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狠手辣的吕后为何不杀刘恒?

胡椒大神二号


吕后虽心狠手辣,其实并没有刻意的去将刘邦的儿子们赶尽杀绝。但她对刘恒是起过杀心的,不过刘恒是刘邦所有儿子当中最有智慧的一个人,正是由于他看穿了吕后的险恶用心,所以巧妙应对,最终逃过了一劫。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长子齐王刘肥、次子汉惠帝刘盈、三子赵王刘如意,刘恒是第四子,受封代王,之后依次是梁王刘恢(后改赵王)、淮阳王刘友(后改赵王)、淮南王刘长和燕王刘建。其中死于吕后之手的只有赵王刘如意与梁王刘恢。
(吕后剧照)


齐王刘肥入朝看望惠帝,惠帝设宴款待刘肥。入席时惠帝让刘肥上座,吕后非常愤怒,于是给刘肥上了一杯毒酒,为刘肥祝福。惠帝和刘肥一起起身接酒杯,吕后急忙把酒打翻,刘肥感觉有异,就不敢再喝,并装醉离开。最后刘肥把自己的城阳郡献给了吕后之女鲁元公主,吕后顿感心情舒畅,才放刘肥回齐国。公元189年,刘肥死在齐国封地。

首先被吕后杀死的是在劫难逃的赵王刘如意,因为在刘邦生前,他被动的陷入了太子之位的争斗,直接威胁到了吕后的核心利益,所以吕后杀他更多是出于复仇心理。特别是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非常得宠,一直陪在刘邦的身边,刘邦去世,吕后直接就将戚夫人控制了起来,从而要挟刘如意入京。刘如意惦念母亲安危,只好从封地来到京城。汉惠帝知道吕后居心不良,每天不离刘如意左右,时刻保护他不被杀害,但最终还是被吕后找机会毒死。
(刘恒剧照)


刘如意死后,吕后就把淮阳王刘友调往赵国为王,吕后还把侄子的女儿嫁给刘友,目的是监视他的动向。刘友对吕家人深恶痛绝,所以对吕家女非常冷淡,吕家女怀恨在心就向吕后诬告刘友辱骂吕后及吕家势力,并扬言将来诛杀诸吕。吕后听后大怒,下诏让刘友入京。刘友不以为然,认为吕后不敢杀他,结果刚入京城就被吕后囚禁,不但不给吃饭,而且不允许别人送食物,最终被活活饿死。

刘友死后,吕后又将梁王刘恢改封为赵王,原来的梁国封给了侄子吕产。吕产还将女儿嫁给了刘恢,目的也是让吕家人插手赵国大小事物,控制刘恢的势力。刘恢对吕家女人不感冒,而去宠幸别人女人,于是吕家女就将刘恢最爱的女人毒死。刘恢伤心欲绝,但又无能为力,最终悲观厌世而自杀。

刘恢去世后,吕后如法炮制,打算将刘恒封为赵王,代国由吕家人接管,并召刘恒入京。刘恒知道吕后居心叵测,肯定是有去无回,所以拒不奉诏,并说自己只想治理代国。而当时母亲薄姬也来到了代国,吕后手中也没可以要挟刘恒的东西,另外她也不可能采取强硬措施,所以就不再理会刘恒。因此可以看出,并不是吕后不杀刘恒,而是没有杀了。

(汉文帝剧照)

补充说明一下:刘邦去世的时候,淮南王刘长与燕王刘建尚且年幼,只有两三岁光景,吕后觉得他们实对自己产生不了威胁,所以也没有打他俩的主意。刘建死于公前的181年,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被吕后杀死,刘长死于汉文帝六年(公前174年)。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吕雉的心狠手辣主要表现在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还有就是杀刘邦和其他女人生的儿子,这点应该跟女人的妒忌心有关,其他方面却没有这些疯狂,在治国理政上,后来汉武能够有足够的国力狂揍匈奴,倒是得益于吕后开始的与民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治。司马迁也评价她施仁政不扰民天下井然,少动刑罚万民安宁“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的负面形象,来自于功臣的倒吕成功,诸吕受诛,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具有正义感,吕后被黑成负面人物。


