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農業收入為主的小規模耕種家庭,在國家支持規模化經營政策下,他們以後如何生存?

小牛掛犁


一、為何要實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小規模耕種模式?

建國後,土地在農民手中發生了幾次大的變動。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把土地從封建地主的私人所有通過土地運動被分到了農民的手中,確立了個體農民的土地私有制。1953年開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又把土地變成了集體公有制,並通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擴大合作社規模,提高了公有制程度。1978年在土地集體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一直持續到現在。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土地,在當時起到了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改變了大鍋飯出工不出力的現象,農民願意多種多收多出力,勞動所得除了交國家剩下都是自己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國家農業生產進入穩定期,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糧食也一年比一年增產。為國家發展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走出農村和城市化提供了條件。

二、現今國家為何又支持以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規模化的土地經營模式?

聯產承包責任制走過了四十年的歷程,對國家的穩定和工業建設立下了不朽之功。但是,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單打獨鬥的小戶生產模式已經與農業的發展不相適應。不利於機械化的普及,不利於人才的引進,阻礙了資金和技術的進入,沒有統籌安排沒有暢通的信息聯絡渠道,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效應......確立土地三權分置,在土地經營權長期歸農民的政策下,引導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以土地為股權實行土地入社,讓合作社為土地的經營服務。專業合作社以其掌握大量的集體資產,便於社與社間的信息交流,並引進資金和人才,使土地利益最大化,使農民收益增加。

三、土地入社或流轉後的農民如何生存?

為什麼國家一再保持土地政策長期不變,這其實是給農民吃了定心丸。青壯年都進城了,老人們在家也基本種不動地了。種植土地已經沒有了收入,大家憑什麼生存?走出去:務工、做生意、開店。既然守著土地不賺錢,不如把土地週轉出去,或者入社。入社每年分紅,週轉出去每年有錢。當然確實還能自己種就自己種也可以。如果沒有合作社,試問五年後還有多少人能夠種植土地?不管農村怎麼變化,年輕人在城市裡要務工掙錢,農村發展的好,年輕人要回農村也是受歡迎的。現在要發展新型農業還需要大量的知識型技術型的職業農民,只有農業的改變才會給我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機。


yungkey為你分享三農信息,敬請關注點贊並留言參加討論。


閬人侃農事


我是農資經銷商,我的一個客戶租了一百多畝地,一家三口人管理這一百畝地,每畝租金四百到六百不等,種了八十畝小麥,十畝大蔥,十畝大蒜。八十畝小麥掙了四萬元,十畝大蔥掙了一萬元,十畝大蒜價格太低賠了一萬元,秋季九十畝玉米掙了四萬元。毛收入八萬元,地租花了五萬元,純收入三萬元,而且我給他提供的農資都是低價的能省很多的費用。老兩口一年之間累的病了好幾次,無數次幹活幹到深夜,太不容易了。最近幾年很多行業都漲價,糧價卻依然在低位徘徊,所以說即使是種地大戶掙到的也是很少的一點辛苦錢。


鄉村生活點點點


這個問題很好,很現實,不光是農村的耕種戶,也是三農工作者面臨的。

一、現狀

1、現在農村的耕種家庭越來越少了,單位產值也低,甚至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感覺。基本以大齡在耕耘,以自予自足,甚至談不上市場收益。

2、規模化的中小經營是考慮地理位置的,如在縣城附近、鄉鎮公路附近,因為交通條件與市場人氣。

3、邊遠的村落中小規模經營的少,勞動力與資金,交通等各方面等考慮,當然有資源的除外,如山塘,水庫等可養禽類。

二、困境與

1、年輕人以外出打工為主,中老年紀的倒成了主力軍。

2、農產品價格也低,單位收益不高,就是夠吃夠維持現狀的生活,靠這發家致富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3、中小規模經營也是趨勢,積極性受制於農產品價格,政策力度,環保,人力,資金,周邊市場等多重因素,基礎好的地方,或位置優越的也會集中不少數量。

三、出路

1、附近工廠做工收入。

2、進城務工。

3、有技術的部分,如裝修,建築,廚師。

4、小商販。

5、子女養老。

6、土地出租收入。

7、城鎮清潔,物業,各類後勤保障。

8、低薄的養老金。

9、規模經營的場子或農業集團務工。

這群人規模巨大,又為經濟建設做過貢獻,這問題關係著他們的福祉,又關係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城市的超速發展,不要遺忘他們,集社會力量去關愛,去反哺,去惠及,去幫助。


