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用户62564438606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函谷关令尹喜让他著书,老子于是手书五千言,也就是后来的《道德经》,然后骑牛而去。后来《道德经》发展成了中国道家的经典,包罗万象,对后来中国的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这段话,就是出自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原文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出生于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老子在衰微的周王室担任藏书吏,相当于图书馆长,所以博闻强识。

春秋时期的语言,相对于后来唐宋时期的古汉语,意思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段话,今天的人基本上都看不懂了。

造成春秋战国时期书面语言复杂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的,所以古代的文字,能省则省,相对于口语而言更加简化,一个字表达几个字的意思,所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如下: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什么是雄壮刚强,却能够安心于雌柔软弱的状态,甘心处于溪流那样的地位。甘守溪谷,人就不会背离道德,从而回归到赤子一般的天真无邪。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强敌当前,对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选择暂时的退让,避免激烈的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举个例子,唐朝时期,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帝之位。北方的颉利可汗认为唐朝根基不稳,率领20万铁骑南下入侵中原。李世民审时度势,和颉利可汗订立城下之盟,暂时讲和。后来李世民励精图治,千里奔袭颉利可汗的领地,生擒颉利可汗,平定北方。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明白什么是明亮清白,却能够安心于黑暗和被误解,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对象。甘心处于这种状态,人就不会在道德上出现什么差错,从而回归到一种绵延无尽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当我们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辩解,而是要在这种被误解的状态下,继续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非黑白,等到紧急的情况过去了再去分辨。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曹操的手下名将于禁,因为看不惯曹氏将令带领的青州兵飞扬跋扈,为非作歹的样子,有一次在青州兵抢劫百姓的时候,他让自己的军队狠狠地教训了青州兵。后来遇到了敌人,被教训的青州兵跑到曹操那里去控告于禁造反,于禁没有分辨,而是先让自己手下的士兵列成阵势,打完了仗。再去曹操那里和青州兵对质,曹操因此很欣赏他。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明白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心处于卑下的地位,甘心处于低谷之中。甘守低谷,人的道德就会更加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之初的淳朴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我们处于一种卑下的地位时,心里要知道什么才是荣耀的事情,但是要甘心处于这种卑下的地位,等待时机,一举改变自己的处境。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而且被俘虏。夫差为了羞辱勾践,把他等成自己的奴仆一样看待,甚至让他为自己牵马。士可杀不可辱,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愤怒自杀,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后来夫差将他放还越过,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后来率领越国的军队打败吴王夫差,灭了吴国。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人生的哲学和做人的道理。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我们在修行自己的道德品格之时,更要学会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END.


博书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原文是: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很长,也很难懂。我来稍微解释一下,“知其雄,守其雌”,雄是比喻刚劲,雌是指柔静,谦下。“为天下溪”的“溪”,其实是“谿”,但它通“溪”,所以也就可以这么用,根据《尔雅》中对“谿”的解释,水注川曰谿。似乎也与现在溪有点不同。

<strong>

后面这句“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是后人添加窜入的,非老子原文。我们这里就不做详细解释了,稍微说一下大意:知道明亮的,但是还安于暗昧的境地,自己甘愿做天下的楷模。甘愿做天下的楷模,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这一段大家最为熟悉的是第一句话,“知其雄,守其雌”,后来还有一个成语叫“知雄守雌”。这句话提现了典型的《老子》朴素辩证法思维。“知雄”,是说你知道什么是刚劲,但是你不要表现出来,而是要表现出柔弱的姿态来,你看天下的溪水,表面上是非常柔弱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为了明白这句话,我们必须通篇来看。我们要知道《老子》这本书中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比如老子曾说“骨弱筋柔而握固”,这句话是说初生的婴儿,筋骨虽然柔弱,但是拳头握得很牢。还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最重要的一句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里面提到了柔弱与水。

在《老子》眼中,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推崇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最为推崇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开头这一句了。

下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我们之前说了,“知其荣”及其前面这一句为窜入的,真正的《老子》文本应该是“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辱”是说知道光明,却安于暗昧,这就如同天下的山谷。

