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總裁白雲峰:未來10-30年,我們該構建學生哪些能力?

11月28日上午,首屆GES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騰訊、GSV(全球硅谷投資公司)、好未來聯合主辦。

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在大會上發表了《連接世界連接未來》主題演講。他表示,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AI)等先進技術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幫助實現教育普惠、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更將助力中國教育的變革,讓中國教育走向世界、連接未來。

2016年3月,“人工智能”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今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出臺,至此,人工智能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在“AI+”的全新時代背景下,國內教育企業開始探索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教育科技發展的積極力量。

白雲峰提出兩點建議:其一,教育進步要走在產業變革前面;其二,技術的進步是解決教育普惠更好的方式,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的拓寬中國教育的廣度與深度,為解決中國教育資源不均衡化發揮積極作用。

好未来总裁白云峰:未来10-30年,我们该构建学生哪些能力?

(圖:好未來總裁白雲峰在GES未來教育大會上發表演講)

以下為好未來總裁白雲峰的演講摘錄:

從教育一致性到教育多元化

一年多之前,我跟我的兒子進行過一次有趣的對話。

當時,學校老師佈置了一個題目,叫做“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說:“爸爸,我想成為一個Baseball Player(棒球運動員)。”我一聽很驚訝,因為大家都知道棒球在中國遠沒有乒乓球那麼普及和熱門,是很小眾的一項運動。

於是我問他,你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和愛好?他回答我說,除了棒球之外,我想成為考古學家。

我相信中國千萬的家長跟我那個時候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習慣性地會去擔心,自己的孩子在中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之下,是否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是否能夠獲得更好的資源和發展機會?

所以我依然不死心,我問了他第三個問題,除了考古和棒球,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愛好?他看著我就不說話了。

這時我反問了他一個問題,我說,老師怎麼樣?他的回答是,我為什麼要成為你。

我從這件事情得到了反思,作為中國的普通家長,我們關心孩子的未來,我們擔心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工作機會,在未來工作過程中可能受到傷害,這些擔心都是正常的。但我們有時可能會忘了,孩子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我想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當我看到兒子在教練的鼓勵下,在從事棒球這個運動的時候,從來不喊苦、不喊累,能夠面對失敗並充滿了團隊精神,我在想,其實在運動的過程當中,孩子就慢慢地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為一件事情全力以赴的精神、勇於面對失敗的精神等很多寶貴的品質。

那麼,當我們再回過頭來思考今天中國的教育,思考孩子們未來的成長方式,是不是應該除了關注基礎教育的一致性外,關注未來教育的多元化,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學生應具備“三力”

經過我們和教育專家的溝通探索,我們發現在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力”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非常有價值,我把它稱之為“學習力”“思考力”和“知識力”。

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在“知識力”上處於全球領先的位置。舉個例子,在2009和2010年PISA綜合能力測試中,中國孩子都拿到了第一名。在2015年年底的PISA的測試中,中國孩子在數學、科學、閱讀三個領域中名列前茅。

還有另外一個案例,美國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大樣本測試,他問全球幾十個國家的小學生,1/3-1/4=?美國學生只有27%做對了這道題,而日本有65%,韓國有87%,中國有93.6%。這說明,在改革開放的30年過程中,中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

但是,我們依然會從中發現中國基礎教育的問題。在整個2005年PISA測試中,中國孩子數學排在全球第6位,科學排在全球的第10位,而閱讀只排在全球第27位。這反映出中國孩子在知識力以外,可能還欠缺學習力、思考力等重要的素養和能力。

在未來的30年時間裡,人工智能會對教育行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和變化,它會影響到知識力的問題。在所有背誦、計算和考試類相關的領域,人腦可能比不上電腦,甚至在高考中都很難超過高考機器人。去年,機器人高考考了134分,而優秀學生的聯隊考了135分,僅僅高出1分。更不用說最近的AlphaGo。

所以,我們要思考在未來10-30年的中國教育中,我們到底應該構建學生的哪些能力,來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和挑戰?

我認為,知識力看起來非常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和科技所替代,而學習力和思維力才可能是未來學習的核心價值。學習力是指閱讀能力、溝通能力和探究能力,思維力是指抽象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思辯性思維,這些能力、思維可能是未來指導中國基礎教育、學生培養模型的方向。

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思考力和學習力將構建未來學習的主要環節,好未來也提出了“受益一生的能力”作為未來10年-30年培養學生前進的方向。

而人工智能和科技到底將會為教育帶來怎樣的變化?在好未來的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在課堂環境中,可以用ITS(智能教學系統)和IPS(智能練習系統)實現個性化學習。學而思的魔鏡系統(表情識別技術)能夠關注課堂當中每個學生的即時反應和獲取知識的角度。事實上,行業中的語音識別系統也代替了原有的傳統聽力方式。

我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會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能力培養,而非知識的傳授。我同樣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課堂能夠更精細、更精準地瞭解學生,從而實現孔子說到的因材施教。

“教育+科技”連接世界未來

好未來在整個實踐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在秉承著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希望幫助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這也是我們與MIT實驗室進行科學編程的合作、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合作和連接的初衷。

在農業文明時代,教育關係是一對一的師徒幫帶制;工業文明時代實現了教學標準化,以解決人類學習和成長的問題;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了信息文明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又該以何種教育方式,來引領中國教育和世界教育的未來?

未來,對於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方,我有兩個思考:

一、教育的變革一定要走在產業變革前面。教育是一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行業,我們今天播下的種子,不會在今天發芽、長大,而是會在20年、30年之後收穫中國教育的未來。

二、技術進步是解決教育普惠問題的有效方式。我從未看到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過程當中,帶來了很多的人類退步,事實上有人會說,它會帶來一些失業,比如說工業文明的時候,鐵路的修建碼頭工人失業了。但不會說因為電商的出現,實體經濟受到了影響。事實上,技術進步的本質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用更好的方式去普及中國教育的廣度、深度。所以我認為教育的進步,才是真正解決中國教育資源不均衡化、實現教育普惠化最好的方式。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