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麼聰明,為何不提前巴結嘉慶以避免嘉慶上臺處死他?

歷史一書生


人們都喜歡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放馬後炮。但用老百姓的話說,誰也沒長前後眼。


項羽當初殺了劉邦,也沒後來的事了。可項羽不是神仙,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當時項羽英勇無敵,手下將士又能征善戰,劉邦在他眼裡就是個猥瑣小人,投機分子,這樣的人,他會看在眼裡?


還有教師,現在是吃香的職業了,待遇不錯,有的還能搞到不少灰色收入。但是在六七十年代,又是另一番景象。我一個親戚就是民辦教師,如果堅持下來,現在退休金比他在企業都高了。朋友們肯定覺得可惜了。可當年完全不是這樣,那時候,教師是個沒出息的職業,完全不如進工廠有前途。你誰又能想到幾十年後的形勢變化呢?


和珅也一樣,他怎麼能知道嘉慶一定會殺自己。


和珅溜鬚拍馬,左右逢源,深的乾隆喜愛。有些人覺得會拍馬屁就行了,其實不全對。我們公司就有這麼個人,會拍馬屁,還喜歡當著領導的面幹活。領導覺得他是個人才,給他個經理做了。然而一些文案,他處理起來很費勁,彙報工作的時候,盡找些無關痛癢的瑣碎小事說,抓不住重點。於是,十天沒到就被擼了。可見,和珅辦事能力也是很強的,光會拍馬屁,目光不敏銳,看事情不透徹是沒用的。


那麼和珅如此機靈,為什麼不提前巴結嘉慶呢?


他根本不知道誰是欽定接班人。乾隆實行的是秘密立儲制度。他親自寫好兩道立儲諭旨,一份自己保存,一份藏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再者,帝王最忌諱結黨營私。你一個利益集團形成了,會對王權構成威脅,還會令國家法度廢弛。和珅不會不知道這一點,他斷然不敢跟哪個皇子過往甚密。


嘉慶即位之初,大清已經腐敗成風。貪官只顧享樂,賑災,修築公共工程的錢都貪,不顧老百姓死活。


嘉慶私德不錯,反對窮奢極欲,提倡節儉。所以和珅雖然在乾隆那裡很吃香,但嘉慶不待見這種結黨營私,不幹正事的人。而且大家都有一個體會,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哪怕他什麼都沒幹,你還是覺得他哪兒哪兒都不是。嘉慶早就討厭這個人了。只是礙於乾隆的面子,不能下手。所以你和珅再討好,我也不能饒恕。


殺和珅也是給貪官汙吏們一個震懾。


也有人說是嘉慶為了填補國庫空虛,並非反貪。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我想說的是,不要管他出自什麼目的,和珅這種枉顧國家法紀,不過百姓死活的人,殺了該。


西堤君


巴結嘉慶?敢巴結嘉慶和珅死的更快,更何況嘉慶也輪不到和珅來巴結!

首先聲明一點:在嘉慶繼位之前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結嘉慶。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知道嘉慶會繼位啊!

在康熙朝,由於皇子之間爭皇位的鬥爭實在太過慘烈,導致最後的勝利者雍正帝心有餘悸。他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這樣骨肉相殘的慘劇中,設立了一個規定——秘密立儲。不立太子,把繼承人的名字寫在紙條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等自己死了,大臣們把這紙條一拿,紙條上的人繼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執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這裡,出現了變故。

什麼變故呢?乾隆活的太長了。


乾隆統治的前幾十年,他一直遵守著父親的規定沒有立太子。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後,民間和朝野開始有了呼籲立儲的聲音,乾隆四十年以後尤其激烈。為什麼呢?您老人家年齡眼看著大了,死把著皇位不撒手,萬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過去,大家心裡沒譜。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間呼籲立儲的聲音越來越激烈的時候,終於頂不住輿論的壓力,於是他做了一個承諾: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康熙爺幹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幹到乾隆六十年的話,那年我八十五歲,我一定在那年傳位給太子,退休歸閒了。

這話說的很沒勁,為什麼?因為大家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掛掉後繼無人,你說你八十五歲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歲之前死了怎麼辦?問題還是沒解決啊!

