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民的地回收后由个人承包,然后让农民搬进城市,这方法你认为可行吗?

农村的夏天


最起码在现阶段看来,这种方法属于异想天开,没有可行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把农民的地回收由个人承包,然后让农民进城,这种事情都很难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你就会发现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

1,我国有8亿多农民,如果真这样做,他们到城里生活的话,该怎样解决今后的生计问题?哪里有这么多适合农民的工作岗位?指望那些承包费用吗?城市里的生活成本可是比农村高多了,承包费顶用吗?再说了,劳动力闲置肯定不是好事情,就算是为了稳定也不允许这种事情出现。

2,就算城市里的房子够住,城市也不一定负担得起。农民进城也得买得起房吧?钱够吗?再退一步,假设免费分房,真到那时候,城市配套设施将会负担不起,医院、学校、交通等等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问题可不是说话就能解决的,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长时间的铺垫,更需要数目惊人的资金投入。



3,习惯了农村生活的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城市原住民的生活恐怕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到时候,因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终影响的是社会秩序。还有,按理说那些来到城市的农民也该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待遇,这笔支出可不是小数目,又该怎样解决呢?

4,农村的地并不都是大片大片连在一起的,有很多丘陵或者山区根本没有平整的大片地,这里的田地该怎样承包?谁又愿意承包呢?就算承包出去,该怎样管理呢?因为田地不成片,现代机械化耕作没有用武之地,最终还是需要人力,那么工资怎样算?因为这些地的产出是很有限的,雇得起人吗?农民都进城了,又能去雇谁呢?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只是稍微假设一下便列举了这些几乎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可见,这种所谓的方法是荒谬的,不可行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不仅仅是一种情怀也是客观现实。有土地的地方就有家,无论离家多远,到头来总要叶落归根。这么说吧,很多农民其实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土地上挥汗如雨,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了雨天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习惯了端着海碗蹲在门口和街坊邻居拉家常。土地传承的不仅是收获,更是一代又一代浓得化不开的故土乡情。


夜雨如书


这种方法也能一试:其原因有二,一是解决土地的荒凉,我去年回四川盆地探亲,离别家乡四十载,2000年第一次回还是绿油油的庄稼处处呈现丰收景色,2018年回去就不一样了,旧貌变颜!新瓦房林立,水泥路像蜘蛛网式的通向各家。田地杂草丛生只能见少有点农作物,有劳力的都去打工赚钱了,剩下的中年以上的妇女兼职着接送孙子孙女幼儿园及校园任务,条件一般的都在镇上读,好点的在县城,基本上农户空无一人,一个千人之村就剩下七十以上的白发老人,就在茶馆棋牌室混时间。大好的农田和土地荒凉了不少,通过承包解决了无人耕作的土地,也还原了农村的欣欣向荣的本来面目。


叶落1127177665


这个问题用我的个人感受来回答,我是2005年起,全家搬进城里。进城14年,没有大的业绩,但比起不进城,呆在农村却好很多。经过十多年努力,子女养大,有房有车,无功劳有辛劳。

记得05年刚迁徙之际,农村土地还吃香,但也不过每亩租金150元,六口之家七亩地,年收租一千元。

由于人的工价猛烈上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却使粮价不动,导致种田利润直线下滑。十多年地租不升不降,但良田慢慢无人租种,远在城市的我也无可奈何。于是去年开始把地无偿让人耕种。

听说村里有收缴田地意向,而且租金不薄,咨询报名,唯恐不能收缴而荒芜田地。

农民进城既是无奈,也是挑战,更是改革开放数十年难得的机遇。说他无奈,是因为种地累,收入薄,被逼进城务工。进城务工亦能落地生根,亦为幸事。所以,方法可行,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廿亩地


首先明确一点:把农民的地回收后由个人承包,然后让农民搬进城市,这个问题是个假想问题,个人认为短期内是不可行的!

现在,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人有了钱就纷纷跑到城里去买房子,住到城里了。而农村有很多地却都撂荒了,非常可惜!所以问主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想让农民搬进城里住,又想让个人承包继续种地。这个办法从理论上来说可谓“两全其美”,但个人认为短时期内是不可行的,因为这影响着方方面面。下面小焦从土地承包经营者和农村人自身来说说:

从土地承包经营者方面讲:

第一,如果农民都进城了,土地承包经营者将面临“用工荒”。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采取农业大户承包经营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田地撂荒、土地流转以及促农增收等问题。简单来讲就是让大户把农民的土地流转承包,之后再让农民去大户那里去干活儿。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和流转任务,又帮助农民挣了钱。但是,如果让农民都住进城,这些大户从哪找人干活儿?

第二,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并不高,机械化生产需要过渡期。和外国不同,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受地形、历史因素等影响,目前仍旧以小农户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并不高,除国营农场和少数平原地区外,大多数山区丘陵地带暂时还达不到一两个人通过机器耕种几十上百亩地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如果农民都进了城,那些大户们的地又咋整?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农民在短期内提供一个过渡期,等过度完成后就可以了!

