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造反起家的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定年号永昌,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波高峰。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榆林米脂县李继迁寨一个贫困家庭,论出身,他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得一拼:幼年时一个给地主放牛(朱元璋),一给地主牧羊;都是十几岁失去父母;又都被舍身入寺庙当过小和尚。而且不知是巧合还是后人附会,朱元璋出生时满屋红光,邻居还以为是着火了;李自成出生时,他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闯进了他家的破窑里,因为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饰,李老汉散布这样的言论,其居心不言而喻。

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两人参加革命的动机和经历也出奇的一致,都是由一名小兵到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继而称王(朱为吴王,李称新顺王)称帝(大明皇帝,大顺皇帝)。只是称帝后两人的结局完全不同,一个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为子孙打下近三百年基业,一个把大好局面给糟蹋了,将本已到手的江山拱手送人,不仅毁了自己,还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极大的影响,后来的事实证明,整个中华民族被整整耽误了三百年。

为什么会如此?纵观李自成的奋斗历程,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襄阳称王前后为分水岭。称王前的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流寇思想严重,以流动作战方式,通过劫富济贫来招揽人心和解决部队给养,打得极其艰苦,渭南潼关南原一战,李自成就是中了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只带得刘宗敏等17人逃到商洛山中。

时值后金大兵压境,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后金军(清军),李自成得以在山中苟延残喘。

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崇祯十二年(1639年),原本接受朝廷招安的张献忠在谷城(湖北省襄阳市西部)再次反叛。趁朝廷主力入川全力追剿张献忠之际,李自成从商洛山率数千人马杀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的军队一下子又扩充到了数万人。

再次满血复活的李自成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在以往起义农民提出的“均贫富”口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赋” 口号,并以此作为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彻底摒弃了之前“所过残破”的流寇作风。

李自成思想实现质的飞跃,效果是显而见。由于他的政治主张非常切合广大民众的愿望,使他本人的威望、军队的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回应,民间到处传唱“迎闯王,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就是群众对起义军的最大声援和支持,而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知识分子的先后加入团队,则改变了之前一味靠暴力掠夺富户的单一手段。

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阳称王,标志着他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战略目光。开始分派官员和驻军管辖其控制的区域,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大搞根据地建设。狠抓部队正规化建设,将军队划分为前锋、后劲、中权、左弼、右辅五营中央野战军和地方卫军。

经过三年实践,李自成意识到,襄阳是个四战之地,而且地盘不大,发展潜力有限,于是决定换个地方图谋发展。在确定战略转移方针的问题上,李自成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可惜这样的听证会太少了),经过充分论证,李自成最接受了谋士顾君恩提出的定关中之策:先取陕西作基地,再略定三边,经山西攻取北京。

李自成遂于八月,挥师北上。由于张献忠五月份攻克武昌并建立“大西”政权,孙传庭奉命率兵10万入关进剿。孙、李两军于九月在郏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相遇,此时,李自成军已经脱胎换骨,而明军士气低落,加上老天爷的眷顾(天降大雨),致使明军粮道不畅。

李自成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一面动员群众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打算回师打通粮道,给本来士气低落的士卒造成一种错觉,以为主帅要撤军,都争先恐后的往回跑,场面迅速失控。

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自成瞅准机会率军追击400里,大败明军, 斩首四万余级。然后,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于十月攻破潼关,孙传庭兵败被杀,李自成迅速占领陕西全境。

李自成进占陕西后,继续推行襄阳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并于次年正月初一,在西安正式称帝建国。

李自成称帝后,免不了要大封功臣,设置各级行政机构等。但他很快发现,皇帝并不是好当的,大批的官员、几十万军队,还有他来不及统计的子民,这些人都要吃要喝要粮饷,可西北这地方太穷,如果不迅速解决财政危机,不用明廷来打,自己内部就会出问题,政权随时有垮台的危险。

为此,李自成于二月誓师东征北京。令李自成意想不到的是,此次出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顺利。 除了在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遇到山西总兵官周遇吉以命相搏,拼死抵抗外,各地守军都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降。大顺军只用两个多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就打进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校自缢身亡。

胜利来得如此之快,让李自成都有点怀疑人生,不过这也是他人生最后的辉煌了。如果说进城之初李自成还能保清醒的头脑的话,比如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随着内心深处农民意识及暴富心理的膨胀,其目光短浅的缺点开始显露。

李自成一头扎进紫禁城后,就忙着与后宫的女子快活,封宫女窦美仪为妃。还拉上一班功臣武将在后宫寻欢作乐,认为这就是在享受胜利果实了。

接下来,李自成变得更加不可思议,按理说他已完成终极目标,推翻了明朝统治集团,进驻了全国统治中心北京城,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当家作主上了,当务之急应该是安抚和团结治下的知识分子、旧官员及各阶层民众,维护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带领人民开创一崭新的时代。

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李自成似乎没有这种意识,还是像之前穷怕了的样子,只想如何弄钱,尽可能多的搜刮钱财,以达到快速致富的目的。于是从二十七日开始,派人四处抄家,强行要求前明官员按品级大小,交出银子 “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为此,刘宗敏还特地制作了五千套夹棍,这那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对拒不交银的官员即用夹棍伺候,直到折磨至死。据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称,在这起敲榨勒银的事件中,就有1600多人丧命令(《枣林杂俎》)。可见,并非所有官员都是贪官,有些人实在拿不出银子。

大顺上层如此骄横奢侈,底层的士兵也有样学样,他们“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大顺军每到一处头等大事就是设立追索饷银机构,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 ;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

这一系列行为,让李自成人心尽失,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们甚至对大顺政权到了恨之入骨的地步。西长安街上出现:“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的告示,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人称帝后一路顺风顺水,却突然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自成在其他方面昏招迭出,但在军事上一点都不糊涂,为招降明朝最后一支有生力量——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他以威迫手段让吴三桂他爹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最初也有归顺之意,但当他闻知大顺军的所作所为后,是大失所望,接着又闻听自己的家也未能幸免,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掳去时,顿时怒火中烧,当即转而向多尔衮求助。

完全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反复无常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预案,走一步看一步的他,一怒之下又犯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兵家大忌。结果,被吴清联军打得大败而归。

李自成逃回京城后,于四月二十九日匆忙搞了个登基仪式,将吴三桂一家大小34口斩首,次日即撤出北京。带上他搜刮来的大批金银由山西逃回西安,临走还在紫禁城放了一把大火。

从三月十九日雄姿英发的进入北京,到四月三十日仓惶撤离,李自成在京城仅仅呆了42天。42天,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忽略不计,但这42天却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42天。李自成生生把一个大好局面给葬送了,把本已到手的江山拱手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