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里,张飞,关羽多次犯军令,诸葛亮不斩他们,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了?

蒙古海軍後勤司令


演义的话,关羽张飞在诸葛亮最初来到刘备阵营时候对诸葛亮不屑一顾,诸葛亮得了刘备的剑后想要以关张不听号令为由斩了,刘备在旁边吓了一跳,赶紧求情才没斩了。我想,如果刘备不在旁边,诸葛亮还真可能会斩杀关张以立军威。所以,演义诸葛亮没有不敢斩关张。

三国志的话,诸葛亮在刘关张三位大佬在世时从来没摸到过军权。而且从官职身份而言,诸葛亮与关羽张飞差距不小,关羽张飞能随便斩杀诸葛亮,而诸葛亮无权斩杀关羽和张飞。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斩不动关羽张飞。

至于马谡这边,无论演义还是三国志都算是挥泪斩马谡。其实马谡死的很冤枉,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是劣势兵力下被张颌打败的,所以也不算是什么严重的用兵失误。而且街亭又不是诸葛亮的北伐军的命门,重要性也不算高。在这么一个小战役中输了就得被斩的话,以后谁还敢带兵打仗?更不用提马谡作为诸葛亮按照接班人培养的身份,一次失败就要斩杀实在说不过去。相信,诸葛亮不得不斩马谡的最大原因还是为了堵住成都中反对诸葛亮的那一群人的嘴。马谡变成了替死鬼。


金晶林


刘备、关羽和张飞铁三角,是蜀汉政权的核心,刘备是核心的核心。这哥仨关系非同一般,吃饭一起吃,睡觉一起睡,除了老婆孩子,其他的都不分彼此。

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兄弟没了,犹如断了左膀右臂;老婆没了,就像换了件衣服。刘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了少主阿斗,糜夫人跳井而死。赵云见了刘备后,刘备当着大伙面,一下子把阿斗扔在地上,还说了句收买人心的话:“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却对死去的糜夫人只字未提,似乎也并不怎么伤心。

诸葛亮加入蜀汉之时,年纪尚轻,颇为自恋,自比管仲乐毅,还作了首《梁父吟》,每日在家诵读,越读越觉得自己了不起,到后来越发膨胀,就自比张良姜子牙了。



关羽喜读《春秋》,熟知其中典故,对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颇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是个夸夸其谈,不知天高地厚的腐儒;张飞呢,性格急躁冒进、直来直去,最不喜欢说话弯弯绕,故弄玄虚的人,而诸葛亮恰恰如此。

三顾茅庐时,前两次扑了个空,关羽和张飞就很恼火,明明留有书信,你孔明不去新野登门自荐就罢了,至少也应该在家等着吧,这也太不把皇叔当国家干部了!



第三次,张飞本来不想去,但又担心刘备生气,窝着火去了。这次诸葛亮倒是在,但却装作睡觉,愣是让堂堂刘皇叔屋外等了两个钟头。当时要不是刘备拦着,以张飞那暴脾气,估计能把诸葛亮抽个半死。

所以说,关羽和张飞打心底是不喜欢诸葛亮的,虽然后来博望坡之战,诸葛亮打了一场久违的畅快淋漓的大胜仗,令人刮目相看,但他们还是没把诸葛亮当自己人。



在关羽和张飞看来,他们哥仨好比蜀汉集团公司的董事,刘备是董事长,诸葛亮最多只能算是董事会聘任的CEO。诸葛亮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再有能耐,也只是个打工仔,不可能跻身权力核心,所以诸葛亮对关羽和张飞的态度非同一般。

关羽华容道私自放跑了曹操,之前立有军令状,按律当斩。诸葛亮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只是虚张声势的要依法惩处,但刘备稍作求情,要关羽将功补过,然后诸葛亮就放了他,关羽未因此受到任何惩处,既没降职,也没罚款,甚至连记过都免了。



