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孩子在家庭教育的看法?

老胡調侃情感


這問題太大,寫細了一兩篇論文都說不完,我就從溝通的角度提幾點。

第一,要明白什麼是家庭教育,都有哪些特點,包含什麼元素,優先級又是怎麼樣的。

第二,對於這些元素,你是否清楚如何去實現。是否能根據小孩的具體表現,聯繫到家庭教育中所缺失的具體內容,並且說明原因。

第三,家長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現實困難,或者是否願意為此花費精力。對於家庭教育以及具體內容的認知和看法你們是否一致。當雙方對具體元素的理解存在分歧的時候,你是否有能力進行解析或者反思。

第四,家長說的假話還是真話。

搞清楚這四點,溝通就不難。就算溝通不了,也不至於會拖累你的工作。


庫馳科技


家長來信:我家孩子十一歲,很快要上初中了。可是這孩子太不懂事,自理能力太差了,啥都不會,大事小事總是不停的犯錯。上初中後離家太遠了肯定是要住校的,他這樣的,一個宿舍八個孩子都是半大小子,誰又肯讓誰?到時候可怎麼辦啊?

第一句:孩子犯錯很正常,聖人成了聖人之後照樣會犯錯,何況乎孩子?永遠不犯錯的,那叫上帝,不叫孩子。

第二句:孩子所“犯”的,哪些錯是真的錯了?哪些錯就只是家長眼中的極具主觀色彩的所謂“錯”呢?更何況,什麼叫“永遠有犯不完的錯”?一件兩件的錯便等於永遠?一天兩天有錯也等於永遠嗎?

當然,有類似“為什麼孩子永遠有犯不完的錯”這樣想法的家長,實在不少。家長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孩子真的永遠在犯錯嗎?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層面:

第一是外因:錯誤的養育方式

人們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我個人來看,這話真是太保守了!家長哪裡只是第一任老師?家長簡直是孩子未來能走多遠、能飛多高的唯一話語權者!家長更是一言決生死直接給孩子施予“好孩子”或“壞孩子”咒語的那個人!若用公式簡單表達:家長=上帝(孩子的)。家長對孩子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家長對孩子說,“你不行!”於是孩子就從此喪失了“行的”可能性。

1、包辦的太多

包辦太多,孩子就喪失了由“不行”到“行”的機會。

咱家孩子又不是孫先生,天生地養石頭縫兒一蹦出來就自帶神外掛。就算是自帶神外掛,孫先生不也萬里迢迢去拜名師了嗎?通徹於天地的七十二變不是孃胎裡帶來的本事,會繫鞋帶、會用筷子、會洗小手絹等等本事,也都無法開個神外掛從孃胎裡帶來。

能很利落的繫鞋帶,真心不是件容易事。孩子們細嫩而笨拙的小手,至少需要三五十次以上的訓練,才能讓每一個手指頭像跳舞一樣默契而靈活。尤其是第一次,會特別特別慢,一根細細的鞋帶,這麼一彎那麼一繞,再這麼一繞那麼一彎,簡直比操作比一幢房子還大的第一代計算機還艱難。這樣的時候,孩子們最需要的是家長笑眯眯溫柔地目光鼓勵,以及任時光怎麼飛逝都不急不躁願意等到天荒地老的耐心!

可嘆的是,大人是怎麼做的?大人早已經忘記了自己幼兒時候像豬寶寶一樣笨拙的手指和一次又一次把鞋帶綁得一團糟“光輝戰績”。他們只是一個勁嫌棄孩子笨、嫌棄孩子慢、嫌棄孩子不用心,總之就兩個字:不行!為了強化孩子確實“不行”這個結論,有些家長們近乎粗暴地把孩子的小手捋開,近乎炫耀地三兩下繫好鞋帶,甚至還會意味深長地再盯孩子一兩眼……那潛臺詞,不忍卒睹!

一件繫鞋帶的小事尚且如此,其他的呢?

