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言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道家的思想精髓,应该怎么解读?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在对待“圣人”的态度上有很大差别。老子推崇圣人,而庄子却反对圣人。比如《庄子·胠箧》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在宥》说:“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为什么庄子如此激烈的反对圣人呢?

因为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一个非常酷烈的时代。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杀人盈野,各级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导致他们极端贫困。孟子将这些统治者们骂为:“率兽食人。”

庄子看到了时代的黑暗,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是非常悲观的。在《庄子·盗跖》中,盗跖对孔子说,在上古时代,人人都质朴自在,互不侵害,那是有道德的美好时代。而后出现了许多圣人,比如黄帝、尧、舜、禹、汤等等,他们看上去很有作为,却扰乱了人心,让人心不再自然,让时代越来越坏。这些话看似出自盗跖之口,其实表达的是庄子的心声。

《庄子·胠箧》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人们把财物牢牢锁在箱子里,用绳子紧紧缠住,一般的盗贼来了束手无策,但是大盗却会连箱子一起搬走,还担心你的箱子不够坚实,绳子不够牢固呢。庄子说,圣人们用政治制度、礼乐刑法来管理百姓,让他们安安分分地被统治,就像把财物牢牢锁在箱子里一样。假如有乱臣贼子犯上作乱,窃据政权,就可以利用圣人制定的制度来统御百姓了。所以圣人的制度虽然完善,但只是方便战国时代那些残暴的统治者欺凌百姓而已。

《庄子·胠箧》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正说明了这个问题。那些大盗们把财物连同箱子整个搬走,反而没人敢说他们的坏话,因为他们成了箱子的“合法”主人,成为新的统治者,名正言顺的剥削百姓。在庄子眼中,那些朝廷上的国君、大臣们,个个口称圣人之言,说自己继承了圣人的制度,其实只是一群大盗而已!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圣人制礼乐,我呸!只是大盗们对百姓们敲骨吸髓的工具而已!

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认为,只有抛弃一切圣人创造的政治制度,回到淳朴天真的时代去,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读文史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放到原文里来看:

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河水干了,山谷就会显得空旷,山丘平了,山谷就会显得充实。圣人死了,大盗就没了。圣人如果不死,那么大道就不会停止。

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世界是相对的,有山谷才会有河流,有丘陵才会有深渊。正因为有了圣人才会有大盗。

在庄子看来,人的的忠孝礼仪廉耻本来就在心中,没有圣人,人类也会有自己的一套运转规律,但是圣人跳出来说,我给你制定规矩,大家要这么做,那么做,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这样一来,就仿佛堆了一座道德的高山,你这道德高山从哪里积累土呢,必须要从平地挖起来。

堆的山有多高,挖出来的沟就有多深。

圣人站在制高点,大盗就只能站在低谷。

圣人只会指责大盗,却不知道,大盗是他创造出来的。

所以庄子接着说: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你用圣人治理天下,就会制造大盗。比如你给天下人制作斗和斛来计量东西,这就给大盗提供缺斤少两的工具(后面的称锤,玺、符都是这个意思)。最后庄子就说,给天下制定道义规范的人,恰恰是最缺少这些东西的人,他们利用这个来骗取百姓。所有这些盗都是大小的区别,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盗窃一个环钩的人可能被杀,但是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就成了诸侯。

庄子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诸侯,你们不都是强盗家伙吗。没有你们老百姓也能过得好好的,你们来了,夺走他们的吃的,夺走他们穿的,然后给他们一点吃的,给他们一点穿的,你们就号称什么父母官,你们装什么救赎者。

我呸。


锦翼


庄子本名庄周。他承传了玄学的衣钵,玄之又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为天下第一吹牛大王。然而他的著作”北溟有鱼”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不禁要问教委编委们,你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动机,是要教育培养学生跟庄周学着吹牛吗?!

可笑的是:北溟有鱼的溟字却少了三点水,没有水怎么能有鱼?天大的笑话!溟字设有水仍读冥没错,然而这个冥不是那个溟,其含义全变了。这个冥是阴间鬼府的冥,这不是人在说鬼话吗?这样教育学生对头吗?