但是,這種說法卻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為什麼?因為天子萬歲啊,我都已經做出了承諾,說我八十五歲就退休。你還要讓我立儲,什麼意思?莫非你認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這麼說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說,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這麼一說,大家也只好接著忍。

乾隆的如意算盤是,康熙爺八歲繼位,幹了六十年,六十八歲駕崩。我二十五歲繼位,中國還從來沒有哪個皇帝活到過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夠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萬萬沒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歲,傻眼了。

必須得退休了,因為十七年前立的那麼大的一個flag在那呢,幾億百姓都看著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為太子,第二年繼位為嘉慶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說啊!

嘉慶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兒子,在眾多兒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幾十年,乾隆前後偷偷立過三個太子,都夭折了。嘉慶也沒有什麼過於突出的事蹟,和珅在早年間也不很確定他會是皇帝。

那時候的和珅權勢熏天,沒顧得上燒燒嘉慶這個冷灶,在最容易巴結人的時候,他沒顧得上。

列位在與人交往中千萬記住,雪中送炭遠遠比錦上添花有用,人在發達之後想要再巴結人,是很難的。

嘉慶繼位了。

嘉慶元年時,帝國權力最大的三個人,乾隆、嘉慶、和珅,心情都很複雜。

乾隆的原則是——死不放權。有鑑於他之前的太上皇過的都不咋樣,所以乾隆為了給自己爭取一個夕陽無限好,決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權力。

嘉慶的心理是,他雖然想要權力,但封建社會的禮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來的樹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慶根本沒辦法與乾隆爭權。

而和珅,心情是最複雜的。


和珅對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現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時候。

乾隆退位之後,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個尚書於一身,加上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整個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門在和珅手裡握著。

之所以給和珅如此大的權力,就是因為乾隆需要通過和珅來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權力才能在。

而和珅,則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慶的對立面。

和珅是嘉慶爭權的最大障礙,無論他有意無意,他都是嘉慶的眼中釘。

那麼他能不能拋棄乾隆,轉投嘉慶的懷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那樣的話,和珅是兩頭不討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慶,乾隆察覺之後,勢必要幹掉這個叛徒,而以乾隆當時對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慶可能不容易,幹掉和珅個人還是不難的。

更重要的是,嘉慶不會接納和珅。因為我已經是皇帝了,權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來送。如果乾隆要殺和珅,正好給太上皇送一個順水人情,徹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遺產。

所以和珅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死死圍繞在乾隆身邊。嘉慶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連上朝都要親自上。年進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間,嘉慶坐在一邊,和珅站在乾隆旁邊。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邊,因為當時的乾隆已經口齒不清,他說的話只有和珅能聽懂。

雖然乾隆已經退位,可是一切的國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來決定。坐在一旁的嘉慶的心裡是什麼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慶善於偽裝,嘉慶剛剛登基時,和珅送給嘉慶一個玉如意。嘉慶收下後做出很高興的樣子,並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寫了幾首《詠玉如意》,和珅聽說後,輕蔑的說“嘉慶不足與我鬥智謀!”。

不知道當他面對著嘉慶送來的白綾時,還會不會想起當時的這句狂話。


小約翰


乾隆退位之後,嘉慶繼承皇位。當時乾隆雖然不放權,嘉慶只是個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慶在未來必然會執掌大權。和珅作為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卻沒有提前倒向嘉慶一邊,巴結更有前途的嘉慶皇帝。這是很多人對和珅十分費解的一點。

然而,這種費解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和珅巴結過嘉慶,但是嘉慶皇帝出於種種原因,最終還是處死了和珅。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駕崩後,嘉慶派和珅去給乾隆守靈,將他冷處理。緊接著,嘉慶就令人蒐集和珅的罪證,一共二十條。其中排在第一條的大罪,就是嘉慶怒斥和珅巴結自己。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傳》

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說,在乾隆準備宣佈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訴嘉慶,並且還送了一柄玉如意給嘉慶。偷偷的洩密,想在嘉慶面前留一個擁戴之功。

難道這還不算和珅想方設法巴結嘉慶嗎?