第一次學喝水、第一次學吃飯、第一次學穿衣、第一次學洗澡……樁樁件件無數個第一次,孩子們想要自己學著乾點什麼的時刻,立馬就會被家長們或溫柔或暴躁地阻止並且毫無商量餘地包圓給代辦了。最使人不忍深思的是家長們阻止孩子理由:孩子剛一動筷子,“快別亂碰,會把桌子弄得一團糟!”孩子剛一碰湯勺,“快別亂動,會把弄髒!”孩子剛準備自己學穿衣,“快別添亂,衣服都拿倒了!”——為什麼要這麼急切的阻止?答案不過三個字:怕麻煩。

是啊,餐桌亂了,後續整理過程又瑣碎又費時間,太麻煩;衣服髒了,要換要洗要收拾,太麻煩;孩子自己穿衣服又慢又笨又顛顛倒倒還得重來,太麻煩……家長們全權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真是的因為“愛”?其實不,真相不過是:怕麻煩!

2、看守的太死

愛你=怕麻煩=全權包辦!

瞧,這就是大多家長“愛”孩子背後的真相,“怕麻煩”才是家長心裡那些個曲裡拐彎的、連自己也不曾發覺的真正心思。

因為怕孩子給自己添太多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家長們寧可化身超級保姆包辦孩子的一切。但是,這包辦,往不好聽了說就是赤裸裸扼殺、明晃晃阻礙孩子試錯和成長的可能性。這樣的愛,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真正的愛嗎?是一朵雲用全部的生命溫柔包圍另一朵雲然後不著痕跡處推動並與他一起前行的愛嗎?其實不。不過就是“容嬤嬤”式的看守員罷了,是以愛為義把孩子往廢了養的“圈養”。

能“圈養”一輩子麼?

有個孩子,高三畢業時候,確實考了不錯的大學。然而,原本應當無限美好的大學生活,卻成了他的“地獄”。從小到大,他沒看過電視、沒動過電腦、沒用過手機,他也沒洗過襪子、沒疊過被子、沒刷過馬桶、甚至連每一頓飯什麼該吃什麼該喝、該吃的應當吃多少該喝的應當喝多少都是家長全權包辦的。他甚至從不曾一個人去過理髮店,理完頭髮他也從不曾付過帳……家裡不缺錢,但一家人不看電視、不玩電腦摒棄一切物質慾望與誘惑、杜絕一切時代洪流與信息,全力以赴陪他拼第一流的考試成績。終於如願以償考上了,可是他沒辦法適應大學生活。襪子至少得帶三打以上,穿髒了直接換新的,至於舊的哪裡去了一般是想不起來管的,東一隻西一隻燻得整個宿舍都是臭襪子味,常常是舍友們打掃衛生時候一簸箕一簸箕端得往出倒。這些生活細事尚能湊合,最無法忍受的是他對這個時代的一無所知。有天有個舍友哼哼周杰倫的一首歌,其他舍友興趣大發,你一句我一句串了個不亦樂乎,唯獨他,傻愣愣連周杰倫名字都沒聽過——而這件事,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長期被無形孤立、被另眼相看的種種負性情緒全面爆發,他不得不休學。

這孩子的情形在現下家族教育中極具代表性。與此相反的另一種極端類型是,在小學中學時代被父母管控過於嚴格,上大學之後直接成了脫韁的野馬……這個世界上無數被養廢了的孩子,無非都是家長一方想要創造一個特別聽話、特別乖巧的“提線木偶”,而孩子既想要釋放生命本能的自然欲求又想要積極體驗與自然、與人群、與社會之間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切互動

博弈到最後,絕大多數都是家長大獲全勝,而孩子要麼放棄自己從此破罐子破摔,要麼退行了生命成長的本能,從此什麼事兒都不敢去試、不敢去幹!

第二是內因:孩子的心理動機

1、動機喪失,從此懶得幹、不想幹

家長包辦的過多、看守的太死,容易導致的第一種後果是:孩子積極向好的心理動機完全喪失——從此懶得幹!不想幹!

