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衛青誰的功勞更大一些?

凌絕頂109064413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

一句話,霍去病個性峭拔凌厲,做事鋒芒畢露,我行我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絕不拖泥帶水,絕不看任何人的臉色。

作為一員大將,衛青亦果敢勇猛,但是作為人臣,活的卻有點窩囊,背上了“世故圓滑”的評價。

漢武帝即位以來,最為關注的強國大事即是對匈作戰。在這場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中,湧現出了一批抗匈名將,其中,最為突出的首推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的“騎奴”(以奴隸身份充當騎兵侍從)衛青。另一位在對匈作戰中立下奇功的戰神仍是從這個家族中走出來的少年英才霍去病,一樣出身低微,一樣彪炳史冊,一樣為大漢帝國的開疆拓土立下千秋功業,他們兩位可謂大漢帝國的絕代雙驕,那麼在開拓疆土的過程中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對舅甥組合誰更厲害。

衛青是河東郡平陽縣人,平陽縣吏與衛青的母親私通生下衛青,也就是說衛青是個私生子。這位歷史上著名的將軍身世和他舅舅一樣,也是私生子,他爹霍仲孺和衛少兒私通後生下了霍去病。

先說衛青,最明顯的是“與士卒同甘共苦,出將入相,謙和仁讓,氣度寬廣”。衛青出擊匈奴七次,戰功之大,有漢以來,從未曾見。打仗途中,他常身先士卒,安營紮寨,井鑿通,士兵都喝上了水後,他才肯喝。軍隊出征歸來,士兵渡河已畢,他才過河。

衛青打仗,並不重在殺人多少,而是重在實現戰略目標,重在給敵人經濟以重大打擊,並重在獲取敵人物資,以戰養戰,使敵人失去生存的基礎,從而打敗敵人。

衛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七戰七捷,斬殺俘獲敵人五萬餘人,他一生謹言慎行,為人謙遜,當時朝內第一諫臣汲黯對他不敬他也並不在意,反而更加尊重汲黯,並多次向他請教,這在歷史上很少有哪一位皇親國戚能夠做到衛青這樣。

霍去病則極為任性,從不管部下生活的如何,他只負責帶領他們打勝仗,然後拜將封侯。據記載,霍去病在塞外作戰時,士兵缺糧,有些人餓得幾乎站不起來,但霍去病卻吃得飽飽的,在地上畫定球場,和親兵們蹴鞠玩。

霍去病繼承和發揚光大了衛青深入敵境,出奇制勝,遠程奔襲,迂迴包圍的閃電戰的特徵,並將這一特徵進一步發揚光大。但他的打仗方法細節與衛青的不完全相同。

霍去病在戰爭中,不要敵人物資和繳獲,重在殺傷敵人頭目和有生力量。自己軍隊的軍需取之於敵,不等後方供應。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證部隊的機動性,速度,靈活性。保證抓到敵人更多頭目,殺傷更多的敵人。將騎兵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也是霍去病部常勝的最大絕招吧:要麼戰敗身死,要麼立功揚名。他將前輩項羽、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精髓用到了極致。只能說,霍去病真是天生的戰神!

霍去病一生六次出擊匈奴,殺敵俘獲將近十一萬餘人,四次受封,他所率領的漢軍騎兵採用了突襲迂迴戰術,並效仿匈奴作戰方式反制於匈奴,在當時創造了一系列精彩戰役案例。

公元前106年,衛青去世,與霍去病同樣作為陪葬重臣葬於漢武帝的茂陵,這兩位著名的舅甥組合在死後依舊陪同著漢武帝,共同回憶著他們三人當年的崢嶸歲月。

綜上所訴,衛青霍去病同為不世出的一代名將。毫無疑問, 衛青,霍去病都是偉大的軍事統帥。不能簡單的認為衛青不如霍去病,或者霍去病不如衛青。能從出身貧寒的家庭,甚至是奴隸的後代,當上大將軍也沒有忘記本心,依舊心懷天下。因此兩人這方面可以說不分伯仲!

正所謂,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好和特點,衛青和霍去病到底誰是漢王朝的戰神?估計你心裡已經有杆稱,兩人,不管誰是戰神,他們都對漢王朝的開疆拓土立下不朽的功勞。


必讀歷史


在漢朝對匈作戰中,衛青和霍去病都很卓越,但論功勞大小我投霍去病一票。

霍去病在歷史的存在彷彿流星劃過夜空,雖然很短暫,卻格外璀璨。

霍去病十八歲出徵,一戰封侯,名動天下。



霍去病相對於衛青的成熟穩重,獨有一份桀驁不馴,獨有一種銳氣。他深入漠北草原,奇兵突襲,他率領的漢軍精銳鐵騎,成了匈奴人的夢魘,這是草原民族從未遭受過的威脅。

草原民族在歷史上一直與中原農耕民族爭奪生存空間,他們彪悍,殘暴,來自無蹤,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揮之不去的威脅,有史以來一直霸道的存在。春秋有齊桓公九合諸侯,驅逐犬戎,戰國有李牧戍守邊關,與匈奴接壤的漢民族早早的築起長城防禦,真的只是防禦。

即便強大如秦國,也只是將其趕出河套地區。

唯有霍去病領著漢朝的精銳深入漠北,對匈奴圍追堵截,斬殺匈奴主力,直搗王庭,封狼居胥山,一路打到現在貝加爾湖。



他打通河西走廊,設置酒泉、張掖,打通了西域,他對於漢王朝的千秋功業居功至偉。

司馬遷記載,霍去病少言寡語,不動聲色,有氣魄,敢任事。但是,較之衛青的低調、內斂、謙恭,霍去病骨子裡卓爾不群、鋒芒畢露,愛恨情仇也絲毫不加掩飾。

舉三個大家所熟知的例子。

受降匈奴。在衛青、霍去病連連打擊下,匈奴四分五裂,渾邪王來投降,漢武帝擔心匈奴詐降,就派霍去病帶兵越過黃河接應。果然匈奴部眾,很多人不願意投降,霍去病帶領部隊,當機立斷,斬殺了不願降的八千多匈奴兵,接管了這批草原上的剽悍騎兵。也虧是霍去病,換做別人估計鎮不住。



