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蓋是怎樣的一種槍?

傾丶一世紅妝的素顏x4



日清戰爭(甲午戰爭)中,日本軍的主要武器是由村田經芳研發的13年式,或者18年式的單發步槍。戰場上發生的各種問題,根據問題日本陸軍很快地研製出連發的30年式步槍,這種步槍在日俄戰爭中被大量使用。在滿洲地區(中國東北),因氣候寒冷,這種步槍發生了很多的不良,於是日本軍方又進一步改進,用明治30年式步槍作為基礎,把步槍的觸發部分的零部件縮減,並且改變彈藥,這樣一種神槍,38年式樣步槍就誕生了,後世就把這款步槍簡稱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主要使用戰場就是在中國大陸戰場與東南亞戰場,從一戰中日本陸軍攻擊在青島的德軍開始,日本陸軍就把三八式步槍作為制式武器,之後西伯利亞出兵,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日中事變(盧溝橋事變),第一,第二次上海事變,張鼓峰事變,諾門坎事變等,直到1945年停戰,日本陸軍基本上沒有改變步兵的制式武器,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製造業的落後,資源缺乏,所以相對自動步槍,日本還是堅持使用38年式樣步槍,要求士兵提高射擊的準確度。

三八步槍這種武器,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武器相比,並不是太落後,但也不是很先進。馬瑟式步槍(旋轉後拉式步槍)到了三八步槍已經是一種終極版本。終極版本就是隻要日本陸軍的戰術不改變,對於三八步槍的改變也是不需要,也就是說從日俄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日本軍的攻擊與作戰戰術都沒有很大的改變。另一個方面,旋轉後拉式的槍支(包括手槍),到今天為止還是50多年前的設計,說明這樣的設計也能滿足一部分現代戰術的需要。


橋本看日本


圖注:俗稱三八大蓋的日本三八式步槍

所謂“三八大蓋”,是日軍步兵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力步槍,是日本國產的“三八式”步槍,它是侵華戰爭中日本陸軍使用最普遍、中國軍民最熟悉的步兵武器。

為啥叫“三八大蓋”呢?首先,三八式步槍於1905年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產,因此依據日本武器的命名規則,一般都採用天皇年號來命名武器,所以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該槍原型為日本“三十式步槍”,後為防止沙塵進入槍機內,導致操作不良,在槍機上設置了一個拱形防塵蓋,這個蓋兒,就是“大蓋”,故此才被咱們俗稱為“三八大蓋”。

實際上雖然三八大蓋成名於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但實際上,早在190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它就已經量產,1910年前後日本陸軍中就全部是清一色的三八大蓋了(全面取代三十式步槍)。

三八大蓋應該說絕對是款好槍,它結構簡單,採用改進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射擊時後坐力小,易於控制,具有較為可靠的安全性,很少出現槍栓斷裂的情況;因為採用較長的槍管,加工質量好、公差小,因此射擊精度好,射程遠,有效射程達460米;槍身長度為1275毫米(1.275米),加上長度500毫米的單刃刺刀,非常有利於個子小、臂展短的日本兵進行白刃格鬥。但由於子彈口徑相對於當時流行的7.7毫米彈藥為小,僅為6.5毫米,彈頭飛行很穩定,穿透力強,停止作用卻比較差,殺傷力反而不高,子彈“打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眼”。很多抗日戰士被三八大蓋擊中後,雖然有時候是貫穿傷,但修養一段時間就能康復,重新再上戰場。而現在的子彈,強調失穩設計,在彈頭進入人體後即失穩旋轉,擴大殺傷空間,比如咱們國產的95式突擊步槍採用的10式5.8毫米槍彈,在進入目標後即不斷翻滾,射進去是一個洞,打出來是一個大空腔。對人體的破壞和停止作用就強得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八式步槍在設計思路上與歐洲步槍不同,當時由於坦克裝甲車輛的出現,歐洲各國軍方認為步槍的有效射擊距離可以縮短到400米以內,因此普遍都把槍長縮短,畢竟槍長短有利於減輕步槍重量,便於步兵攜行,而且在較狹小的空間內便於槍支使用。比如德國毛瑟公司將毛瑟98式步槍從1.24米縮短為1.1米,蘇聯將莫辛納幹步槍從1.3米縮短為1.2米。而三八大蓋的前身三十式步槍,槍長1.275米,到了三八大蓋幾乎毫無變化,可見日本人有自己的獨特設計思路,並未盲從歐洲設計縮短槍長。