身在職場的我們每天累成狗,工資若十年不見動彈,職位二十年不見動彈,還會有往下堅持的勁兒嗎?就算職位時時有升、薪資時時有漲,可老闆整天都是誰欠了他八百吊錢似的從不見一句好話一個好臉,一天兩天好忍,一年兩年的咱還願意繼續幹下去嗎?朋友圈裡有感而發寫了兩句話得一溜兒的點贊和回覆,咱是不是三冬頓覺三春暖?成年人尚且如此需要來自於他人的及時反饋和動態激勵,何況小孩子?

小寶終於能把“一”字這一橫寫得不那麼曲曲彎彎了,急忙拎了來興沖沖給媽媽看。可媽媽一張嘴就是“瞧瞧,這裡,還不夠好看,下筆不準,收筆不穩……”叭啦叭啦一大堆指點。確實,是好心好意,可孩子以後還有興趣給你看嗎?還有興趣繼續練習寫字嗎?如此這般,點點滴滴處打擊的累積,到最後學習和寫作業都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孩子天性裡就有的對陌生事物的探索、好奇以及從心而發的熱情喪失殆盡。然後,家長在孩子學習、寫作業過程中的監管力度與督促手段越來越不管用時候便常恨恨地罵,“是在給你自己學,又不是給我學!”事實卻是,“提線木偶”式的乖孩子早已經習慣了被家長撥一下才動、不撥絕不動——因為他們的心理機制剛巧與大人相反:

反正是給你們學!

正如同我們在職場,所有管理制度、獎懲制度都形同虛設的話,除了您和我這樣高度自律又自覺的“傻瓜”會由心而發不去踐踏規則之外,天長日久的一盤散沙,整個組織體系會不會癱瘓啊?就連您和我這樣高度自律又自覺的“傻瓜”,在一個過於鬆散和放任的大環境裡久了是不是也會不知不覺被“帶歪”?小孩子的自律與自覺天然地無法與優秀的成年人比,所以這根胡蘿蔔和小鞭子要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那才叫做“足夠好”的家長。

“胡蘿蔔”是什麼?及時反饋+動態激勵。

“小鞭子”是什麼?從心而發的動力+恰到好處的督促。

一根胡蘿蔔再加一根小鞭子,是每個人目標堅定、持續向前的標配,而不論這人是成年人或者小孩子。

2、過於自卑,再也不會幹、不敢幹

家長包辦的過多、看守的太死,容易導致的第二種後果是:孩子有可能會過於自卑—— 再也不會幹、不敢幹!

有個朋友曾託付了個孩子來,讓幫忙輔導一下語文。這孩子是個什麼情況呢?學習還湊合,生活習慣也還行,個人品行等等也都過得去。就一條,不自信。他的不自信到了什麼程度呢?上課時候本來聽得好好的,結果老師提問點到了他的名字,他一站起來,原本會的東西瞬間忘得乾乾淨淨,腦袋裡一片空白——這種情況不少孩子都有,倒不算嚴重。這是剛開始的他,發展到後來,課堂上老師一開始提問,不論叫沒叫他的名字,他都會緊張到全身發抖、臉色煞白、冷汗直流。他緊張到極點的樣子被同學看到,時不時會鬨堂大笑;同學們越笑,他就越緊張。孩子們的堅強和堅持有時候真叫人佩服,他這種情況常規的發展就是厭課、厭學什麼的。但沒有,他一直堅持去學校、堅持去上課……可是,他的掙扎與努力,家長從來看不見,家長眼睛裡只有他太多太多的不行和不好!

