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盖是怎样的一种枪?

倾丶一世红妆的素颜x4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中,日本军的主要武器是由村田经芳研发的13年式,或者18年式的单发步枪。战场上发生的各种问题,根据问题日本陆军很快地研制出连发的30年式步枪,这种步枪在日俄战争中被大量使用。在满洲地区(中国东北),因气候寒冷,这种步枪发生了很多的不良,于是日本军方又进一步改进,用明治30年式步枪作为基础,把步枪的触发部分的零部件缩减,并且改变弹药,这样一种神枪,38年式样步枪就诞生了,后世就把这款步枪简称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的主要使用战场就是在中国大陆战场与东南亚战场,从一战中日本陆军攻击在青岛的德军开始,日本陆军就把三八式步枪作为制式武器,之后西伯利亚出兵,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日中事变(卢沟桥事变),第一,第二次上海事变,张鼓峰事变,诺门坎事变等,直到1945年停战,日本陆军基本上没有改变步兵的制式武器,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制造业的落后,资源缺乏,所以相对自动步枪,日本还是坚持使用38年式样步枪,要求士兵提高射击的准确度。

三八步枪这种武器,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武器相比,并不是太落后,但也不是很先进。马瑟式步枪(旋转后拉式步枪)到了三八步枪已经是一种终极版本。终极版本就是只要日本陆军的战术不改变,对于三八步枪的改变也是不需要,也就是说从日俄战争开始,到二战结束日本军的攻击与作战战术都没有很大的改变。另一个方面,旋转后拉式的枪支(包括手枪),到今天为止还是50多年前的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也能满足一部分现代战术的需要。


桥本看日本


图注:俗称三八大盖的日本三八式步枪

所谓“三八大盖”,是日军步兵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力步枪,是日本国产的“三八式”步枪,它是侵华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最普遍、中国军民最熟悉的步兵武器。

为啥叫“三八大盖”呢?首先,三八式步枪于1905年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产,因此依据日本武器的命名规则,一般都采用天皇年号来命名武器,所以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该枪原型为日本“三十式步枪”,后为防止沙尘进入枪机内,导致操作不良,在枪机上设置了一个拱形防尘盖,这个盖儿,就是“大盖”,故此才被咱们俗称为“三八大盖”。

实际上虽然三八大盖成名于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但实际上,早在190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它就已经量产,1910年前后日本陆军中就全部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了(全面取代三十式步枪)。

三八大盖应该说绝对是款好枪,它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具有较为可靠的安全性,很少出现枪栓断裂的情况;因为采用较长的枪管,加工质量好、公差小,因此射击精度好,射程远,有效射程达460米;枪身长度为1275毫米(1.275米),加上长度500毫米的单刃刺刀,非常有利于个子小、臂展短的日本兵进行白刃格斗。但由于子弹口径相对于当时流行的7.7毫米弹药为小,仅为6.5毫米,弹头飞行很稳定,穿透力强,停止作用却比较差,杀伤力反而不高,子弹“打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很多抗日战士被三八大盖击中后,虽然有时候是贯穿伤,但修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重新再上战场。而现在的子弹,强调失稳设计,在弹头进入人体后即失稳旋转,扩大杀伤空间,比如咱们国产的95式突击步枪采用的10式5.8毫米枪弹,在进入目标后即不断翻滚,射进去是一个洞,打出来是一个大空腔。对人体的破坏和停止作用就强得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八式步枪在设计思路上与欧洲步枪不同,当时由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出现,欧洲各国军方认为步枪的有效射击距离可以缩短到400米以内,因此普遍都把枪长缩短,毕竟枪长短有利于减轻步枪重量,便于步兵携行,而且在较狭小的空间内便于枪支使用。比如德国毛瑟公司将毛瑟98式步枪从1.24米缩短为1.1米,苏联将莫辛纳干步枪从1.3米缩短为1.2米。而三八大盖的前身三十式步枪,枪长1.275米,到了三八大盖几乎毫无变化,可见日本人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思路,并未盲从欧洲设计缩短枪长。

事实证明,在缺少机械化、摩托化武器装备,以步兵战斗为主的东方战场,三八大盖的长射程优势是一个显著优势,甚至常被日军和缴获它的中国军队简单改装,加装光学瞄准镜用来作为远距离精确射击武器使用,以弥补日军制式狙击步枪——九七式装备数量不足的缺陷(实际上九七式狙击步枪也不过是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改进枪管并加装4倍瞄准镜改装而来的,两枪外形很相似)。同时“三八式”步枪全长1.275米米,再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厘米,枪长较长也使得“三八式”步枪在白刃搏斗中占有优势,有过与日军白刃格斗经历的抗日老兵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三八式”在白刃战中的这一优势。

