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削藩在几个月内就平了七国之乱,建文帝削藩为何丢了江山?

黄晴清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帝王为了中央集权而发动的一次削藩政策,但是一个成功了,一个却是失败了,原因是为什么呢?



其一,皇帝不同,七国之乱时,景帝已经步入中年,在政事和军事上有了很多的经验,同时朝中的大臣也更多的支持着他。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刚刚继位,可以说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幼子,和他的那些城府极深的叔叔们相比,差的太远。


其二,军队差距极其明显。汉景帝时期的外敌主要集中在北方,故而大汉军队中的强悍部分也都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建文帝时期的外敌也是在北方,可惜的是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南京,而朱棣却是驻守北平的藩王,他手下的军队个个如狼似虎。

其三,汉景帝得到了部分藩王的支持,尤其是他的弟弟梁王,若非梁王,景帝失败的概率也很大,而且他还发掘出了周亚夫这等悍将。建文帝时期所有的藩王都在观望,没有人敢支持他,而他手底下的那些谋士也是极其无用。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恩佐Zidane


我是安排,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首先来分析下两位皇帝,汉景帝32岁继位,建文帝21岁继位,一个稳重中年叔叔,一个青葱小鲜肉。

汉景帝虚怀纳谏,有自己的主张,一直于国休养生息,关中的基本盘很稳。

而建文帝以皇孙继位,历史上很少见,有一大堆从尸山血海爬过来能征善战的皇叔,有危机感,再加上有亲信大臣在耳旁嘀咕,对皇叔比较戒备。并且其受儒家思想较重,书生气十足,耳根子也软,多疑善变。

建文帝剧照

汉景帝从老爹汉文帝接手汉帝国,风平浪静,国家安宁。建文帝从爷爷朱元璋那接手帝国,也经过将近30年风调雨顺的发展,国家也安宁。这一点他俩打个平手

汉景帝主帅周亚夫,开国名将周勃之后。治军有名,细柳营外问汉文帝要符节才准许皇帝入内。另一句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引领中国历史上将军在外领军的风流。平反时与手下大将窦婴、栾布、郦寄齐心攻敌。

建文帝主帅李景隆,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后,自幼好读兵书,多次赴外地练兵,建文帝心腹。率军攻打朱棣时对下属不信任,担心抢功,自身刚愎自用,对大军没有威信。

汉景帝削藩时有自知之明,知错能改,信任周亚夫,周亚夫不负众望,不为梁王求援所影响,一举截断叛军粮道,毕功一役。

建文帝削藩急于求成,听信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纸上谈兵之辈,对削藩成功的皇叔手段残忍,对朱棣时优柔寡断,最终逼反朱棣。平叛时识人不明,一错再错,李景隆简直就是朱棣的送财童子,战争时后方还进行改革打击下属工作积极性,最终失败,自身下落不明,成为历史悬案。

总的来说,汉景帝平七王之乱,和建文帝削藩,正常来说,肯定是建文帝开局优势最大,有钱、有兵,但是再好的一手牌,落到一个不会玩的人手中,生生拆散着打,是肯定要失败,结局也是可悲可叹。


木子安排


我们先来说一下汉景帝当时面对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他的老爸是著名的汉文帝,他向来勤俭节约,爱国爱民,而汉景帝也继承了他老爸的优良传统。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期,原先高祖所分封的诸侯国实力已经越来越强大,其中吴国最为强大,吴国是由刘濞所统治,随着分封区域的逐渐强大,他越来越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并产生了造反的念头,于是他趁机积极备战,终于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正式起兵,由此,七国之乱正式爆发,其实,在这里面,只有吴国军队最为强大,其他的只是一些乌合之众。刘濞这个人虽然有着大量的军队,但是他的作战经验非常匮乏,多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最终在汉朝的王牌军队"骑兵部队"的围剿下迅速溃败。



其实我们换一个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那就是刘濞的公然起兵造反行为在道义上是非常说不过去的,这也就导致了几乎没有民众支持他,我们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一看,刘濞失败也是必然的。

