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不會與人打交道?!那是因為你不懂這3點!

宇宙萬物之中,人類的關係最為複雜。所以,如何和別人打交道,是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重要課題。

我們中國人有一套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別人學不去,我們也不能去學別人,否則只會自找倒黴。

可以說,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需要和別人打交道。那如何跟別人打交道才能收到滿意的結果?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方式有哪些呢?


1

先弄清對方是誰

在人際交往中,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弄清楚對方到底是誰。

中國人認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為”,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聯繫在一起。在中國社會,每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就很難判斷它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可見弄清楚對方是誰,乃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我們比較傾向於“差別性待遇”,以不同的標準來對待不同身份的人。

相傳,清代大書法家鄭板橋去一個寺院遊玩,並去拜見方丈。

方丈見他衣著儉樸,以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說了句“坐”,又對小和尚喊“茶”。一經交談,方丈頓感此人談吐非凡,就將鄭板橋引進廂房,一面說“請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

又經細談,得知來人是赫赫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時,方丈急忙將其請到雅潔清靜的方丈室,連聲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最後,這個方丈再三懇求鄭板橋題詞留念,鄭板橋思忖了一下,揮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一看,羞愧滿面,連連向鄭板橋施禮,以示歉意。


這個故事通常用來諷刺方丈勢利眼,其實方丈是根據對方的身份,採取了相應的方式和態度,只不過一開始就沒弄清楚、看走眼罷了。

我們中國人一切以人為本,一直重視倫理,對於人的身份地位十分關心。看見或聽說一個人,總要進一步追問是什麼樣的人,並且依據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樣的反應,才算合理。這不是勢利眼,只是保持合理的程度,隨機應變。

對方不同,你採取的措施也應該不同。換句話說,先問清楚是誰說的,再做定奪,這就是一種“經”,如何應變,則是個別的“權”。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進一步達成預期的目的。

2

小心才不會上當


西方人在同別人打交道時,不論幹什麼,都要通過法律途徑約束他人來防止自己上當,而且對於欺騙別人的人是相當鄙視的。

中國人不會要求別人怎樣,只會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很少去笑那些騙子,反而多少有些羨慕:“他真高明,居然騙了這麼多人!”

而對被騙的人,在同情之外,還有幾分不屑:“你怎麼這麼笨,這種當也會上?”好像責任不在騙子,而在被騙的人。

其實,嘲笑被騙的人與鄙視騙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騙人事件的發生。

我們中國人崇尚“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別人不要欺騙,遠不如自己提高警覺更可靠。防人之心其實就是讓人小心不要上當。

但是,小心不要上當,並不是不要相信別人,而是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正因為小心,才會時時用心。可以相信的時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變,不可不防”。這些話都是我們常說的,看起來互相矛盾,卻是因時而制宜。

在人際交往中,你可以選擇相信別人,也可以選擇不相信別人。你相信別人,萬一被騙,大家就會嘲笑你,“三兩句話,把他騙得團團轉”,結論是你缺乏判斷力。你不相信別人,又怎能與其相處?在信與不信之間,需要自己拿捏。

在正常的情況下,當然應該相信別人,但是隻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應該相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才不至於一相信就上當。對任何人都相信,受騙的幾率就會大幅度增加。

你無法要求別人絕對誠實,因為沒人能做得到,所以只能自己小心。社會上騙子並不多,但是喜歡被騙的人太多了,才會發生那麼多騙人的事件。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彼此互相合作才能生存。所以應該相信別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過分相信別人,同樣引起別人欺騙的興趣,以致上當,也是不爭的事實。

騙人的人當然不對,而被騙的人也未嘗全對,誰叫他不小心?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3

自己先求合理改變

中國人的觀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換句話說,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大家才會接受。

我們雖然重視典章制度,卻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時宜,因此在典章制度的範圍內,多半中國人喜歡權宜應變,以求合理變通。凡是不會變通的人,都會被人斥之為死心眼、死腦筋。

既然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就應該反求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以自己的合理來影響他人,使他人亦能合理。

自己不合理,卻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結果經常不如意,這時怨天尤人也是枉然。自己先求合理,再來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才是合理的態度,也比較容易實現。

當然,合理不合理,各人的標準未必一致,有時候你認為合理,我卻認為不合理,因此這個“合理”也會引起很多爭執,產生很多不愉快。

但是,自己求合理,就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會有些誤差,但你的出發點是好的,起碼會問心無愧。至於是否會引起爭執,聽天由命吧。雖然這聽起來比較消極,但總比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使大家心裡不高興,甚至造成誤解的好。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他人的反應就像一面鏡子,會如實地反映你是否合理。

當對方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時,不要指責對方的缺失,而是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如果是的話,趕快先把自己的缺失調整過來,對方也可能跟著表現出合理的反應。

記住,要改變對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變我們自己。

總而言之,在中國,和別人打交道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西方人以二分法區分事物,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中國人早已擺脫二分法的陷阱,我們知道“錯,絕對不可以;對,常常沒有用”。對錯之外,還牽涉是否圓通的問題。

所以,我們更注重求圓滿。既不是非不分,也不是非分明,不得罪人,但也不討好人,以合理的方式讓大家都有面子,才會成為一個處處受歡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