後來熟悉了,他也肯跟說很多事兒了。他說從小到大所有記憶中,他就沒做過哪怕一件讓父母覺得滿意的事兒,他從不曾在父母那裡聽到哪怕一句表揚話、肯定話兒。約好跟同學一起做作業,約了誰、幾點幾分出門、幾點幾分回家,都得父母決定的才算。他說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二年兩門課都考了九十九分,高興壞了,一口氣跑回家給媽媽看成績單,媽媽拿過成績單看了看,很嚴肅地拿來紙和筆要求他把語文捲上丟分的那兩個字寫五十遍,把數學捲上算錯的那一道題寫五十遍,然後再在雪白的大紙上寫“我粗心、我錯了”六個字,寫五十遍。

“不自信”這事兒,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不只會對孩子心理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還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及個人能力的綜合發展,甚至會導致孩子慢慢喪失融入集體的勇氣或者心理品質反常、性格極度扭曲。

小結:為什麼孩子永遠有犯不完的錯呢?因為大人想要的那個“完美孩子”,永遠不是眼面前這個活生生的有缺點的孩子,這二者之間的落差和距離,太大了——如何矯正?只一句:永葆自己的生命激情,把孩子放開,慢慢來。

前進還須三分勇,登峰尚欠一腔情。願我們的家長能夠真正“看見”眼前頭這個有許多缺點也有許多可愛的孩子,使他們能夠有足夠安全的心理加油站,動力十足、永不拋錨,永遠蓬蓬勃勃朝著陽光的方向。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平涼家長之家


我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做過調查和統計,所以沒有數據支持,不過僅以我教學當中接觸到的孩子和家長來看,大多數家長還是偏傳統的教育方法,即上學+課外班,重知識學習輕核心素養,極度看重外部教育環境諸如城市、學校、老師等,卻忽略培養孩子最核心的內在素質,比如學習習慣、學習動力、興趣愛好、道德素質、獨立能力等。

另外,現在的家長普遍分為四種情況,一部分家長通過某種渠道瞭解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教養方式,認為應該給孩子自由,於是盲目推崇“快樂教育”,認為自己在給孩子自由但其實是在放縱孩子。一部分家長認為對孩子要嚴格要求,甚至不惜使用暴力使孩子屈從,他們往往認為孩子在這樣的高壓下必將成大器。還有一部分家長比較搖擺,沒有自己堅定的立場,總是焦慮,於是天天盯著別人家教育孩子的方式,然後拿來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另外一種家長是偏中立的,既不過於高壓,也不過於放縱,他們較為理性,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論,並且能夠認真的執行下去。

然後還有佔比很小很小的第五種家長,他們普遍比較年輕(孩子都很小)且文化水平較高,因為能夠意識到自身教育知識和經驗的匱乏,於是積極的向外界尋求幫助,積極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比如閱讀教育類書籍、參加教育類課程或者專家講座,他們能夠對自己學到的教育理論和知識進行理性篩選,然後應用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中,並且能夠理性的分析這些教育方法的適用性,進而總結出適合自己孩子的一套方法。

個人認為前四種家長的教育方法弊端很大,第五種家長是最理想的,然而現實是第五種家長少之又少,不過以我接觸的家長來看,年齡越小的孩子的家長中第五種家長佔比越高,換句話說,第五種家長的數量是在逐步增加的,相信假以時日,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會發生很大改變,中國的教育環境也會日漸好轉。當然了,還有一個我們不能避免的問題始終存在,而這個問題,正是決定我們的教育環境能不能真正改變的關鍵。


英語皇后楚楚


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傳道授業解惑,往往學校只有授業,而孩子的做人道理,處事困惑等都來源於父母。

在2007年6月1日就開始實施了全國人大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就規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教育未成年人”。這是首次在法律形式規定的,家長要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對未成年孩子進行家庭教育。

家長需要提升的有現代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指導,良好的生活方式作風,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等,這些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

實際上孩子七歲前學習都是模仿大人的,也就是說家長什麼樣他就學什麼樣,如果大人嘴裡總是髒話連篇,那麼孩子就一定會說髒話。反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也一樣會學,所以家長給孩子影響是極大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用說了。

另外在孩子七歲前,面臨著大腦的發育,神經元的發育,大腦的開發程度,這幾乎都是在家裡完成的,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能很懂,就可以根據孩子大腦神經元發育發展進行特別的訓練那麼就可以可以給孩子一個超強大腦,那麼家庭教育是不是很重要呢?

