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用的都是摇把子电话。这种电话,在农村还是每个村与别的村,村与公社,县等部门联系唯一的现代化工具。

我们村有一台电话,放在村部会计的办公桌上。一直我高中毕业当上村团支书记,才有幸接触这台电话。

“摇把子”电话是根据它的外形而起的名字,因为它的侧面有一个摇把子,酷似老百姓打水摇辘轳的摇把子。它的学名叫磁石电话,电话机都是黑色的,上边是一个听筒与话筒连在一起手柄,通过一段软电线和主机相连,在电话的旁边挂接有两个非常大的电池,装在一个盒子里面,也通过电线连到电话机上。电话侧边是通过另一根电线与外面电线杆上电线连接。人使用的时候需要用一个手按住听筒手柄,另一个手握住摇把子开始顺时针不停到摇转,大概转十圈左右停下来,开始拿起手柄用话筒喊话:总机,总机,……或者喊:交换台,交换台……听到对方有人接听后,开始通话,告诉值班人员你具体要哪地方,对方会告诉你稍等,待到他把你需要的对方电话接通后,你继续摇,方可开始真正的通话。

当年,一个县有一个邮电局,公社是邮电所,“邮”是负责邮递信件,包裹,报刊杂志等。 “电”就是负责电话的安装,修理,电线杆上的电线管理及交换台工作。邮电局的门牌,工作人员的工作服,邮筒,邮递员的自行车都是绿色的,老百姓编出来“四大绿”:青草地、西瓜皮、王八盖子、邮电局。”其中有一绿就有邮电局。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邮电局的交换台二十四小时值班,值班员基本都是年轻女话务员,她的工作就是把各个村打进来的电话转接过去:“您要哪里?请稍等!”对方听见话务员的答复,开始摇电话的摇把子,一般是顺时针摇十几圈,拿起按住的耳机听一下,如果对方没有声音,放下耳机继续摇。

电话接通了,有时候声音非常小,杂音大,有人形容跟蚊子叫差不多。打一个电话,双方都声嘶力竭地喊,一直喊到筋疲力尽。往往由于听不清对方说什么,跟聋子打岔一样,闹出来很多笑话。

从公社到每个村电话和广播都用一条线传输,早晚有广播时候,不管有多大事情,是没有办法打电话。村部墙上有一个刀闸,来广播时候,将刀闸推到广播位置,广播走了,将刀闸推到电话位置。有的时候,村部看屋的人忘记拉闸,在广播里可以听见有人摇电话的声音。

当时,电话也是上级部门部署工作,指挥生产现代化工具,县,公社,经常召开电话会议。

现在的人看当年的摇把子电话很新奇,感觉很不理解。实际上,当时老百姓一般还不能随便用电话的,特别是打长途电话要到公社的邮电局,如果跨县,跨省就更麻烦,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个交换台转接,一个电话需要等几个小时,或者一天的时间。大家形容:电话没有走的快,一点也不夸张。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信事业发展难以想象。假如,伟大诗人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的时候,也会有手机铃声响起;诗仙李白在“低头思故乡”的时候,会有亲人与他视频!诗佛王维在“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时候,也会加入了朋友圈邀几个好友!该多好啊!

我在写这篇文章在感叹摇把子电话的同时,更感叹我们改革开放的40年取得的伟大成果。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当年的摇把子电话,打电话没有走的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