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俗話說“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又快過年了,而大年初二又開始忙著走親戚了。在我們老家,初二走親戚,一般都是要先去舅舅家或者舅爺家的,這是千百年來的規矩,農村老俗話說“孃親舅大”,舅舅是母親的孃家人,舅爺則是奶奶的孃家人,都是最應該先去拜訪的親戚。


農村老俗話說,“一禮來,一禮去,一禮不來打到底”。農村老家的規矩,初二要是不是去舅舅家走親戚,做舅舅的是要翻臉不認人的。雖說“外甥是狗,吃罷飯就走”,但禮數不能錯。至於出嫁的閨女,如果孩子還小,不能單獨去舅舅家走親戚,那也可以不用初二走舅舅家,等到父母走完自己的舅舅家,初三初四帶著孩子再回孃家不遲,這個也是我們這裡的規矩。

為什麼會有“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的說法?不管是論輩分,還是論尊卑,自家姑娘和自家舅爺都是沒法比擬的。國人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看重忠孝節義。雖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也要看是誰來送的禮。出嫁的姑娘終歸是回到孃家門,不管拿多少的禮品都是應該的,孝敬父母嘛,理所應當的,出嫁了一年到頭也回不來幾次孃家。

但舅爺上門走親戚不一樣,舅爺是客,尊貴的客人。舅爺來了,不管是逢年過節,都要以禮相待,就算不拿禮品,也不能輕慢。“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舅爺更厲害,是自己父親的舅舅,一年到頭也不一定來個一次兩次的,就算空手來也要熱情招待。

“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姑娘回門拿禮物,就算再值錢高檔,也是風輕雲談,理所應當。但舅爺上門回禮,不管東西貴賤作為晚輩人也是受不起的。記得小時候,去舅爺家走親戚,拿的是兩個果包兩包紅糖,而舅爺家回禮,也就是一包果包一包紅糖,也是應該的,不能有吃虧沾光的說辭。

有人說“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是說行禮。這個是不成立的,姑娘是可以向自己父母行禮,而舅爺向自己行禮,那是萬萬不行的,做舅爺的也不會傻到拉下臉面給後生行禮,亂了規矩和輩分。


農村老俗話


個人不認同這種規矩,媽媽在世的時候,寒暑假,個年節,五個舅舅,兩個姨媽,他們家的弟弟妹妹都要到我家過著日子,都是我這個大一兩歲的表姐為他們洗衣服做飯,哥哥陪他們玩耍。16歲的時候,媽媽不在了,他們就再也不來了,除了姨媽,其他舅舅也不關心我們,後來成家了,過年的禮是送到了,也沒見到回應,這些禮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可好歹也算我一個月的工資啊,後來想開了,外婆還在,還算有老家。去年,小姨意外去世了,在治病期間,我看清楚他們對的態度,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心裡更是寒涼。你們說這樣的親戚還有什麼送禮的理由?


冷清秋258966116


“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爺,受不起”這句俗語,說的是社會真實的事實,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很有道理!若問其原由,請容我慢慢道來:

這裡的“姑娘”,也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父母含辛苦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她扶養長大併成家,這個父母最貼心的小棉襖,自然知恩圖報,女孩特有的心性,嫁出婆家也會經常帶著禮品回孃家看望自己的父母,所有孝敬父母的禮品,與父母對養育兒女的深情相提並論,這份孝心也應該說是理所應當,更可以說再多禮物也抵不上父母的千重養育之恩。

至於“舅爺的禮,受不起”,別說在農村,就是在城市,傳統的觀念孃親舅大,舅舅的身份地位和母親一樣,舅舅上門看望自己的姐(妹)和外甥,不可怠慢,更要奉為上賓坐首席,如果外甥照顧自己的母親不周,更會遭致舅舅的訓斥而不能辯駁,而如果家庭出現矛盾,除了公斷,更多的是要請中間人的舅舅去調解指正,農村甚至有句老話,舅舅禮、舅舅禮,舅舅(就是)無禮還有三分禮外甥也應該遵循不能違背,否則,自己的母親年老去世時,依照傳統習俗,舅舅可能刁難外甥,外甥必須安葬母親的最後這一關不容易過哦。

所以說,孃親舅大,舅舅是長輩,上門看望外甥勿需帶禮,就是帶禮給他的親姐妹,做外甥也應重禮還給做長輩的舅舅,才更顯得外甥有理而孝順!


