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殯葬服務者:做入殮師,家有喜事也不叫她了

當一個生命消逝,殯葬是它在這個世上最後的痕跡,而殯葬服務者,給予了他們最後的尊重和圓滿。

從事著這份特殊的職業,努力用雙手給予家屬最大的安慰,隨著觀念的轉變和大眾需求的提高,他們的身份也在不斷的增加著:生命文化的傳遞者、殯葬服務的創新人……清明節前,記者走進這個群體,傾聽他們的心聲,寫下他們的故事。

入殮師被報道,租房子都被拒絕

最近,濟南市殯儀館的入殮師辛沙沙家裡又多了一個獎盃。在近日民政部最高榮譽獎“孺子牛獎”名單中,辛沙沙作為濟南市殯儀館入殮師成為山東唯一入選者。

這個獎項,來得不容易。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女孩子從事遺體整容這份特殊的工作,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別人異樣的眼光以及父母朋友的反對。作為一名殯葬專業的畢業生,辛沙沙的感受更是深刻,“當時父母是一萬個不同意,但由於我的堅持,父母還是做出了讓步,讓我去學習這個專業。”

可畢業以後,辛沙沙承受的更多的是社會上的“不理解”。因為一篇報道,讓她的生活軌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好不容易找到了滿意的房子,也被房東“友好”拒租,只好另找地方,現在還只能長期租住在一個家庭旅館的房間;受邀參加朋友、同學聚會的次數少了;再也收不到發小摯友發來的婚禮邀請函;春節也不再到親朋好友家拜年而選擇宅在家裡;老同學見面甚至連手都不願跟她握了,親朋好友家裡有喜事家裡人也不再叫她……

殯葬職工還要經常接觸腐爛遺體或傳染病遺體,面臨特殊遺體釋放的毒素、病菌風險。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入殮師穆春彤也有過辛沙沙的經歷,“有很多的人,擔心病死的人將病毒傳染給自己,使得家屬都不敢靠近和接觸。”

“有很多姑娘,到了適婚年齡,對方一聽說在殯儀館工作,直接拒絕了。”一位殯葬職工說,這是殯葬職工難以迴避的社會壓力。

把支零破碎的遺體完整如初

對於大多數殯葬從業者來說,責任的力量支撐著他們走下去。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遺體整容師穆春彤說,在看到喪屬眼淚時,所有的不理解和偏見都不重要了。能夠給死者最後的尊嚴,就是給家屬最大的安慰。

作為遺體整容師,要做的是讓逝者遺容“自然”起來。如果遇到兇殺、刑事案件、車禍這一類死者時,遺體整容師要觸碰到那些支零破碎、血肉模糊,浮腫腐爛以及蛆蟲滿身爬動的遺體,要按照修復工藝將遺體一步步完整化,再進行化妝,而且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

去年6月,一具男性遺體因交通事故被送到蓮花山殯儀館。遺體頸部以上嚴重損傷,顱骨粉碎性骨折,機體組織殘缺不全無法辨認。根據家屬要求,要求3日後上午恢復逝者容貌,供親朋好友瞻仰儀容。

可遺體損傷嚴重,對修復技術和外界環境溫度要求較高,特別是解凍遺體非常容易變質。為了維護逝者最後尊嚴,蓮花山殯儀館遺體整容師畢愛勝接手了這項緊急的任務。他用了10個多小時恢復了顱骨輪廓,並及時做好了遺體低溫防腐處理;對接縫合保持皮膚紋理齊整,邊修復邊做皮下組織藥劑防腐;對面部殘缺組織進行重塑矯正;頭面部輪廓恢復後,對照照片把五官和臉頰進一步修飾,針對面部青紫及縫合痕跡,又進行了面膜護理,以祛除面部表皮搓擦損傷的脂質……最後,畢愛勝基本恢復了遺體常態。

這樣的任務,畢愛勝接到了近萬次。從事遺體防腐整容護理工作18年,他護理服務遺體57600具,特殊遺體修復9600具。而他的工作也是眾多遺體整容師的縮影。辛沙沙說,只要在工作中心裡時刻想著如何減輕生者的痛苦,就能正確面對服務對象,消除恐懼和不適,這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殯葬服務者對生命的意義感受更深

在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的骨灰存放間,一個坐在地上的玩具小熊,在清冷的格位背景下,顯得有些突兀。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個小熊靠著的格位,是一位五歲孩子的,幾年之前他的家長就再也沒有來過,只留下了這個小熊陪伴他。“我們經常會來看他,幫他擦一下小熊的灰塵。”工作人員說,骨灰存放處有很多都是無主的,大家會把這些骨灰存放好,格位前還擺放著鮮花。

這段時間的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工作人員們正忙著為家屬們準備著黃絲帶、生命信箱,讓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寄託自己的哀思。骨灰格位間的工作人員也在忙著登記,為家屬取下格位的骨灰,安撫著他們的情緒。

“臨近清明,來訪量比平時增加了三倍。”如今,格位間採用電子感應磁卡控制,刷卡就可以存取骨灰盒。今年,殯儀館還將增加“壁葬”業務,逝者火化後可直接埋葬。“壁葬建成後,可以給家屬節約了不少奔波的路程和時間,來諮詢的人很多,甚至有位80歲的大爺給自己預訂了一處。”

作為面向大眾的服務,殯葬也需要不斷地提高技術水平,殯葬行業服務人員也在不斷地創新,發揮工匠精神。畢愛勝不僅是一位遺體整容師,還是擁有多種專利的技術人員。2015年,他經過不斷探索,成功研發出一套遺體護理材料用品:表皮快速修復液——修復表皮剝脫,祛除真皮表層脂質,代替皮膚的修復蠟;研發出一套損傷遺體和變質遺體的修復技術方法,針對顱面骨損傷遺體的修復復原;遺體防腐針對腐敗遺體的恢復護理,無需任何手術,利用人體循環系統主動脈針劑防腐技術……2017年12月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兩項發明專利證書,現在已經推廣使用。

看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對於殯葬服務者來說,更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隨著觀念的轉變和公眾的需要,殯葬服務者們也不再僅僅是為大家提供殯葬服務的人員,生命意義的教育,也讓他們努力去傳遞給社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瑋 張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