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溫州泰順羅陽:魅力新城,崛起于山水間

“當我爬到山頂,看到新城大道華燈初上,車水馬龍,兩側高樓林立……我知道,她已經從一個古樸的鄉村姑娘,長成一個時尚的城市女孩了。”連日來,這篇泰順90後民警林作祥所作、名為《我與山城有個約會》的文章,刷爆了泰順人的朋友圈,也揭開了泰順羅陽新城的美麗面紗。

這座帶給泰順人濃烈鄉愁、又讓異鄉人驚喜不已的新城,從2000年開始規劃建設。在不到20年間,已在群山間崛起一座佔地5平方公里、集聚4.5萬人的魅力新城。未來,該縣計劃總投資200億元,高標準推進76個項目建設,繪“生態小城市”底色、“旅遊小城市”亮色、“坡地小城市”氣色,不斷提升縣城城市能級和首位度,做大做精“山區最美縣城”。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溫州泰順羅陽:魅力新城,崛起于山水間

4.5萬人安家落戶

開山,再造一座城

沿著新城大道驅車駛入泰順縣城羅陽鎮,眼前高樓與遠處群山互相映襯,街道兩旁住宅區、開太百貨、縣人民醫院、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等功能區佈局合理。

工作日的早晨,縣城建中心技術科科長朱都慶習慣從新城的家裡步行到單位。“上班基本不開車,走路十幾分鍾就到了。”2013年,隨著單位搬來新城,朱都慶一家三口也從老城的“通天房”搬入了寬敞舒適的商品房,告別了老城的擁擠,適應著新城的便捷,享受著同樣優良的空氣。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溫州泰順羅陽:魅力新城,崛起于山水間

他是新城建設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現在上下班走的新城大道,在2003年之前還是一座座山丘。”彼時,主要負責政策處理工作的朱都慶,面對的是連綿山林和散落山間的人家。由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朱都慶和同事經常是帶著乾糧凌晨進山丈量林地,動員村民自願搬遷,一走就是一整天。據統計,目前新城建設累計徵用土地11000多畝,房屋拆遷300多戶15000多平方米,墳墓遷移4000多穴。

要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上造城,首先要開山鑿石。那一段時間,專業隊伍進駐鑽炮眼,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在群山間開出一片平整視野開闊之地。朱都慶說,泰順的山體七成以上是岩石,建設者們便就地取材,將大的巖體破碎掉,當石料填路基。最初,便是依託新城大道與廊橋大道一橫一縱兩條主幹道,拉開了新城的主框架。累計投入200多億元,在沿線先後佈局縣人民醫院、香洲開元大酒店、公共衛生大樓、實驗中學、圖書館等公共設施配套,建成了功能較齊全、配套較完善的新城。

一個城區的生活品質如何?老百姓用腳投了票。從最早期的商品房金都花園,到康欣、桃園、華鴻等知名房開相繼入駐,經過近20年的開發建設,有4.5萬人把家安在了這片平均海拔超500米的土地上,十五分鐘生活圈內盡享吃住購娛,山城百姓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6個項目高效推進

蓄湖,又添生態美

“新城不僅是做大做精‘山區最美縣城’主戰場之一,更是泰順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據羅陽鎮鎮長李勤儉介紹,羅陽作為泰順城關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這份城市首位度從一份數據可以體現:羅陽鎮域面積430平方公里,佔全縣四分之一;戶籍人口8.86萬人,佔全縣四分之一;常住人口10.45萬人,佔全縣近二分之一。

根據羅陽中心城區控規,中心城區總用地規模達33.23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15萬人。眼下,該縣計劃再投資200億元,依託76個項目建設,進一步拓展縣城發展空間,實現城市格局、生態景觀、配套設施、產城融合四大提升。今年,計劃投資42.97億元,重點實施十大項目,即開工建設環文祥湖區塊生態旅遊休閒區、新城區住宅開發、縣交通綜合樞紐中心、新城區校建四大項目,加快推進文祥湖水庫、月山下至後山公路、天關山路等六大項目。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溫州泰順羅陽:魅力新城,崛起于山水間

目前,新城正由塊狀向團狀發展轉變,並向南部拓展。作為重點打造的環文祥湖、新城南部兩大板塊之一,環文祥湖區塊將打造總用地面積達2400畝的“城市綠心”。值得一提的是,規劃者在這塊寸土寸金的土地上,預留了520畝的開闊濱水空間——文祥湖。

“水庫建成後,高層467米以下將蓄水,眼前的溪流山麓植被都將沉入湖底。”縣城建中心副主任範晶晶介紹,區塊上的文祥湖水庫、樟嫩梓水庫及供水工程均已開工建設,建成後,泰順人民不僅有了自己的“大水缸”,還將徹底解決城關供水安全問題,改善小流域水生態環境。

據瞭解,文祥湖水庫今年將完成下游大壩主體工程,明年有望蓄水。樟嫩梓水庫及供水工程也正搶抓建設進度,計劃2021年建成投用。根據全域景區化佈局,“城市綠心”還將依託文祥湖水生態景觀資源,依山就勢佈局生態休閒景觀、文化配套、商住設施,打造山水泰順展示窗口,並爭創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令人翹首以盼的龍麗溫高速“羅陽互通”,則在環文祥湖區塊南面。建設中的文祥大道高速連接線主幹道計劃在今年10月前貫通,未來,下高速後可沿文祥大道口進入新城。同步加快交通物流樞紐中心、旅遊集散中心、泰順石文化創意園及南部生態工業園建設步伐,為產城融合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南部產業板塊初現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