张飞目无法纪,不管战事多紧急,带头违反禁酒令,整天喝的酩酊大醉,别人喝多了是呼呼大睡,张飞喝多了是寻衅滋事,鞭打士兵,有不少士兵被活活打死。诸葛亮作为军师,对于这种情况不可能不知道,但却故意装作看不见。

换做马谡就不一样了,马谡顶多算是一个部门经理,是诸葛亮直接下级。当然,诸葛亮比较欣赏马谡,本来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只是马谡太不争气了,虽然读了许多兵书,但只会纸上谈兵,不会活学活用,街亭一战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北伐功亏一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诸葛亮并不想杀马谡,但治军必须严明法度,不杀他不足以立威,不足以严明军纪。所以诸葛亮别无选择,只有挥泪斩马谡。


一半秋色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国演义》杜撰,另一种是马谡被魏将张郃击败,丢失街亭重地,自知罪责深重,便选择了逃跑,后来父子俩人被蜀军抓拿斩首。今天讨论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而不斩关张,我们以《三国演义》为背景来聊一聊。



马谡失街亭

马谡丢失街亭一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当时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北伐中原,命赵云和邓芝占领脊谷,作为疑兵,自己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也就是如今的甘肃一带,最后又委派参军马谡为先锋大将,镇守街亭。临行前再三叮嘱马谡,街亭是战略重地,汉中咽喉,一旦丢失,不但北伐失败,甚至连国家都会面临危险。不料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骄傲自大,在街亭山上安营扎寨,远离水源。最后被魏将张郃纵火烧山,蜀军大败,街亭丢失,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宣告失败,回营后,诸葛亮纵然爱惜马谡才华,但为了安定军心,不得已将其斩首。



关羽放曹操

关羽放走曹操一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败逃,途中经过层层拦截之后,到达最后一处险要之地——华容道。当时关羽奉命率五百校刀手设伏拦截,曹操身边只剩下少数亲卫,濒临灭亡之际,关羽却念及曹操旧时恩情,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身负军令状的关羽回营请罪,不过最终并未问斩,只是被刘备、诸葛亮责备了一蕃。此外,三将军张飞究其一生,除了刚开始不服诸葛亮调度以外,并未有过违抗将令的事情,即使是博望坡一战也只是心里不服气,而不是行动不服从。关羽不服从将令的事也只有私自放走曹操一事。



责任大小不同

马谡丢失街亭和关羽放走曹操,在当时的形势上来说,造成影响方面差距很大。关羽放走曹操,当时已经获得了大战胜利,曹操大军已经溃败,能否击杀曹操对于战局影响已经不大。另一方面,刘备、诸葛亮也是为大局考虑,当时刘备刚刚占领荆州,基业初定,如果杀死曹操,不仅曹魏政权会举大军压境,东吴孙权也会趁火打劫,两路大军的合击之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曹操不能死,曹操之死只会加速灭亡,思前想后,把这个顺水人情推给关羽,也是有益无害。再说马谡丢失街亭,当时诸葛亮大军分拨已定,各司其职,胜利指日可待,不料马谡却在大战前夕,丢失战略要地街亭,直接扰乱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最终大军溃败,撤回汉中,直接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而失败的原因便是街亭的丢失,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为了安定军心民心,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身份地位原因

第二个影响因素,便是马谡和关羽二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一个是诸葛亮的学生,参军马谡;另一个是蜀汉前将军,刘备义弟关云长,二者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差距很大。诸葛亮想斩关羽还得取决于刘备的态度,而斩马谡只需要自己决定。可以这样说斩了马谡还可以找到下一个马谡,但斩了关羽,刘备可就那一个二弟,三国只有一个关云长,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总的来说,马谡、关羽的不同结局,事件的影响意义是主要原因,马谡丢失街亭是真正意义上的违抗将令,导致大军失败;而关羽放走曹操,明面上是违背军令,实际上是正中刘备、诸葛亮下怀。而关羽和马谡的身份地位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只是次要因素。


聊水浒,侃三国,粗略的文笔,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学习!