作为教委、编委、审委,尤其是编审,你们是怎么审的?当时干嚒去了?竟出现这么大的漏误!难道你们不该自我反省吗?别的就不多说了。


朱友振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原文出自《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是庄子道家思想的精髓。

庄子道家思想认为: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传统道德观念,都是人为标榜的东西,不过是圣人的好恶而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倘若天下苍生皆循道而为,那么自然是天下太平,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就不会有江洋大盗,也就不需要什么圣人。

例如:以天下孝道而论,乌鸦都会反哺,尽到做后代的本能,而不需要像人类一样彰显和炫耀孝道。

再来反观人类的赡养问题,宗旨是宣扬孝道,却往往是攀比心理。有的人无法满足所谓的孝道,不得不被动放弃赡养义务,就有了孝与不孝的区别。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天下,是王者之天下。王者是国家机器的代理人,是王权(或曰法律)的制定者。盗或非盗,皆是由王者和王法说了算,王者也就算得上是前一种圣人。

后一种所谓的圣人,则是为王者和王权服务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学说,并希望王者能够践行各自的学说安邦治国。

其实他们的学说,也只不是个人的好恶好已。春秋战国是盛产思想家的时期,许多圣人(包括孔子)纷纷游说各国,都想王者践行他们的思想理论。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春秋战国是社会最动乱的时期,城头变换大王旗是朝夕之事。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没有王法,就没有盗者之说。有了王法,就可以用王法约束,甚至于被诬陷为盗匪。

道家思想认为:顺其自然,顺应天道,无为而治才是善,上善若水即是道家重要理论。

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做致良知的自我,不指责别人,就能够到达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综合总结庄子思想的理论,题目的主要涵义就是:

1. 不要用个人的道德标准衡量和指责他人的行为规范,不要制造人为的不和谐。

2. 不要冠冕堂皇地说教,要从人类的基本欲求出发,善意理解他人的行为规范。人都是有良知的,既不是生来就是圣人,也不是生来就是恶人。

3. 没有绝对的圣人与恶人,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要制造邪恶。





明日一说


庄子的圣人不死,大道不止这句话,对于国学知识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误导作用的。如果只从字面意义去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

圣人,特别是儒道两家的圣人,一般公认的有以下人选:孔子,颜回,曾子,孟子。道家有老子和庄子,(其它方面的圣人暂且不论)。这些都是思想的巨人,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化身。是人文精神的典范。

倘若我们从表象去理解庄子的这句话,那岂不是与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背离。那还谈什么倡导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那简直就是一棍子打死真正的圣人。而且还让他们背上黑锅。这样,国学也就失去了教化世人的功能。

其实,庄子的意思是:如果有很多人在行善,社会上充斥着各方面的圣人,一些欺世盗名者,假仁假义者,就会乘虚而入,拉大旗,作虎皮。以真圣人的名誉忽悠和愚弄众人,干一些损己利人的勾当,象大盗一样放肆,猖狂作乱。弄得社会上乌烟瘴气。尤其是古近代的那些王候将相,常常以百姓的利益为口号,从而糊弄世人,有许多争权夺利者,或者起义者或运动者。江山还没稳定,就乘机广置私田,大选美女。这是典型的伪善,是窃国大盗。(比如:历史上的王莽,董卓,曹操之流,近代的洪秀全之流)。

因此,庄子就有了圣人已死,大盗不起。天下故太平也。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说。(注意:这里的圣人不是指某一个或一些圣人。而是暗指那些名声如雷贯耳的伪圣)


手机用户弘毅


老子和庄子都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合称为“老庄”。但是在对待“圣人”的态度上,老子与庄子却完全不同,老子推崇圣人,庄子却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也许要迫不及待的提出反对意见,《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明明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在《道德经》中号召人们绝圣弃智,怎么能说他推崇圣人呢?

其实,郭店楚简本《道德经》中这一句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郭店楚简本《道德经》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经》版本,出自战国中期可见老子既不反对圣人,也不反对仁义。后人篡改了《道德经》中的文字,才创造了一个反对圣人的老子形象!

后人篡改《道德经》的依据正是《庄子》,因为《庄子·胠箧》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在宥》说:“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与现在的《道德经》中的文字如出一辙。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反对圣人呢?这与庄子所处的时代有关。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这一时代各国的兼并战争开始走向白热化,无比激烈,也无比残酷,孟子称之为“杀人盈野”。当时的世道充满了阴险诡诈,同时统治者们无情地盘剥、压榨百姓,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孟子比喻为“统治者率领着野兽吃人”。

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对于人心、人性是很悲观的。庄子认为,人性只有在上古那种淳朴、自然的状态下才是好的,一旦人心被扰乱,就会从自然状态中醒来,会展露出丑恶的一面了。

在《盗跖》一篇中,庄子借盗跖之口说,在上古神农时代,人们安然恬静地睡觉,宽舒自在地生活,和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自耕自织,人人都不互相侵害,这才是有道德的时代。后来黄帝、尧、舜、商汤、武王等所谓的圣人纷纷出现,他们扰乱了人心,也扰乱了时代。