从农村人自身来说:

第一,农村人进城后生活会不习惯。这个基本上都是农村老人,乡下环境清洁、约束少,邻居也多,平常说话的也多。而城市就是截然相反的情况。所以很多农村人到城市里居住并不习惯;

第二,很多人将面临生存难题。城市不比农村,农村有地种,总不会饿死人。但是城市不一样,农民一旦进了城市就会面临什么东西都得买的局面,如果挣不到钱那就只有饿肚子。而且,城市里的房租、水电、物业费等等都是要花钱的,这在无形当中又增加了农村人的经济压力。你觉得进了城的农村人会过得好吗?

所以,把农民的地回收后由个人承包,然后让农民搬进城市,个人认为短期内是不可行的!

可能有的人觉得我思考的不全面,因为现在很多农民进了城,也没见对农村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呀,农业不是还发展得好好的吗?小焦认为这是因为进城的大部分都是不会种地、不愿种地的年轻人,真正绝大多数种地的农民还在农村,所以不会对农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思考延伸】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了城,越来越多的土地撂荒,虽然有农业生产大户,但是他们大多机械化程度不高,干活儿还是找当地农民。我们国家目前农村的情况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在当前农业机械化不高的情况下,等到会种地的这一批人干不动了,这些农业生产大户该咋办?农业又该何去何从?所以,个人认为以后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还只能是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让机器解放农民,让机器取代农民!但是在这个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期!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欢迎关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亲爱的农民朋友,我也是你们当中的一员。虽然进城己达二十多年了,当我对农村,老家怀着深深的感情。以我的感受,还是在咱农村好。走进城市,每天的生活从辛劳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开销,纷繁的人情往来,各种各样异样的目光,说不清道不明的罚款。你会感叹光鲜的背后,诉不尽的无奈和失落。你会怀念农村纯净的空气,悠然的生活,纯天然的蔬菜,无添加剂的面粉,大米,豆类。乡邻之间的温暖,亲戚之间的亲热,家人之间的温馨。到了城市,你就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游魂,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情感在纠结,灵魂在挣扎,好悔恨啊!!!当初好好建设农村,当好农民,多么幸福的一代人啊。


手机用户93530933564


谢谢朋友的提问,这样的方式不适应农民。朴实的农民,地方传统民俗,农村是农民的居住基石,农民有承包权。土地流转,因地置宜,不许一刀切。农民土地流转,以自然进行。一个人承包农田可以,要以集体担保才能授权承包。假设一个人承包所有的农田,他以没有这个能力。把农民全部搬到城里居住,农民的职业在哪里?农民的生活保障在哪里?农民的居住环境在哪里?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多少农民你了解多少?不同的劳动力你能解决多少?城市接受农民的承受力是多少?这都是农民现实问题。我们不会让农民,每天坐公车到农村打工来去吧。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标题。我们爱农民,就要关心农民,就要为农民而想,为农民而写,实实在在为农民,多提点对农民有益的问题。尽量少提些虚伪空旷的伪命题,来损伤农民兄弟,让农民每一天生活更美好!个人分析,提供阅读!



l大长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优化,转型升级阶段。南方城市新兴科技产业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转型早做的好,进入了良性循环当中。北方由于钢铁,煤炭,石油等落后产能的产业过重,应对金融危机时四万亿投资没有有针对性扶植新兴产业,而是再次直接进入到钢铁,建材,房地产,煤炭等传统产业当中,反而延误了北方企业转型,因此导致目前北方东三省,天津,内蒙,山西,河北,宁夏,甘肃等进入低增长负增长时期,北方工业进入历史最低谷。北方生产总值仅是南方的一半。

早期通过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今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是南方,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原来落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最差的是北部地区。通过工业发展道路的经验不难看出,产业兴衰需要国家资金扶植,拉动,但是国家资金要选择性拉动先进产能。经验自己告诫我们,即使通过自身转型不拉动,也比拉动落后产能好。

那么,我国农业如何发展?目前也提出搞新兴农业转型,提倡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等。于是,种植蔬菜,水果,退农还林,退农还草,发展畜牧业,乳制品,养殖业,林业等成为我国农民的选择。并且都冠以绿色农业,纯天然,无害化的名称,大力扶植特色农业开发种植。

特色农业不是什么高科技,人们不能完全靠蔬菜水果副食品解决生活必需品的全部问题。农业发展不能完全效仿工业,都搞特色转型。传统农业粮食作物不能丢,因为粮食是根本。

我们看看美国农业,它不是都靠特色农业,更是靠出口粮食,农牧产品来维持它的农业正常健康发展和强大。

我们由于为了确保工业产值,工业占用了大量用地。为促进工业品对外贸易增长,长期以来是以增加国外粮食和畜牧业产品的进口,来维护贸易平衡的。通过牺牲国内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制造业出口。这样的路子是有危险的。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的农民为此不得不彻底放弃粮食生产,背井离乡靠外出打工来成就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这样,让中国农业进入到最薄弱最低谷时期。

形成农业这样一个被动局面的原因出在哪里?