所以說,和珅不巴結嘉慶,這本身就是一種謬論。和珅他不傻,他確實巴結過嘉慶,但是嘉慶有必須殺他的苦衷,不可能留著和珅的一條老命。

那麼,嘉慶為什麼一定要殺和珅呢?這個原因還要怪在乾隆皇帝的頭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釣譽了一輩子的乾隆帝宣佈退位。他之所以會退位,純粹是因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後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為了不被天下人譏諷自己“貪戀皇位”,於是不得已而為之,宣佈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清高宗本紀》

退位之前,乾隆心裡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無權,否則會死得慘。歷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權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殺予奪皆轉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順自己,如宋孝宗對宋高宗那樣,那日子還能過得好一些;否則的話,他就跟唐玄宗一樣,整日只能深居宮中,不能過問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結朝臣。這樣的日子和高級囚徒其實也沒什麼不同,每日只能盼著兒子有良心,能來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這種日子,讓一生唯我獨尊慣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為了父子爭權,八十五歲的乾隆禪位不交權,大清的一切國事,事無鉅細,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紀大了,當時的他已經出現了精力不濟,智力衰退的情況。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蓮教起義,他就不能好好的處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個信任的人替自己處理這些煩人的國事。

交給嘉慶處理可行麼?不行!當時乾隆防的就是嘉慶。小事可以交給他,但是大事絕不能讓嘉慶辦。否則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脅。

既然不能交給嘉慶,那乾隆就只能找一個信任的代理人了。

當時誰最受乾隆的信任?別無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適。



當時的和珅,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同時並身兼吏、戶、刑三部和理藩院尚書。另外和珅還兼著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步軍統領、領侍衛內大臣等數十個要職。他實際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幫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說,讓嘉慶皇帝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形同傀儡的人,名義上是乾隆,實際上是和珅。

如果說和珅的權力沒有那麼大,他或許還有苟活的機會。但是他的權力太大了,他就沒有活命的機會了。

因為,乾隆給他這麼大的權力,就是要讓他制約嘉慶。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約嘉慶,好好替自己幹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約了嘉慶,必然會引起嘉慶對他的記恨,嘉慶勢必不能留他。這就是和珅這種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許,乾隆根本就沒打算讓和珅好死,或許他就是想讓和珅給自己賣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慶繼位。嘉慶讓不讓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這裡我們不妨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乾隆當年沒有立“六十年時一定退位“的承諾。那麼他原本想當多久皇帝,就當多久皇帝,這本是天經地義之事。

嘉慶作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為太子,他除了對乾隆感激涕零,還是對乾隆感激涕零。又怎會和歷史上的嘉慶一樣,明明身為皇帝,卻不能掌權。導致對乾隆窩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於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讓位,他就無需替乾隆壓制嘉慶、當那個遭人記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摻和這件事,他自然也不會狠狠得罪嘉慶帝。相反,他倒是可以發揮他八面玲瓏的特長,儘可能的討好太子爺。那麼一旦嘉慶帝即位後,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對和珅也未必就一定會痛下殺手。

畢竟後來嘉慶處理和珅,他殺和珅的理由並不是因為和珅有錢。而是和珅專權,他當嘉慶是空氣一般的存在。

這裡額外插一段,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第一條是說和珅巴結自己,第二條到十二條,主要說的是和珅獨攬朝權,獨斷朝政,培植私黨,舉止僭越等等行為。

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是指責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實還是在指責和珅專權弄權。直到第十五條後,才是細數和珅的種種貪斂行為。

由是可見,嘉慶並非痛恨和珅是個家財萬貫的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後,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為是權臣,惡意把持朝政,將嘉慶視為一個可以操控的“幼主”。對嘉慶非常的不恭敬。而嘉慶對此是非常的深惡痛絕!誓要殺和珅立威。



因此,嘉慶殺和珅,並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結自己;也並非是和珅有錢,嘉慶要殺和珅充盈國庫;而是嘉慶的傀儡皇帝身份當的太憋屈了!他要殺和珅立威,證明自己是真正有權力的皇帝!