史韵丶


历史上,关羽,张飞和诸葛亮并没有从属关系,何来不听军令一说?即便诸葛亮是关羽,张飞的顶头上司,从荆州到刘备夺取汉中这段时间,关,张有违反什么军令吗?而且,刘备在世时,大部分是一直是作为主帅带兵作战的,包括新野之战,赤壁之战,平定荆南四郡,入蜀之战,汉中之战。只有孟达攻打房陵,上庸,以及关羽发动北伐一系列战役是例外。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为帮助刘备而入蜀,就不用说了。要注意的是,没有证据说明张飞就从属诸葛亮,即使诸葛亮作为主帅,张飞也是作为别部使用的,拥有自主权。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要从历史上诸葛亮出山说起。的确,诸葛亮出茅庐后,和刘备关系日好,引起关,张不满。但是,刘备拿“鱼水之欢”比喻和诸葛亮关系后,关,张就明白了。只不过,毕竟关羽,张飞跟随刘备在中原转战多年,刘备也不可能这时候让诸葛亮的地位凌驾于关,张之上。所以,此后的战役,就算当中关张违命,只是作为幕僚的诸葛亮没有任何权力斩关,张(这点和演义出入很大,后面再说)。刘备拥有荆州五郡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都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所以,诸葛亮虽然没有作为主将征伐,但是立功不少是肯定的。



此时,关羽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江北《三国志.关羽传》。张飞是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转入南郡《张飞传》。赵云是桂阳太守,偏将军《三国志》注引《云别传》。所以,关羽,张飞,诸葛亮三人职务互不统属,赵云的桂阳太守虽然是挂职,至少名义是属诸葛亮管辖的。因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极有可能是分别为别部入蜀,诸葛亮和赵云应该为一路,张飞自己一路。刘备入主成都后,直接让关羽督董荆州,诸葛亮负责治理巴蜀,张飞镇守成都东面屏障巴西郡,已经属于不同的系统。



马谡就不一样了,第一,刘备去世,白帝托孤,蜀汉的军国大事都出于诸葛亮之手,代表着先主。第二,马谡是丞相府参军,诸葛亮直接下属,还是重点培养对象,不斩不足严明军纪。第三,蜀汉综合国力,军队数量远不及曹魏,不抓军纪,不抓战斗力,还打什么仗?第四,马谡的失误,带来严重的后果,具体大飞熊分析过了,参看笔者置顶问答。有此四点,马谡不得不斩。所以,刘备在时,诸葛亮权力也没那么大,就算关,张干犯军令,也是刘备亲自处理,就连劝斩刘封,不也是刘备拍的板吗?



但是,《三国演义》让诸葛亮一开始就拥有绝对的权力,刘备甚至把印信给了诸葛亮,才能在“火烧博望坡”里调动关,张,取得胜利后,关羽,张飞相谓:“孔明真人杰也。”《第三十九回》。所以,关,张从不服到服气了,又怎么会违反诸葛亮的命令呢?还真有,一次是关羽华容道的放了曹操,这其实是诸葛亮计谋,让关羽了了曹操恩怨,才能投入日后的战斗,并彻底让关羽“臣服”。还有一次是,张飞和张郃大战瓦口隘,天天喝酒叫骂张郃,诸葛亮不但不责怪,还送来美酒,因为看出了张飞粗中有细,“引蛇出洞”之计。所以,这两次从军令上来说,诸葛亮能斩也不会斩,因为另有目的。从感情上来说,关张可是刘备兄弟,诸葛亮又能令他们服气,更不可能斩杀他们了。