建文帝跟汉景帝相比,可以说是不幸的

这是为何呢?朱元璋去时候,终于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了一个"安全"的国家,但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孙会进行内斗。与汉景帝不同,建文帝在知道藩王实力强大的情况下与其公开叫板,采取了一系列穷追猛打的措施逼死了好几位藩王,你说还呆在原地等着被宰可能吗?终于,在削藩政策轮到了朱棣的头上时,他终于爆发了,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公然起兵,在道义上讲,朱棣这一行为是合法的,因为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因此这么做是很少有人质疑的。



再说了,跟上一位吴王刘濞相比,朱棣可谓是军事天才,就从他多次率军打退蒙古大军,保卫大明边疆安全来看,他算的上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再加上他往往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使得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涨。

最后,就是建文帝犯下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严禁在战争之中伤害朱棣,这也就给了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的机会,综上诉述,朱棣想输都难。


汤姆猫谈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的削蕃是为什么一成一败?是天意?还是人为?

下面老雷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来对比两大主角,汉景帝和建文帝。

汉景帝是一代英主,勤俭治国,虚心纳谏,在七国之乱中,能放手让将军们指挥。而其在乱局中手段高明,坚定拉拢梁王为援,重点打击刺头吴楚。这就是牛掰的领导艺术!

建文帝呢,血气方刚雄心勃勃,但是优柔寡断。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志大心拙很正常,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志大心拙很要命啊😱。

皇帝素质考试,汉景帝90分,建文帝50分。

再来对比两部大戏的众多经典角色。

首先是汉景帝麾下的周亚夫隆重出场!这是个政治智商不及格,军事智商爆棚的畸才,尤其是治军,很有两把刷子,他带的部队,战斗力是嗷嗷滴。

紧随老周亮相的栾布郦寄窦婴,也都是个顶个的猛人。

现在轮到建文帝的核心团队出场。

第一配角就是千年难遇的草包李景隆,最可惜的是这个第一配角却是战场上的第一主角,他最擅长的表演就是逃跑!其他配角耿炳文盛庸平安都是了不得的猛人,但是再猛都抵不过李景隆这一个祸害!

核心团队综合评分,汉景帝90分,建文帝30分。

最后亮相的是两部大戏的大Boss。

七国之乱的七个藩王实际上称呼他们为boss,不如叫七个妈宝更到位。削蕃令一到,就仓促起兵,号称七国联盟,但各自小算盘打得蹦蹦响,不到三个月就分崩离析,被周亚夫一一击破。想必汉景帝内心也对其充满了鄙视!不自量力!

靖难之变的朱棣才是不折不扣的大Boss!

这是个刀光剑影中吃血饭,阴谋诡计中炼心智的超级猛人!五十多岁还骑马砍人,杀得蒙古人只敢躲到大漠深处唱征服!有明一代,除了他老爹朱元璋,他是唯一可以称之为大帝的帝王!

反角评分:七个妈宝20分,朱棣大帝99分。

可惜反角分数越高,主角扣分越多。唉,幸运的汉景帝,遇见的是猪对手,倒霉的建文帝,有那样的一个猪队友。

评分完毕!

汉景帝得分170分,远远超过及格线。

建文帝得分-19分,远远低于零分。

综上所述分析,汉景帝削蕃成功,建文帝失败。

嘿嘿,您说该不该?


雷LY雨


“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同为“削藩”引发的内部战争,但是结果却截然相反。出现这样的结果,自然与两场战役本身的差异有关。而建文帝因为“靖难之役”丢了江山,与他本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两场战争本身的差异以及两位皇帝处理方法的不同

战争差异点

其一:参战双方的差异。这两场战争起因都是因为统治者实行的“削藩政策”,导致了藩王造反,形成了藩王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关于权力的争夺之战。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七个诸侯王联合发动的一次叛乱,这七个诸侯王虽然是联合状态,但实质上就是一个为了当下利益所组成的一个“临时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很难真正的团结;而“靖难之役”,主要是由朱棣一位藩王发起的“叛乱”,对自己的一方的势力,朱棣可以做到“如臂指挥”。

