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東南沿海諸河是中國東南部除長江和珠江以外的獨立入海的中小河流總稱,這些河流所在的流域統稱為東南沿海諸河流域。

中國東南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缺少孕育大江大河的條件,所以該地區的河流短小急促,以中小河流為主,從北到南包括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東南沿海六省區的河流。東南沿海諸河其中較大的河流(幹流長度超過100公里)有:浙江省的錢塘江、甌江、飛雲江、靈江、曹娥江、甬江。福建省的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岱江、霍童溪、木蘭溪。臺灣省的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廣東省的韓江、榕江、潭江、漠陽江、鑑江、九洲江。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流江、欽江、茅嶺江、北侖河。海南省的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

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浙閩丘陵西有懷玉山、武夷山作屏障,東臨海洋,受東南季風和颱風的影響,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之間。又由於地表主要分佈著透水性能較差的火成岩和變質岩,地勢較陡,降水大部分均形成地表徑流,徑流深度多超過800毫米,故流域內產水量很大。加上丘陵起伏,水位落差大,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據統計,僅浙閩兩省水電的蘊藏量就超過了1200萬千瓦,如果將這些水電資源充分開發,不僅足夠本地區工農業用電需要,而且還可以支援外區。

浙閩丘陵森林密佈,植被覆蓋度大,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同時,這裡廣泛分佈著火成岩等,抵抗流水的片蝕作用很強,所以河流含沙量很小,各河平均含沙量約為0.11公斤/立方米,僅比西南地區的河流含沙量稍大一點,而比黃河(37公斤/立方米)、華北河流(8.72公斤/立方米)和長江(0.54公斤/立方米)小得多。因此,平時河水均很清澈,僅在洪水期略微混濁,每年輸入海洋的泥沙很少。

東南沿海地區的河流很多,由於地形的限制,一般均較短小,所有河流,長度均不超過600公里,流域面積大多也不超過6萬平方公里,其中長度超過200公里,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僅有5條(表11)。

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是錢塘江,福建省最大的河流是閩江,韓江則是東南沿海的第三大河,它源出福建,最後在廣東省東北部注入南海。

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1.錢塘江

錢塘江,浙江省最大河流,故名浙江,亦名漸江,最早見於《山海經》,三國時始見“錢唐江”之名,當時僅指流經錢唐(塘)縣境的河段,民國時期方作全江統稱。由於河道在杭州附近曲折呈“之”字形,又名之江。這也是浙江省名的由來。

  錢塘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懷玉山主峰六股尖東坡,自西向東北、東南蜿蜒曲折,流經安徽屯溪、歙縣,至浙江建德縣梅城,納來自西南的蘭江後,向東北流至海鹽縣澉浦附近注入杭州灣,全長605(一說為494)公里,流域面積4.88萬平方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內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錢塘江在安徽省境內迂迴曲折,灘多水急;入浙江省後,仍水流湍急,河谷多呈“V”字形,屬山溪性河流。自安徽省歙縣浦口至浙江省建德縣梅城鎮的新安江,過去曾被誤為錢塘江的支流,後經浙江省科技人員對錢塘江河源及河口進行全面考察,確定新安江應為錢塘江的正源。

新安江又名徽江,是錢塘江最大的支流,源出於安徽黃山南麓,東流入浙江,在梅城與錢塘江干流會合,全長293公里,流域面積11640平方公里。新安江流經雨量豐沛的山地丘陵區,坡降大,水流急,自安徽的屯溪至浙江的銅官峽,天然落差達100米,沿河多峽谷險灘,故有“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之說。這種山間盆地和峽谷相間的河谷地貌,給建造大型水庫創造了優越條件。

在銅官峽附近興建的新安江水庫是中國50年代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壩高105米,壩頂長462米,底寬97米,蓄水量達180億立方米。蓄水量為西湖水量的3184倍,規模之大可想而知。電站的裝機容量為62萬千瓦,平均發電量達19億度。電站已於1960年4月開始輸送廉價的電力,大大支援了有關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同時,水庫的興建亦改善了大壩上游的航道,減輕了下游的洪水危害,並給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淡水魚等水產資源。