朕連太上皇的第一寵臣,大清的第一權臣都敢殺掉,誰還敢說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這一悲劇,可以說就是乾隆妄自比擬堯舜,搞出“內禪”鬧劇給禍害的。乾隆他是禪位了,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許諾,可是到頭來,卻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總的來說,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漢宣帝清算霍光,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一樣。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權臣,皇帝就會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至於和珅怎麼想,和珅會不會巴結自己,這根本就不重要。難道巴結了就能免於一死?

和珅在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幹了那麼多僭越之事,嘉慶要是不殺他立威,他這個皇帝也就不用幹了。並且,殺了和珅,還有大把銀子可以往自己口袋裡揣。何樂而不為呢?


Mer86


和珅為何不敢巴結嘉慶,原因有三:

一是不敢。清朝歷來把江山看做愛新覺羅家的私產,把國事看作家事,把大臣當做奴才。別的朝代大臣自稱自己“微臣”,只有清朝自稱“奴才”。清朝大臣奴性意識很強,他們信奉官場生存之道就是“少說話,多磕頭!”



和珅就是乾隆的奴才。和珅長相帥氣,又很會說話做事,乾隆對其恩寵有加。靠著皇帝力捧,和珅一路加官進爵,風頭一時無二。乾隆是極為自負和敏感的人,對於皇帝來說,忠誠遠比能力來的重要,哪怕下屬能力平庸,但只要足夠忠誠,同樣能夠獲得重用。

正所謂一僕不侍二主。不是和珅不想巴結,而是實在不敢巴結,哪怕稍微表現親近眾皇子一絲一毫,就會被敏感多疑的乾隆皇帝察覺,輕則被免官,重則小命不保。和珅實在沒這個膽啊!



二是不能。乾隆權力慾望極強,根本不許任何人染指,就算自己親兒子也不行。但皇帝總是要選擇接班人的,乾隆效仿漢族搞了立嫡長子制,但過程一波三折。立了永璉,永璉不到十歲早夭;立了永琮,永琮不到兩歲早夭;皇三子和皇五子病死。至此,乾隆立一個死一個,好像上天與他最對,於是就暫時不立了!

乾隆六十三歲時,不得不重新考慮繼承人問題,這次他不搞立嫡長子制了,效仿雍正皇帝搞了秘密立儲,即將嘉慶皇帝的名字寫入木匣之內,藏於正大光明匾後。

所以說,直到乾隆皇帝宣佈讓位於嘉慶皇帝之前,和珅根本不知道誰是未來的皇帝。



三是巴結錯位。乾隆皇帝之所以讓位給嘉慶,是極不情願而又無可奈何的,因為他曾對天下宣告,做皇帝時長不超過爺爺康熙,但他沒料到自己會活這麼久。

直到乾隆準備讓位給嘉慶前一天,和珅才得知繼承人是嘉慶,於是提前一天向嘉慶示好,送了嘉慶一件如意,暗示嘉慶是未來的皇帝,但和珅有情,嘉慶無意,這次示好反倒成了嘉慶扳倒他的第一罪證。


一半秋色


如果和珅敢提前暗中結交嘉慶皇帝,乾隆會親自殺了他。

封建王朝,最大的忌諱就是大臣結交儲君!

如果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都去結交儲君。就會直接架空皇帝,直接威脅到皇權。


一旦皇帝感受到了威脅,那麼他會毫不猶豫採取行動,剷除一切威脅。殺幾個大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甚至有可能廢除儲君。

和珅何等聰明,深知此中奧妙。他作為乾隆的寵臣,只有一心跟著乾隆走到底,沒有別的選擇。

而且,和珅和嘉慶也不是一類人,他們根本搞不到一起。嘉慶和好大喜功、窮奢極侈的乾隆完全不同,嘉慶喜歡儉樸,痛恨奢靡。更痛恨和珅這樣的大貪官。



在他的心裡,早把和珅抄家幾百次了,怎麼可能再跟和珅搞到一塊。

所以,從嘉慶登基的那一刻,和珅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上將噯福斯


誰說和珅沒有巴結過嘉慶皇帝的,嘉慶給和珅定的二十大罪狀的第一條就是:“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為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

可見和珅不是傻子,他也知道乾隆不可能萬壽無疆,所以他需要拍嘉慶馬屁,巴結嘉慶,可誰想到的是: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和珅對嘉慶:是一面巴結,一面限制