当然,经过实战的考验,日军也意识到三八枪停止作用差、杀伤威力不足的缺点,于1939年曾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毛瑟枪相当,却囿于优先发展海空装备的指导思想,仅少量装备。


兵工科技


三八式步枪是上个世纪上半叶日军的制式武器,它的性能可靠,结构简单,优势明显,算是一代步枪中的佼佼者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武士制度,开始创建国家性的军队,从此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就开始制式化。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人从清军手中缴获了大量外国步枪,乍看一下这些步枪比日本国产的要好的多,于是日本便仿造德国的88式步枪独立设计制造出了三零式步枪,这款步枪是三八式步枪的原型。

1903年,日本全军已经换上了三零式步枪,但是在次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却因为这款武器吃了大亏。原来三零式步枪的耐风沙能力太差,导致它故障频发,毕竟我国东北的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风沙较大。日本军部对这个问题极为重视,所以就对三零式步枪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三零式步枪结构更加简单,性能更加可靠,除此之外,还将步枪的枪机加了个防尘盖,防止灰尘、泥土进入枪机。改进后的步枪定型生产于明治三十八年,所以就叫三八式步枪,此枪的防尘盖很明显,中国人所幸就叫它三八大盖了。

三八大盖采用自动式自拉枪机,弹匣容弹量为五发,枪重3.73千克,长127.6厘米,如果加上刺刀则可以达到166厘米左右,这个长度在当时比一般上刺刀的步枪要长的多,所以在抗战时期日军拼刺刀优势很大。此外,三八大盖有效射程可达800米,而且它还追求2400米的最大射程,它的弹道略微低深,故而精准度较高,它采用的是6.5毫米小口径尖头弹,这样一来射出去的子弹就飞得很平稳,在准确击中目标后往往一穿而过,所以在近距离情况下,此枪的杀伤力并不强。

三八大盖的后坐力很小,便于新兵训练,受到严格训练的日本士兵使用三八大盖能轻易射杀300米内的单体目标和700米内的集群目标。所以日本高层也提倡用远距离高精度射击逐个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不是用密集的火力战胜对方,这也是二战期间日军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原因之一,而到了二战后期日军的兵员素质大大降低,在太平洋战场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时,三八大盖的劣势也逐渐暴露出来。

从1905年到1945年,三八大盖在日军中服役了长达四十年时间,不过三八大盖在中国并没有被淘汰,朝鲜战争时我军部分士兵仍然使用着三八大盖。


兵说


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是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同年(公元1905年)正式列装的制式武器,日军一直使用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其他国家的军事和非军事武装甚至使用它一直到1955年,经历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由于其枪机上罩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金属防尘盖,机匣上刻菊花纹章和“三八式”,因而获得绰号“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的设计师是有坂成章大佐,借鉴了三十年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而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

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机匣制作公差小,表面经过防腐处理,枪机在机匣内运行顺畅,机匣上面有两个排气小孔,枪机上方是截面为随着枪机前后滑动的“n”型的防尘盖,其上有开口供直式拉机柄伸出,枪机尾部有圆帽型的转动保险装置。枪机组件的设计其部件数量比其原型毛瑟步枪枪还少3个零件,仅有5个零件,是当时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中结构最简单,可靠性相当高的。

采用弹仓供弹,弹仓镶嵌在枪身内,可装5发6.5×50 mm 步枪弹,弹仓还有空仓提示功能,当最后一发枪弹射出,枪机后拉到位时托弹板就会顶住枪机头无法向前运动提醒射手装弹。

三八式步枪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为4.1千克。枪身全长127.6厘米,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厘米。

另有骑兵用卡宾型,狙击型等。

三八式步枪的结构参数决定了它巨大的优势:射程远,精度高,操作简单,适合白刃战。

日本人为了节约资源而采用的6.5×50mm有坂子弹早期为细长的铅芯圆头弹,后期为细长的尖头弹,这是当时各国装备的口径最小的步枪弹之一,优点是后坐力小,精度优良,在中等距离有着非常稳定的飞行状态,可以精确击中目标。而在中近距离(200米内)击中目标后会发生滚转,并造成严重伤害。

三八式步枪的表尺射程高达2400米,有效射程通常为460米,有的甚至达到600米。实战中,受过严格训练的日军士兵往往能在300米内射杀单个目标,700米内射杀集群目标。更有三八式步枪在800米距离多次射杀集群目标,这样的成绩,并不逊色于当时美军的M1903,毛瑟K98。

当然它也有独特的缺点,由于膛线设计缺陷导致细长的弹头拥有非常高的转速,使得对近距离(400-600米)目标造成的伤道偏小,只要不是打中要害部位,子弹贯穿四肢,不会造成致命伤。当然,400-600米其实已经接近它的有效射程,而且这是对于武装人员而言,当日本人把老百姓拉成一排枪毙的时候,穿透性强,杀伤力大就成了低成本杀戮的帮凶。