刘邦有八个儿子,只有二子嫡长子刘盈是吕后所生,其他七人刘肥、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是姬妾所出。吕后第一个杀的儿子是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在刘邦儿子中行三。戚夫人在刘邦称帝前后专宠后宫,还差点让如意代替刘盈成为太子,吕后长期受屈辱,一朝当政即痛下杀手,杀死其母外,又召赵王来长安,摆脱刘盈的保护,赐毒酒赐死,对十岁的孩子下此毒手,确实心狠手辣。

而长子刘肥,本与吕后关系并不是很恶劣,毕竟是刘邦在未显达时所生,刘邦与其母曹情妇在吕后嫁过来之前勾搭而成,吕后应该恶感没有那么大。坏就坏在刘肥是长子还不太懂礼节,一次朝见宴会,刘盈敬他是兄长请他上座,兄弟感情无间,刘肥便当仁不让了,吕后一见大怒,当场就要赐毒酒解决了他,被刘盈阻止。刘肥过后得知也后怕,便主动献出封地的城阳郡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又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才让吕后息下杀机。


五子刘恢七子刘友都因对嫁过来的吕氏女不满而被进谗,一自杀一饿死。只有第八子刘建,生母不明,吕后杀他的原因也不明。而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排在刘肥刘盈刘如意之后,母亲薄姬,原是魏豹妾室,魏豹听相士说薄氏能生大贵之子,便收了她以为会应运。被韩信打败杀死,薄姬被刘邦收入后宫,也不见宠,因好友赵子儿等的帮助,薄姬与刘邦一夜有孕生下刘恒,过后刘邦对母子俩也不闻不问,好像忘记了他们,等到刘恒八岁时,朝廷依例把他封为代王。

刘恒当代王时,薄姬在宫中也不受宠也无甚地位,便自愿与儿同赴代国。代地近匈奴,匈奴南侵经常光顾,兵连祸结,薄姬母子二人过得战战兢兢,对吕后一族也恪守本份,不敢托大,对吕后指定来代地嫁给刘恒的吕氏女也不敢怠慢,立为王后并生下四子,如此听话懂事,母子又没有竞争力,吕后才不会动手杀他,杀了代王出缺也很麻烦。只是万万没想到刘恒后来竟然能当上皇帝。吕后直接杀害的有刘如意刘恢刘友刘建四人,与刘恒一样没有被吕后杀害的刘邦儿子还有刘长,一同活到诛诸吕时。


南方鹏


吕雉是一个心狠且果断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儿子刘盈能登上皇帝大位,在刘邦死后,吕后把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杀了,唯独代王刘恒没有被杀。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恒没有碰触吕后心中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刘恒不会对自己的儿子刘盈的皇位构成威胁,刘恒七岁的时候就被刘邦封为代王,带着自己的母亲薄姬到封地去了。远离了皇宫里的明争暗斗。而且从那一方面来看,都轮不到她做太子,当皇帝。他也没有那个势力!

而被刘邦宠幸的戚夫人仗着有刘邦的爱护,总想让刘邦废除太子,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触犯了吕后的利益。这就是刘邦死后为什么吕后不但侮辱她还杀死了她和她儿子刘如意的原因。只要吕后觉得能威胁到她儿子皇位的都格杀勿论!

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人低调,淳朴厚道,也没有像戚夫人那样讨刘邦喜欢,和刘邦也没有什么感情,刘邦有了戚夫人,也很不待见她,和刘邦关系疏远,这一点规吕后很清楚。她也早早的离开了皇宫。也没有让儿子争太子的打算。陪儿子去了封地!

然而就是这个没有被吕后杀死的代王刘恒,开创了大汉王朝的文景之治。他就是汉文帝!





