。


梅山425


《杜牧詩<清明>新解》

杜牧原籍山陽縣樊川鎮,出生在長安城南新家,並長大成人。《清明》一詩,系其三十歲之前的作品,四溢著長安城南的泥土芳香和鄉間淳樸的生活氣息。查關中道的氣象記錄可知;十年倒有六~七年"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唐長安人多腳登木屐踏青或上墳,純粹遊覽春光多到咸陽古原或灞柳河濱。風雨天的人的情緒受影響也是常事,"欲斷魂“和功名利祿引發的愁緒關係不大。似乎古人有了離愁別緒就要喝酒澆愁是某些個人的推測。古人出行,一等乘車轎,二等騎馬驢,等外的才步行丈量世界。折騰一整肚子餓了總要吃飯,長安風俗所有的飯鋪統稱酒家,飯鋪裡吃碗麵是正常事,飯鋪裡有沒有酒以及吃飯人飲不飲酒都是很難確定的事。提問行人要酒喝絕非原詩的意思,而是假想者的推測。"牧童遙指杏花村",是一條光明的尾巴,指出長安城南的村寨中除了有飯或酒外,還可以找到迷人的春光。

咸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