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农村老俗话说“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又快过年了,而大年初二又开始忙着走亲戚了。在我们老家,初二走亲戚,一般都是要先去舅舅家或者舅爷家的,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农村老俗话说“娘亲舅大”,舅舅是母亲的娘家人,舅爷则是奶奶的娘家人,都是最应该先去拜访的亲戚。


农村老俗话说,“一礼来,一礼去,一礼不来打到底”。农村老家的规矩,初二要是不是去舅舅家走亲戚,做舅舅的是要翻脸不认人的。虽说“外甥是狗,吃罢饭就走”,但礼数不能错。至于出嫁的闺女,如果孩子还小,不能单独去舅舅家走亲戚,那也可以不用初二走舅舅家,等到父母走完自己的舅舅家,初三初四带着孩子再回娘家不迟,这个也是我们这里的规矩。

为什么会有“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的说法?不管是论辈分,还是论尊卑,自家姑娘和自家舅爷都是没法比拟的。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看重忠孝节义。虽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也要看是谁来送的礼。出嫁的姑娘终归是回到娘家门,不管拿多少的礼品都是应该的,孝敬父母嘛,理所应当的,出嫁了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次娘家。

但舅爷上门走亲戚不一样,舅爷是客,尊贵的客人。舅爷来了,不管是逢年过节,都要以礼相待,就算不拿礼品,也不能轻慢。“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舅爷更厉害,是自己父亲的舅舅,一年到头也不一定来个一次两次的,就算空手来也要热情招待。

“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姑娘回门拿礼物,就算再值钱高档,也是风轻云谈,理所应当。但舅爷上门回礼,不管东西贵贱作为晚辈人也是受不起的。记得小时候,去舅爷家走亲戚,拿的是两个果包两包红糖,而舅爷家回礼,也就是一包果包一包红糖,也是应该的,不能有吃亏沾光的说辞。

有人说“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是说行礼。这个是不成立的,姑娘是可以向自己父母行礼,而舅爷向自己行礼,那是万万不行的,做舅爷的也不会傻到拉下脸面给后生行礼,乱了规矩和辈分。


农村老俗话


个人不认同这种规矩,妈妈在世的时候,寒暑假,个年节,五个舅舅,两个姨妈,他们家的弟弟妹妹都要到我家过着日子,都是我这个大一两岁的表姐为他们洗衣服做饭,哥哥陪他们玩耍。16岁的时候,妈妈不在了,他们就再也不来了,除了姨妈,其他舅舅也不关心我们,后来成家了,过年的礼是送到了,也没见到回应,这些礼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可好歹也算我一个月的工资啊,后来想开了,外婆还在,还算有老家。去年,小姨意外去世了,在治病期间,我看清楚他们对的态度,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心里更是寒凉。你们说这样的亲戚还有什么送礼的理由?


冷清秋258966116


“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爷,受不起”这句俗语,说的是社会真实的事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有道理!若问其原由,请容我慢慢道来:

这里的“姑娘”,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父母含辛苦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她扶养长大并成家,这个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自然知恩图报,女孩特有的心性,嫁出婆家也会经常带着礼品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所有孝敬父母的礼品,与父母对养育儿女的深情相提并论,这份孝心也应该说是理所应当,更可以说再多礼物也抵不上父母的千重养育之恩。

至于“舅爷的礼,受不起”,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城市,传统的观念娘亲舅大,舅舅的身份地位和母亲一样,舅舅上门看望自己的姐(妹)和外甥,不可怠慢,更要奉为上宾坐首席,如果外甥照顾自己的母亲不周,更会遭致舅舅的训斥而不能辩驳,而如果家庭出现矛盾,除了公断,更多的是要请中间人的舅舅去调解指正,农村甚至有句老话,舅舅礼、舅舅礼,舅舅(就是)无礼还有三分礼外甥也应该遵循不能违背,否则,自己的母亲年老去世时,依照传统习俗,舅舅可能刁难外甥,外甥必须安葬母亲的最后这一关不容易过哦。

所以说,娘亲舅大,舅舅是长辈,上门看望外甥勿需带礼,就是带礼给他的亲姐妹,做外甥也应重礼还给做长辈的舅舅,才更显得外甥有理而孝顺!