大飞熊骑士


要回答这个问题都涉及军令状的问题。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军令状

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与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军令状往往是领受任务,出现竞争情况下的对竞争责任加强,接受重大军事任务者写下的保证书,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同时,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再看看问题所及的人物在当时历史事件中的情势、表现和结果。只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理论,就能形成比较客观的结论。

一、关羽放曹操

关羽放走曹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一个局部战役,曹军在赤壁遭遇火攻,曹操兵败溃逃,途中又被层层截杀,最后被赶往险要的华容道。曹操到达华容道,扬天大笑,笑诸葛亮算有遗漏,突然关羽率事先奉命设伏截杀的五百校刀手从埋伏处杀出,曹操笑容都僵了。但曹操真不失为一代枭雄,马上转入从危机解困。当时曹操身边只剩下少数亲卫,濒临灭亡。看曹操如何解困,曹操识才揽才很有胸怀和眼光的,他一看截杀他的是关羽,心内又窃喜。因为他太了解关羽了,也太赏识关羽了,当初他收留关羽时,对关羽从来都是优待有加,哪怕关羽不为己用,谋士竭力谏劝杀了关羽,他也不为所动,甚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也没有追究追杀。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那是奸绝,关羽是义绝,诸葛亮是智绝。曹操一看是关羽时心中又大笑诸葛亮算有遗漏,不该让关羽守华容道,因为关羽为人太讲义气。所以曹操马上和关羽谈春秋大义,谈与关羽过去交往恩情,关羽也果然念及曹操旧时恩情,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身负军令状的关羽回营请罪,倒也光明磊略。

再看看诸葛亮的态度,其实诸葛亮应该是算无遗策的,早在出山之前就算定天下三足鼎立的,所以从战略上讲就没有彻底消灭曹操的思想,一路设伏掩杀就是通过自己的小股部队布疑兵,攻心战曹操,尽量消灭曹军有生力量,不做硬碰硬的实际战斗。因为当时刘备集团实力最弱,也不具备硬拼消耗的实力。实际上在战略部署时,任务已派发完毕,独留关羽没有给予任务。其实就是考虑到关羽性格缺陷会误事。甚至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华容道截杀从战略的考虑这个任务已经是不太需要的,华容道就是一个口子,从战略上看就是让曹操溃败逃走留的路。他也深知关羽为人孤傲义气,好胜勇武,没有任务会不甘心,所以给要误事的关羽临时安排了一个任务,只给了500校刀手,军令状里也没有注明生擒曹操或斩杀曹操的内容,也知道关羽带这些人一定会取得胜利而添军功的。

再说,诸葛亮当时还没有在刘备集团真正站稳脚跟,三将军张飞,生性勇猛,但人性格率直,是非分明,除了开始不服诸葛亮调度以外,并未有过违抗将令的事情,杀关羽他肯定决然不会答应的。

为创造条件收复人心,这也是是诸葛亮给后面留下的回旋余地。

关羽回营领罪,只是做做样子威慑羁傲不逊的关羽,最终并未问斩,只是被刘备、诸葛亮责备了一蕃。关羽从此再不敢不听号令。

这样分析,在当时情势下,扩大队伍、攻城略地的争霸大业才是大局!当时正是赤壁之战获得大胜、全军欢欣鼓舞之时,不杀关羽不会引起公愤,对军心影响不大,没有地盘,也就没有多少民心影响可言。而斩杀关羽是形势绝对不许可的,再说关羽也没有带来损失,所以诸葛亮顺带收复人心的同时也给关羽卖了个大人情。

二、马谡丢失街亭

这个事件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当时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北伐中原,命赵云和邓芝占领脊谷,作为疑兵,自己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如今的甘肃一带),最后又委派参军马谡为先锋大将,镇守街亭。临行前再三叮嘱马谡,街亭是战略重地,汉中咽喉,一旦丢失,不但北伐失败,甚至连国家都会面临危险。还安排陈平协助他。不料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骄傲自大,在街亭山上安营扎寨,远离水源,又不听陈平苦劝。最后被魏将张郃纵火烧山,蜀军大败,街亭丢失,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被迫宣告失败。马谡军败逃生,被蜀军抓回,回营后,诸葛亮纵然爱惜马谡才华,但为了安定军心,不得已将其斩首。