这句话其实和开头“知雄守雌”意思差不都,我们也不用做过多的分析了。

“知雄守雌”不能忘记要先“知雄”

最后,我想整体说一下“知雄守雌”这句话。严复曾经说,现在研读《老子》的人,只知道后一句,不知道前一句。意思是,大家都是知道人应该表现出柔弱,但是忽略了前面一句,你要知雄。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在待人接物中,当然要表现出随和、亲近、大度的方式。即使别人欺负你,你开始的时候也需要稍微忍让一下。但是,你的忍让不是怕他,不是毫无原则的屈从于他。如果他做得太过分了,把你逼到绝境,突破你的底线,这个时候,你的“雄”应该就要爆发。

我记得郭德纲曾经说过,你欺负我,我尊敬你。你还欺负我,我还尊敬你。你再欺负我,我继续尊敬你。你接着欺负我,那我就打死你。

这句话再进一步,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有人,理解分析事物,你都必须站在用两个角度去看。就如很多名师给别人讲课,你可能觉得讲得很浅显,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是你不要忘了,他是翻阅了几座高山之后,而删繁就简。他讲得很浅显,但是他内心已经有了很多的积累,所以他讲的东西人们才喜欢听。如果你只知道浅显,而没有深刻的积累,那么你讲得东西就会永远浅显。


兮兮说事儿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原文是这样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下面就让有书君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意思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雄是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雌则是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有道的人,不会、也不屑于与人争。然而正因为不争,才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反而让财富、人脉和资源都争相聚拢来。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

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这样反而可以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榜样。

“白”是清楚、明白,“黑”是糊涂、暗昧。谁都希望自己是个明白人,而不愿意被人看做是糊涂蛋。可是真的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洞察一切之后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曾国藩年轻时也曾希望做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可是他报效朝廷的心愿,并未能顺遂。当他赤手空拳创建湘军,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时,换来的却是同僚的非议和嫉妒,咸丰帝也对他满是戒备和猜疑。

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于是他选择了和光同尘,而这更充分体现了妥协的力量,也让他更好地绕过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一番伟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白守黑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懂得圆融变通之道。

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荣是荣耀,以及兴旺发达的意思;辱是卑辱,还有平淡、寂寞、挫折的意思。做人做事,需要审时度势,在时机未成熟之时,学会委曲求全。忍受一时之辱,方能换来长久的安宁。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在吴宫的日子里,他们小心地伺候吴王,受尽各种羞辱,表面上却极尽谄媚之态,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最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准备,越国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末年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霸业达到了极盛。

知荣守辱,是一种策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的,无不是懂得低头、放低身段的人。只有甘于卑微,把自己置于最低点,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老子的“三知三守”,并非是教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水平的体现,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也才是最接近于“道”的状态。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老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道德经》要阐述一个什么样的理念。

在老子的理念里面,从来没有相对,只有归一。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比如对虚实的理解,他认为看似虚空无用,实际上没有虚空就没有实物。比如没有碗中的虚空那么何来的碗?所以,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抱元守一、万法归宗。

如此一来,我们就走出了一个理解误区,那就是黑白、雌雄、荣辱不是一个相对概念,而是浑然一体。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与黑不是相对概念,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共生体,正因为知道黑白是往复共生的,那么我们不可能永远守得住白,与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如退而求其次。天下人皆向往白,我何不静心于暗处,反而能将世事看的更加通透?最后天下人醒悟过来反而要争相效仿。

曾国藩当年也是年轻气盛,想要成就一番功业,做一个清官,待入仕后因为自己的”清“而处处受到满臣、绿营兵的排挤打压,他看透了白处(代表正统的官场)的黑暗,干脆找了个为父丁忧的借口,躲回乡下练团练,最后在太平天国起义成势后带领他的团练杂牌军力挽狂澜,立下了不世奇功。就很好的诠释了老子这句话的智慧。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同理,正因为知道其雄,我反而示弱处下,自甘为天下溪流,任你浩浩荡荡在我身上奔涌,最后其实还在我的彀中。