射殺李敢。李敢是李廣的兒子,也是霍去病的屬下,跟隨霍去病奇襲匈奴,立了戰功被封為關內侯。李敢因為父親自殺,怪罪衛青,跑到大將軍府將衛青打傷,衛青低調地向漢武帝隱瞞了這事,哪知霍去病知道後,在上林苑打獵,不動聲色的就把李敢射殺了。

要知道當時李敢已經接替李廣任郎中令,執掌皇宮宿衛。,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霍去病隨隨便便就把他射殺了。

真夠“任性”的呀!

拒絕聯姻。霍去病打了勝戰回來,漢武帝賜給他宅邸。送房子只是個噱頭,真正的目的可是嫁個公主或皇族子女給他,形成聯姻 藉以籠絡。漢武帝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任人唯親”。可是霍去病想都不想就一口拒絕,而且說的話冠冕堂皇——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他舅舅衛青就不敢。你看衛青雖然戰功赫赫,位極人臣,卻取了已經結過兩次婚的平陽公主,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英年早逝!

從十八歲出徵到二十三歲去世,短短五年,他建立了不世之功。

他死的時候漢武帝很悲傷,調派了邊境五個郡的鐵甲軍為他送葬,將他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來紀念他一生的豐功偉業。


開涮歷史


這個沒法比較,兩個人各有千秋,都是一代名將。他倆的戰術方法都是深入敵境,出奇制勝,遠程奔襲,迂迴包圍的閃電戰。衛青是此種站法的開創者,霍去病則將把它發揚光大。


兩人雖說大體上戰法一樣,但還是有細節區別的。
衛青打仗,並不注重殺人多少,而是重在實現戰略目標,以戰養戰,重在打擊敵人經濟,獲取敵人物資,從生存基礎上打敗敵人。這從河南戰役,衛青戰樓帆王,白羊王,殺5000餘人,獲牛馬羊百萬頭。漠南戰役,戰右賢王,俘男女15000人,獲牛馬羊千百萬頭。雖然殺的人不多,但從生存基礎上完全擊垮了他們。
霍去病的性格和衛青截然不同,
他喜歡冒險,打起仗來靈活多變,不拘泥,不刻板,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但他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心胸狹隘,嫉惡如仇,不會顧全大局,可能也是因為年輕氣盛吧。 霍去病向後人證明,對付遊牧名族,以快制快是必須的。遊牧民族不管多麼機動靈活,他們畢竟是拖家帶口的,而職業軍隊則沒有這些拖累。霍去病對匈奴勢力有很大打擊,他參加河西之戰,打通了西域通道,這是他最大的成就,但不久後病逝,享年24歲。


宅宅史記


怎麼說呢?要說功績霍去病比衛青大,但這個功績是建立在衛青的無數次大勝上面的,若沒有衛青及其所統領的軍隊消磨掉大部分匈奴精銳,使得匈奴孤注一擲放棄防衛(人手不足應該是)。霍去病也不可能長驅直入,封狼居胥。所以不應該說他們誰的功績更大,應該算是互相成就吧(舅和外甥之間的事)。當然,互相成就的還有千古一帝漢武大帝,若無武帝……


一夢憶浮生


衛青是帥,他的主要戰術思想是蠶食,逐步掠奪匈奴生存空間,消滅戰鬥人員並搶奪匈奴賴以生存的牛羊物資。而霍去病善於輕裝快騎,快速打擊,是將。漢匈開始作戰時期,力量並不對等,匈奴心理上戰術上作戰能力上還高於漢朝,所以漢武帝實施是穩紮穩打的戰術,逐步樹立對敵信心,完善自己。這時就需要衛青。戰爭中期,力量對比已經向大漢傾斜,匈奴改變了硬碰硬的戰術,往後撤退,大部隊尋找匈奴主力不實用,所以就需要霍去病的快速打擊的戰術。


渦石水


衛青善於謀略,更重要的是他深諳功高震主,為人低調,縱觀數千年曆史,我唯獨佩服衛青和郭子儀。霍去病年少輕狂,勇冠三軍,是一位優秀的猛將,戰場之上,統帥不一定要武藝超群,但是一定要富於謀略,所以我更覺得衛青略勝一籌


原來你在這李


霍去病帶800人消滅匈奴20000人。霍去病是偏師是將才。而衛青是主帥,他消滅的可是匈奴20萬大軍,匈奴可汗只帶了少數人馬跑到漠北,從此再無實力與大漢抗衡。很明顯衛青功勞比霍去病大。就象濟南戰役時,你能說許世友比粟裕功勞大嗎?


紅塵心飛翔


太無聊了,昨天還有人問白起韓信霍去病李靖徐達誰第一,現在連帝國雙璧都要拿出來比個高下,有意思嗎!都是民族英雄,二者缺一不可,再拿著比來比去,結果就給你一個字,呸!


驚蟄41668471


實際當中兩人應該旗鼓相當,但各有千秋,衛青善統,霍去病善戰,一個是帥才,一個是將才,兩個合二為一才為無所不能,戰無不勝。這也是互補,所以不能說誰更厲害,只能說各自領域見長。


行走的涼鞋


霍去病和衛青各有千秋,霍去病是有史以來不可多得的悍將,而衛青則善於謀略,軍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