事實證明,在缺少機械化、摩托化武器裝備,以步兵戰鬥為主的東方戰場,三八大蓋的長射程優勢是一個顯著優勢,甚至常被日軍和繳獲它的中國軍隊簡單改裝,加裝光學瞄準鏡用來作為遠距離精確射擊武器使用,以彌補日軍制式狙擊步槍——九七式裝備數量不足的缺陷(實際上九七式狙擊步槍也不過是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上改進槍管並加裝4倍瞄準鏡改裝而來的,兩槍外形很相似)。同時“三八式”步槍全長1.275米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槍長較長也使得“三八式”步槍在白刃搏鬥中佔有優勢,有過與日軍白刃格鬥經歷的抗日老兵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三八式”在白刃戰中的這一優勢。

當然,經過實戰的考驗,日軍也意識到三八槍停止作用差、殺傷威力不足的缺點,於1939年曾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98式毛瑟槍相當,卻囿於優先發展海空裝備的指導思想,僅少量裝備。


兵工科技


三八式步槍是上個世紀上半葉日軍的制式武器,它的性能可靠,結構簡單,優勢明顯,算是一代步槍中的佼佼者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武士制度,開始創建國家性的軍隊,從此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就開始制式化。在甲午戰爭中,日本人從清軍手中繳獲了大量外國步槍,乍看一下這些步槍比日本國產的要好的多,於是日本便仿造德國的88式步槍獨立設計製造出了三零式步槍,這款步槍是三八式步槍的原型。

1903年,日本全軍已經換上了三零式步槍,但是在次年的日俄戰爭中,日軍卻因為這款武器吃了大虧。原來三零式步槍的耐風沙能力太差,導致它故障頻發,畢竟我國東北的冬春季節氣候乾燥,風沙較大。日本軍部對這個問題極為重視,所以就對三零式步槍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三零式步槍結構更加簡單,性能更加可靠,除此之外,還將步槍的槍機加了個防塵蓋,防止灰塵、泥土進入槍機。改進後的步槍定型生產於明治三十八年,所以就叫三八式步槍,此槍的防塵蓋很明顯,中國人所幸就叫它三八大蓋了。

三八大蓋採用自動式自拉槍機,彈匣容彈量為五發,槍重3.73千克,長127.6釐米,如果加上刺刀則可以達到166釐米左右,這個長度在當時比一般上刺刀的步槍要長的多,所以在抗戰時期日軍拼刺刀優勢很大。此外,三八大蓋有效射程可達800米,而且它還追求2400米的最大射程,它的彈道略微低深,故而精準度較高,它採用的是6.5毫米小口徑尖頭彈,這樣一來射出去的子彈就飛得很平穩,在準確擊中目標後往往一穿而過,所以在近距離情況下,此槍的殺傷力並不強。

三八大蓋的後坐力很小,便於新兵訓練,受到嚴格訓練的日本士兵使用三八大蓋能輕易射殺300米內的單體目標和700米內的集群目標。所以日本高層也提倡用遠距離高精度射擊逐個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而不是用密集的火力戰勝對方,這也是二戰期間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衝鋒槍的原因之一,而到了二戰後期日軍的兵員素質大大降低,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時,三八大蓋的劣勢也逐漸暴露出來。

從1905年到1945年,三八大蓋在日軍中服役了長達四十年時間,不過三八大蓋在中國並沒有被淘汰,朝鮮戰爭時我軍部分士兵仍然使用著三八大蓋。


兵說


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是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同年(公元1905年)正式列裝的制式武器,日軍一直使用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其他國家的軍事和非軍事武裝甚至使用它一直到1955年,經歷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由於其槍機上罩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金屬防塵蓋,機匣上刻菊花紋章和“三八式”,因而獲得綽號“三八大蓋”。

三八式步槍的設計師是有坂成章大佐,借鑑了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而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