《将相和》里面的蔺相如,在蝇池大会上立了大功,得到赵王的奖赏和器重,这让凭军功上位的廉颇很是不满,扬言要找他理论出他的丑。以蔺相如作为上卿的高位,完全可以无视廉颇的挑战甚至对其进行政治打压,但是蔺相如却没有这样做,反而一直避开廉颇。

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这样解释:他躲着廉颇,并不是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主动负荆请罪。

这就是雄雌、强弱的统一辩证,如果搞成了对立概念,那就容易走极端,导致将相不和。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里的谷有虚怀若谷的意境。同样的,荣辱原本共生,陶醉于今日之荣,必受明日之辱。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就能宠辱不惊,自甘为天下人的谷地,包容一切荣辱。

这三句话其实讲的都是处事的道理,智慧的处事方法不是趋利从众,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不显山不露水,虚怀若谷,自甘于下,静待变化和时机。


明德山人6998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三句话是《老子道德经》第28章的内容。这句话主要讲的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过程中,人应以怎样的思维和方式去修行的方法。这句话的全文是这样的:

本章以人身为国,以心为王,以阴阳之道为变化之用,以返本归元为旨归,此是修行的心法,知者能为,则近道不远了。

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此句讲的是:修行要想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状态,就要明知雄强有力,却以雌柔之心而守,行为处事都把自己放到谦卑处下的溪流一样。这样就能保持自己恒常的德行,不至于损害德行。我们德行醇厚了,就能达到婴儿的状态。这里所说婴儿不是指婴孩,而是指我们生命回归先天的状态。

第二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此句讲的是:修行想要达到复归于无极的状态,就要做到,虽然明白是非对错,但还是要在保持内心光明不染俗尘,但却装作愚钝无知的状态,对世俗之流不批判也不赞美,以沉默笑看世间百态,以和光同尘。这样就可以为天下的范式,恒常的德行就不会出差错。这样就能回归生命与道合一,心性中和无偏的境地。

第三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此句讲的是:知道自己富贵尊荣,但却甘守于卑下谦和的状态,这样就能做到天下归心,入水流如深谷一样。若能做到如此境界,自己恒常的德行就会丰足,就能回归到素朴,纯净纯善的至德天性状态。这其实也是道家“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

第四句: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此句讲的是:素朴,纯净纯善的至德天性状态,可以广散施用于各个领域,各种事物,就会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有智慧的人用这样的工具,就能建立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非常好的管理规则。故在素朴本质的状态下,建立的大而广普的规范,制度在运行的时候,是不会伤害事物本身的。


心能智慧文创


对于道德经看过几遍,好像明白了一些,好像又很不明白。关键是看不透文字背后真正蕴含的那些思想光辉。我喜欢问答就是可以借此重新思考,咀嚼,组合一些知识,能不能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得以使用,运化!也特意找到了过去的一些笔记:

知道雄强的好处,而宁愿处在雌伏柔弱的地位,这样才可以作为天下的溪涧,使众流汇注。作为天下的溪涧,常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于自然的状态,就如同婴儿一样。知道明亮的好处,而宁愿在黑暗的地位,这样就可以作为天下的法式。能作为天下的法式,常德就不会有差错。而复归于广大无穷的境界。知道荣显的好,而宁愿处在暗昧的地位,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山谷,容纳天下的污垢。能成为天下的山谷,常德就会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了,成为天下万物。圣人守住真朴,就能成为百官的领袖。所以完善的政治要顺自然而行,不可设施造作、支离割裂。人要守柔、处下、不争,为政者应守朴无为,能长久做到这样,既能做而淳朴自然无争于天下,而天下人也无法与之相争。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某种高纬的思维角度,洞察了道的本来面目,所以可以体现和运用在万事万物上,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国家管理,到企业管理,到家庭,个人,如此等等。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老子的学说难以推而广之就在于不符合某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好像有违人性,其实老子正是看破了人性,才知道只有超越了人性的自我,才能把握,融入,使用人性,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才能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从另外一个更宏观、更大智慧的角度讲,怎么样让所有人都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这个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

纵贯道德经,通篇都在诠释人性和自然,为和无为。和本问答类似的文字还有很多: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

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愚鲁。

不过,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一位[老子],他与众不同

老子: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学生:一般人都认为刚强好啊!