乾隆八十五歲禪讓之後,依舊把持著朝政,和珅也依然受著寵幸,成為了老皇乾隆的代言人,連嘉慶也怕他三分。和珅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除了緊緊依靠太上皇乾隆外,還有討好新皇嘉慶,但同時限制嘉慶的權勢,並防止以後嘉慶對自己的清算。

和珅在兩位皇帝面前都表現了出了他“兩面派”的能力,嘉慶繼位之初,他的老師朱珪任廣東巡撫,學生做了皇帝,當老師的自然高興。朱珪於公是新朝的臣子,於私則是嘉慶的老師,所以朱珪上了一封表示慶賀的奏章,這於公於私都是應該的。

可就是這樣也被和珅捉住了“把柄”,他去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狀,乾隆不予理睬。緊接著,嘉慶元年朱珪升任大學士,和嘉慶可以一續師生情誼了,而嘉慶寫了一首詩給朱珪祝賀。結果和珅又去和乾隆告狀,說新皇嘉慶籠絡人心,激怒了不願放權的乾隆,差點就把嘉慶給整了一頓。

不過雖然嘉慶沒事,和珅還是慫恿乾隆把朱珪降職了。而且因為嘉慶愛寫詩,和珅就派了自己的親信吳省蘭去幫助嘉慶“整理詩稿”。可和珅這些“兩面逢迎、欺瞞老皇、既巴結又打壓新皇”的伎倆,全部都被嘉慶皇帝看在了眼裡。


嘉慶對付和珅

嘉慶深知和珅弄權,可還是不動聲色,甚至在眾人面前說“自己還準備讓和珅幫忙治理國家呢”。儼然一副唯唯諾諾、不想惹是生非的樣子。這就麻痺了和珅,讓他以為自己的策略真的成功了。

然後製造輿論,爭取力量,乾隆去世當天,嘉慶一面任命和珅和睿親王等人處理國喪,一面急命老師朱珪來京任職。並解除和珅死黨福長安的軍機大臣職務,命和珅和福長安兩人晝夜守靈,不得擅離。實際上就是剝奪了和珅大學士、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實權,又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繫。

之後,密令御史上疏,彈劾和珅弄權舞弊,大罪可定,命各省和在京大員討論處置和珅事宜。結論一下,馬上懲辦和珅,下獄、抄家、會審。定二十款大罪,賜三尺白綾,讓其自盡。

從乾隆駕崩到和珅自盡,僅僅十五天的時間,嘉慶手段雷厲風行,舉措得體,又幹淨利落,有先祖康熙擒鰲拜之風。和珅可能至死都想不通,為什麼他拼命巴結新皇,最後還是難逃一死?其實就是因為他過於自作聰明瞭,他低估了嘉慶,又高估了自己。




狐史首丘


有這麼一個笑話,說和珅是乾隆留給嘉慶的遺產,乾隆自己要做明君,不方便聚斂錢財,所以就養了一個鉅貪和珅,好讓嘉慶坐收漁翁之利,所謂三十六計中的以逸待勞。

笑話終歸是笑話。

歷史上真實的和珅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清史稿》記載和珅為滿洲正紅旗人,少年時家中貧困,籍籍無名,後來做了三等侍衛,不久之後又升至御前侍衛。和珅熟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也都是信手拈來(由三等侍衛升為御前侍衛就是因為乾隆講了一個《左傳》中的句子其餘人都不知道,而和珅對答如流),人長得不錯(清朝的官員相貌也是考核的一部分,像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那種劉墉形象,在大清是不可能當官的)。後來和珅被升為大學士,勝任《四庫全書》正總裁,相信能做《四庫全書》總裁的和珅絕不會是《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連對聯都對不出來的半文盲。

所以,和珅年輕時的經歷也算是一個職場上位的勵志故事。

中國古代權術講“知人不懼,知心堪御”,和珅之所以能得乾隆的信任,完全是因為懂得乾隆心中所想,甚至能夠通過乾隆讀什麼書而猜測出殿試的試題。

如此天長地久,乾隆便離不開和珅,尤其在晚年的時候。和珅也趁著權力如日中天之際在官員中埋下了許多“自己人”。

這一切的安全感給了他莫大的自信,甚至連還為太子的嘉慶都不放在眼裡,乾隆晚年時嘉慶想要見他還要通過和珅同意。

可惜他太自信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何況新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嘉慶上任以後殺掉鉅貪和珅是一石三鳥的好事。