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機匣製作公差小,表面經過防腐處理,槍機在機匣內運行順暢,機匣上面有兩個排氣小孔,槍機上方是截面為隨著槍機前後滑動的“n”型的防塵蓋,其上有開口供直式拉機柄伸出,槍機尾部有圓帽型的轉動保險裝置。槍機組件的設計其部件數量比其原型毛瑟步槍槍還少3個零件,僅有5個零件,是當時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中結構最簡單,可靠性相當高的。

採用彈倉供彈,彈倉鑲嵌在槍身內,可裝5發6.5×50 mm 步槍彈,彈倉還有空倉提示功能,當最後一發槍彈射出,槍機後拉到位時託彈板就會頂住槍機頭無法向前運動提醒射手裝彈。

三八式步槍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千克。槍身全長127.6釐米,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

另有騎兵用卡賓型,狙擊型等。

三八式步槍的結構參數決定了它巨大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操作簡單,適合白刃戰。

日本人為了節約資源而採用的6.5×50mm有坂子彈早期為細長的鉛芯圓頭彈,後期為細長的尖頭彈,這是當時各國裝備的口徑最小的步槍彈之一,優點是後坐力小,精度優良,在中等距離有著非常穩定的飛行狀態,可以精確擊中目標。而在中近距離(200米內)擊中目標後會發生滾轉,並造成嚴重傷害。

三八式步槍的表尺射程高達2400米,有效射程通常為460米,有的甚至達到600米。實戰中,受過嚴格訓練的日軍士兵往往能在300米內射殺單個目標,700米內射殺集群目標。更有三八式步槍在800米距離多次射殺集群目標,這樣的成績,並不遜色於當時美軍的M1903,毛瑟K98。

當然它也有獨特的缺點,由於膛線設計缺陷導致細長的彈頭擁有非常高的轉速,使得對近距離(400-600米)目標造成的傷道偏小,只要不是打中要害部位,子彈貫穿四肢,不會造成致命傷。當然,400-600米其實已經接近它的有效射程,而且這是對於武裝人員而言,當日本人把老百姓拉成一排槍斃的時候,穿透性強,殺傷力大就成了低成本殺戮的幫兇。

三八式步槍的後坐力很小,後拉式槍栓操作簡單,拿起來就可以用,特別適合適合訓練新兵。

槍長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體約為1.7米,這哪裡是步槍,簡直就是長矛,可想而知,在白刃戰,肉搏戰裡是壓倒性的優勢。國軍的中正式加上刺刀也才一米六,很吃虧。



總的來說,三八大概是一款借鑑了當時世界先進步槍,結合日本國情設計的比較優秀和經典的武器,是非常適合亞洲人的栓動步槍,只可惜用於了非正義的,邪惡的侵略戰爭,臭名昭著。


HannibalLecter


三八式步槍是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被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是手動步槍.論射擊速度,同樣是手動上鏜,比不上英國的77;射擊精度雖然高,但是事情都是要分兩面來說,子彈本身裝藥少雖然後坐力小,但是彈頭初速就比較低了,我記得初速還不到800公尺/秒,德國的毛瑟步槍是840米,美國的大八粒是865米。彈頭出槍膛以後,雖然轉速比較高,但是初速度不高,況且還是小口徑步槍,威力很值得懷疑。三八大蓋定性的年代比較早,是20世紀初那幾年就定型了,鬼子因為資源短缺的緣故,一直沒能拿出來能大批量替換的東西。還有那個歪把子機槍就更差了,乾脆就買外國的專利(比如捷克那個ZB26)仿製算了。三八大蓋誕生時是一支中規中矩的步槍沒有什麼突出的優缺點。一戰後各國軍隊開始向機械化轉型步槍、刺刀也隨著變短,日軍的機械化程度比較低而它的主要對手中國軍隊連騾馬化都沒有實現日本自然也沒必要搞短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型制式軍用步槍。由於時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為“三八式”。三八式步槍與三十年式步槍兩者在外觀上最顯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機匣上方增設了一個“∩”形的防塵蓋,這個防塵蓋可隨槍機前後滑動,當槍機呈關閉狀態時,這個大大的防塵蓋將整個機匣完全蓋住,可有效防止沙塵進入機匣之內。由此,三八式步槍就得了一個叫得響的名字——“三八大蓋”抗日戰爭時期用的手槍:盒子炮 就是:毛瑟手槍 德國