老子: 刚强的容易折断,柔弱的能够保全。比如说,你身上什么最硬?什么最软?

学生:牙齿最硬!舌头最软!

老子:你看,到了我这个年纪牙齿全都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大树比小草刚强吧?

学生:是啊!

老子:没错!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小草却完好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却能够环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而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吗?

一般人都认为聪明好,但一个智者应该表现愚鲁,大智若愚。

大富翁通常身藏不露。

反之,一个双手戴满金戒,嘴装金牙、颈挂金链的人,也许就离祸不远,离穷也不远了,也许就是因为穷,所以才要炫耀这些东西,而真正富的人可能就把这些身外之物当作累赘,就像我们身体上长了不该长的东西,你是不是会觉得,不在自如,方便了?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产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产生了。有和无是互相比较而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比较而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而显现的,高和下世互相比较而造成的倾倚的,音和声是互相对待而产生和谐的,前和后也是互相对待而形成顺序的。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万物兴作而不加主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他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埋没。

人间世上一切的概念、价值都是人所设定的,价值判断都是因比较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价值判断也不断在变动中。美和丑、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深受其益,这不正是由于它不自私,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谦让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够成就自己的理想。

人性有弱點和優化: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所謂的正能量就是無我相有他相。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別人為導向。凡是與以上兩條相違背的都是不對的。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

塑造自己被别人利用的价值,主动创造为别人服务的机会。帮别人得到他想得到的 你就有可能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世人只知道“有”的利益,而不知道“无”的用处。事实上,无的用处要比“有”要大得多。三十根车辐滙集在车毂,因为车毂是空虚的,车才能产生乘坐的作用。

一个杯子,因为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个门窗我们也是在利用它的“无”;一个房子,我们也因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端赖“无”发挥它的作用;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唯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一切器物的用处,全在于“无”。大道是无形无象的,而天地万物均由道生,可见无形无象的大“道”真是妙用无穷。

人的需要有限,而人的欲望则无穷,过分的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后必定视觉迟钝;过分的追求声音的享受,最后必定听觉不灵;过分的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后必定味觉丧失,食不知味;过分的纵情于玩乐,最后必定弄得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过分的追求金银珠宝,最后必定行伤德坏,身败名裂。所以体道的圣人,生活简单,只求填饱肚子,不求官能享受,宁取质朴宁静,不求奢侈浮华。欲海难填,不能去欲,必遭灭顶;过分追求欲望而不能节制,其结果不仅不能感到满足、舒适,反而感到痛,丧失自我。

国君治理国政,可分为四个等级。最上等的国君,推行不言的教化,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

某甲:我只知道有国君,但不知道他到底为我们做些什么。

次一等的国君,用德教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

某乙:我们的国君很棒,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

第三等的国君,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

张三:我们的国君管我们很严、很凶、很可怕。

第四等的国君,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

李四:我们的国君太欺负老百姓了,我们要起来抗暴。

最好的政治是[无为而治] ,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功成事遂,老百姓还浑然不觉,说是自然如此的哩。为政者,像是肺之于人体,最好的肺是你没有感到有它在替我们呼吸工作,当你天天感到肺在为你呼吸,那么,这个肺已经有病了。

那么我们来看家庭教育,什么是不言的教化,那就是我们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我们的孩子塑造某种学习,成长的环境,发现他们的天赋,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从学习中获益,比如,快乐,体验,回报,成长,超越。。。

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陷于贫困;政府的权谋越多,国家越陷入昏乱;统治者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为政者常自以为是社会中的特殊角色,而依一己的心意擅自厘定出种种标准;肆意作为,强意推行;掌权的人如果都能“无为”“好静”“无欲”,那么人类的和平就可指望了。

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翻动太多,小鱼就破碎了。用清静无为的道理治理天下,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会作祟害人,神也不会伤害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在上位的国君和在下位的人民互相都不伤害,于是天下太平。为政之要在安静无扰,若能“清静无为”,则人人便可各遂其生,而相安无事。