其一,樹立自己新皇帝的威嚴,就像康熙除掉鰲拜一樣,除權臣,和珅首當其衝。

其二,和珅鉅貪,錢財超過皇家,抄家可填補皇家倉庫。

其三,殺一儆百,表明自己繼續實行老祖宗的“廉政”。

所以,嘉慶殺和珅,根本原因不是和珅沒巴結嘉慶,而是和珅生前不知“明哲保身”,過於招搖。對嘉慶來說,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殺掉和珅的好處要高於不殺和珅的千倍,萬倍。

至於和珅在官員中留下的“自己人”,嘉慶皇帝只用一招就不戰而屈人之兵,嘉慶提前聲名“只殺和珅一人,其餘官員既往不咎”。所以說,和珅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白忙活了一場,最終落得“二十大罪”賜死。


沐兮魚鄰


1799年正月初三,當了4年太上皇的清高宗乾隆皇帝駕崩,從此和珅失去了靠山。僅僅才兩天過後,嘉慶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逮捕了和珅,並抄沒家產、論罪處死!

有人說和珅與嘉慶皇帝結怨太深,被處死是理所當然的。按理來說和珅那麼機智,為何當年不提前去巴結嘉慶皇帝,以免落得今天的下場呢?


眾所周知,清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的制度。因為在整個清朝除了康熙皇帝以外,沒有誰立過太子。但由於康熙時代的“九子奪嫡”事件,所以、雍正、乾隆都忌諱手下的大臣和皇子們走得過近,一直沒有立過太子。因此在嘉慶帝還是皇子時期,和珅是不敢太接近他的,否則就有結黨營私的嫌疑。不早說等到嘉慶繼位了,乾隆皇帝也會猜忌他。

不過在嘉慶帝繼位以後,和珅還是沒有和嘉慶帝打好關係,歸根結底可能是想只倚仗太上皇乾隆。不過,雖然太上皇乾隆依然有實權,但他畢竟年事已高,不能一直保著和珅。可和珅卻沒有意識到這點,依然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

然而,和珅被殺的原因絕對不是他和嘉慶皇帝的個人恩怨問題,而是因為中央集權的必要。和珅是乾隆時代的重臣,他的存在已經影響到了嘉慶皇帝的皇權,這才是他被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是皇權的犧牲品,而不是簡單地因為他得罪了嘉慶皇帝。


歷史的荒野


有句話叫“身不由己”,和珅如果不是忠一不二的話,乾隆也不會那麼寵信他。做到和珅那個位子已經騎虎難下了。如果在乾隆眼皮底下,他巴結嘉慶,估計不用等嘉慶收拾就完蛋了。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和珅起初跟嘉慶就有矛盾,和珅甚至暗示過乾隆,說這嘉慶不靠譜,總之就是不願嘉慶繼位。可是乾隆終究還是選了嘉慶做繼承人,這和珅就想辦法跟嘉慶打好關係了,主動跟嘉慶示好,還派人送如意給嘉慶。嘉慶也收了,也假情假意做各種姿態麻痺和珅,讓他放鬆緊惕。這和珅固然聰明,固然能預知後果,在那個處境下也只能抱有僥倖了。

這也是嘉慶在這事上“鬼”的地方,乾隆大行前囑咐嘉慶不要動和珅的。嘉慶滿口答應,乾隆一嚥氣,他就雷厲風行賜和珅自盡,剷除了和珅。

所以啊,應了那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人再聰明、能力再強也有他失足的時候。


貓守米


乾隆禪位太子顒琰(嘉慶帝)作了太上皇后,情商超高、狡黠過人的“老狐狸”和珅也想過要與新皇帝嘉慶搞好關係,建立“友誼”,以使自己成為“三朝元老” 、“兩朝肱骨”。只有和嘉慶建立起穩固的利益聯盟,讓他離不開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讓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得以延續。

