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後的戰神,有他在趙國絕不會滅亡

說到戰國末期的名將,李牧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他是趙國最後的頂樑柱,也是戰國時期最後的戰神級的人物,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戰國最後的戰神,有他在趙國絕不會滅亡

李牧的軍事生涯主要分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李牧的早期並不出名,在真正打贏戰爭之前甚至是有點窩囊的,最早是在匈奴的時候,他在駐地按照邊防需要重新設置官吏,並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為士兵的伙食費用,隔三五天宰牛殺羊為士兵改善伙食。伙食好了,士兵自然有了力氣,李牧帶領士兵每日勤加操練騎射。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臺,報警聯絡設施,派出很多間諜深入敵軍去窺察敵人的動靜,並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下令:"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捉匈奴騎兵者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匈奴面每次吃了閉門羹後真是又氣又急,只得無功而返。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不再把他放在眼裡了。

戰國最後的戰神,有他在趙國絕不會滅亡

時間久了,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也以為守將膽怯。事情傳到了趙王耳朵裡,他很是生氣便斥責了他,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趙王勃然大怒,撤了他的職。另派將領守邊,於是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這時趙王又想起了李牧,下命令讓他官復原職。李牧卻說自己病重不能上任,趙王只得再三下令逼他上任。李牧便上奏趙王說:“如果一定要我上任,那必須允許我按老辦法行事,我才能領命。”因為當時的趙國已經沒有了廉頗,藺相如,所以趙王沒辦法只能答應了他。李牧回到了邊疆後,一切照舊。漸漸地,匈奴就完全沒有了戒心,根本不把他當做一回事了。但李牧並沒有放鬆軍隊的操練,他善於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就這樣,他訓練了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精兵五萬,射手十萬,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步兵騎兵聯合作戰就是從他這裡開始的,最終誘敵深入,李牧指揮數十萬大軍,各兵種協同作戰,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匈奴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在殲滅匈奴主力的同時,李牧還順勢攻滅和接收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遊牧部落,不僅鞏固了趙國北方邊境的安全,擴大了趙國的版圖,而且可以說是一戰解決了整個華夏的問題。

說李牧是戰神並不只是因為他抗擊了匈奴,一般我們講軍事史上擅長打防守戰的就擅長打防守,比如廉頗就只是擅長打防守戰,擅長打攻擊戰的就擅長打攻擊戰,比如項羽就擅長攻擊,擅長打堅城固守的就打守城戰,比如說張巡,但是惟獨李牧,既擅長打防守戰,比如他有耐心跟匈奴周旋多年最後把匈奴大軍包了個餃子,他又擅長打攻擊戰,後來秦軍攻趙國是兩頭攻擊,想著就是一個李牧根本守不過來,但是李牧就是帶著趙軍兩頭長途奔襲,打敗這頭打那頭,硬生生的把秦軍抵抗在趙國之外,李牧既擅長打慢戰又擅長打速戰,這是全能戰神,而且李牧打仗既能正面作戰,又可以誘敵深入,攻防一體。並且他練兵可以說是寓教於樂,就是跟著士兵天天一起吃好的玩好的,結果在遊戲中就把兵練好了,這是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說,李牧作戰,有自己獨特的戰法,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戰術,這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戰國最後的戰神,有他在趙國絕不會滅亡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李牧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

此兩戰,充分體現了李牧能夠洞悉戰場局勢變化,因勢利導,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的軍事才能。如果李牧不死,那麼趙國就不會被秦國滅亡,遺憾的是,歷史沒有假設。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

戰國最後的戰神,有他在趙國絕不會滅亡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