1,长期以来没有抓住改变三农问题的根本,农业投资成本太高,效益太低,形成低效农业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不能规模化生产。分田到户再次干扰破坏了大农业发展道路。

2,工业化发展,房地产,严重破坏占用了农业土地和人力资源。

3,退农还草,还林,还牧,特色种植等农业结构调整,再次减少了粮食生产用地。

4,维护工业化发展,制造业产品出口,进口了大量粮食,严重冲击我国粮食生产。

针对上述原因,如果我们不牺牲农民的利益,恢复土地集约化种植,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竞争力,减少粮食进口,保障粮农的利益,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一刀切搞特色农业,风险很大。希望有关农业方面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农业农村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对此引起高度警戒和足够认识。

我时常忧虑着,有那么一天,你不管有多少钱,也买不到一斤粮食的情况出现。如果是这样,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政府官员要创造农民增收的政绩,农民也沉浸在20元一斤的牛奶草莓的喜悦中,每次看到这些,虽然一直希望农民增收,不忍心伤害这皆大欢喜“和谐”局面,但是总有一缕隐隐的忧虑,不能让人轻松释怀。我不是看不得农产品卖个大价钱,而是担忧这样,被假象迷惑,仍然解决不了农业的根本问题并隐埋下更大的危机。

四十年来,土地不能集约化有规模生产的农村改革,导致种粮成本降不下来,让中国粮食失去竞争力,谷贱伤农,农民不得不放弃土地而进城打工。现在,为了国泰民安,再也不能因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农村利益了。


雨轩听到雨声声


在我工作的地方,有许多的外来打工者。家里的地以经都包给了租地的,农民每年都能得到一笔转让费。分包到户的土地,都是小块无法统一。地少人多,种地无法养活全家。青年人都出来打工了,家里的地很多都放荒了。自留地都是小面积,种植价值不高。如果把农村的土地,整体的承包给个人。形成农场,科学的生产管理。使用机械化,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逐进资金回流,这样闲制的土地。就会发挥了更好的价值。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农民,都走进了城市。土地被闲着不用,这是国家资源的浪费。整体承包有效利用,才能够有效发挥土地价值。农民不用在去管理土地,还能够得到土地补偿款。这是对国家和农民,都有利益的好事。土地既产生了更高的价值,又造福了国家和农民。


北京故宫i火锅


把农民的土地回收后由个人承包,然后让农民搬进城市,这方法是绝对错误的。首先来说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千百年来农民就是依靠几亩薄田养育着家人,如果把农民的土地回收回去是要出大问题的。纵观历史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吃不上饭。农民虽然也有经商的现象,但多数是半农半商或者半农半工,农忙的时候种地是本职工作。

麻烦您在阅读前点击右上角蓝色字体“关注”,海棠每天为您提供最实用的三农知识,让我们一起讨论三农问题,助力三农发展。

虽然这两年农民种地收入降低,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很多地区的土地利用出现了空闲一季的现象,但也要看到多数农民还在依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收入还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利用手里的土地适当的种植生活所需的粮食、蔬菜或者果树,都可以缓解生活的困窘状态。

农民进城这两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很多农民的财富并不是依靠种地获取来的,多数是经商或者地域开发。进城之后的农民虽然享受了更好地医疗、教育、生活等诸多便利的条件,但是没有经济来源是主要问题,没有经济来源就意味着坐吃山空,就意味着手里的钱总有花光的时候,很多搬进城里的农民,时间不久就开始想念农村的生活。

虽然乡镇城市化是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但是也要看到诸多问题,特别是对待农民土地的问题,要慎重。土地集中耕作,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是不能够采取强迫或者胁迫的方法,一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把土地回收之后让农民进城,为什么不转变思维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激活乡村产业力量,农村广阔,还是大有可为的。


海棠小醉


建筑工人说“城里的大楼啊,我一块一块砖的盖的,完工后!这辈子没机会来了”,农夫说“地里的粮食啊,那是我的心血,不知道成了谁的食粮”。请不要那么亏待基层的人好不?也可以说底层,我们付出了,可能和飞机导弹的贡献不能比,但也养育了几口人吧!不求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只想面朝黄土的耕作。请不要那么快的舍弃我们好不?

土地流转的模式对于发展是个好方向,但农民的基数这么大,又该如何安置?没有了地,如果再没有可观的经济,他们怎么吃饭?怎么吃饱?怎么自给自足?到时候谁来养?

另外,搬进城市?还是自建城市?无论哪个,真的适合农民吗?农民有什么?长久的务农生产,他们只会种地了,曾经他们有地,即使挣不到钱还可以自给自足,失去了又该何去何从?去成为廉价劳动力吗?步子不是跨大点就好看的。

真的非常担心,基数这么大的农民们,该如何发展!难道是选出一部分成为农场主吗?

说些题外话,教育优先,思想觉悟优先,土地承包是有钱的能做?还是~没钱~有素质的能做呢?我感觉素质提升至关重要!创业创新驱动者们素质可能达到了,但这些农场主呢?不要成就了一些地主,请严把关,一丝不苟,政策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筛管。

说实话,曾经的曾经,经济并不好,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我们非常幸福,现在呢?幸福指数变的模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