早在被乾隆立為儲君之前 ,顒琰就對和珅飛揚跋扈、攬權獨斷的行為很是不滿,但他不動聲色,總是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昏聵無能、胸無大志的樣子。實際上,他一直在暗中觀察權傾朝野的和珅,以便找尋到這位紅的發紫的當朝權臣身上不為人知的破綻和軟肋。

和珅一向有精明的頭腦,敏銳的嗅覺,陰險的手段,狡黠的心機以及貪得無厭的慾望,這一切經過他發達的大腦和聰慧過人的思維糅合,使其總結並擁有了一套無往而不勝的為人處世之道,看似簡單,卻很實用——處人之道,他極善察言觀色,逢迎媚好,加上會辦事,能斂財,使乾隆帝二十年如一日的獨寵於他,如此方能縱橫於朝野內外,肆無忌憚的掌控國家兵權、財權、行政大權,成為呼風喚雨的顯赫人物 ,更成為富可敵國的大清鉅富(僅次於皇帝)。

嘉慶畫像


和珅剛得知乾隆打算禪位給顒琰的消息後,立即連夜就去拜訪了未來的新皇帝,並送上了一份厚禮——一柄巨大的滿綠老坑翡翠玉如意。他一方面採取拉攏、靠近、諂媚的方法,表示自己有擁戴之功,又向顒琰討好說,皇上的衣食住行都是由臣等貢獻的,沒有動用一文國庫裡的公帑,以喚起顒琰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在嘉慶的身邊佈置了一批心腹做耳目,以窺伺新皇帝的一舉一動。比如,他派自己的老師、死黨吳省蘭以幫助嘉慶審閱詩稿為名,及時瞭解新皇帝的真實想法和監視其活動軌跡。

儘管在退而不休的太上皇乾隆面前,嘉慶並無多少實權,和珅仍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清二號人物。但是,聰明的和珅心裡很明白,自己的大靠山、年近90的乾隆已來日無多,他雖然還是炙手可熱,權傾朝野,卻不願過多的冒犯、刺激新皇帝。未雨綢繆,這也是“老狐狸”的自保術之一。

和珅如此謹慎小心的維繫和嘉慶的關係,為何最終仍然未獲得新皇帝的青睞呢?在處理與嘉慶的關係上,和珅留給後世的教訓多於經驗,主要原因在於,他過於自信了,認為自己諂媚上級(皇帝)的本領已經登峰造極了,自己的地位也已經尊崇至極,難以撼動,結果,反而違背了媚上的原則,他似乎忘了自己再權大無邊,在皇帝的眼裡也不過是一個“奴才”,“家天下”在九五之尊的的封建帝王眼裡具有高於一切的地位,因此,歷史上的權臣大都沒有好下場,除非他自立門戶、也來他個“黃袍加身” 。

和珅畫像


嘉慶與和珅的幾次明爭暗鬥都敗北了,他終於明白自己的一國之君的地位不過是“紅漆馬桶——皮面光”,太上皇只要活著,和珅恃寵專權的局面就難以打破,自己尷尬的地位也會依然如故。和珅和太上皇“心意相通”,他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他一句話就能將自己廢黜掉。因此,當被乾隆定為接班人後,和珅連夜送來玉如意時,嘉慶不僅爽快地收下,還肉麻的恭維了和珅一番,以此解除和珅的疑慮和警惕,更有麻痺和珅、讓他以為自己不過是無才無能的“豎子”一個之意。

要如何對付並扳倒樹大根深、權謀過人的和珅呢?

嘉慶的老師叫朱珪,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儒,他曾經教導嘉慶: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至誠。在如今這種險惡的形勢下,只有涵養身心,虛己以待,謀定而後動,掩藏自己的弱點和真實想法,全神貫注的尋找勁敵和珅的破綻,然後待機而動,才能一擊即中。嘉慶知道自己必須要自我剋制,不動聲色,讓和珅對自己徹底喪失警惕,不加防範;然後伺機發起致命一擊。