和風細雨言


妻子的父親是岳父,甚至稱岳丈及老丈人,其丈字應為仗,但不是打仗的仗,而是憑仗依仗的仗勢欺人的仗字。

人口稀少的體力時代,錢沒有人情重要,就如在無人區錢失效無用一樣。

在可幫自己的人中,最直接的是父母兄弟姐妹,次為爺奶伯叔侄兄弟妹姐,再次就是母親孃家人了。因母親孃家人是最後可依靠的人,從而母親的父母稱為岳丈,嶽字是五嶽的嶽,在中國屬中國人居地地盤的地理標誌,即中國人憑此五嶽居於此地內的,這個憑仗就是丈,岳丈是一個人最後依仗的人,而述為岳丈岳母的。而舅是岳丈家的繼承人,所以舅大。

舅為最大的尊者,是因為農業時代男家主人可娶三妻四妾外,還服勞役兵役,易傷亡,當分家財時,各房妻妾相爭是必然,而主持分家產的,不是伯叔姑,而是舅,這是舅大為尊的本因。

用舅分家資,是因為舅即為親人又是外人,且遠離自家居村子的外村,平日接觸稀少,不易產生平常因習慣良劣建起的偏心眼,伯叔姑則具這樣的偏愛偏心現象,因而舅可較為公平公正的分家產,且是三妻四妾各仰仗的家族勢力。

這都是人口稀少年代,清官難斷家務事時,舅斷家事的必然,更是舅護自甥男甥女的親緣體現。

當判官身份者給自家授禮時,慌恐是必然。從而有受不起感。

而女兒養大成人,可幫家裡勞做了,又嫁他人家了,只養育沒幫過自家,從而送得禮再多也不咋的,總體自家還是吃著虧呢,因而姑娘的禮如風吹一樣,似有而與實際比跟沒有一樣。即嫁出去的姑娘給的禮再多再好,仍是感到吃虧著呢,再多禮也填不足生養操勞的所耗。

悟空問看後,新年好。


味哎兒


提問:農村老俗話說“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這個問題,老農我是這樣理解的。


小學的時候,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俗語叫做“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意思就是說,雖然送的禮物不太貴重,但是它畢竟代表著送禮人對你的一片心意,心意比所送的禮物重要的多。

但是從古至今,幾千年來封建文化的影響,以及人們在這種思想中形成的固定思維的影響。總體來說,在家中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並不是平等的。而且,家族中親屬關係也會有一個默認的排名。

就比如說這句農民常說的俗語,說“姑娘的禮隨風起,舅爺的禮受不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姑娘的禮不太重要,舅爺的禮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同樣都是送禮,為什麼還分個重要不重要呢?

其實,這句農俗代表了姑娘和舅爺在家中的地位。姑娘出嫁前,回家是不需要帶禮物的。只有出嫁以後,逢年過節回孃家才需要帶禮物。畢竟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農民心裡,姑娘出閣以後就是外人了。回到家中就是客人,出門做客肯定要帶禮物了,否則就有些不太禮貌。


舅爺就是指老婆的孃家兄弟,來自己家做客,那可是貴賓,就是在結婚或者重要宴席上,都是要坐上賓的。一般舅爺上門,都要好吃好喝招待。如果舅爺來你家做客,給你帶了禮物,那豈不是讓你受寵若驚。

當然以上是按照傳統思維去理解、解讀。到了如今,老農認為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的。女兒不管是出閣少還是出閣後都是自家人,自家人之間不需要太多客氣,帶什麼禮物都無所謂。都是一家人嘛,沒那麼多講究。但是舅爺上門,那就是客人,對待客人那就得好生招待。


好了,就是這麼多,希望對你有幫助!感謝!


農家人話農家事


農村老俗話說“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禮是我國一直流傳下來的,墨子曰:“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這句話就告訴我們禮數這個東西,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遵守,千萬不能亂了輩分。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隨便的違背禮法的話,那這個社會豈不是亂了套了,雖然一些禮法是屬於糟粕文化,但我們要懂得的是,這些都是他們千年傳承下來的,歷經多少朝代,肯定有它獨特的文化內涵存在的。



“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外嫁的姑娘應該盡的禮數,不管多大,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自己舅爺的禮數的話,多小都是自己所不能承擔的起的,對長輩要尊敬。要想了解這句俗語其實特別簡單,只要抓住文化中的“孝道”和“感恩”就可以了,這樣理解就十分容易。

姑娘回門看父母,那是因為《孝經》中就曾經有過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之”,我們身體中的所有東西都是來自父母的,所以要學會孝敬和感恩父母。女兒回家看望父母多大的禮數都是她們在報恩,這些都是她們的本份和應該做的事情。舅爺來自己家,即使不帶任何東西,都應該看成上賓,因為沒有舅爺,就沒有父親母親的婚姻,同樣也不會又我們的生命,也要學會感恩舅爺,所以俗語裡就說了舅爺行多小的禮數,我們也承受不起。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的提高,但同時人們對於禮儀的重視程度也在減弱,“知禮懂法”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事情,不要總想著自己,而不顧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文化。“姑娘的禮風吹起,舅爺的禮受不起”,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希望以後人們也可以更加重視傳統文化中的禮儀,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亂了輩分,失了尺寸。


老農民說事


在白事上有謝客禮,北方以兒子(侄子)兒媳(侄媳)為主的兩波道謝跪拜禮。

正吃著飯,舅舅(孝子)舅媽的多次謝客,作為外甥(外甥孫)要多次跪拜回禮。

但隨著老傳統文化和新世紀的改革開放,舅舅給外甥倒酒、點菸、拿飯等又屬於疼愛和重視了。


天藍草叢青


不是農村事真多/!就是城市也應該懂禮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