三八式步枪的后坐力很小,后拉式枪栓操作简单,拿起来就可以用,特别适合适合训练新兵。

枪长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体约为1.7米,这哪里是步枪,简直就是长矛,可想而知,在白刃战,肉搏战里是压倒性的优势。国军的中正式加上刺刀也才一米六,很吃亏。



总的来说,三八大概是一款借鉴了当时世界先进步枪,结合日本国情设计的比较优秀和经典的武器,是非常适合亚洲人的栓动步枪,只可惜用于了非正义的,邪恶的侵略战争,臭名昭著。


HannibalLecter


三八式步枪是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后1907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被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歩兵铳;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是手动步枪.论射击速度,同样是手动上镗,比不上英国的77;射击精度虽然高,但是事情都是要分两面来说,子弹本身装药少虽然后坐力小,但是弹头初速就比较低了,我记得初速还不到800公尺/秒,德国的毛瑟步枪是840米,美国的大八粒是865米。弹头出枪膛以后,虽然转速比较高,但是初速度不高,况且还是小口径步枪,威力很值得怀疑。三八大盖定性的年代比较早,是20世纪初那几年就定型了,鬼子因为资源短缺的缘故,一直没能拿出来能大批量替换的东西。还有那个歪把子机枪就更差了,干脆就买外国的专利(比如捷克那个ZB26)仿制算了。三八大盖诞生时是一支中规中矩的步枪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缺点。一战后各国军队开始向机械化转型步枪、刺刀也随着变短,日军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而它的主要对手中国军队连骡马化都没有实现日本自然也没必要搞短步枪。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步枪。由于时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抗日战争时期用的手枪:盒子炮 就是:毛瑟手枪 德国


彪哥公益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欢迎关注虎哥的头条号。此枪和零式战斗机一同普遍被视为日本军队的象征,在明治38年被日本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并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所以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

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枪在中国东北战场上遭到士兵的一致抱怨,因为中国北方常有来自蒙古与黄土高原的细小沙尘,很容易就飘进枪身机匣内部导致操作故障,因此小鬼子们发起了擦枪运动,恨不得一天擦上个上百回,结果这擦着擦着就出事了,因为三十年式的枪机部设计复杂度相当高,必须将步枪分解到更细致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尘土污垢,也因此在步枪分解与组装上发生许多严重的故障。

于是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将枪机重新进行简化,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不过也又为操作时增加了独特的金属噪音。其他改进包括在准星两侧增加护翼,虽然正式的制式化量产从1907年开始,不过南部麒次郎将新改良开发的步枪仍然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开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枪逐渐成为部队的标准配备。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侵华日军装备以及中国抗日军民通过缴获获得的三八式步枪、加上后来描写抗日战争的众多文艺作品也使得“三八大盖”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华东军区的总结认为三八枪的优点是精确度高,枪管钢质好,保养得法能连续射击一万发。不过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与普遍装备半自动步枪的美军作战,三八式步枪在射速方面明显不如M1加兰德步枪,有人做过实验,熟练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枪可以用8秒向四个目标打出五发子弹,而加兰德步枪可以在4-5秒向四个目标打出八发子弹。


迷彩虎军事


三八式是一支神奇的步枪,从1905年陪着日军打到二战后,整整40年。那时候世界上没什么耀眼的步枪出现,显然三八式成了佼佼者。三八式是怎么来的呢?三八大盖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三八式是以日本

明知三十八年所命名,因为这支步枪定型于1905年。而三八大盖则是后来我国对于三八式的俗称,因为三八式枪机上大大的防尘盖异常显眼,所以被我国八路军称为三八大盖。

三八式属于小口径非自动步枪,长约1.2米,重达4.1公斤,弹匣容量5发,有效射程460米(最高射程2400米),弹药采用6.5×50 mm步枪弹。对于新兵来说,这支步枪显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

射程远,精度高,是三八式的特点,甚至可充当狙击步枪用,但杀伤力较小,更换弹药慢。其实这支步枪更适合白刃战,在枪口处加装三零式刺刀,使得整枪长度达170公分,非常具有优势,这高度比起当时的日军要高得多!