马谡镇守街亭是战略的重要一环,荆州集团推荐魏延,益州集团也推荐相应的人选,刘备死前也说马谡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却选择了马谡。当时诸葛亮大军分拨已定,各司其职,胜利指日可待,不料马谡却在大战前夕,丢失战略要地街亭,直接扰乱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最终大军溃败,撤回汉中,直接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便是街亭失守,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为了安定军心民心,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马谡丢失街亭是真正意义上的违抗将令,导致大军失败;马谡又兵败逃亡,此时蜀国如临大敌,要是不斩,难平两大集团人心,会乱了自己的阵脚的。所以马谡无论如何必须杀!  

诸葛亮挥泪也许更大程度上是对一次战略机会痛失的心痛和自己布置失当的后悔!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清空远望史


在三国里,刘备,关羽,张飞那是金三角组合,他们人前是君臣关系,私下是兄弟相称。由于关羽,张飞跟随刘备多年,所以也就养成了骄横跋扈的习性,在刘备阵营里,除了刘备,就是关羽,张飞的天下,诸葛亮虽然名声很大,但是实际作用就相当于当年刘邦手下的萧何一样,他的作用是稳定后方,供应粮草,主管后勤工作。


诸葛亮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以后,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了刘备与东吴的联盟,从而为刘备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由于诸葛亮的卓越贡献,被刘备封为军师中郎将,虽然也是身居要职,但与关羽,张飞在蜀营的地位还是有差距的,可以说,诸葛亮还要时不时地讨好一下他们。


当时马超投靠刘备以后,被刘备为以重用,关羽听说后,就很不服气,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问道马超的实力在我们这里处于什么水平。诸葛亮知道关羽非常高傲,就回信说:马超与张飞,赵云实力差不多,但是与你美髯公比,还是比你不过的。关羽接到回信以后非常高兴,还把诸葛亮的这封回信给自己的部下传阅,嘚瑟的了不得。


再说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是刘备,刘备对自己的这两个兄弟还是比较纵容的,诸葛亮的权利也不是多大,根本就在两人之下,所以拿这两个人是没办法的。

但是马谡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临终之前就曾经警告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名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偏偏不听,就是看好了马谡,还为以重用,让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驻守街亭,结果和刘备的预言高度吻合,指导失误,错失街亭。


这个时候,正是诸葛亮大权在握的时候,又是自己一意孤行重用马谡,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不杀马谡不以平民愤,自己也没法下台,这才有了诸葛亮含泪斩马谡。自己也自贬三级,以示警戒。

诸葛亮对关羽,张飞是根本没办法,而对于马谡则是对自己失误的惩罚,马谡只是诸葛亮提高声望的牺牲品而已。


老苏拉历史



斩不斩关羽、张飞,不是诸葛亮可以决定的!!决定权在于刘备!正史中的诸葛亮,跟“演义”完全是两码事!!

“演义”中,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诸葛亮故意安排关羽释放曹操,然后假意问罪,喝叫左右斩杀关羽!!虽是作戏,但也能看出,“演义”中的诸葛亮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那么!在正史中,诸葛亮有斩关羽的权利吗?显然是没有的,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主要管理是政务,真正的军事大权,都在刘备手中!!几乎所有战役,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包括后来的吞并刘璋,平定汉中,都不例外!!甚至连登基称帝之后,刘备也都是亲力亲为、御驾亲征,比如后来的夷陵之战!!可以说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军权,也没有分配军务的权利!所以何来斩将一说,要斩也是刘备斩啊!