和风细雨言


妻子的父亲是岳父,甚至称岳丈及老丈人,其丈字应为仗,但不是打仗的仗,而是凭仗依仗的仗势欺人的仗字。

人口稀少的体力时代,钱没有人情重要,就如在无人区钱失效无用一样。

在可帮自己的人中,最直接的是父母兄弟姐妹,次为爷奶伯叔侄兄弟妹姐,再次就是母亲娘家人了。因母亲娘家人是最后可依靠的人,从而母亲的父母称为岳丈,岳字是五岳的岳,在中国属中国人居地地盘的地理标志,即中国人凭此五岳居于此地内的,这个凭仗就是丈,岳丈是一个人最后依仗的人,而述为岳丈岳母的。而舅是岳丈家的继承人,所以舅大。

舅为最大的尊者,是因为农业时代男家主人可娶三妻四妾外,还服劳役兵役,易伤亡,当分家财时,各房妻妾相争是必然,而主持分家产的,不是伯叔姑,而是舅,这是舅大为尊的本因。

用舅分家资,是因为舅即为亲人又是外人,且远离自家居村子的外村,平日接触稀少,不易产生平常因习惯良劣建起的偏心眼,伯叔姑则具这样的偏爱偏心现象,因而舅可较为公平公正的分家产,且是三妻四妾各仰仗的家族势力。

这都是人口稀少年代,清官难断家务事时,舅断家事的必然,更是舅护自甥男甥女的亲缘体现。

当判官身份者给自家授礼时,慌恐是必然。从而有受不起感。

而女儿养大成人,可帮家里劳做了,又嫁他人家了,只养育没帮过自家,从而送得礼再多也不咋的,总体自家还是吃着亏呢,因而姑娘的礼如风吹一样,似有而与实际比跟没有一样。即嫁出去的姑娘给的礼再多再好,仍是感到吃亏着呢,再多礼也填不足生养操劳的所耗。

悟空问看后,新年好。


味哎儿


提问:农村老俗话说“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对于这个问题,老农我是这样理解的。


小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俗语叫做“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意思就是说,虽然送的礼物不太贵重,但是它毕竟代表着送礼人对你的一片心意,心意比所送的礼物重要的多。

但是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这种思想中形成的固定思维的影响。总体来说,在家中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而且,家族中亲属关系也会有一个默认的排名。

就比如说这句农民常说的俗语,说“姑娘的礼随风起,舅爷的礼受不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姑娘的礼不太重要,舅爷的礼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同样都是送礼,为什么还分个重要不重要呢?

其实,这句农俗代表了姑娘和舅爷在家中的地位。姑娘出嫁前,回家是不需要带礼物的。只有出嫁以后,逢年过节回娘家才需要带礼物。毕竟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农民心里,姑娘出阁以后就是外人了。回到家中就是客人,出门做客肯定要带礼物了,否则就有些不太礼貌。


舅爷就是指老婆的娘家兄弟,来自己家做客,那可是贵宾,就是在结婚或者重要宴席上,都是要坐上宾的。一般舅爷上门,都要好吃好喝招待。如果舅爷来你家做客,给你带了礼物,那岂不是让你受宠若惊。

当然以上是按照传统思维去理解、解读。到了如今,老农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的。女儿不管是出阁少还是出阁后都是自家人,自家人之间不需要太多客气,带什么礼物都无所谓。都是一家人嘛,没那么多讲究。但是舅爷上门,那就是客人,对待客人那就得好生招待。


好了,就是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感谢!


农家人话农家事


农村老俗话说“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礼是我国一直流传下来的,墨子曰:“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这句话就告诉我们礼数这个东西,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遵守,千万不能乱了辈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随便的违背礼法的话,那这个社会岂不是乱了套了,虽然一些礼法是属于糟粕文化,但我们要懂得的是,这些都是他们千年传承下来的,历经多少朝代,肯定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存在的。



“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外嫁的姑娘应该尽的礼数,不管多大,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自己舅爷的礼数的话,多小都是自己所不能承担的起的,对长辈要尊敬。要想了解这句俗语其实特别简单,只要抓住文化中的“孝道”和“感恩”就可以了,这样理解就十分容易。

姑娘回门看父母,那是因为《孝经》中就曾经有过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之”,我们身体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来自父母的,所以要学会孝敬和感恩父母。女儿回家看望父母多大的礼数都是她们在报恩,这些都是她们的本份和应该做的事情。舅爷来自己家,即使不带任何东西,都应该看成上宾,因为没有舅爷,就没有父亲母亲的婚姻,同样也不会又我们的生命,也要学会感恩舅爷,所以俗语里就说了舅爷行多小的礼数,我们也承受不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但同时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也在减弱,“知礼懂法”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不要总想着自己,而不顾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姑娘的礼风吹起,舅爷的礼受不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希望以后人们也可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乱了辈分,失了尺寸。


老农民说事


在白事上有谢客礼,北方以儿子(侄子)儿媳(侄媳)为主的两波道谢跪拜礼。

正吃着饭,舅舅(孝子)舅妈的多次谢客,作为外甥(外甥孙)要多次跪拜回礼。

但随着老传统文化和新世纪的改革开放,舅舅给外甥倒酒、点烟、拿饭等又属于疼爱和重视了。


天蓝草丛青


不是农村事真多/!就是城市也应该懂礼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