打定主意後,嘉慶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藏於內心,整天侍奉在太上皇左右。為麻痺和珅,他還有意寫了幾首對和珅感恩戴德的詩,吳省蘭立即報告了和珅,和珅看後心里美滋滋的。他分析:才具平平的嘉慶能當上皇帝已經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敢有什麼非分之想,對朝政大權沒有更大的奢望和野心,即便有也因能力不夠而無濟於事。如此一來,太上皇死後,嘉慶即便開始親政,也不會不利於自己,自己的安全是有保證的。

《清史稿》記載,和珅對嘉慶還是不太放心,幾次試探,只為一探真假。一次和珅奏事時故意長跪不起,嘉慶忙道:“和相請起,以後見朕,不是公開場合,不必行此大禮”。 和珅本為試探,自然不再堅持,他奉上奏摺說:“請皇上御覽批示”。嘉慶心裡一激靈,明白和珅是在試探自己,連忙說:“朕何能與焉,此等軍政大事,惟皇爺(指乾隆)處置,朕於政事不諳,于軍事更不熟悉,諸事都要請教太上皇,仰賴和相,和相今後當不吝教輔才是”。和珅聽後非常滿意,告辭而去。

史載,嘉慶知道自己身邊人均不可靠,他故意利用這些耳目來鞏固和珅的信任,他經常對侍衛、內監們說:“爾等有所不知,朕方依靠相公(指和珅)治理國家,哪能慢轉相待呢?朕正要厚待尊重於他,以使其盡力輔佐朕。如果相公對朕略有鬆懈,朕如何治國?朕靠誰治國”?

此話馬上傳到了和珅的耳朵裡,心裡更加放心,再無防備了,他以為嘉慶不過是一個無謀無勇的白面書生,而且對自己異常敬畏,自己黨羽遍佈朝野,權力網絡已盤根錯節,他即便親政又能咋的?此後,和珅便對嘉慶徹底放鬆了警惕,更不把這位新帝放在眼裡了。

嘉慶四年(1799年)二月七日,太上皇乾隆爺駕崩於乾清宮,他活了89歲 ,在位長達60年,諡號“高宗” 。

嘉慶韜光養晦這麼多年,斂藏鋒芒,潛伏爪牙,終於等到了這揚眉吐氣的時刻。他的親政夢也快實現了。但此時還不可打草驚蛇,先穩住和珅,再讓他做幾天“兩朝肱骨之臣”的美夢,辦好乾隆的喪事後再動他。嘉慶在他親政後頒發的第一道詔書中多次聲明,一切沿襲太上皇的定製,任和珅為首席治喪大臣,和珅的重要親信福長安也是“治喪委員會”的成員。和珅一見,一顆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逐漸恢復平穩,看來,兩朝寵臣的地位已穩如磐石了,也就毫無防備,嘉慶趁機以治喪為藉口暫時免去了他的首席軍機大臣、步兵統領等重職,沒了軍權,和大人就成了沒牙老虎,只能任嘉慶宰割了。隨後,嘉慶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藉口將和珅、福長安、吳省蘭等人軟禁於乾隆靈前,又任命自己的人將所有要職掌握住。在部署擒拿和珅的同時,嘉慶還不忘天天給父皇哭靈。乾隆死後第五日,嘉慶下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和珅等人逮捕下獄。

等和珅有些明白時,一切都晚了。嘉慶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扳倒了鉅貪和珅。那麼,嘉慶從和珅處到底查抄到了多少財產呢?關於和珅的財產究竟有多少 ,史料記載中有些語焉不詳、含混莫名 ,有說各種動產加不動產摺合白銀有2億兩,還有文獻記載是11億兩,這些數字是根據查抄清單粗略估算出來的,說和珅富可敵國毫不誇張。彼時廣東一帶流行一首民謠,其中兩句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嘉慶把和珅貪贓納賄搜刮來的銀子,全都搬到內務府裡去了,卻沒入國庫,這是父皇留給他的一大筆財富。嘉慶雖然不差錢了,但他接手的是乾隆留下的一個爛攤子,內有此起彼伏的白蓮教起義,外有源源不斷輸入的鴉片煙,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銀子再多也不夠花啊......由此可見,嘉慶扳倒、賜死、查抄和珅是蓄謀已久的計劃,即便和珅在他親政前極力巴結、獻媚,最終也難逃一死。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