其二:两场战役将领的不同。“七国之乱”中中央政府一方汉景帝派遣的将领是周亚夫,周亚夫是名将之后,军事才能显著,在周亚夫的带领下,汉朝军队在三个月内平定了叛乱;而“靖难之役”中,因为之前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使得建文帝面对朱棣的叛乱,无将可用,后来任命了不懂用兵的李景隆为主帅,这样的主帅,对上能征善战的朱棣,又怎能不败呢。



两位皇帝处理方法的差别

汉景帝针对诸侯王的叛乱,初始时,也想安稳解决,想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现实很残酷,“七国联军”很硬气,就是要反抗中央政府,于是乎,汉景帝就没有了怜悯之心,用雷霆手段镇压,并且这七个诸侯王最后的下场也是大多身死。

而建文帝的处理方法就不同了,他对朱棣的处理方法太温柔。要知道,朱棣在最开始起兵时,根本没有多少人,只有八百亲军,而当时明朝的军队都是属于中央政府的,属于建文帝,这种兵力上的差距很大,如果一开始,建文帝迅速果断的对朱棣镇压,那么后来的历史也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但是建文帝没有这么做,给了朱棣发展的空间,结果朱棣的势力就越来越大。

不止如此,建文帝还下达了个命令,就是“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杀了朱棣,对于当时建文帝一方的将士来说,这就是个“紧箍咒,因为朱棣本身打仗时就是身先士卒,所以政府军是有机会在战场上杀了朱棣的,结果因为建文帝的这个命令,使得政府军的将士们不敢动朱棣。如果没有这个命令,那么朱棣很大可能会死在乱军之中,那也就没有后来的“建文帝丢了江山”。


說与山鬼聽


汉景帝以晁错的建议削藩,随后就为了平息叛军的怒火而杀了晁错,杀的那么急,连衣服都没换,晁错是穿着朝服被斩。就此事来看,汉景帝是做错事了,于他的英名不符。但是,汉景帝最后削藩还是成功了,为什么呢?因为汉景帝会用人,一个领导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如何驾驭下属。汉景帝使用的平叛将军是周亚夫,那是一个盖世名将,他的“细柳营”典故成为千古绝唱,为后来带兵者的楷模。就是因为有他,平叛就具备了基本条件。

汉代“七王之乱”,景帝削藩的时代,国家已经承平了数十年,老百姓渴望和平,不希望战乱,平叛就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平叛就水到渠成了。

反观建文帝,登基之初就迫不及待的削藩,而且一削就大动作,同时削藩,自己能力不足以驾驭,手下大臣又是一些糊涂书生,寻章摘句还可以,用兵打仗真不行,徐继祖、李景隆是一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二世祖,失败就不奇怪了。


正在学历史


个人观点:

1-汉景帝时虽然爆发了七国之乱,但是这七个诸侯国,各怀鬼胎,不能齐心协力,明朝的朱棣是有过战功的,在北方军中有一定的威信,虽然刚开始人数不多,但是上下一心

2-汉朝的七国之乱,是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起兵的,后来汉景帝杀了晁错,一下子让七国出师无名了;朱棣打出的是“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在舆论上并不占下风,

3-汉景帝启用的周亚夫,带兵、打仗都很有一套,汉文帝临终之前曾跟汉景帝说,周亚夫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而明朝能打仗的将军几乎被建文帝的爷爷朱元璋清除殆尽了


影子人生路


汉武帝用推恩令销弱了藩国的实力,藩国是多而小,小而弱,根本不堪一击,朱棣是跟着朱元璋打江山一路打过来的,收拾一个乳臭末干的黄口小儿建文帝毫不费力,因而同样销藩,两种结果。


用户5261879612631李


因为建文帝周边几个废材实在是太弱了,昏招迭出,一手好牌被打成这样


usb20


这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两场皇族内战,汉景帝直属掌握了最精锐的中央军团南军北军。而且汉景帝得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梁国的鼎力支持。而明朝时期最精锐的武装力量是北方边军,这支军队掌握在燕王宁王等几个北方诸侯王手中。而且其他诸侯王坐山观虎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