草堂夜语


吕后心狠手辣却不会无缘无故下手。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吕后对于之前受宠妃嫔与诸子下了狠手,而薄姬母子却因为无宠逃过一劫。

吕后放过薄姬与刘恒的理由很简单:

第一,当时刘恒年幼还不到十岁,根本啥都不懂;

第二,薄姬并不受宠而且母族寒微,没惹到吕后而且也没有威胁。

薄姬原本也是贵族之后却家道中落,当年因为相士的一句“极贵,当生天子”而成为了魏王豹的侍妾。结果,魏王豹死了薄姬也没生育就进入了刘邦的后宫。

原本,薄姬因为无宠而被其他妃嫔耻笑,刘邦只不过偶然路过心有不忍所以临幸了薄姬,这才生下了刘恒。而从那以后,刘邦甚至都没见过薄姬。而薄姬本人呢,虽然生了皇子却也没有母凭子贵,在后宫里兴风作浪,只是安安分分带着儿子平静度日。


众所周知,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毒杀赵王如意,不仅仅是因为嫉妒,更因为戚夫人的不安分——戚夫人得宠后时常给刘邦吹枕边风,希望废掉吕后的儿子,这是所有女人都不能够忍受的。

而薄姬不一样,首先薄姬本身就不得宠,按道理来说,除了庶长子刘肥、嫡出的太子刘盈、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就是薄姬所生的代王刘恒最尊贵了,可是薄姬母子从来都老实安分,这让吕后很放心——吕后毕竟也是闺秀出身,也并非无端做恶的妒妇。


刘邦驾崩的时候刘恒还不到十岁,就是个孩子,而他的母亲也向来柔弱本分。对于吕后来说,嫉妒不存在,痛恨谈不上,甚至连威胁都没有,自然不会对薄姬刘恒下手。

而事实证明吕后也并没有看走眼。多年以后刘恒登基,薄姬成为皇太后,有大臣上奏让薄太后以皇帝生母身份与高祖合葬,却被薄太后拒绝。薄太后认为刘邦的正妻只有吕后,那份尊荣也永远是吕后的,她最终葬在了儿子文帝的陵旁。

可以说,刘恒逃过一劫,可以说是造化弄人,可以说是祸兮福所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有个好母亲。


澹奕


这是一个典型的从结果倒退原因式的思维,似乎是刘恒导致了吕氏灭门,其实刘恒对吕氏一点威胁都没有,那么吕后再狠毒,她有什么理由杀刘恒呢?吕后对刘邦的儿子们,并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必须都赶尽杀绝,她是区别对待的,只是很不幸,结果太相似了,所以才造成人们的误解。

吕后对待庶子们的策略:

第一种:赶尽杀绝,目标刘如意、刘肥

理由很简单,对刘如意就是泄愤报复,对刘肥就是夺取利益。对刘如意,就是出于极度压抑下的心理变态,对刘肥,就是长远利益的理性诉求。

对刘如意,她是势在必得,没有折中方案,所以刘如意必须死!对刘肥,可以讨价还价,相互妥协,所以刘肥可以拿利益换性命。

这一条,吕后做得很成功,达到了目的。

第二种:尽量笼络,目标刘友、刘恢

通过刘吕联姻,笼络刘家子孙。可惜的是刘友和刘恢不上道,不能理解吕后的“苦心”,为了爱情不要政治。应该说吕后的出发点是好的,至少没那么恶毒,只是刘家年轻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把吕后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吕后当然不惯他们,悲剧由此而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想让他们做第二个刘如意。

这一条,吕后是好心办坏事。

第三种:自生自灭,目标刘建

可能是平时太不惹眼,吕后根本没重视他们,势力太小,不会对吕家有多大帮助,也不会对吕家有什么危害。比如刘建一死,立刻削除封国。

这一条无所谓好无所谓坏。

还有两个,一个是亲儿子,还有一个亲自养大的刘长,相当于亲儿子,不在讨论范围。

刘恒属于吕后心目中的哪一类呢?

第一类肯定不属于,他与吕后没有宿怨,他的代国既穷又险,说不定哪天就被匈奴人砍了头,吕后不稀罕。当年吕后想让刘恒转任赵王,刘恒一眼看出,到了赵国,他就成了大哥刘肥,所以坚决不去,还弄了句“为母守边”的豪言壮语感动一下吕后。

第二种呢有嫌疑,有人猜测,汉文帝登基后,给他生下四个儿子的王后,以及她的四个儿子,都离奇地生病死了,很怀疑,这个王后可能就是吕家人,被灭口了!假如真是这样的话,刘恒就比刘友和刘恢聪明多了,你拉拢我,我就成全你,也成全了自己,生存第一!