彪哥公益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歡迎關注虎哥的頭條號。此槍和零式戰鬥機一同普遍被視為日本軍隊的象徵,在明治38年被日本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並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所以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

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陸軍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遭到士兵的一致抱怨,因為中國北方常有來自蒙古與黃土高原的細小沙塵,很容易就飄進槍身機匣內部導致操作故障,因此小鬼子們發起了擦槍運動,恨不得一天擦上個上百回,結果這擦著擦著就出事了,因為三十年式的槍機部設計複雜度相當高,必須將步槍分解到更細緻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塵土汙垢,也因此在步槍分解與組裝上發生許多嚴重的故障。

於是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不過也又為操作時增加了獨特的金屬噪音。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侵華日軍裝備以及中國抗日軍民通過繳獲獲得的三八式步槍、加上後來描寫抗日戰爭的眾多文藝作品也使得“三八大蓋”在中國有很高的知名度。華東軍區的總結認為三八槍的優點是精確度高,槍管鋼質好,保養得法能連續射擊一萬發。不過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與普遍裝備半自動步槍的美軍作戰,三八式步槍在射速方面明顯不如M1加蘭德步槍,有人做過實驗,熟練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槍可以用8秒向四個目標打出五發子彈,而加蘭德步槍可以在4-5秒向四個目標打出八發子彈。


迷彩虎軍事


三八式是一支神奇的步槍,從1905年陪著日軍打到二戰後,整整40年。那時候世界上沒什麼耀眼的步槍出現,顯然三八式成了佼佼者。三八式是怎麼來的呢?三八大蓋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三八式是以日本

明知三十八年所命名,因為這支步槍定型於1905年。而三八大蓋則是後來我國對於三八式的俗稱,因為三八式槍機上大大的防塵蓋異常顯眼,所以被我國八路軍稱為三八大蓋。

三八式屬於小口徑非自動步槍,長約1.2米,重達4.1公斤,彈匣容量5發,有效射程460米(最高射程2400米),彈藥採用6.5×50 mm步槍彈。對於新兵來說,這支步槍顯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

射程遠,精度高,是三八式的特點,甚至可充當狙擊步槍用,但殺傷力較小,更換彈藥慢。其實這支步槍更適合白刃戰,在槍口處加裝三零式刺刀,使得整槍長度達170公分,非常具有優勢,這高度比起當時的日軍要高得多!

雖然威力不怎麼樣,但是其穿透力極強,也就是說被三八式射中,子彈幾乎不會留在身體裡,而是從身體的另一邊飛出去了。傷口也極小,通常被其射中,拿點布之類的東西堵住傷口止血即可。


諸葛小軍


三八大蓋實際上是中國軍隊對三十式改進型步槍的一種俗稱,其主要是因為槍機部位巨大的防塵蓋而得名。

圖為三八式步槍

早在一戰爆發前後,三八式步槍就已經開始量產,並逐漸列裝日本軍隊。三八式步槍沒有采用歐洲各國常見的7.7mm彈藥,而是採用了小口徑的6.5mm步槍彈。其主要是因為歐洲各國當時的裝甲車技術均取得了較大突破,已經出現了較為完整的裝甲部隊。因此,對於步槍的戰術要求稍稍降低,各國逐漸換裝了威力大的7.7mm彈。但日本本國盛行武士道精神,對步兵攻擊極為重視,再加上日本國內工業製造工藝不精,因此三八式步槍仍然使用精準度較高的6.5mm彈。

圖為三八式步槍及其6.5mm彈

在中國戰場上,三八式步槍相比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毛瑟步槍,具有槍體長的優勢,在白刃戰中,往往中國軍民的步槍還沒有碰到日本人,三八式步槍的刺刀就已經刺入中國軍民的身體裡。再加上三八式步槍槍管質量好,很少出現膛線損傷,因此在射擊精度方面,也要遠好於當時中國軍隊的步槍。當年的八路軍之所以冒著巨大風險將日本人放到極近距離才開始伏擊時,主要是因為國產步槍精度差,一旦在遠距離交火很難取得優勢。