我们说:作。人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是我们习惯作天作地,生在福中不知福。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使所有的河流奔注,是因为它善于自处低下的地位。所以圣人要作为人民的领导,必须对他们谦下,要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感到负累,居于前面而人民不感到受害,所以人民乐意推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统治者权势在握,一但肆意妄作,人民就不堪其累了。因此应尽量避免带给人民负担与累害。

委屈可以保全,曲就反能伸展;低洼得以充盈,蔽旧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得迷惑;所以圣人守[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说:“委屈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常人总是追求事物的显像,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争纷;人因处柔守弱,谦不退让;而达到了“不争”的境界。

善作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善于对人的,对人谦下;这“不武”、“不怒” 就是不和人争胜斗气的道德。如果能做到这些,便是符合自然的道理。“武”“怒”是侵略的行为,“不武”“不怒”不逞强不暴戾最合于自然的道理。

勇于表现刚强,就会送命;勇于表现柔弱,反能生存,这两种同样是勇敢,但勇于柔弱就有利,勇于刚强就有害;天为什么厌恶“勇于敢”,有谁知道是什么原因?自然的规律是不争攘而善于的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万物自动归附,宽广坦荡而善于筹策,自然的范围广大无边,像一张大网一样,笼罩的范围无所不包,它虽稀疏,却从来没有一点漏失。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人类的行为应效法自然的规律,而务戒刚强好斗。

要收缩他,必定先使他扩张,要削弱他,必先使他坚强;要废弃他,必先提举他;要套取他,必定先给予他,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柔弱一定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渊,离开渊必定干死。柔弱是治国的根本,治国不用柔弱,必定灭亡;权谋、刑罚、都是凶利的东西,不能够加施于人民;物极必反,势强必弱是千古不易的道理。人君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善加运用,则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了。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是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施德,所以就没有“德”;“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若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手臂来使人们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当社会需要用“礼”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产生了,祸乱也就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大夫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舍弃理智的浮华,取用道的厚实。道德修养共分道、德、仁、义、礼、智合于道的社会,一切需自然而行。当社会需要理智来维系时,诈伪丛生已经是不堪设想的时候了。

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因此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耗费;藏财货太多,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人应爱惜身体、生命,不应过分追求名利,得到名利而失去生命,是得不偿失的。

圣人没有成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善待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在位,收敛自己的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凝视静听,如痴如愚,圣人都把他们当作婴儿一样的爱护。理想的治者,收敛自我的意欲,不以主观厘定是非好恶的标准,应以善心诚心去对待所有的老百姓。

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天道无私,只有利于万物,而不含对万物造成伤害。圣人顺天到而行,只是贡献施与,而不和人家争夺。圣人能效法“利而不害”的天道,而表现“为而不争”,结果“天下莫能与之争”;“施者比受者有福”能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就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道是永恒存在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称作“玄牝”,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了。它无形地存在着,永存不绝,而它的作用“无尽无穷”用之不尽。

感觉到累,难,坚持,要奋斗,要努力,说明对事情的了解还不够透,方法不对。

任何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难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方法,首先要相信事情本来是很简单的,你是还没有开始就相信事情很难,先给自己下个定义,这件事很难,那麽最後的结果就是这件事真的很难。这就是影响力承诺一致告诉我们的定律。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人早已拥有,所有你想拥有的话就是找他们借力。努力的关键点是努力,借力的关键点是分利,别人的利在前,别人的利比我大,借力是成就自己的最佳途径。成就别人是成就自已最快的捷径,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你怀揣着帮助别人的心,寻找帮助别人的机会,所有的梦想成真不过是你的梦想恰好是别人梦想的缺角,然后你帮助别人成就梦想的同时,你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这看上去是违背了自己的人性,正是这种超越了自我的本性才有可能掌控自己,融入,把握,使用,掌控这个世界。

在这里。老子也诠释了某种富:就是源源不断。

仁者无欲,有欲便是独立出趋势和洪流;

顺流而为,便是对意图的变现;

兼济天下,也便是一种与天下的捆绑了,天下不散你便不会倒。

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之道,人之道,国治道或者商之道:

仁者无欲,顺流而为,兼济天下。

当然在某些人的眼里也是某种隐形的挟持。

但是,上下互惠,各取所需。

所以道德经,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

知道雄强的好处,而宁愿处在雌伏柔弱的地位,这样才可以作为天下的溪涧,使众流汇注。作为天下的溪涧,常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于自然的状态,就如同婴儿一样。知道明亮的好处,而宁愿在黑暗的地位,这样就可以作为天下的法式。能作为天下的法式,常德就不会有差错。而复归于广大无穷的境界。知道荣显的好,而宁愿处在暗昧的地位,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山谷,容纳天下的污垢。能成为天下的山谷,常德就会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了,成为天下万物。圣人守住真朴,就能成为百官的领袖。所以完善的政治要顺自然而行,不可设施造作、支离割裂。人要守柔、处下、不争,为政者应守朴无为,能长久做到这样,既能做而淳朴自然无争于天下,而天下人也无法与之相争。

圣人治理天下,以无为作为政治的根本,以无事作为行事的原则,以恬淡作为施政的态度,处理困难必从容易处开始,实现远大必从细微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而反能成就他的伟大。再困难的事,交给我必定从容完成。轻易的允诺,必常因不能兑现而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经常遭遇困难。圣人把任何事都看得很困难,所以始终不会发生什么困难。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应紧密周思,细心而为才不会失败。

话说一个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够超越一个所谓的“我有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这样的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钱,为天底下人做事”,当然自己参与其中,这么样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诸,无我执”的心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太阳天然笨真


《道德经》一直在讲道,讲自然,讲顺其自然,二十八章这几句话,归根结底,也是同样的道理。

老子说“福兮祸兮”,就是孟子也要讲“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就是世界著名的画家达芬奇也说过“饱满的麦穗总是低着头”……其实,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些大智慧者,所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啊。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 儿 。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为 天 下 式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道德经》原话不难理解: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一雄一雌,一白一黑,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用《易经》来说,就是阴阳。用阴阳的关系来理解这句话就非常容易了,阴阳二者是共生相存的,惟有平衡才能完整,若是哪一方弱了,又或者强了,那这就意味着失衡。

在《道德经》的这一章中,也是在警示人们,不要单方面的、一味地追逐,要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找好自己的定位。在这方面,其实有做的非常好的先人,比如诸葛亮,纵有举世智谋,却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这就是知雄雌,分黑白。

这话说起来何其简单,但是真正参透的人却少之又少,纵观史书,多少人亡命于“功高震主”?又有多少人死于娇纵跋扈?这是古人,拿到现在来讲,就更可笑了,已经红翻天的人还不满足于自己的名利,非要再锦上添花,结果是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这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道德经》是百家言的精华中的精华,其中道理,能够真正悟道一二就能受用终身。只可惜了,道理这种东西,一般说了都懂,做的时候都忘了。


鱼者佩之


首先来看这六个字:“白”与“黑”、“雄”与“雌”、“荣”与“

辱”。这六个字构建了三组词,每组词的意象完全相反。再看前三个字“白”、“雄”、“雌”都是比较强壮,人们所希望得到的那个方面,相对强大的那个面,而“黑”、“雌”、“辱”这三个字都是比较被人所不希望的方面,相对于弱小的那个方面。也是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认为柔弱可以胜过刚强思想的论述。

按照现在人的解读

“知其白守其黑”、和“知其雄守其雌”、以及“知其荣守其辱”的意思是: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 ; 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 ; 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

再来看 : “天下式” ; “天下溪” ;“天下谷”。这三个三字意象,对于这三组词语的解释,老子亲自做了批注

“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对于这个世间万物的思考。而老子的学问强调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老子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世间没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了,但要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水。老子叹息说,这种弱胜强、柔胜刚的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从中得到启迪,没有真正认识到柔弱对人生的意义。大石可以被穿透,钢铁可以被腐蚀,而水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所谓“柔”并非是软弱无力的,实质是一种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柔到极处便是坚到极处,就可至坚志刚而无敌于天下,上升到哲学层次即形成了“贵柔”、“反者动之道”的辩证哲学思想。

这一整段话,都应当看做是老子对于他的“弱当胜强”思想的阐述。


毛先生说公务员面试


《论语学释》子衍先生讲解的非常值得一读,分享给大家。

师:《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几句话啥意思知道吗?