第三种呢?也有可能,以刘恒不显山不露水的平庸劲,确实是个自生自灭的主。这确实是刘恒所希望的结果。

那我们就得出结论了,吕后对刘恒的态度就是,你犯不着我杀,不值得我杀,或者你就是我拉拢的对象,只要你乖乖听话,就不会杀你。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吕后对刘恒都是只有不杀的理由,没有必杀的必要!


寻根拜祖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吕后不是心狠手辣的人,而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杀不杀刘恒取决于刘恒是否对自己或者汉惠帝刘盈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苦寒之地,自安其命

那么刘恒是否对吕后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呢?答案是否定的。刘恒被封在代地,这个地方可不是什么地方,位于边陲多战乱与匈奴人临近,在这里统治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逆境往往能磨练人的意志,让人更早的成熟,刘恒就是典型的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人。

站在刘恒背后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母亲薄姬,就是那个不争不怨、自安其命的女人。刘邦去世之后,她选择了离开长安,和自己的儿子刘恒到边陲之地代地安身。吕后并不是放过刘恒和薄姬,而是因为刘邦在世时,薄姬和刘恒就一直是边缘人物,既然不入刘邦的法眼,自然也不会引起吕后的瞩目。

不争无求,杀之无名

对于刘恒而言,能够继位登基并不在他的计划之中,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们最初也没有想到代王刘恒,他们的目光一直放在齐王刘襄的身上,毕竟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出力最多的是齐王刘襄和他的兄弟朱虚侯刘章以及刘兴居三人。

出力不讨好这句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吕后在世时,为了遏制势力最大的诸侯,就曾经企图毒杀齐王刘肥。但汉惠帝刘盈仁慈,不想手足相残,因此就放过了刘肥。不过如果不是刘肥知趣示弱,将自己的封地送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恐怕还是难逃被杀的厄运。在这方面刘恒就高明的多,在整个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刘恒一直采取中立的态度,在胜负未料的情况下,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在诸吕之乱平定,诸侯们都争着想做皇帝的时候,刘恒也并没有表现得十分渴望。
在功臣勇将们看来,这样的人才是最适合的帝王之选,陈平、周勃等人认为,代王刘恒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争。这个特点也是吕后不杀刘恒的根本原因所在。

隐忍不言,厚积薄发

在吕后眼里,刘恒无权、无势、无能、无心,这样的人杀之不义,反而会留下骂名。但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大多都能隐忍不言、厚积薄发,刘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他踏入京城的大门,正式成为皇帝之后,便开始了自己控制权力的行动。

吕后看错了刘恒,功臣勇将们也没有看到刘恒的能力,这就是刘恒能在这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后来居上的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根本原因还是权力制恒的结果吧。刘恒在刘邦的几个儿子中不显山不露水,为人低调,又早早去代地就藩,远离权力旋涡。尤其是其母薄一夫人,本身出身不高,刘邦对她也无可无不可,她本人非常摆得正位置,事吕后甚恭,所以吕后最终认为她们母子不具威胁。事实上,刘恒和薄夫人也压根没有什么权力欲望,只想平安享富贵。吕氏要当权,可也不能杀光刘邦的儿子吧,总得有点高姿态。而吕后死后,群臣立新帝,肯定要找一个看上去容易操控,年龄还要成年(否则会再出一个薄后),最重要的,他在中央不能有势力,现有政治团伙都和他没什么交集,以此推断,刘恒是最好的皇帝人选。所以说,做人一定要低调,能装孙子就不要当大爷



在吕后眼里,刘恒实力太弱了,弱到吕后都不会关注他。

1.刘恒的母亲出身卑微,不受皇帝宠幸。2.排行中间,怎么排名也轮不到他。3.七岁就和他母亲被封到偏僻、荒凉的地方,远离政治中心。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基础,根本威胁不到吕后的位置。

就是因为他看起来太弱,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才迎立他入京为帝雍正十二美人图




历史中的豪哥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后认为刘恒不会对自己的儿子刘盈的皇位构成威胁,而且从那一方面来看,都轮不到他做太子,当皇帝。他也没有那个势力,只要吕后觉得能威胁到她儿子皇位的都格杀勿论!还有一点就最刘恒的母亲薄姬没有得到刘邦的喜欢,就不会嫉妒她,没有刘邦的喜欢宫中就没有人脉关系,和资源。


婉婷1326


她感觉到他没有威胁,还是他伪装的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