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弊端”是什么?

m4RMu7lyO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质,药用难过的胰岛素现在多由猪和牛的胰腺来进行提取。



普通的胰岛素制剂很容易被肠道的消化酶所破坏,口服无效,必须要注射给药,胰岛素皮下注射吸收快,尤其是在腹壁和前臂的外侧进行注射时尤为明显。

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就是对于糖尿病的应用,尤其是对于Ⅰ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终身的用药,而对于Ⅱ型糖尿病服用药和改善生活饮食方式均无效的情况下,也需要长期用药。


要说胰岛素有何弊端,小克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

1.胰岛素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这也是胰岛素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不良反应,多数因为胰岛素过量或者是未按时进食,或者运动过多等诱因所引起。胰岛素所引发的低血糖反应早期表现为饥饿感,出汗,心悸,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共济失调,昏迷,惊厥,休克等,为了预防低血糖严重后果的发生,应该在治疗期间严格的控制胰岛素的用量。

2.脂肪的萎缩和肥厚:由于胰岛素是一个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且不能口服,只能皮下注射,所以长期以往就会导致皮下脂肪的萎缩,而在同一部位长期的注射胰岛素也会导致局部肥厚的产生。

3.过敏反应:较为多见,多是皮疹或者是皮肤过敏为主,少数发生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可以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或者激素来进行治疗。

4.胰岛素抵抗:也被叫做胰岛素耐受,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主要是因为在一些创伤,感染,手术,情绪激动,长期用药等应急的状态下,机体对于日常剂量的胰岛素已经充分耐受。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小克大夫


我妈妈糖尿病很多年,一直在用胰岛素控制。虽然说她目前血糖水平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要说使用胰岛素的弊端,我心中的确也有一些体会:

每天打针,看着她肚子上的针眼,心里头觉得挺难受的,也心疼。如果胰岛素能口服就好了,可惜目前还没有这种使用胰岛素的方法,只有注射。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发明出可以口服的胰岛素。

每次出门,带着很不方便。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胰岛素往往需要低温储存。以前我妈妈出门开会讲座参加培训什么的,都需要随身带着冰袋,毛巾,然后到了宾馆再放进冰箱。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个车载的冷藏小冰箱,方便她存放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剂量一定要控制好,不然超过应用的剂量,就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在注射的时候掌握不好剂量,或者是万一记忆力不好,重复注射,风险就会很高。

虽然胰岛素的使用,的确存在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但是,确实胰岛素是无数糖尿病患者离不开的特效药物,所以,我们还是要正确看待的,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药物,只能说瑕不掩瑜吧!


妇产科女司机


如果是一型糖尿病,由于体内绝对缺乏胰岛素,或者酮症酸中毒或妊娠期糖尿病等特殊情况,需要外源胰岛素来进行调控。对于二型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可以考虑短时间用胰岛素降糖,但若说长期使用胰岛素,却未免有点草率。

第一,胰岛素带来诸多不便,打胰岛素的人都有体会,出门小心,吃饭小心,随身携带,严格管控。但凡有一点办法,相信你也不想打胰岛素。

第二,导致血糖异常的变量很多,胰岛素、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还有儿茶酚胺等体内激素以及饮食、运动、情绪、作息,还有压力、紧张、高负荷工作等等都会引起血糖波动,现在再加一个变量——外源胰岛素,会突然加重调理难度。

第三,医生建议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使用胰岛素,问题是血糖异常有多种原因,比如胰岛素缺乏,使用胰岛素对路。比如胰岛素抵抗,使用胰岛素就不一定对。对于应激性糖尿病,应激刺激引起的,肾上腺素增加胰高糖素增加的情况,注射胰岛素就是添乱。这种情况注射胰岛素,要么不起效,要么突然低血糖,反而加重病情。

第四,糖尿病的调控,除了药物胰岛素,还有饮食、运动、情绪、呼吸、放松训练等,最新的糖尿病逆转方法,还有生酮,有饥饿,有低碳等,用上胰岛素,这些方法都不方便尝试。

第五,药物降糖,血糖控制不理想,并不是需要打胰岛素的理由。现在医院的糖尿病检测,人体一大波的升糖激素都不检查,也不识别应激性糖尿病和其它原因引发的血糖高,单纯只考虑降糖,只把血糖当敌人,自然不能平稳血糖。第二条中说了很多影响血糖的变量,比如呼吸,比如压力等都会引起血糖升高,所有这些医生都不去管控,只控制血糖,并不正确。

第六,医生调理不好你的血糖,又不帮你排查应激反应和其它升糖因素,就不应该要你为胰岛素买单!二型糖尿病大多并不是胰岛素缺乏的问题(胰岛素严重缺乏的二型糖尿病不足15%),能好好走路干嘛要坐轮椅呢?