比如黄帝在涿鹿讨伐蚩尤,流血百里;尧舜设立群臣;商汤流放了自己的君主夏桀;武王杀害了君主商纣。自此以后,人心便被扰乱了,世上出现很多恃强凌弱、以众侵寡的现象,自从武王以来的统治者都是侵害人民的凶徒。因此庄子认为正是像黄帝、尧、舜、商汤、武王这样的圣人破坏了人的自然状态,给世间带来了祸害。

在《胠箧》一篇中,庄子又打了个比方:一般人要保管财物,一定是把财物放在箱子里,用绳子捆得紧紧地,加上很坚固的锁。然而这样只能防住一般的盗贼,如果是大盗来了,他把箱子整个都搬走,还唯恐你绳子捆得不紧呢!

庄子认为,所谓的圣人,就像把财物锁在箱子里的人一样。圣人制定完善的政治制度,用礼法等规则来约束人民,希望人民能够安分守己,不为非作歹,就像用绳子把箱子紧紧捆住一样。但是如果出现了窃国大盗,他就可以利用圣人制定的规则制度来统治人民了!

比如齐国的制度是效法圣人的,但田成子一旦杀死齐国国君占据了整个齐国,他偷去的不仅是齐国,还包括齐国的制度,他会用这些制度来保护自己。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之名,他的地位却像尧舜一样稳固。小的国家不敢批评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

所以,那些所谓的圣人,其实不过是为了大盗积蓄财富而已。因为这个世界最终能胜出的正是那些不择手段的大盗,而有操守、有道德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圣人制定的制度越完善,就越是有利于那些窃国大盗。

庄子在《胠箧》中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是悲观的,他看到当时占据朝堂的统治者们,虽然口口声声要保境安民,但无不是无耻的窃国大盗!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温良恭俭让,我呸!不过是大盗们奴役百姓的工具而已,“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观点。虽然看起来圣人与大盗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但是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出现圣人,便会兴起大盗,打倒了圣人,天下才会太平。正如没有高山,也就没有深谷,把高山推到,深谷也就填平了。

庄子表现出了对人类政治制度彻底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归隐,要人们做无用之人,这样才能在战国的乱世中保全自己。《庄子》一书中说,楚国国君听说庄子很有才能,于是派出使者来请他出仕做官。庄子用一个著名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志向:楚国有一只三千岁的神龟,死后被楚国君主供奉在宗庙之中。这只神龟,是希望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供奉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显然,庄子选择了活在烂泥里摇尾巴,也就是隐居避世。

当然,庄子并不是真的要像乌龟一样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的理想是高扬个人的精神境界,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庄子要像《逍遥游》中不知有几千里大的鲲鹏一样,超越凡俗,进入逍遥无待的境界,顺应天地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之境。庄子想做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所以,庄子与老子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子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他推崇圣人,希望统治者向圣人学习,无为而治。所以老子思想是可以治国的,汉初的几位皇帝信奉黄老道家,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而庄子思想是不可以治国的,所以直到魏晋时期那些不拘礼法的名士们才推崇庄子,把他跟老子放在一起并称为“老庄”。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读国学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自小研究古经多年,几乎所有经书疑惑都能在易经找到答案!

易经的精髓在于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

凡事皆是好坏参半

俗话说道高一丈,魔高一尺!

圣人教会了你们带兵打仗,教会了你们使用利器,教会了你们智慧!也制定了许多规则,许多限制,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但好坏参半,总有人用圣人教的智慧去破坏规则利用漏洞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而你们遵守规则的便失去了利益!

若无圣人便无规则,无规则便无需遵守规则,大盗便不是大盗,而是生存本能!

世间本无路,人走多了便成路了。本无大盗,圣人制定规则了便有了大盗!

还有根据本人猜测庄老,写出此话怕还带有谐音

谐音可以理解为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圣人都在探索大道路上,而大道可以赋予他们智慧!圣人不死,追求大道的路便不会停止!