(众说纷纭。)

师:观世音菩萨是男的女的?

无余:有三十二相。

师:观世音菩萨像你们见过男的么?几乎没有,都是女的、母姓的形象。这叫做“守其雌”。佛、菩萨还有个通称,叫大雄。

无余:哪个雄?

师:大雄宝殿的雄啊。

无余:哦,原来大雄宝殿意思是佛菩萨的殿堂!

师:啥叫雄啊?雄伟,雄伟不就是庄严么?无比的庄严谓之大雄。那么的庄严,却甘愿做个母系的形象,以雌(女)性形象慈悲度化娑婆世界众生。“天下溪”啥意思?

无余:天下之水汇集的地方。

师:观世音菩萨是不是手里拿个玉净瓶啊?祂那个瓶子的水是孕育生命的啊,准确说不是生命,是慧命啊!观世音菩萨用祂清净的智慧之水专门开启众生的慧命啊!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就是观世音菩萨证得了庄严清净的报身(知其雄),却倒驾慈航(守其雌),慈悲救度天下众生,为众生开启智慧之门(为天下溪)。

(众赞叹不已。)

无余:还以为《道德经》讲的都是很玄妙的东西。

不带:请问师父,修行人需要谦卑么?

师:怎么问这个?

不带:我觉得应该是庄严,我看到有些人过分谦卑,见谁都鞠躬。

无余:君子不器。

师:你知道什么是庄严?你们哪了解什么叫庄严啊。你能描述的了么?比如一个人相貌堂堂就是庄严么?慈眉善目就是庄严么?

无余:庄严讲的是报身吧?

师:是啊,你们见过报身么?可不是肉身有庄严,哪有肉身庄严的?比如济公活佛啃着鸡腿喝着酒,我请问这是庄严还是不庄严?济公的做法你能学得会么?济公是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是还有下句你知道吗?“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你刚才讲的庄严也好谦卑也好那都是化身(肉身也属于化身),化身都是假的啊,明白吗?

所以你们问我的问题就如同问地沟油和涂蜡苹果吃哪一种好,答案是都有问题。因为你没找到那个真,所以我为啥说在开悟前一切都是错,就是这个道理,你们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错的。

不带:那不是得借假修真么?

师:“借假修真”是方便说,你把方便当真理了。佛所说的“三乘马车”都是方便说,其实本来就一乘,庄严和不庄严本来就是一回事,你看到济公吃肉你觉得不对,但我看到的是本质,我看到济公和尚是庄严。因为你眼瞎,就这么简单。“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来真亦假。”本来是一回事。所以简单听话照做不但体现在行为上,还体现在思想上,我让你停,你思想也要停。

无余:啊?思想也要停?

师:你以为呢,行为是靠什么指导的?你光停行为了,思想还在动,你停了吗?你们非得想要在我的回答里找到你满意的答案,其实你们已经在心里预先设定答案了。如果我说到你心里了,你就说“师父说的好。”我说不到你心里,你就认为“师父讲错了。”到底咱俩谁是师父?

众(乐):我们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不带:还是想不通。闻思修总得思吧?

师:思是思静啊,是思考怎么停下来。你还非得去想,你以为通过想你能明白?想是意识的作用啊,意识能想明白么?能想明白的就不叫智慧了。

好,再看“知其白守其黑”。代表人物是孔子。多少人包括一些隐士劝孔子别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孔子怎么说?

无余:“疾固也。”

师:对,孔子说这是因为我的毛病太深了。疾,疾病,佛教称为业障。那孔子都“从心所欲”了,哪儿来的业障呢?其实,业障属于因缘的一种。业障叫做造恶,如果是种善因就叫做积福修慧。孔子意思是因缘所致。为什么呢?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了。大乘佛法讲究自度度人,就是不光自己要解脱,还要救度众生一起解脱。孔子修的是大乘道,救度众生本就是孔子历劫所发的愿,是孔子的愿力让孔子走这样一条慈悲济世的道路,所以称为“疾固也”。白代表光明,“知其白”就是见到光明,即明心见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那孔子已经从心所欲(知其白)了,却放弃极乐不去享受,却甘愿与众生共苦(守其黑),所以“为天下式”。式,模式,即楷模。所以孔子是人类的楷模!