圖為有坂99式步槍

但是,由於三八式步槍的6.5mm彈穿透性過強,往往給我抗日軍民造成的都是貫穿傷,大部分情況下不至於危及生命,只需要一段時間靜養就能重返戰場。日本曾經研製了使用7.7mm彈的99式步槍,但由於裝備量過少,所以未能替代三八式。


軍情解析


三八大蓋是我國老百姓對日本38式步槍的俗稱。該槍仿製德國毛瑟步槍,1897年(明治30年)定型量產,而後又進行了多次改進,其中為了防塵增加了防塵蓋,“大蓋”由此得來。因改進型以明治38年為基準,所以最終被命名為38式步兵銃,國人俗稱“三八大蓋”。至1910年(明治43年)日軍全部完成換裝。

該槍使用6.5mm口徑彈,子彈口徑小、精度高、槍身較長,達到1276mm,加上刺刀達到1663mm;是二戰期間最長的步槍。

整體上20世紀末,由於各國都已經意識到未來交戰將會在400米左右進行戰鬥,所以各國都將新設計的步槍減短,將射程設計在400-600米左右。但是日本出於自身島國資源較少的限制,無法大規模裝備使用自動武器,所以只能強調射程和精度,在減小步槍口徑的情況下,降低子彈對金屬的消耗量,提高發射藥的使用效率。對於缺少資源的日本來說,拼消耗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三八大蓋這種逆潮流的步槍由此產生。

當然,在沒有接觸到西方軍事強國之前,三八大蓋還是很好用的,尤其是日本陸軍十分重視單兵素質的軍事技能訓練,加上良好的精度,使得該槍在面對自動武器程度不高的對手(中國)時有著較大的射程和精度的優勢;同時加上刺刀1663mm的長度使得三八大蓋十分利於拼刺,日軍利用這一優勢,十分注重拼刺訓練。不過在自動武器普及程度較高的美蘇陸軍面前,持三八大蓋的日軍就很難有什麼作為了。


水鏡曉先生


個人認為,拋開特殊的歷史原因,三八式步槍確實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步槍。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十分在意資源的消耗,而三八式就使用了二戰中口徑最小的步槍彈6.5毫米槍彈,其相對於美式.30-06槍彈、德7.92毫米槍彈這些槍彈要小了不少,所以在大量生產製造時,能很好的節約資源。而在材料上,日本的三八式步槍甚至還採用了拼接木料來製造,更進一步降低成本。

而關於很多人認為其子彈威力不夠,是值得商榷的。6.5毫米槍彈穿透性好,但是其纏距小不易翻滾,所以停止作用不佳,因此經常有中遠距離被擊中非要害部位但是最終生還的戰例,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人認為其殺傷性能差的觀點,但是在近距離上,其殺傷力和中正式這些步槍是有一拼的。

而三八式步槍的槍管較長,瞄準基線長,因此具有了很好的射擊精度,這有很好的幫助節約子彈,節省戰爭資源,而這對於同樣使用繳獲的三八式步槍的不少中國軍隊而言,也實在是一個不錯的優點,因為抗戰中中國軍隊的彈藥供給也十分緊張。而大長度也帶來了白刃戰的優勢,畢竟中正式其實嚴格而言算卡賓槍也就是短步槍,白刃戰確實比較吃虧。

而在結構上,三八式步槍也很適合亞洲戰場。其之所以被稱之為三八大蓋就是因為其後部巨大的防塵蓋,這使得其較為簡約,沒有像中正式步槍那樣有太多的凸起,不會被掛住。而且其槍機設計簡單,分解方便,勤務保障性能優秀,再考慮到當時亞洲地區的士兵綜合知識水平和素質,實在是一個不錯的優點。

而三八式步槍,在解放戰爭中依然是解放軍的重要裝備,為新中國的建立也有一份自己的貢獻。甚至在朝鮮戰爭早期,志願軍依然有不少部隊使用三八式步槍,中後期才開始換成蘇制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