輝子kona


首先我要肯定這個提問提得好,它非常符合三農領域的實際,代表了貧困地區山區農村農民們的心聲,是因為這些貧困山區的農戶基本上都是依靠農業收入為主的小規模耕種家庭。他們逐漸在年老,農業這一塊到底還做不做,以後怎麼生活?這個問題非常現實,也無法逃避。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將近十四億人,加上底子薄起步晚,山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絕大部分,吃飯就是個大問題。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政府這樣非常重視三農問題,把發展農業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支持三農,發展農村經濟。其目的就是突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瓶頸,積極引領廣大農戶走向康莊大道。在這些優惠政策中,國家支持規模化經營就是把各家各戶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集中起來,再引進外部社會資金資源,依據當地的土地條件,氣候狀況,因地制宜地做特色產業、支柱產業。這也是發展山區貧困農村經濟最好的決策和具體方法,走集體合作化道路,成立股份制集體合作社,帶領每一位村民,共同勞動,共同富裕,齊頭並進的一起幸福生活。

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民見於種地難的局面非常憂心,發家致富的願望十分強烈,苦於無人組織,缺乏鄉村致富能人帶領,甘有勁使不出來,在這關鍵時刻,國家的好政策像東風一樣吹來了,村民們歡心鼔舞,對成立股份制集體合作社寄以非常大的厚望,並強烈要求極早能加入合作社,為未來美好的農村出力流汗,獻計獻策。

據瞭解,現在成立的合作社與以往的合作社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特徵是股份制集體性質的,要求村民們自願參加,以人口和土地入股,年終憑人口多少分基本紅,在以入股土地的多少和好差分土地股紅,最後再以個人入股資金多少第三次分紅。村民們土地入股以後,想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合作社幹活掙錢可以,想外出打工掙錢也可以,總之,村民們的生活將無後顧之憂。

還據我所知,村集體股份制合作社成立以後,以入股的多少選舉成立董事會,在由董事會成員推選有頭腦、有知識、有才能、懂經營,善管理的董事會成員擔任董事長,再由村民選舉出有正義感的村民組成監委會。然後董事會組成領導協調機構,分工合作,充分享受國家的扶持政策和資金,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拳頭產業和支柱產業,帶領所有的村民們走幸福康莊大道。


秦巴小蜜蜂


關於農村庭院型小農經濟的轉型升級,最近兩年我一直在研究並實踐,這裡來點乾貨,覺得我講得有道理的,就點個贊並關注我。

1,農業到底該咋搞,一個政策需要“因地制宜”進行分解,不能片面地搞一種模式。

咱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中的地理、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大規模現代化的大農場模式,更適合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平原面積大,氣候條件落差不大的區域;而中西部及西南地區,山區居多,地理地貌、氣候日照等都比較複雜,同一座山山頂和山底都不同,同樣物種的生長情況都不同,種出來的口感也完全不同。

因為,我建議在山區地帶,堅持以庭院型小農經濟為主。

2,庭院型小農經濟是可以通過集約化進行現代管理,並依靠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的,它有規模化不可比的優勢。

(1)鼓勵以村為單位,建立土地股份社,散戶集中進集體企業。以保底收益+績效分紅的組織方式,進行統一生產管理、質量監督、技術指導,提高品質並搭建品牌。

(2)庭院型經濟可以跟農家生活相結合,走個性化定製、莊園認養等模式。其農家人力完全可以滿足庭院型自家管理和生產。

(3)庭院型經濟,可以叫自己在外的兒女或者與微商合作,依靠抖音、微信、頭條、火山、快手等平臺開展鄉村自媒體,實現多種經營,並結合民宿開展農耕體驗式旅遊。

……庭院型經濟,投入小,風險小,其經營容易實現創新,轉型也容易。未來互聯網+小農經濟,將會是大農場模式的最可怕的對手。因為信息發達了,你種5畝地,如果能完全通過信息媒體零售出去,比你總20畝地的收入還高完全可能。


扛鋤頭的作家林海


我們先要澄清一個概念:所謂大農業,一定是規模化、現代化和標準化的,但國家同時支持“適度規模”,包括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家庭農場,這顯然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彈性用詞,不可以絕對數字化,所以以耕種為主的農村家庭,依舊有著自己發展空間。

