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曾國藩慶賀太平宴(清末年畫)

眾所周知,差點掀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國,最終是被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撲滅的。當然,一個好漢三個幫,曾國藩能成此大功,除了個人的因素,更有賴於他周圍的一批能臣猛將。

在湘軍名將之中,最能打的當數羅澤南。此人從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帶兵,短短四年時間,率領湘軍轉戰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小二百餘戰,破城數十座,幾乎百戰百勝,還屢次以少勝多,堪稱湘軍的第一“戰神”。他不僅精通戰術戰法,戰略眼光也十分高明,多次幫曾國藩制定戰略規劃,修改軍事部署,對整個戰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羅澤南(1807—1856年)

然而,縱觀羅澤南的一生,你會發現他不僅是“戰神”,更是一位“奇人”——命奇,才奇,志奇,功奇。

羅澤南在四十五歲之前,別說“戰神”,恐怕都沒有誰會把他和“打仗”聯繫起來。因為那時的他還是個一文不名的窮秀才,其出身之苦,遭遇之慘,比今天勵志電影的主角還有過之。他是曾國藩的湖南老鄉,家境極窮,晚上連燈都點不起,只好在月光下讀書。在他成年之前,母親和三個哥哥就先後飢寒而死。他從十九歲就開始教書養家,但依然入不敷出。二十九歲那年,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因為饑荒,三個兒子都餓死了,妻子悲傷過度,雙目失明,耳朵也半聾了,疾病纏身;他自己也常年腰背痠痛,但又沒錢買藥治病……儘管生活如此艱難,羅澤南卻始終沒被壓垮。他堅持一面教書謀生,一面夜以繼日地苦讀,還常常以“何妨年少歷艱辛”自勉。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家裡窮倒也罷了,如果能早點科場發達,轉眼就可以扭轉命運。偏偏羅澤南的考運又實在太背:他前後七進考場,屢試不第,三十多歲才中了一個秀才。此後依然以教書為生,遇到荒年,還是無米下鍋。如果沒有太平天國,他很可能會以一個教書匠的身份老死林下。

羅澤南屢試不第,是因為才學不夠嗎?非也。明清是以八股取士,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不善此道,甚至對八股嗤之以鼻。羅澤南少年時就很有才氣,而且志向遠大,他雖然也研習八股文,卻把主要精力放在“經世致用”的真學問上,一面反覆研讀儒家的“性理”之學,不斷修身養性,一面潛心研究其他領域的“有用之學”,對天文、地理、兵法,乃至鹽務、漕運等,“無不探其原委”,取得了很高的學術造詣,還寫了許多專著。因此,雖然只是一個秀才,但很多有志青年都慕名而來,拜他為師。

瞭解這些,我們就不會對羅澤南從秀才到“戰神”的轉變太感突兀。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太平天國

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太平天國的爆發,給羅澤南提供了一展抱負的絕佳舞臺。1853年,曾國藩在湖南募兵創立湘軍,而羅澤南也以自己的弟子為主體,迅速拉起一支隊伍,與曾國藩精誠合作。所以,羅澤南在湘軍中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將領,而是一位元老級的創始人。

正如有人評價曾國藩時所說的,羅澤南在軍事上的成功,其實和曾國藩類似,靠的不是天才,而是“學問”;不是紙面上的死學問,而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曾國藩

首先,羅澤南和曾國藩一樣,是一個“理學”大家。今天人們提起理學,總認為它封建迂腐,禁錮思想,其實不然。作為儒學的延伸,理學特別注重修養心性,磨鍊意志,即所謂“治心”。真正的理學大儒,通過心性的修煉,可以擁有極其強大的意志力,做到置生死於度外,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同時又能參透事物規律,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戰場上,羅澤南可以說把理學的這些精髓用到了極致。他打仗從不怕死,胡林翼說他“每戰必先,忠勇冠時”;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他能始終做到不動“心”,始終頭腦冷靜,分析戰況絲毫不差。有人曾問羅澤南制勝之道,他輕描淡寫地說:也沒啥特別的,只要熟讀《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夠了。

與此同時,他那些天文地理、兵法韜略的“有用之學”,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比如,他對地形勘察十分重視,早在從戎之前就撰寫了地理專著《皇輿要覽》,起兵後,他也非常注意考察地形,繪製地圖,善於選擇有利地勢來作戰。他對各種兵法謀略都極有研究,曾國藩說他“行軍有伸有縮,有開有合”,極講章法。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作戰中的湘軍(劇照)

然而,羅澤南的“奇”還不止這些。他身在軍旅,卻不忘“教書匠”的老本行。白天帶兵打仗,晚上把將士們召到一起,幹啥呢?不是開軍事會議,而是教他們讀書,給他們講理學道理,“朝出鏖兵,暮歸講道”,將士們點起篝火,席地而坐,“以《孝經》《四書》轉相傳誦”,營寨內外,書聲琅琅,“不知者疑為村塾也。”

在羅澤南的言傳身家之下,湘軍樹立起“踔厲敢死”的風氣,戰鬥力特別強悍,同時又注重學習和操守,“凡在行間,人人講求將略,講求品行,並講求學術”,形成了獨特的湘軍文化。許多湘軍的名將,如曾國荃、李續賓、李續宜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連湘軍的另一大佬胡林翼也對他傾心備至,儘管自己的功名遠高於羅,胡林翼卻對他“執弟子禮甚恭”,一有機會就和他一起探討學問。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胡林翼

然而天妒英才。1856年,羅澤南在率軍攻打武昌時,不幸被彈片擊中額頭,死於城下。臨終前,胡林翼趕到戰場,見了他最後一面。此時的羅澤南已經奄奄一息,但仍然沒有一語涉及私事,只談軍政學術,還特別囑咐胡林翼:“危急時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學。”最後又說:“死何足惜!事未了耳。其與李續賓好為撐持……”一語未了,溘然長逝。

噩耗傳來,從朝廷到湘軍將士都痛惜不已。咸豐帝下詔,對羅澤南按巡撫規格優恤,諡號“忠節”,賜“巴圖魯”封號,建專祠奉祀,可謂極盡哀榮。太平天國平定後,朝廷追念羅澤南之功,賞給他的後人雲騎尉世職。

這個窮困潦倒的老秀才,為何卻成了湘軍的“戰神”?

攻克天京

羅澤南的人生,最大的歷史價值在哪裡?

我想,這種價值並不限於鎮壓太平天國的具體事功,還在於他再次驗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治心”之學的巨大威力。在這方面,從王陽明到曾國藩、羅澤南,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看似弱不禁風的書生,卻擁有無比強大而通透的內心。一個人也許起點很低、命途多舛,但只要善於“治心”,自立自強,不斷磨礪,知行合一,就可以洞明世事,脫胎換骨,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掌握了“治心”的法門,無論治學、治政還是治軍,都可以成就非凡功業,達到“內聖外王”的崇高境界。

《曾國藩全集》《胡林翼集》《羅澤南集》《湘學從編.近百年湖南學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