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这么庄严的日子,为什么还要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少朋友已经在回家祭祖扫墓或者祭祖扫墓的路上了,清明的扫墓祭祀习俗由来已久。

相比以往,如今的"清明节"明显少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风气,更多的是"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这样生动的节日活动。

为什么祭祖扫墓这种庄严的习俗会和踏青、放风筝、插柳、吃青团等生动活泼的习俗联系在一起呢?是为了让肃穆的气氛多一份欢乐吗?

清明祭祀这么庄严的日子,为什么还要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寒食节"

"清明"从一开始便只是一个气节,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而不是节日。

这不得不提到古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观点不一,有子推说,山戎说,改火说等等,学界也没有确定的信息来源。

"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冷食节,在这个节日里,要紧烟火、吃冷食,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北方。

开元二十年(732年)四月二十四日,唐玄宗敕曰:

"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政府明确把寒食祭祖扫墓的形式编入五礼。

清明祭祀这么庄严的日子,为什么还要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从"清明"到"清明节"

"清明"节气为春分后的第15日,传统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约从唐代开始,唐人还引入了郊祭,也就是扫墓祭祀,人们祭祖扫墓都要到郊外去。

由于"清明"节气这段时间,气温变暖,杏花微雨,桃李争艳,天下皆春;句者必出,萌者尽达。

在哀悼祖先之余,已经开始享受春暖花开带来的自然美色了,著名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就是寒食景象"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描写。

当时的"寒食节"有充足的节假日,加上"清明"节气期间,气候宜人,万物复苏,心情爽朗,特别适合组团郊游,因此"清明"节气这一天,慢慢形成了一个踏青游玩节日。

由于"清明节“的日子与"寒食节"的日子非常接近,《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清明祭祀这么庄严的日子,为什么还要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到了南宋时期,发源于北方的"寒食节",由于在南方既缺少文化基础,又因为南方的自然景致更加优美,气候相对北方更加宜人,相对生活水平也更加富足,所以原本庄严肃穆的"寒食节",最终就被生动趣味性更强的"清明节"所取代。

同时"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

如果回首清明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 清明节的习俗形成便是人文文化和大自然的相互交融的一个过程,展现了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

清明祭祀这么庄严的日子,为什么还要踏青、放风筝、荡秋千?

这样,清明节就将生的快乐与死的怅惘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了。面对芳辰丽景,人们却又免不了满怀的幽恨清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