這裡,我也提出一個自己的觀點。農業的最高境界,在我看來,是定製、預售和共建,有時候它甚至是逆商業的。消費升級後,很多人關心自己吃的農產品,是哪裡種養的、如何種養的、誰種養的,他並不關心農產品本身有沒有品牌,包裝是否夠有檔次。這時,我們會發現,唯有那些“小而美”的家庭農場更適應這種潮流。

當然,就產業經濟包括農業在內的規律而言,相對集約經營總是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所以,我們鼓勵適度規模經營,但一定因地施策。同時,這還同品種品類關聯。在市場得到滿足、品質有保障的前提下,規模的擴大是有意義的。反之,保持匠心,精耕細作最重要。





莫問劍出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告訴大家不要擔心生存問題,我們國家一定會考慮大家的生存的。因為這不是個例,是普遍現象!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

首先,土地流轉以後,農民可以到經營土地的公司上班,完全可以生活的。

其次,如果年紀大了,沒辦法上班,流轉土地會有一筆租金,也是收入來源。

第三,可以進城打工。

第四,購買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村野發現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好多遍了

小規模的出路已有一條路那就是特色化發展。

未來的農村是大規模的生產,但是有大就有小,小就要精,這個精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們在未來想要發展家庭式農場或者小規模農場的時候一定要優先考慮自身的優勢,在結合自身的優勢來決定你所要做的事情或者方向。

在國外我們都知道流水線產品是最不值錢的,但是那些小的特色手工確大有作為,這就是特色的優勢。

我是曉衛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感謝閱讀。


陝西曉衛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九大以後,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三農事業發展,特別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已經把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什麼概念朋友們?意味著這一偉大戰略是中共億萬黨員共同的奮鬥目標,它的高度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在今年的國家機構改革中,農業農村部專門成立了一個司,農村經濟合作司,可見部領導對農村事業的重視程度!在這我也想談談我對鄉村振興的看法作為一名新農人,我們缺平臺,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這些資源性條件嚴重限制了我們農村事業的發展!

鄉村振興這一課題怎麼破?在2018農業農村部創新與發展論壇上似乎我們也能找到方向。出席大會的有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 中農辦秘書局局長張宏耀、原農業部黨組成員 中國農村合作經濟學會理事長畢美家理事長、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合作司司長張天佐司長。他們分別向大會做了報告,報告明確指出我國農村事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未來發展中即將到來的重大機遇。鼓勵大家走大聯合,大合作,協調和對接優質資源,貼別是協調了今日頭條三農負責人,每日優鮮三農負責人,亞果會企業負責人等等出席大會並現場與各位新農人對接資源共享發展!

展望未來,在下一屆論壇上是不是能夠協調科研機構,規劃機構,工商資本等參會對接是我考慮的?這謹代表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尉氏縣合豐種植專業合


本人認為,中國未來的農業,有了互聯網,也有了年青一代人適應這個互聯網時代,小而活,小而精的可能性是已經存在的。但面對的是大而全的規模蠶食,,可以這麼認為,人們,尤其是農民始終是不具備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和膽略的,國家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才確定三權分置,畢竟極大多數農民會在不久的將來要退出耕地的。也就是說,小家小戶能在土地上耕作下去的人,以後不會太多。農業減人在眼下看來,這種趨勢是非常明顯的。農村振興究竟是農民話語,還是國家話語?我認為是國家話語。農民自我進退的空間有限,那是要從學習現代農技農藝開始的,不是這種農民兄弟姐妹沒有重新振作的願望,而是半路出家的勇氣不足,人員很少了。農村未來真的已經是知識青年的天下了。農業的規模運作之下,剛開始可能還會有男女壯年的勞動崗位,但隨著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工廠化,智能化的一步步實現,農業就不可能再是勞動密集,而是資金密集的產業了。樂觀地看,離土農民還可不離鄉地投入農村二三產業就業,但前提是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能緊緊圍繞農業一產成功展開。說白了,農村人才上的多與少必將影響農村紮根人口的多與少。“三農問題”的凸顯,本身就是務農人才上的大量流失。這幾年,返多農民不在少數,但年歲已老,再無勇氣東山再起,重砌爐灶了。求穩求安才是正常心態,畢竟國家給了宅地土地,生活生存的大事也已有了。要我看,返鄉的中老年農民就同算盤上的算珠子,得有人去撥。人怎麼撥,算珠就怎麼走了。最好的狀況是農村農民還是有集體的分工組織,能讓農民有可能按盡所能,各取一份勞動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