幹流在梅城納蘭江後,水量大增。自梅城以下7公里三河埠至蘆茨埠附近,河流切穿岩漿岩組成的中低山,形成著名的七里壠峽谷段。七里壠峽谷具有群山夾峙、峭壁爭雄之勢,是理想的水電站壩址所在。1969年建成的富春江水電站,對消除上、下游洪澇威脅及航運、發電、灌溉等,均起了很大作用。

錢塘江下游富春江段河流兩側,山嶺多為古生代沉積岩,河谷沿著東北—西南向褶皺斷裂帶發育,谷地開闊,江面展寬,河道比降變小,水流平緩,沙洲、邊灘發育。沿岸河漫灘平原斷續延伸,其間點綴著一些低山、丘陵,富春江時而逼近山麓,時而在平川延展,江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山青水秀,蒼翠欲滴,自然景色千變萬化,是全國聞名的風景區。

杭州以下,錢塘江江面突然擴大成喇叭狀的三角江,這就是杭州灣。錢塘江口所以不成為三角洲,而成為三角江,主要是因為江水含沙量很少所致。錢塘江的含沙量只有水量的萬分之一,若與黃河相比,每年入海的水量約為黃河的3/4,而每年入海的泥沙量只及黃河的1/184。此外,錢塘江的潮汐衝擊力很大,上游沖積下來的泥沙也往往被潮浪捲走,這也是它不淤積成三角洲的另一原因。

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壯觀天下潮

錢塘江口的海寧潮一向是世界聞名的奇景。這是因為杭州灣是一個典型的大喇叭口,出海口寬達100公里,在澉浦減至20公里,到海寧縣鹽官僅3公里。同時,自海口向上遊,水深也迅速變淺,海口的水深約為10米,到澉浦只有2米。海口寬而深,漲潮時的進潮量就很大;進入口門後河道逐漸變窄,潮水上溯則受到約束,潮波能量被相對集中,潮差也就明顯增大。河底逐漸變淺,使潮波在傳播過程中發生明顯變形,波峰處水深大,河底阻力影響小,傳播速度快;波谷處水深小,河底阻力的影響顯著,傳播速度就慢,因此在向上遊傳播過程中,潮波的前坡漸漸變陡,後坡相反變緩。當阻力進一步加大後,波峰就陡立如牆,錢塘江潮波上溯過尖山後,波峰破碎,形成了湧潮的潮頭。湧潮潮頭到了海寧一帶,江面更窄,潮水卷著浪花,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奔騰向前,形成了驚心動魄的“錢江怒濤”。所以古人有詩形容錢江湧潮:“遠若素練橫江,聲如金彭;近則亙如山嶽,奮如雷霆。”錢塘江湧潮是天然的動力資源,估計澉浦的潮力就可以發電550萬千瓦。

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2.閩江

閩江是東南沿海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幹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佔福建全省面積的50%以上南平以上為上游,南平至水口為中游,水口以下為下游。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中國主要河流中佔第十二位,而年平均流量卻佔全國第七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卻只及閩江的92%。

閩江上游有三支: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南源沙溪。三大溪流蜿蜒於武夷山和戴雲山兩大山脈之間,最後在南平附近相會。上游水系發達,流域面積佔整個閩江流域的70%,水量佔整個閩江水量的75%。從流域面積和水量來看,建溪為3個源流之首,沙溪最小。閩江上游地區森林特別茂密,有“綠色金庫”之稱,因此含沙量與年輸沙量都比中下游少得多。由於三大溪流多發源於1000米以上的武夷山,而南平海拔僅70米,故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險灘星羅棋佈,建溪就有“上下三十六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的說法。

中游也稱劍溪,這裡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下切作用明顯,故河谷主要為河曲型的峽谷。兩岸峭壁挺拔,奇峰對峙。江中岩石裸露,暗礁起伏,有名的秤鈞灘、剪刀灘就在這裡。雨季一到,上游三大支流的來水進入峽谷區,河水猛漲;枯季來水少,水位顯著下降,故年內水位差可達10~20米,使中游成為閩江水位變幅最大的河段。劍溪在樟湖坂接納了尤溪,在水口接納了古田溪,這兩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均比上游的三大溪流為小,水量也較少。