神道居士


1/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字面意思:圣人一天不死,大盗就一天不中止;反过来说,只要圣人一死,盗贼就会停止行动,天下就太平了。这里盗不是指偷东西的贼,指的是欺世盗名,歪曲真理的人。

2/

这句话是庄子说给儒家听的,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动不动就把儒家揪出来羞辱一番,经常拿孔子开刷,一点都不客气。庄子认为,儒家强调的“孝、悌、忠、信”这些东西很扯淡,这些东西的出台把天下搞乱了,有人为了给自己贴上“孝、悌、忠、信”的标签,就会标榜自己,就会做作,就会刻意装逼。就好比今天搞什么孝道活动,认为在摄像机前面给老娘洗个脚就叫孝道,你给你老娘洗脚又不是给我娘洗脚,儿子给老娘洗个脚这有什么值得好炫耀的呢?搞什么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十大孝子不见得都是真孝子,没评上十大孝子的不见得都是忤逆之辈。所以庄子认为别搞什么“孝、悌、忠、信”的标准,大家按照自然法则生活,自然就井然有序,自然就各得太平。

3/

老子也提过“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老子认为不要标榜贤人,一旦标榜贤人,那些个江湖郎中就会厚着脸皮往贤人堆里靠,如此一来就会鱼龙混杂,大家就会争。只要不标榜贤人,贤人本来就是贤人,怂人本连就是怂人。这个和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主题意思是一样的。


屯元国学文化


不要局限自己的想法,不要被规则所拘束,但在此之前,可否先去保证自己心存善念。因为古语言人性本善,可人作恶很容易,如果不局限自己的想法,不约束别人的行为,那么恶就会肆无忌惮的扩大,由此看出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制定一个公约,用已有的规则约束人,而道家呢,不设任何约束,当知道这么做这么想会对自己,对别人造成影响,就会主动的控制影响,来将影响往好的一面发展,而不是变得天理难容,人人喊杀。所以得道之人少之又少,而得道又能传道之人更少,而孔子就是得道之人,只不过,他所传道的对象,是劳苦大众,而不是精挑细选考之又慎的灵徒灵孙。所以孔子是圣人,而他座下有72贤人,而这些人都在孔子的教诲下辅君爱民。而孔子之后的得道之人做了什么,比如丘处机,找到大元皇帝驾下,见面之后,大元皇帝停止了大肆的杀戮。比如王阳明,成就阳明心学,不仅仅爱君爱民,更要引导君王百姓走向长久的未来。


威化卷心酥


庄子反对圣人。当然,他反对的是别家的圣人。至于自家的圣人嘛,这个可以有。道家的圣人,是超越了自我,无为而无不为,与“道”融为一体的,已臻“天人合一”之无上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们与别家的圣人全然不同。可见,庄子反对的是“有为”的圣人。因为,庄子传承了老子“无为”的政治哲学。

庄子论“无为”,重点强调了“无为”与“有为”的不同,认为自然是美好的,人为是有害的,机构越是运用道德、法律等人为手段,其结果却会弄巧成挫、适得其反。

庄子说,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内陆,栖息在鲁国京城郊外。鲁侯郑重其事,大费周章的把这只鸟供在神庙里,为其奏九韶之乐,以猪牛羊三牺为其膳。而那只鸟呢?忧悲不已,不敢饮一杯酒,不敢吃一块肉,三日而死。

庄子以为,这是以己养鸟,不是以鸟养鸟,拂逆了鸟的本性,强加了人的意旨,终酿悲剧。庄子说,机构人为的统治大众,就如同络马首、穿牛鼻,断鹤腿一样,忒有伤于自然,不好。况且,万物各有其性,不能强求一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资质有别,好恶各异,用同样的道德法律以绳之,怎么可以?



道家主张一切放任,倡自然,弃人为。他们谴责文明,鼔吹返璞归真,在原始的天真中,人们复归于婴孩,率性而作,自由而生,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庄子认为,圣人的“有为”有百害而无一利。规章法令、仁义道德之类,是桎梏性灵的枷锁,除了徒资大盗们利用以外,别无它用。仁义道德,是专供大盗们居家旅行上网聊天窃钩盗国的必备良药。在此,庄子讲了一个“盗亦有道”的故事:

盗跖的徒弟问:“老师,盗亦有道乎?”跖开示曰:“当然有!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先入室,这是勇哦;后出来,这是义啊;知道怎么干,就叫智;最后小伙伴们分赃公平,难道不是仁吗?没有这些道道,就不是一个好盗。有了这些道道,天下可盗。”

圣人的仁义道德,于民有害,除了给大盗利用,除了造就一些盗钩乃至窃国的盗,还有啥用?死去吧,圣人。圣人死了,大盗乃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也许没想到,儒家的仁义道德,固然有伪用之弊,而道家的自然无为,也难逃被利用的命运。君不见,追利逐禄,不妨侈言“致虚极”,尸位素餐,正宜高谈“守清静”,外饰抱朴归愚而内逞奸狡诡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