還有就是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孩子的認知能力,感覺統合能力,手眼協調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七歲前大下良好的基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七歲基本的性格品行等都已經定型了,也就是說很多孩子的基本能力過了七歲以後再去培養就晚了,所以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家庭是習慣的學校,家長是習慣的老師,而教育就是培養好的習慣。比如滿地追著孩子餵飯的,孩子總是邊吃邊玩,家長連哄帶騙的讓孩子吃飯,最後一兩個小時孩子才吃完,這樣的習慣以後學習不也一樣嗎?邊寫作業邊玩,所以養育養育,不光要撫養,還要教育,這些都是家庭教育要做到,也都是父母的責任,所以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這也是因為父母不懂家庭教育。所以在這裡我呼籲各位家長一定要重視起家庭教育。給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基礎。

大家可以關注我,我是專門從事家庭教育培訓工作的。





金爸爸育兒


家庭教育很重要,而且必不可少。在同一個班當中,同樣的任課老師,同樣的學習環境,同樣的學習時間,但是所產生的學習效果卻大不相同。這當中除了智力因素差別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同。

我兒子從小學到現在上初中一年級,我都重視對他進行家庭教育,檢查他的作業,發現他思想波動、成績下滑時更是及時補救,糾正思想,端正其態度,並和他一起查找原因並及時作出正確指導。

比如他三年級時,有一次數學只考了37分,情緒極其低落,我立即安慰他說沒關係,每個人都會有考不好的時候。然後和他查找原因,並出了一些相應題目讓他練習,一個小時下來,他說懂了很多,在下次考試中進步神速。

六年級第一學期,因為我要照顧二寶,對他的學習有所忽略,結果他的成績又下滑了不少。發現問題之後,我又及時對他進行教育,並和他查找出原因,然後制定出補救方案,半個學期下來,他的成績又重新提升上來,並考上了重點初中。

而我有一位同事,他的兒子也讀初一,他剛好相反,認為孩子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就夠了,回家後大家都累,不贊成再進行家庭教育,孩子學習好不好,與家庭教育無關,與家山風水有關,所以週末他們大人玩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樂得各自輕鬆。但他兒子的學習搞得一塌糊塗,上到七年級了,連字也寫得不成樣子。

而我見過很多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孩子,成績都不錯。

哲媽說教育,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覺,和你一起解決育兒路上的種種煩惱,讓家長和孩子都變得更好。



哲媽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教育方式,也是能夠伴隨孩子一生,更為持久,影響更為深刻牢固的教育,我覺得家庭教育重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孩子“三觀”的確立,行為習慣的養成和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就看你怎麼愛。”那麼,怎麼愛才算合適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儘量表揚您的孩子,但不能空洞和不真誠。

二、多關心您的孩子的學習內容,注重他的實際進步。

三、讓您的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給您的孩子作榜樣,並培養他(她)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向您的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讓他(她)幹自己喜愛的事情。

六、幫助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或成人正常交往。

七、讓您的孩子有機會真正做決定,鼓勵不依賴成年人。

八、相信您孩子的理智並信任他。


早教雜貨店


"道在平常日用間”,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家庭教育的最好概括。

如果談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東西方各種各樣的教育觀念,那太多了,但是所有理論都可以融入到這句話之中,"道在平常日用間”。

今天早上,給孩子準備好早飯,我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話說中庸》,老實說這本書我自己由於水平受限,讀來似懂非懂,頗有些費力,所以我喜歡讀出聲來,這樣有一種思考和體悟的時間。讀到一句話“道在平常日用間”,頗有感觸。此處讀到南老講黃山谷和晦堂禪師“聞木樨香否”的故事,來解讀這句話。此時,小女和我說“以前的人是不是要把四書五經都要背會,我說是呀。她就感嘆“啊!”一臉的感慨“都沒有用啊!還背!”看她的樣子似乎是在感嘆:真苦啊!我笑說:“看看你們現在,比起以前來,多好!”