第七,有的医生说用胰岛素副作用小,对并发症控制好。这也是未必。胰岛素注射易引发过敏,易导致低血糖,易引发应激反应,易导致腹部增大,注射部位易引起僵硬胰岛素吸收越来越困难。真正副作用小的方法是细心分类、耐心指导、经心调理,而不是用胰岛素吧。宋美龄糖尿病活过百岁,也没有任何并发症,难道不比打胰岛素来的好?

以前使用胰岛素治疗有个前提,是胰岛素分泌低于正常值30%时。现在最新的糖尿病指南空腹血糖超过9,餐后超过11时就建议医生向患者推荐胰岛素,这并不合理。十年来胰岛素价格上涨800%,别怪我有藐视权威之嫌,这岂止不合理,简直是吃相太难看!

糖尿病有四种类型,一型、二型,应激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应激性糖尿病当前越来越多却始终被忽略,如果你长期面临压力、紧张,频繁低血糖,突然血糖异常升高等情况,可能就有应激反应。

糖尿病是最易发生误诊的几种疾病之一!

常规糖尿病检测,只检查血糖,不检测升糖激素,不排查应激反应和其他导致血糖高的情况,误诊漏诊情况极易发生。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刚刚发现被误诊了糖尿病类型,说起来也是可笑可叹,但,这就是医疗诊断、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只有极少数有经验的医生,能通过经验和与患者沟通识别出应激性糖尿病(因为血糖检测结果无法识别),更少的医生会用利血平、艾司唑仑等抗应激焦虑药物来平稳血糖。

当前,由于压力、高负荷工作等应激导致的血糖高情况异常普遍,去年,全国医院中的护士由于熬夜加班,新增一万多例糖尿病,这一类大多应该属于应激性糖尿病,而不是二型糖尿病。

应激性糖尿病,又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一种暂时性可治愈的继发性糖尿病,却被从诊断到治疗,选择性忽视了!应激性糖尿病以前仅特指少量烧伤病人等情况,但是现在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应激反应。

一般糖尿病饮食调节加上消除应激反应,血糖就能够平稳。关于糖尿病饮食调理,生酮饮食,应激反应,糖尿病类型识别等内容可以看我的相关问答,之前在疗养院指导慢病康复,全套非药物调理内容,都在里面。

vista专注非药物调理,给你的全是干货!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谢点赞关注转发!


vista说养生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它的发现与应用,给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来说,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是,利弊共存,撇开其优点,他还是有弊端存在的:

1、胰岛素作为一个降糖激素,在应用时最常见的“弊端”便是降糖太过导致的低血糖。但是,低血糖的发生时有迹可循的,它多与患者饮食不规律、未能定期监测血糖、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调节胰岛素用量等相关。所以对于打胰岛素的患者,应当告知患者务必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头晕等不适,及时补充糖分,如糖、巧克力等。

2、胰岛素耐药,也就是指有一部分患者在长期应用某品种胰岛素后,血糖持续控制不佳,增加胰岛素用量无效,在除外其他因素后,可考虑是药物耐药引起,建议更换厂家或品种;

3、胰岛素应用早期,可有患者出现短暂的视物模糊,这与胰岛素应用后造成的血糖骤降,胶体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可出现脱水,导致屈光不正引起,血糖水平稳定后症状可消失。

4、体重增加,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生成,导致肥胖,另一方面,与患者不能严格控制饮食热量的摄入,加强运动等,也可导致体重增加;

5、药物过敏反应,胰岛素属于以异种蛋白质,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但是,随现代药物纯度的不断提高,过敏反应发生率减低,一般可进行胰岛素脱敏疗法或是更换厂家批次品种。

6、长期局部注射胰岛素,可导致局部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形成脂肪垫或是瘀斑,建议每次注射时更换针头及部位。

本期答主:张克慧,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其实就是不良反应、副作用之类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1.低血糖(最常见)

这个很多人都知道,胰岛素用多了、或者病人吃少了,就可能发生低血糖,心慌出冷汗甚至昏迷

2.注射部位疼痛、硬结等

很多人不喜欢胰岛素因为每天要打针,一是疼痛,还有次数多了,那个地方可能会有硬结

3.过敏反应

胰岛素是一种异物,有些人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比如皮疹、皮肤瘙痒之类的

4.自行停药导致的急性并发症(很严重)

我之前看见一个病人,自己把胰岛素停了,然后血糖一下子很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口渴、恶心呕吐


爱跑步的小医生


胰岛素是一种能够降低血糖的蛋白质,口服容易被消化酶破坏,所以口服无效,须皮下注射或者静脉滴注,胰岛素主要是促进脂肪合成、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



