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的“五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漢代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它們的提出,是為了維護當時的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因此摻雜了一些思想糟粕,需要我們批判性地繼承其中的精華。上溯遠古,“仁、義、禮、智、信”的造字也頗有意蘊。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造字本義視人若已,同情包容

仁,甲骨文(人)+(二,等同、相等),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視之,視人若已,將心比心,同情包容。造字本義:動詞,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視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強勢者對弱勢者的厚道。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寫成“屍”。籀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寫成。有的籀文將“人”寫成“千”(眾多,代表眾生)、“心”(慈愛)會意,表示心懷眾生,寬容博愛。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還有一種解釋:仁,從人從二:從人,表示一個站立的人;從二,表示:

(1).代表數目字,複數。指“不僅是我一個人,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從二不從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懷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事,即有博愛心、包容心,自會產生仁愛心。這是個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為上。代表崇尚、提升、昇華。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義”本義為出征前的隆重儀式

“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羊,即“祥”,祭祀占卜顯示的吉兆)+(我,有利齒的戌,威猛戰具),表示吉兆之戰。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異體字(羊,即“祥”,祥和)加(弗,休戰),表示休戰和平,表達“道義”的另一層含義。造字本義:名詞,出征前的隆重儀式,祭祀占卜,預測戰爭兇吉;如果神靈顯示吉兆,則表明戰爭是仁道、公正的,神靈護佑的仁道之戰。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漢字簡化方案》另造指事字“義”,在“乂”(割、殺)上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殺得有理、殺得正當。當“義”的“儀式”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人”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莊嚴的典禮。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羛,《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意思是:義,我軍威武的出征儀式。字形採用“我、羊”會義。羛,《墨翟書》上“義”字採用“弗”作邊旁。魏郡有個地方叫“羛陽鄉”,其“羛”字讀作“錡”。該地現屬鄴縣,本來在內黃縣北邊二十里的地方。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禮本義為擊鼓奏樂,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靈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像許多打著繩結的玉串)+(壴,有腳架的建鼓),表示擊鼓獻玉,敬奉神靈。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當“豊”作為單純字件後,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禮”,強調“禮”的“祭拜”含義;同時誤將“玉串”和“建鼓”構成的金文,拆寫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醴”,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綜合將金文字形和,採取金文字形中的“示”,採用取金文字形中的“酉”(酒),並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簡化字形。造字本義:動詞,擊鼓奏樂,並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靈。篆文承續金文字形。俗體隸書誤將籀文字形中的“水”形寫成“乙”形。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智”的本字是“知”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獵、作戰。知,甲骨文(幹,武器,借代行獵、作戰)+(口,談論、傳授)+(矢,武器,借代行獵、作戰),表示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在遠古時代,彎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識和重要經驗。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幹”,簡化字形。當“知”的形容詞含義“聰明、有戰略”消失後,金文再加“曰”(說,傳授)另造“智”代替,強調談論和傳授經驗。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曰”寫成“白”(說明),並誤將金文字形中的“幹”寫成“虧”。造字本義:動詞,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隸書省去篆文字形中的“虧”,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將篆文字形中的“白”寫成“曰”。古人稱精通行軍作戰為“智”,稱清心淨慮、洞察真相為“慧”;稱醒來感知清晰為“覺”;稱明心見性、發現自我為“悟”;稱簡單無我、自然率性為“禪” 。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説文解字》:智,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 意思是:智,器物上可辨識的標誌性文字。字形採用“白、虧、知”會義。

“信”的本義為許諾,發誓

信,金文(人)+(口,說話),表示開口許諾。有的金文(千)+(言,說話),表示用千言萬語保證。造字本義:動詞,許諾,發誓。籀文承續金文字形。篆文調整古匋字形的左右順序。《說文解字》: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仁義禮智信”該作何解

“仁義禮智信”作為我國傳統價值觀念,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我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和道德規範體系,推動著我國傳統社會思想道德的教化與進步。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至春秋時期,是“仁義禮智信”提出和確立的階段。“仁”的提出,最初與氏族宗族血緣關係相連,主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闡釋和傳播的。“義”最初的含義,既指儀表和風貌,也指適宜和正當,後來泛指一切道義,其作用是維持社會秩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宗教儀式,經過儒家的改造,其內容由單純的習俗儀式發展成規範婚姻、血統、長幼、尊卑等關係的行為準則,並逐漸制度化、法律化。“智”最初是指人們對事物的判斷迅速準確,後來被春秋時期的儒家賦予明辨是非善惡、自知知人等道德內涵,予以提倡。“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時誠實不欺、不敢妄言,後來逐漸擺脫其宗教色彩,特別是經過春秋時期儒家學者的倡導,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道德規範。 

歷代對仁義禮智信的解釋都賦予不同時代內涵。

仁,諸惡莫作。義,眾善奉行。禮,仁義道德的教育。智,仁義為本,明辨是非。信,誠實守信,人冇信而不立。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也作了很詳盡的闡釋。

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走西口》中的解釋:

田家祖訓:大忠大愛是為仁;大孝大勇是為義;修齊治平是為禮;大恩大恕是為智;公平合理是為信。

徐木匠:天下一統為仁;民族興亡為義;自強不息為禮;福虧自贏為智;以義取利為信。

革命者:世界大同為仁;祖國山河為義;家國天下為禮;剛柔相濟為智;一諾千金為信。

今天,我們依然在弘揚“仁義禮智信”的優良美德,並注入了新的時代含義。

“仁、義、禮、智、信”的漢字意蘊,歷代賦予它們哪些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