虽然威力不怎么样,但是其穿透力极强,也就是说被三八式射中,子弹几乎不会留在身体里,而是从身体的另一边飞出去了。伤口也极小,通常被其射中,拿点布之类的东西堵住伤口止血即可。


诸葛小军


三八大盖实际上是中国军队对三十式改进型步枪的一种俗称,其主要是因为枪机部位巨大的防尘盖而得名。

图为三八式步枪

早在一战爆发前后,三八式步枪就已经开始量产,并逐渐列装日本军队。三八式步枪没有采用欧洲各国常见的7.7mm弹药,而是采用了小口径的6.5mm步枪弹。其主要是因为欧洲各国当时的装甲车技术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已经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装甲部队。因此,对于步枪的战术要求稍稍降低,各国逐渐换装了威力大的7.7mm弹。但日本本国盛行武士道精神,对步兵攻击极为重视,再加上日本国内工业制造工艺不精,因此三八式步枪仍然使用精准度较高的6.5mm弹。

图为三八式步枪及其6.5mm弹

在中国战场上,三八式步枪相比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毛瑟步枪,具有枪体长的优势,在白刃战中,往往中国军民的步枪还没有碰到日本人,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就已经刺入中国军民的身体里。再加上三八式步枪枪管质量好,很少出现膛线损伤,因此在射击精度方面,也要远好于当时中国军队的步枪。当年的八路军之所以冒着巨大风险将日本人放到极近距离才开始伏击时,主要是因为国产步枪精度差,一旦在远距离交火很难取得优势。

图为有坂99式步枪

但是,由于三八式步枪的6.5mm弹穿透性过强,往往给我抗日军民造成的都是贯穿伤,大部分情况下不至于危及生命,只需要一段时间静养就能重返战场。日本曾经研制了使用7.7mm弹的99式步枪,但由于装备量过少,所以未能替代三八式。


军情解析


三八大盖是我国老百姓对日本38式步枪的俗称。该枪仿制德国毛瑟步枪,1897年(明治30年)定型量产,而后又进行了多次改进,其中为了防尘增加了防尘盖,“大盖”由此得来。因改进型以明治38年为基准,所以最终被命名为38式步兵铳,国人俗称“三八大盖”。至1910年(明治43年)日军全部完成换装。

该枪使用6.5mm口径弹,子弹口径小、精度高、枪身较长,达到1276mm,加上刺刀达到1663mm;是二战期间最长的步枪。

整体上20世纪末,由于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未来交战将会在400米左右进行战斗,所以各国都将新设计的步枪减短,将射程设计在400-600米左右。但是日本出于自身岛国资源较少的限制,无法大规模装备使用自动武器,所以只能强调射程和精度,在减小步枪口径的情况下,降低子弹对金属的消耗量,提高发射药的使用效率。对于缺少资源的日本来说,拼消耗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三八大盖这种逆潮流的步枪由此产生。

当然,在没有接触到西方军事强国之前,三八大盖还是很好用的,尤其是日本陆军十分重视单兵素质的军事技能训练,加上良好的精度,使得该枪在面对自动武器程度不高的对手(中国)时有着较大的射程和精度的优势;同时加上刺刀1663mm的长度使得三八大盖十分利于拼刺,日军利用这一优势,十分注重拼刺训练。不过在自动武器普及程度较高的美苏陆军面前,持三八大盖的日军就很难有什么作为了。


水镜晓先生


个人认为,抛开特殊的历史原因,三八式步枪确实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步枪。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十分在意资源的消耗,而三八式就使用了二战中口径最小的步枪弹6.5毫米枪弹,其相对于美式.30-06枪弹、德7.92毫米枪弹这些枪弹要小了不少,所以在大量生产制造时,能很好的节约资源。而在材料上,日本的三八式步枪甚至还采用了拼接木料来制造,更进一步降低成本。

而关于很多人认为其子弹威力不够,是值得商榷的。6.5毫米枪弹穿透性好,但是其缠距小不易翻滚,所以停止作用不佳,因此经常有中远距离被击中非要害部位但是最终生还的战例,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其杀伤性能差的观点,但是在近距离上,其杀伤力和中正式这些步枪是有一拼的。

而三八式步枪的枪管较长,瞄准基线长,因此具有了很好的射击精度,这有很好的帮助节约子弹,节省战争资源,而这对于同样使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的不少中国军队而言,也实在是一个不错的优点,因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弹药供给也十分紧张。而大长度也带来了白刃战的优势,毕竟中正式其实严格而言算卡宾枪也就是短步枪,白刃战确实比较吃亏。

而在结构上,三八式步枪也很适合亚洲战场。其之所以被称之为三八大盖就是因为其后部巨大的防尘盖,这使得其较为简约,没有像中正式步枪那样有太多的凸起,不会被挂住。而且其枪机设计简单,分解方便,勤务保障性能优秀,再考虑到当时亚洲地区的士兵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实在是一个不错的优点。

而三八式步枪,在解放战争中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装备,为新中国的建立也有一份自己的贡献。甚至在朝鲜战争早期,志愿军依然有不少部队使用三八式步枪,中后期才开始换成苏制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