普通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药物,另外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1、1型糖尿病

2、除了1型糖尿病经生活调理和饮食控制或者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

3、糖尿病发生各种严重或者急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4、伴有重症感染、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种糖尿病

5、高钾血症患者或者细胞内缺钾的情况

胰岛素有以上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其不良反应,也就是题目中所提的弊端

1、过敏反应:一般情况下反应轻微,偶尔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2、胰岛素抵抗:

急性抵抗多因重大创伤、严重感染、重大手术等应激所致

慢性抵抗:每天需要使用胰岛素在200U以上,且无并发症患者

3、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4、胰岛素过量导致低血糖,严重患者可以导致昏迷、休克、脑损伤,甚至死亡.为了防止低血糖的严重后果,应教会患者熟悉识别和处置低血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佳园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我国成了世界上第一糖尿病大国,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糖尿病人多了,胰岛素自然成了我们临床医生一种非常常用的药物,胰岛素的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低血糖,这个我们医生都知道,但是下列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你都掌握了吗?
1、低血糖反应

这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最强的时候;常发生于下列一些情况下。

① 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进餐。
② 因注射胰岛素量过大所致。
③ 高血糖纠正后没有及时减量。
④ 运动量增加。


⑤ 同时应用某些能增强胰岛素作用的非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磺胺类、β -受体阻滞剂、水杨酸制剂等。
⑥ 比较瘦的患者,脂肪比较薄,把胰岛素直接注射到了肌肉内,吸收过快。
⑦ 合并妊娠等情况,此外还有肝肾功能不全、甲亢患者也相对容易发生。

低血糖早期表现为饥饿感、头晕、乏力、出汗、心慌等,严重时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糖尿病患者也应熟知这些反应,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进食或进糖水,严重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普通胰岛素为注射后2小时,多在白天发生。长效胰岛素为注射后14小时,多在夜间发生。
2、Somogyi现象

somogyi(索莫基)现象,在黎明前(夜间)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和短暂在睡眠中未被发现,但导致机体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多次低血糖症后,刺激胰岛A细胞及肾上腺发生反应性高血糖。所以就容易忽视黎明现象而增加胰岛素用量,导致夜间血糖更低。重者造成严重低血糖反应而危及生命。所以这个现象值得警惕!
3、水肿


糖尿病患者在初次应用胰岛素时,部分患者在4—6天内可能出现水肿,因为胰岛素有水钠潴留的作用,经胰岛素治疗时出现水肿可表现为下肢轻度水肿甚至全身性水肿。一般1—2周自行缓解。应给予低盐饮食,水肿明显时应限制水的摄入,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损伤。必要时可以应用利尿剂促进水肿消退。

4、过敏反应

一般胰岛素制剂多为生物制品,且过去的胰岛素纯度较低,因而具有弱抗原性和致敏性,所以个别病人应用后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极少数人出现过敏性休克。近年来随着高纯度胰岛素的应用,过敏反应较少见。
5、视力模糊

由于应用胰岛素后,血糖迅速下降,使晶体和玻璃体的渗透压改变,导致其性能改变引起视力模糊。这个一般可以自行恢复。
6、胰岛素抵抗

由于长期应用胰岛素,血中出现胰岛素抗体,导致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100—200单位,此称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抗药性。这种情况下可以改用其他种属的胰岛素或者加用口服降糖药物。

7、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可有红肿、发热、发痒、皮下脂肪萎缩等。皮下脂肪萎缩可能同胰岛素制剂不纯相关,而皮下脂肪增生可能因胰岛素有刺激局部脂肪增生的作用有关等。因此最好更换纯度较高的胰岛素,选择注射器并注意轮换使用,一般注射部位为上臂前外侧,大腿内侧,臀部及腹部,每次注射要改变部位,1周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以免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同时采用热敷、按摩等理疗,可使其慢慢恢复,也可用局部氧疗法或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
8、皮肤感染

由于胰岛素需长期注射,注射部位消毒不严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发生脓肿感染。因此要不断更换注射器;注意皮肤清洁;或局部消毒:注射区域有计划轮流注射;出现脓肿时应切开引流。
9、体重增加▼最初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大多都有体重增加。这可能同胰岛素有水钠潴留的不良反应及血糖得到控制有关。而体重增加却不利于糖尿病控制,配合饮食控制及积极的体育锻炼,加用双胍类及糖苷酶抑制剂有助于保持正常体重。

北蓝健康之家


胰岛素的发现无疑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实现了人体缺什么补什么的治疗方法。纵使胰岛素为一代神药,但是药三分毒,在神奇的药也有自己的弊端。胰岛素作为一种疗效确切相对安全的治疗药物,也不例外。

