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當是不亞於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五大發明

漢字為我們記錄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輝煌和燦爛,它不僅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交流溝通的工具,更是華夏文明之母。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四大發明應該都是漢字這一更偉大發明的衍生物。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明的延續,更沒有中華文明的輝煌。

漢字作為第五大發明的稱號,不是我們妄自尊大、自吹自擂。香港著名實業家和語言學家安子介對世界上多種文字研究對比後認為:漢字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當是中國另一個偉大的發明,且其意義和價值不在自然科學的四大發明之下。

語言的產生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語言拓展了人類的交往手段,讓人類享受到了交流的自由和暢快;而文字的產生又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另一次大的飛躍,文字使文明得以延續,把人類無形的思想和文明轉化成了可視可存的東西。當我們的祖先刻下第一片甲骨時,那種興奮和激動我們無法想象,但是那絕對是一次偉大的創舉。

漢字,當是不亞於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五大發明

安陽殷墟博物館的一片甲骨

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文字開啟了人類文字文明的先河,這三種文字分別是楔形文字、聖書字和甲骨文。楔形文字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創造的,甲骨文雖產生較晚,產生於3300年前的殷商時代,但是一直延續至今。

漢字,當是不亞於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五大發明

楔形文字

漢字,當是不亞於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五大發明

刻在砂石上的古埃及聖書字

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楔形文字和聖書字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而只有早期形式的甲骨文演變成了現代漢字,也成為世界上僅存的表意文字,而且其發展演變保持了系統的連貫性。

楔形文字和聖書字的消失皆是因語言消失而引起,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的生死存亡依賴於語言,二者恰似“毛”與“皮”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古埃及語和古巴比倫語早已經消失亡去,記錄其語言的聖書文字和楔形文字自然而然也就無用武之地,逐漸消亡。

而我們的文字從甲骨文至現代漢字卻保持著一脈相承的發展軌跡,古漢語和現代漢語音雖有別,可是其詞彙和語法結構卻無太大變化。山、水、日、月雖與3000多年前的讀音可能不同,但其意義卻是始終未變。據統計,我們現在使用的《新華字典》所收詞彙,約半數以上同2000多年前成書的《說文解字》所收詞彙意義基本相同。數千年前的“床前明月光”、“鞠躬盡瘁”、“亡羊補牢”等等我們依然耳熟能詳。

世界上不知有多少文字因外族入侵、朝代更迭或者為其他文字所取代而不知所終。漢字也曾面臨幾次嚴重挑戰,特別是近百年來,不少學者主張廢除漢字,比如魯迅、陳獨秀、錢玄同、譚嗣同、劉半農、蔡元培等,主張實現漢字的拉丁化。但是,漢字最終還是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正所謂“撼山易,撼漢字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