顺便说一句,佛教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势至菩萨或者得大势菩萨。因为“为”是得,“天下”为大,式通势,“为天下式”就是得大势。

(众赞叹不已。)

师:“知其荣守其辱”,代表人物是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早已经达到了佛的境界(知其荣),却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甘愿化身为地狱里面的阎罗王(守其辱),慈悲救护众生。谷是低地,地狱是六道最低的地方。“为天下谷”就是执掌天下最低的地方,那就是阎罗王了,也就是地藏王菩萨。

(众赞叹不已。)

无余:师父,地藏王菩萨是佛教人物,只在地狱里面度众生吗?在人间有没有祂的化身呢?

师:当然有。历史上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来历不详,去向不明,弟子门人也是众多且都很有成就,能猜出来是谁吗?

(众人思考。)

无余:鬼谷子!

师(笑):然也!鬼者地狱也,谷者藏也,子者法王子(菩萨)也。鬼谷子,地藏王菩萨是也!

(众欢喜赞叹不已。)


qzuser201704308


老子的《道德经》第28章中写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就是它的变式。

直接翻译就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是为天下的楷模;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是为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是为天下的川谷。

这样读起来还是显得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将句子中最好理解的词拆分来看:

白与黑---光明与暗昧;

雄与雌---强大与柔软;

荣与辱---荣耀与耻辱;

这些词明显都呈一个对应的关系,一般而言,人们如果能够选择,理所当然得选择光明,强大与荣耀,但道德经却告诉我们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才能成为楷模,成为川流不息的溪涧,成为胸怀宽广的山谷。

1.所谓树大招风,身处光明之地容易遭人诟病。白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有很大名声的人,例如娱乐圈的很多明星,聚光灯下光鲜亮丽,拥有响亮的名声,坐享财富,人人求之不得。但明星也很容易出现丑闻,明星吸毒的新闻一个接着一个,显然是自身德行不够,不能坚守内心。

反过来再看恭谦退让不求大名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尊重,中国的天眼项目FAST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发起人和奠基人南仁东先生,但试问在天眼成功之前,有多少人知道南仁东这个名字。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教研条件和薪水,很容易就可以成为众人眼中的白者,但他放弃一切,从零开始,把一个当初没多少人看好的梦想,变成一个国家的骄傲,个中艰辛,不是我们常人能够体会。

低调做人,极力韬光养晦,默默实修善义,不务虚名者更被社会所尊敬,此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一般为雄者,多强大,简单来说,一个人有钱有势,也可理解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雄者,前几年新闻上频频出现的富二代打人、飙车的事件,显然这些人气焰嚣张,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却极力趋于平淡,以雌达雄,这样可以免遭嫉妒。话说“富贵”二字,富并不难,现在的中国富人显然不在少数,但大家都在说富不过三代,显然是因为大部分人止步于富,而达不到贵。所谓“贵”在我看来,除了物质上的财富,更多的是始终保持低调谦和,从容于心。

以柔软谦和的姿态行走于世反而使众人归服,达到真正的强大是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3.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如果韩信不能忍受屈辱,一时激愤杀了屠夫,也许他被恶少围攻而丧命,也许会被官府逮捕,也许他会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脾气的人,总而言之,绝不会是后来的韩信,他不是怯懦,而是看清局势的睿智。

韩信志向远大,他知道自己决不能因为这一时的荣辱而失去未来。

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辱,默默积蓄力量,胸怀宽广,总有一鸣惊人的一天,是谓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万事一阴一阳,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此为太极,太极中间的分界线刚好是平衡,越了平衡线就会发生变化,所谓盛极必衰、消极必长。老子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白者能够守其黑,雄者能够守其雌,忍辱者胸怀若谷达其荣方能长长久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