“背那麼多有啥用?”

“有用啊!那是大學問,當時似乎沒有用,可學問是必須得自己體悟、慢慢感受的。”這正是“聞木樨香否”的故事所表達的意思。

“教學教學,老師教的是方法和道理,學生必須學,才能有用,如果不學,老師教的自然沒有用。何況有用沒有用,你只有學了才能去判斷,你們現在學了,等到你們工作了,那是會有體悟的,哇!學了還真有用啊!不過,如果現在不學,那就沒有以後了。”

女兒邊換鞋邊和我聊天:“媽媽,你說小說中為什麼說那些和尚,也就是高僧,得到就圓寂呢?得道了就死?”(這幾天看《天龍八部》思維總是在書裡的江湖高人身上)

我想了一下,“哈,和尚得道就圓寂,得了道就死了!”我自己頭腦中在轉這個彎:得了道,就死,那誰還得道?那沒死的就沒得道嗎?

“那是小說,如果真是得了道就要死,豈不(哈哈)——不是得了道就死,它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人活到老學到老,有本事的了不起的人才能做到。不是一得道就要死了,在死之前他們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孩子沒說什麼就上學了,只和我說了“再見!”我對她的背影說了 聲:“注意安全啊,閨女!”

這個生活的小細節是否可以簡單解讀一下題主的疑問呢?“道在平常日用間”


快樂庭院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為人父母,教育孩子,似乎都有著高深的理論,和莫名所處閱歷不同,而強勢來襲的各家教育大法。千人千面,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種思維,父母不同,教育出的孩子就不同。隨性灑脫的父母,孩子的舉止言談就透露著自然美好。博覽群書的父母,孩子的知識面就寬泛許多。家庭氛圍歡樂祥和,孩子的幽默感就與眾不同。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孩子與自己無話可說,你可知道,剛學會說話的孩子,每天可以十次百次的,不厭其煩的鍛鍊喊爸爸媽媽,為什麼長大成人後,卻與你形同陌路?不是孩子不願說,而是父母打擊了他表達的慾望。很多人說,自己的孩子太自私,只想到他自己。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你要知道,不是孩子不孝,是你從來不教。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生的功課,父母是主要學員,都要學習。成功的家庭教育,無外乎你的孩子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能夠找到生而為人的快樂,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堅強勇敢的活著,眼眸閃亮,表情淡定,談吐風趣,舉止不俗。心地良善,正直誠實,有家國情懷,是你一生的友伴,天涯海角,都是你溫暖的所在。這樣的教育,勝似萬千!


用戶言傾歲月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無論什麼樣的家庭,儘自己的力量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給予儘可能多的機會。這一點社會做不到,學校也只能是盡力,那麼有可能給孩子助力的,還是家長們自己。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修不行,越修越行。孩子身上有問題,家長身上找答案。家庭教育越好,孩子越優秀!


瑞子姐姐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是有一定的發展階段的,我們個體的成長不只包括身體的生長,還有心理和腦部神經的發展。首先在孩子還沒有上學的時候,是孩子腦部建設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腦部發展主要包含孩子的本體感,前庭覺觸覺神經系統的發展,主要表現形式是腦部神經元的生長和神經突觸的連接;心理發展主要涉及到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感和羞愧感的建立,這部分心理特徵對人的影響很深遠。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還受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小學以前這些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其次等到孩子開始上學,開始接觸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基本從認知的角度以說教的方式進行,在學校教育裡常常因為應試,班制人員太多等原因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只是直白的關注起了成績。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功不僅需要智商還需要情商,不僅需要成績還需要溫暖 愛與力量。如果說學校教育更注重培養成才,那麼家庭教育可能更注重培養成人。成人之才是人才,非人之才不知其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