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如果說到電影中爛片率最高的一個題材,那不用多想,必是青春片無疑。

自2012年《那些年》大火,眾多流行青春文學被搬到了熒幕上,就算沒有青春文學的原型,只要跟青春有一點點關係的文化符號也都被改編成青春片,《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簫默》等相繼登場。甚至連《李雷和韓梅梅》也沒有放過,車禍、墮胎的戲碼反覆上演,終於,惹急了觀眾,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買賬,青春片一再淪為吐槽的對象。

對於青春這個永恆的話題,為什麼被電影人玩壞了呢?

其根本還是因為”藝術化“的青春只適合在故事裡,離生活太遠,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是平平淡淡的,沒有狗血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夠平凡,也夠不起眼。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當然,近些年,有些青春片也給我們帶來了足夠的驚喜,網絡劇中熱評如潮口碑爆棚的《一起同過窗》,前陣子取得不錯成績的電影《狗十三》,都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片的”生機“。

前兩天,又一部院線青春片《過春天》上映,和《狗十三》一樣,把視角放在一個少女身上,而較《狗十三》壓抑的家庭教育話題,《過春天》大膽的將青春與犯罪結合,展示了一個16歲少女成長中的叛逆、迷茫和孤獨,以此帶來的冒險和警醒。

這部由新生代青年導演執導的電影在2018年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費穆榮譽最佳影片”與“最佳女演員”雙項大獎,此後更是入圍了第69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以及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和第14屆大阪亞洲電影節,可以說是近年難得的佳作。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電影主角佩佩是一個在香港出生、生活於深圳的16歲單親女孩,在兩城之間頻繁往返,為了兌現和閨蜜JO去日本看雪、泡溫泉的約定,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為了對異性的懵懂好感,她內心的衝動被點燃,“水客”成為她的另一個身份,在法律的邊緣遊走,一段頗有冒險感的青春也由此展開。

影片中的佩佩所代表的其實是”單非人群“(即父母有一方不是香港人),在幾年前香港,這樣的孩子尤其多,他們每天需要從深圳過關到香港去上學,這些少年,在叛逆時期,都會出現”走私水貨“的現象,電影聚焦的也是這些孩子特殊的青春。

“過春天”其實是水客們的一句術語,但在影片中,也代表著佩佩迷失雙城的青春。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佩佩父母離異,父親是香港的貨車司機,她生在香港,卻與媽媽住在深圳。

她白天趕往香港讀書,晚上又棲落在深圳的家,

在雙城遊走的佩佩,無論對於哪一個城市,都難以有身份的歸屬感。

這樣的身份迷失,讓佩佩內心有了太多不能和人言說的尷尬與憤恨,也讓她變得特別的敏感,以及對母親的叛逆和冷漠。

青春期的少年,本來就不願意向親人敞開心扉,更何況是生在這樣的家庭。

香港和深圳都極盡繁華,而佩佩出入的場所卻不是那些耀眼的高樓大廈,而是狹窄的底層市民區。

片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象:鯊魚。

那個原本在深海為王的生物卻被移居在魚缸裡,

那無法再橫行霸道的鯊魚就像是“擱淺“在香港繁華下的佩佩,頌兒和阿豪。

同時,反覆出現的鯊魚,似乎也暗示著:每個青春期的人內心都困著一條危險的鯊魚。

影片圍繞著佩佩的成長展開,這種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明顯的層次,分別是親情、友情和成人世界。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關於家庭,影片似乎沒有直接點明。

在佩佩眼裡,母親是一個極不著調的女人,整天搓著麻將,和男人約會,幻想著男人帶她們移居西班牙,努力地學著西班牙語,

然而男人捲走了佩母的錢,讓她的夢幻破滅。

佩佩對母親有一種拒人千里的隔離,而相對於和母親的關係,佩佩和父親的關係似乎要融洽一些,她時不時的會找父親吃飯,要錢,在有限的時間裡感受父親對她的關愛。

但同樣,她和父親之間又存在著另一種隔離。

在香港的父親有著自己的家庭,佩佩無疑成了他的一個秘密,這種脆弱的父女關係只能靠零花錢來維繫。

而顯然,佩佩又是極厭倦這種關係的,她在學校貼膜,去便利店打工都是對這種現狀的直接反抗形式。

這樣複雜而又破碎不堪的原生家庭,給佩佩的成長多添加了一抹叛逆和倔強。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對佩佩的情感也很微妙,相對於父親,或許是天生母性使然,佩母與佩父不同的是,天然的母性讓她永遠記掛著女兒:

女兒朋友來了,她知道熱情招呼,和男友約定去西班牙,她知道帶上女兒一起享福,

後來女兒走私被查獲,她沒有怪罪,而是陪著她度過。

深層次上思考,這或許是影片對於個體身份認同以及新時代下的陸港關係的體現。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其次,佩佩、阿Jo和阿豪的三角關係才是電影刻畫的重點。

阿Jo是佩佩的閨蜜,而阿豪是阿Jo的男友,這兩人是典型的當代香港年輕人。

JO和佩佩一樣是個邊緣少女,全家移居到國外,卻只留下她一個人在香港,和一條被困在魚缸裡的鯊魚為伴。

被遺棄的JO和同樣被遺棄的佩佩,自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兩人對於對方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各自的親人。她們相約去日本看雪,泡溫泉,並且時常逃課去經歷不同於學校、家庭三點一線的生活。

同樣,JO也是影片前半段支撐佩佩毅然決然置身危險去做水客的原因。

但是JO的男友阿豪的出現,打破了兩個少女的情感天平。

佩佩和阿豪的關係從一開始就顯得很微妙,總有一些”友情之上,戀人未滿“的錯視感。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阿豪是香港土著,大排檔店家的兒子,升學無望的阿豪,可以幫家裡打理店鋪又兼職走私手機賺外快,在那個社會里,阿豪的人生是註定的,他帶有時代大潮落下後個體無法改變命運的頹喪。

阿豪成為了佩佩和JO之間的定時炸彈,終於因為阿豪帶佩佩去山頂而全面爆炸,昔日的閨蜜,相互咒罵,大打出手,她們以一個男人的背叛為理由,卻各自懷著各自的目的。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三個人在不知不覺之中完成了身份的置換,從前羨慕JO的佩佩成為了被JO羨慕的對象,佩佩也在水客之中也蛻變成了”女版阿豪“。

三個人的關係最終不可逆轉的亂了套。

青春期真的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年紀,那麼容易自己感動自己,那麼容易為了朋友的一個承諾奮不顧身,也那麼容易與人產生朦朧的情感。而對於外界的誘惑,對於危險的事情,又有太多“好奇害死貓”、“飛蛾撲火”式的衝動。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影片的最後一個層次,應該是在成人世界裡,少男少女所展現出的茫然和無力。

佩佩一開始做水客是為了賺取去日本旅遊的機票,但慢慢地與這些水客之間產生了更多理不清的情愫。除了與阿豪之間男女的情感,她對花姐亦母亦師,與深圳水哥如父如兄的情感暗湧,都讓她越陷越深。特別是香港水客相聚的小屋裡,花姐與大家談笑風聲,如同家人,涉世不深的佩佩,很容易沉醉於這種溫情脈脈的假象。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但很快,單純的少女就體會到成人世界的複雜與不堪。花姐露出猙獰面容,讓佩佩為她走私手槍;阿豪翹花姐的牆角讓佩佩幫她走私手機,卻在最後出賣了她;JO也因為佩佩和阿豪走得越來越近誤會了她離開了香港;母親則被新男友又騙感情又騙金錢,帶著佩佩去留洋的夢想破滅……

佩佩所有的成長計劃,都在周圍成人世界的崩塌之際來了一個急剎車!

最後的一場走私,阿豪約定幹完這場大活,就租下倉庫和佩佩一起合作,但卻被花姐的識破和警察的突襲所擊碎,少女的五彩夢幻融化在林林總總的黑夜燈光下。

天亮後,這個梳著馬尾的瘦弱女生,長大了!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曾經的《軲林街少年殺人事件》向我們展示了:

“一個男孩害了一個女孩,他變成了男人”的殘酷青春物語。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而《過春天》多少是有些溫度的。

電影沒有把一個少女誤入歧途講得悲悲切切,喪到昏天黑地。它在很多地方,都填充上了很多明亮的溫情和喜劇色彩。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比如佩佩與JO的關係,至少在前半段都是一抹明亮的色彩;比如在山頂錯把飛機認成流星的阿豪;再比如她看起來幼稚得不靠譜的媽媽,其實所有的折騰,都是為了讓佩佩過上好日子。

衝動與冒險,16歲少女的硬核青春!

佩佩在最後選擇和自己的青春與成長和解,她把JO家裡的鯊魚放生,其實也是將青春的躁動放逐。

影片最後佩佩和母親兩人在山上看香港全景,或許這是當青春的殘忍褪去後特有的溫暖。

就青春電影而言,這部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或許太過另類,但其實在觀看的時候,又特別的感同身受,因為我們每個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能理解自己當時內心的那種如同鯊魚般的衝動。

只不過,佩佩選擇冒險,而我們選擇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