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此時的國土空前廣大,領土東到大海和朝鮮,西到臨洮、羌中,南到北向戶, 也就是到了北迴歸線以南的地方,往北據守黃河作為要塞,沿著與陰山並行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於是分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諸官職,分別負責行政、軍事、監察。

對於雄心博大的征服者秦始皇來說,這並不是終極目標。完成中原一帶的征服後,他又開始了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規劃。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都是我的

北方,大將軍蒙恬帶著三十萬大軍,大戰匈奴,直接把匈奴趕回了北方。之後,將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加固修繕,並且連起來,建成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南方的征服則頗費周折。公元前219年,以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的五十萬大軍,踏上平定嶺南的征途。五十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十萬。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

所謂嶺南,就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 五嶺,是橫亙於南中國腰部的一片連綿大山。這片大山起自湘水之南,自西北走向東南海邊,依次為:臺嶺、騎田嶺、都龐嶺、萌諸嶺、越嶺。

秦人南伐之初即佔領番禺,並留軍駐守。另外三十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雖然擊斃西甌部落首領“譯籲宋”,但開拔往湘桂兩省邊境山嶺隘道的一路,卻遭到當地民族的強烈抵抗。 持續征戰三年後,進展受阻,主將屠睢也戰死。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部落首領

一接到戰報,秦始皇十分震怒,馬上宣詔群臣,分析原因,商討對策。原來古代的行軍打仗,糧草供應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要不有句古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呢。”當部隊進入湖南、廣西交界的地段時,陸路坎坷崎嶇,水路湘水灕水又不連接,給部隊行軍作戰、糧餉補給帶來一系列困難。在這種環境下作戰,北方是士卒不熟悉地理環境,還產生水土不服現象,所以最終失敗了。

秦國的監御史祿是個水利專家,他獻策說,陸路運輸困難,我們可以改用水運。以五嶺為界,分成南北兩個水系。湘江向北流入湖南,注入長江,屬長江水系;灕江向南注入珠江,屬珠江水系。兩者南轅北轍,互不相干。兩水之間被一座大山隔斷,其實實際距離不到三十里。可以用鑿山開渠,引湘入離的辦法聯通,一旦建成丈餘寬,數尺深的水渠,便可行千斛之舟。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靈渠

說幹就幹,於是秦始皇下詔,命監御史祿具體負責,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由此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

這項浩大的工程具有歷史意義。雖然當時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用於戰爭。但靈渠建成以後,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政府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此時嶺南正式納入秦帝國的版圖。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後來任囂在任上病死,由副手趙佗接替此職務。

這樣,帝國的版圖又擴大了很多。又增設九原郡(內蒙古包頭)、南海郡(廣東廣州)、桂林郡(廣西柳州)、象郡(廣西崇左)、閩中郡(福建福州)五郡。於是,除了內史管理的京畿地區外,秦治下達到四十一郡。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百越三郡

把百越之地併入帝國的版圖後,為了鞏固其佔領區,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復燃,加強對越人的控制,秦王朝採取了軍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和防守。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任囂、趙佗帶領的這些人都是北方人,以老秦人為主。首先,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大庭相徑,這裡有的是大米魚蝦,而老秦人最得意的還是鍋盔牛肉。除了這些生活習慣之外,

最主要的還是這些士兵都是青壯年,他們還要繁衍子孫。

於是從北方地區徵集了一萬五千名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邊疆的行列。正是因為這些新移民,既讓戍邊眾將士安心留守南越,也帶來了中原先進手工業技術等, 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南下第一人

但是“狼多肉少”,這一萬五千名女子也不夠呀,趙佗於是實行“和輯百越” 的政策,具體就是鼓勵這些北方來的戍卒,和嶺南人通婚,並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就這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的和睦發展。

始皇帝還對趙佗他們制定了一條規矩:“唯其南海偏遠,若有危局,朕無法親臨決斷。為國家計,為華夏計,朕今授你危局之方略:中原但有不測風雲,南海軍切勿北上靖亂,當斷然封閉揚粵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孫皓暉)

南方和北方都穩定了,始皇帝的終極目標完成了,他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於是,開始到各處巡視,並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其中琅琊臺的碑文說:“......功高蓋過五帝,恩澤遍及馬牛。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寧和睦。”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沒有想到,此時的始皇帝他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大秦帝國的國祚也進入倒計時。時隔不久,秦始皇駕崩,他所命名的萬世王朝剛到二世就戛然而止。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秦始皇

結語:由於秦王朝的苛政、徭役的繁重,最後引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此火一點燃,立刻變成了燎原之勢。後來天下大亂,項羽和劉邦這兩支力量開始縱橫天下。

當這片戰火燃燒到關中,逼近都城咸陽時,秦二世急忙派兵。但此時才發現,手頭根本沒有多少兵。

但是秦朝的大軍當時分成兩大塊,蒙恬的三十萬大軍,正戍邊在北方,抵禦匈奴;趙佗的五十萬大軍,則在遙遠的百越。京畿附近所剩的中央軍,精銳和老弱病殘加到一起還不到五萬人馬!

實在沒辦法了,把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讓秦帝國最後一員大將章邯率兵應戰。章邯最終也沒打過項羽劉邦,秦王朝就此滅亡。

秦王朝滅亡的時候,趙佗的軍隊一則是路途遙遠,救援不及;二來也是有當年秦始皇的嚴令,“南海軍切勿北上靖亂”。所以根本沒有施救。

戍邊百越無疑是秦始皇的戰略失誤,為何又成了中華之幸?

南越王

始皇帝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當年的這項決定,竟成了秦王朝迅速崩潰的一個主要因素。

漢朝成立後,趙佗帶領的這些人,在百越成立了南越國,和中原的大漢王朝相抗衡,中間幾經反覆,直到公元前112年的漢武帝元鼎五年,才徹底歸順了漢朝,又回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中國有句古語,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年秦始皇所制定的“南征北拓”戰略,致使江山易主。他的大秦帝國就此滅亡,換成了大漢王朝。

但是,當年他派人佔領的百越這塊土地始終沒有丟失,由此奠定了當今中國的基本版圖。

現在看來,當年的決策失誤,那只是大秦王朝的不幸;但卻是中國之幸,中華之幸!

《史記》漢·司馬遷

《淮南子》漢·劉安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大秦帝國》孫皓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