“演义”中的诸葛亮,自从出山以后,便担任了刘备的军师,指挥战役,分配军务,都是他自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这仅仅是在“演义”中,正史中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早期的诸葛亮,一直都是虚职,直到赤壁之战劝服孙权后,诸葛亮才算立了一次功,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虽然有“军师”二字,但职位并不是很高,他当时提领这个职位以后,只是负责征调长沙、桂阳、零凌三郡的赋税,用以补充军需!!之后刘备平定益州,诸葛亮因功被任命为军师将军,负责留守成都,充兵足粮!!


诸葛亮真正掌权的时候,是刘备死后,这时候所有的兵权都落入了诸葛亮的手中!!他当然可以斩马谡了!!!!

第一次北伐,马谡就是一个替死鬼,诸葛亮刚掌大权不久,就打了败仗,总要给大家一个交代!!这个倒霉鬼就是马谡!!诸葛亮自己,则只是象征性的降了三级,管理的事务以及权利依然不变!!

到了后面几次北伐,就无所谓了,败了就败了,不用再交代,也不用追究责任!!五次北伐,基本上都失败了,再也没有追究过责任!!!

马谡的死,是自己倒霉,莫名其妙就成了政治牺牲品!!


爱尚文史


在三国里,张飞,关羽多次犯军令。诸葛亮不斩他们,为何马謖犯一次就斩了?

阿呆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来看。

1、斩与不斩,要看原因看后果。

《三国演义》中最明显的一处违反军令,就是关羽华容道的捉放曹。尽管这只是演义。但是,从诸葛亮的本意来看,安排关羽到华容道,是个一箭三雕的计策。一是,达到了放走曹操的目的,曹操不能死。二是,达到了降服关羽,杀关羽傲气的目的。三是,让关羽卖个人情给曹操,还当年的恩情。

也就是说,关羽只是个道具,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关羽没有错。军法执行,只是演一场戏而已。

2、斩与不斩,要看这个人的后台。

尽管是违反军令该斩的,那也要看看后台。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张飞、关羽那是蜀汉创业的元老,是集团股东。诸葛亮只是个职业经理人,对股东的处罚,是要报老板刘备同意的。诸葛亮要是私自执行,会有篡权夺位的嫌疑了。

3、斩与不斩,要看后果和效果。

斩的目的是维护军法,维护法律的威严。对其他人起到威慑作用。也为以后的执法起到表率作用。

张飞,关羽多次犯军令,一是没达到严重的后果,没必要斩。二是,诸葛亮没权力斩这两人。

马谡为什么要被斩:

一、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需要有人承担责任的。其实第一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必须找个人来背黑锅。马谡是最好的人选。

二、马谡严重违反军令,没有按照指示进行布防,造成街亭失守。马谡是有重大过失的。

三、马谡的后台尽管之诸葛亮,但诸葛亮需要自保,没有能力保住马谡。

四、斩了马谡,是个最好的方案。1、诸葛亮自保成功。2、堵住了成都方面的压力和攻击。3、给后来清除其他两派势力做了铺垫。4、树立诸葛亮大义灭亲的光辉形象。

结果真的是这样。

诸葛亮斩了马谡,请求自降三级,保住了自己的军权和政权。

诸葛亮通过斩马谡这个事情,为后来处理李严,打击东江派势力,起到了铺垫作用。

所以说,诸葛亮是很聪明的,是深谋远虑的,不得不佩服。


阿呆梦话


特殊时期,特出处理,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也是诸葛亮预料之中,放走曹操也是为了刘备的发展大局,刘备刚有落足之地,如果杀死曹操很可能引来灭亡的危险,同时受着被东吴吃掉的结局,只有曹氏集团制衡东吴,所以曹操不能死。诸葛亮非常了解关羽,派关羽去也是借这次机会,打压一下关羽的傲慢之气,以便服从管理,顺便也让关羽还曹操的恩情,也显出了关羽是位重情重义之人,虽然关羽立下军令状也杀不的。诸葛亮心里非常明白,要想在刘氏集团发展下去,只有驾驭关张二将,自从出山关张二将就不宾服自己,用事理折服他们,杀二将取意于刘备自己无权,诸葛亮用这次机会,树立自己的地位并用敲山震的方式来征制军纪,也让刘关张三人佩服自己,对以后更好的管理和统领众军。