閩江下游坡降變小,江面開闊,河水流速減緩,竹岐以下又受潮水頂託作用,沉積作用顯著,沙洲,邊灘發育。在福州附近,閩江被橫亙江心的南臺島分為南港(烏龍江)和北港(馬頭江)兩支,南港水量較北港大,並有支流大漳溪匯入,但河道曲折而寬淺,泥沙淤積嚴重;北港比較平直狹深,主流線較穩定,故航行之利大於南港。兩港在馬尾附近匯合折向東北入海。

閩江干流與支流,由於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往往垂直相交,例如3條上源與劍溪在南平呈十字交會,南平正好處在十字中心,所以閩江水系是典型的格子狀水系。

總的說來,閩江流域地形多為中山丘陵,地勢起伏較大,因而河床坡度也較陡,灘多流急,不利航行。新中國成立初期閩江下游也只能通航20噸的小船,後來通過對幹流100多處險灘的整治,炸去了礁石,安設了航標,現在80噸的貨輪已能日夜暢通無阻。

閩江水量大,落差也大,水力資源豐富。但是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沒有開發,國民黨政府曾想開發古田溪,於1948年成立“古田溪水電工程處”,然而工程毫無進展。新中國成立後,首先對古田溪進行梯級開發,興建了容量為25萬千瓦的水電站,同時在上游各支流又陸續興建了不少中小型水電站。隨著閩江流域工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閩江豐富的水利資源一定會得到更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中國東南沿海三大河流:錢塘江、閩江、韓江

3.韓江

韓江正源汀江發源於福建省長汀縣北部的武夷山東南麓,自北向南流入廣東省境內,至三河壩與南源梅江相匯後始稱韓江,又繼續流向東南,經潮安至澄海附近注入南海。全長325公里(以汀江干流為源頭,若以梅江為源頭則長345公里),總流域面積34314平方公里,其中70%在廣東省境內,30%在福建境內。韓江流域降水充沛,流量豐富,雖然其面積只及淮河的18%。但水量卻相當於淮河的85%,流域產水量是相當豐富的。

三河壩以上為韓江的上游,實際上是由汀江和梅江兩大溪流組成。梅江的長度、水量及流域面積均比汀江大,只是汀江的流向與幹流一致,故習慣上以汀江為正源。汀江干流長260公里,上杭以上流經風化較深、易於侵蝕的千枚巖分佈區,故河谷較寬,河流曲折,坡降較小。上杭至石下壩之間河道寬窄相間,坡降大,水流急。坡降最大的河段長僅5公里,落差卻有25米。最窄的河段在棉花灘,寬度僅10餘米,水力資源豐富。石下壩至三河壩坡降越來越小,

河面增寬至400米左右,兩岸出現狹長的平原。

梅江干流全長280公里,源出廣東紫金縣白山崬,自西南流向東北。梅縣以上河流流經砂頁岩組成的丘陵地區,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甚為嚴重,故河床被泥沙淤高而變得又寬又淺,韓江的泥沙主要就來自這裡。梅縣以下河道寬窄相間,鬆口以下流向急轉90°,改向東南,切穿東北—西南走向的蓮花山東北麓的山嶺,最後在三河壩與汀江相匯合。

汀、梅二江已給韓江帶來了約84%的水量,故韓江河水主要來自上游。

三河壩至潮安為韓江中游,長約110公里,由北向南橫切連花山東北麓。兩岸山勢緊逼,形成狹隘的谷地。河流兩側無大支流,多短促山溪匯入。潮安以下為韓江下游,這裡是河道縱橫交織的三角洲河網區,地勢平坦,堤圩水塘觸目皆是。韓江河水含沙量約為0.3公斤/立方米,是東南沿海含沙最多的河流,當然與華北諸河及江淮相比,仍然是很少的。由於上、中游的來沙在這裡沉積,河床日益變淺,並受潮汐影響,故洪水期易於氾濫。部分泥沙排出河口,使三角洲每年約以10米的速度向外海伸展。

韓江水系發育在東北—西南走向的嶺谷區,這裡西北—東南走向的斷裂構造也相當發育。河流受這兩組構造的控制,或者順山嶺間的谷地發育,或者沿斷裂線橫切山嶺,主支流往往呈直角相交,故韓江水系與閩江水系一樣,也是典型的格子狀水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