首先在使用方式上,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每天的注射扎针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容易导致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瘙痒、脂肪萎缩、脂肪增生、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寻麻疹。有的患者因为怕疼,极其排斥使用胰岛素。人体的激素水平都处于平衡状态,胰岛素作为一种外界的干预激素,如果剂量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那就是---低血糖。低血糖反应,出汗、心悸、乏力,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心动过速甚至昏迷。也由于他是人体外来的,所以如果日剂量需超过200单位以上,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而眼屈光失调、血管神经性水肿这些问题则是胰岛素不太常见的不良反应。

胰岛素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在保存上也比较娇气,未开封的胰岛素需在冰箱4摄氏度左右保存。开封使用的需在避光、避高温、避冷冻的环境下4周作用使用完。

胰岛素虽然有自己特有的弊端,但利大于弊,只要合理使用和保存,其神药的地位依然不会被撼动!


药事健康


胰岛素的不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导致低血糖,因为胰岛是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它的好处用不好很容易变成不利。

2.会出现过敏反应。

通常出现皮肤紫癜,病情轻可以不处理,严重的要正规脱敏治疗。

3.屈光不正。

由于糖尿病病人用胰岛素血糖下降快,容易出现研究看东西不清楚的现象。

4.注射局部出现脂肪萎缩或者肿块。

如果病人注射胰岛素不变换位置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注意位置变换。

胰岛素注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问题都是很容易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下面的图面是正确注射的位置。


医线天




核心提示:
1、糖尿病病人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2、所有药物都可能有不良反应,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胰岛素性低血糖、胰岛素过敏、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性水肿、屈光失常。
3、糖尿病病人生活调理需遵循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
(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胰岛素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期取得最满意的疗效,并避免不良反应。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不良反应而放弃使用药物。两害相权取其轻,聪明的做法是想办法在获得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积极地想办法预防和应对。

胰岛素使用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1、低血糖反应:使用胰岛素发生低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剂量过大;进食太少或不按时进餐;或由于运动、体力活动太多;也可见于口服降糖药过量。主要症状有心悸、头晕、出汗,重者可惊厥、昏迷甚至死亡。需提醒的是长期使用胰岛素者,如低血糖频繁发生,会导致症状不明显,甚至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发现不及时而导致严重后果。

应对措施:胰岛素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糖(如果清晨血糖较高时,还应该检测凌晨2-3点是否有低血糖的发生)逐渐调整用量,已达到既能控制血糖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的合适剂量。同时,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糖果、甜点等食品,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时能及时进行自我救治。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与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强弱有关,绝大部分病人对胰岛素无不良反应,极少数病人在注射胰岛素后会出现发热、皮痒、浮肿、哮喘甚至过敏性体克等症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过敏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污染物、延迟剂或胰岛素本身引起的免疫应答有关。动物胰岛素由于含有杂质蛋白,过敏反应较人胰岛素多见。可能与胰岛素本身或制剂中的杂质蛋白有关,由于人胰岛素的杂质蛋白含量极低,故后者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性小。

应对措施:轻者可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重者必须调换制剂。为了避免胰岛素过敏反应,国外有文献认为人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的免疫源性较人胰岛素更低,更适合人胰岛素过敏的患者使用。

3、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内源性分泌或对外源性注射胰岛素反应下降的异常生理状态,胰岛素抵抗在Ⅱ型糖尿病中长期存在,而且早于糖尿病的发病,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患者需要更高水平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

应对措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的种类或剂量。

4、胰岛素性水肿: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葡萄糖亦减少,控制后4~6天,可发生水钠滞留而水肿。这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性水肿。水肿多见于面部及四肢,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

应对措施:如果化验尿常规结果正常,可不必处理,水肿较重者可调换制剂。

5、屈光失常:胰岛素治程中有时病人会感到视力模糊,这是由于治疗时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此种屈光突变多见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幼年型病者。

应对措施:此属暂时性变化,一般随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而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改变。故不必配镜矫正,也无需特殊处理。

此外注射胰岛素要注意严格消毒,经常更换注射位置。

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前期约50%。而根据某些报告显示,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有93%会在20年后发展成糖尿病患者。因此,不论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前期都应该重视饮食和运动管理。

中国营养学会今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期间,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推出了八大饮食建议:

具体地说,要做到:

1、要控制体重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成年人BMI也就是体质指数应该控制在18.5-23.9之间;BMI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2、要进行规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4、每日蔬菜摄入量300-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

5、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

6、保证每日300克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

7、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25-30克,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

8、改变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9、定期接受营养医师和营养师的个体化专业指导,至少每年四次等等。

我是一个懂营养的内科医师,曾经是空军飞行员的营养师。欲知更多分享,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