马谡失街亭一次为什么诸葛亮挥泪给斩了?街亭虽小但关糸到第一次北伐的胜败,看一下诸葛亮的计划安排,命赵云和邓芝在脊谷作为疑兵,自己率十万兵突袭祁山,派马谡守战略重地街亭,诸葛亮不放心,平时马谡在自己身边任参事,对军事也夸夸其谈很有谋略,和自己如同师徒,知已良友,马谡还怕诸葛亮不放心,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临走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一旦失守,北伐失败国家也受到危胁,还派王平协助,结果马谡持才自大,打乱诸葛亮的安排,不顾王平劝阻在山上扎寨,导致魏军围困断水放火烧山而溃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差点被擒,北伐失败而归。马谡兵败而逃,后被蜀兵抓回,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才华,为了稳定军心,严肃军纪将马谡斩首。


马谡犯的是关系到一场战役胜败的大错,杀他几次不过为,从这里看诸葛亮察人是有缺陷,刘备提醒过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时也理解诸葛亮的难处,在人才缺少的情况下,不得用上高谈阔论的马谡,锻炼以备候用,可马谡确实是纸上谈兵的庸才,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用兵的污点,大大折扣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

七星印月


在正史上张飞、关羽并没有违反军令,而且他们也没有归属诸葛亮管辖过,而马谡被斩除了丢失街亭大罪外,他还畏罪潜逃,被抓回来以后自然要严厉处罚,诸葛亮这一判处还是非常公正的。

和《三国演义》里不同,诸葛亮在被刘备招纳以后并没有总揽军政大权,而是以谋士身份帮助刘备出谋划策和管理政务。诸葛亮正式管理军务,还是在刘备死后,此时关羽、张飞早已死去,而且他们也并没有违反军令的记载,诸葛亮怎么可能去斩他们。

而马谡被斩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因为他丢失街亭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以赵云为疑兵吸引魏军注意力,自己则出祁山攻击陇右,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引起陇右三郡叛乱。此时如果能守住街亭,阻止魏军主力增援陇右,那么就可以趁这个时间消灭陇右的残余魏军,依托陇右和有利地形和魏军打消耗战。最不济也可以有更多时间转移已经控制区域内的居民,增加蜀汉实力。

然而马谡违背命令,造成街亭失守,不仅损失了大量部队,而且使得蜀军不得不仓促撤退,仅仅获得了西县一千多户居民,战果大大缩水。马谡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自然要重罚。

二是因为马谡在事后选择了逃跑,而不是自首,所以处罚更要加重。和《三国演义》里马谡自己请罪不同,按照《三国志·向朗传》记载,因为向朗和马谡关系好,因此在马谡逃亡以后“朗知情不举”,所以导致向朗被诸葛亮免职。

马谡犯下如此大错还逃亡,诸葛亮自然不会轻饶他,实际上不止马谡,当时在街亭的其他将领里还有张休、李盛一起被斩,而黄袭等人则仅仅是免职,从这段记载分析,和年可能是马谡、张休、李盛是一起逃跑所以被加重处罚,而黄袭等人因为不是主将,而且没有逃跑,所以从轻发落。而在街亭时候以后“鸣鼓自持”,用疑兵之计吓退张郃,收容败兵的王平则得到了诸葛亮的奖励。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处理街亭之败时,对于不同人根据情节轻重和各自表现做出了不同的判决,体现了他公平公正的的用人原则。也正因为用人公正,所以被他贬斥的人也大多心服口服,蜀汉政权也相比魏、吴要安定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