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到了“臥龍和鳳雛”,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用戶128766075699


此句出自《襄陽記》司馬德操即所謂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然此整段話為“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



看似此話有理有據,諸葛亮和龐統確實是人傑,劉巴和法正也確實為才俊,根據《襄陽記》記載,司馬德操在襄陽一帶隱居,諸葛亮和龐統與其相近,展現才能被其發現可以理解,要說劉巴成名已久被其讚賞尚且說的過去,但法正在司馬德操說此話的時候並未楊名,而且在劉璋處並未受到重用,又如何發現此人的才能呢,個人對此段話持懷疑態度。尚不談此話的真實性,且依照此話的描述來探索其中的奧妙。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龐統傳》



龐統是死於圍攻雒縣之時,並非什麼落鳳坡,龐統是劉備集團入蜀的頭號功臣,整個入蜀的策劃均出於龐統之計,從勸柬劉備下定決心,到謀劃入蜀的路線方針,龐統以其名副其實的軍事才能和謀略,為劉備入蜀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是內政治理的一把好手,“足兵足食”讓劉備的征戰不用顧慮後勤補給,而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備集團政治清明,君臣齊心,因此劉備從得龐統和諸葛亮後,一內一外的配置還是非常實用,劉備集團也得到了高歌猛進的發展,從荊州四郡到入蜀吞益,二人的共同協助是極其重要的因素,雖龐統中途戰死,但入蜀已成順勢,勢不可擋。且法正在龐統死後發揮了重要作用,接過了龐統的重任,一方面為劉備策劃,一方面利用對川蜀的熟悉程度指導劉備軍隊攻伐。



龐統死後,蜀漢政權的文臣核心應該就是劉巴、諸葛亮、法正,在司馬德操的預言裡,仍舊具備安天下、興漢室的條件。劉備得益州後,法正也為劉備建議通過許靖的虛名巴結川蜀名仕的納賢之道,劉巴與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治理益州的方針法律,比如《蜀科》,因地制宜的將蜀內局勢穩定下來。在形勢大好之下,劉備也順利的拿下了漢中、上庸之地。在此之間,法正也成為劉備奪取漢中的首謀。


劉備稱漢中王后,封劉巴為尚書,法正為尚書令,但不幸的是法正被封為尚書令的第二年便去世。也就是說劉備的文臣核心裡邊,諸葛亮、劉巴尚在,卻偏向治內。而龐統早亡,法正又去,偏向對外軍事的兩大謀士均不在人世。以至於後來劉備的夷陵之戰身邊的謀士核心為“白眉最良”的馬良,不是說馬良不行,但在行軍打仗上的靈機應變、觀心伐謀,馬良還是與龐統、法正有差距的,這也是蜀漢中期的戰爭中以敗為多的主要原因。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經常有人提出假設龐統、法正未亡,關羽是否能奪得襄樊、劉備是否能戰勝陸遜的疑問。其實這種假設看似無聊,但也有一定得道理,法正坐鎮漢中的時候,龐統助關羽守荊州想必比馬良要有說服力,即使關羽一意孤行,龐統在應對之策上會靈活很多,不至於潰敗。而劉備東征若有法正相伴,鑑其漢中之謀,想必也不會聯營七百餘里。

無論如何,人才對於國家的興衰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欲興大事的國家,都有一批人中龍鳳的文武人才,蜀漢的凋零也有“益州疲弊”的原因,但隨之相應的是君主招賢納士的門路是否夠寬、夠廣。


棍哥觀史


三國演義是說劉備兄弟情深,為了替張關兩弟兄報仇,破壞孫劉聯盟,又被東吳利用陸遜火燒連營七十里,元氣大傷,從此蜀漢江山只能自保,諸葛亮北伐一個想開疆拓土,沒有完整天的天下,早晚得亡。有人說諸葛亮不是大智慧,胡亂用兵,蜀漢太小以小博大,不亡才怪,實際這是愚蠢的,苟且偷安實是坐以待斃。

以功代守不能說不是一中靈活機動的高明策略,以小博大的就是高智謀,諸葛亮在,大哥大的魏國多數是自保,不能說諸葛亮智慧不高。

龐統年輕而亡,法正也是,實際天不佑劉備。

蜀漢沒得天下一個是阿斗不如劉備,靠諸葛亮一個人,難免力不從心。劉禪能不有時存小心眼掣肘。

孫權,曹操都是響噹噹的英雄,劉備豈那麼容易易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